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①
黄帝问曰 :余闻善言天者 ,必有验于人 〔1〕 ;善言古者 ,必有合于今 〔2〕 ;善言人者 ,必有厌 ② 于己 〔3〕 。如此 ,则道不惑而要数极 ,所谓明也 〔4〕 。今余问于夫子 ,令言而可知 ③ ,视而可见 ,扪而可得 ,令 ④ 验于己而 ⑤ 发蒙解惑 ,可得而闻乎 〔5〕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 :何道之问也 〔6〕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名《五脏举痛》,所以名“举痛”之义,未详。按本篇乃黄帝问“五脏卒痛”之疾,疑“举”乃“卒”字之误也。
②必有厌:《太素》无“有”字。
③令言而可知:《太素》作“令之可言而知也”七字。
④令:《太素》作“令可”。
⑤而:《太素》作“如”。
〔1〕【杨上善】 人之善言天者,是人必法天以言人,故有验于人也。
〔2〕【杨上善】 以今寻古为今法,故必合于今。
〔3〕【杨上善】 善言知人,必先足于己,乃得知人;不足于己而欲知人,未之有也。
〔4〕【王冰】 善言天者,言四时之气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在人形气五脏参应,可验而指示善恶,故曰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谓言上古圣人养生损益之迹,与今养生损益之理,可合而与论成败,故曰必有合于今也。善言人者,谓言形骸骨节,更相支拄,筋脉束络,皮肉包裹,而五脏六腑次居其中,假七神五脏而运用之。气绝神去,则之于死。是以知彼浮形不能坚久,静虑于己,亦与彼同,故曰必有厌于己也。夫如此者,是知道要数之极悉无疑惑,深明至理而乃能然矣。
【杨上善】 如此,人有三善之行,于道不惑。所以然者,得其要理之极,明达故也。数,理也。
【张介宾】 天与人一理,其阴阳气数,无不相合,故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古者今之鉴,欲察将来,须观既往,故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彼之有善,可以为法;彼之有不善,可以为戒,故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厌,足也,美也。明此三者,尚何所不明哉?
〔5〕【王冰】 言如发开童蒙之耳,解于疑惑者之心,令一一条理,而目视手循,验之可得。扪,犹循也。
【杨上善】 先自行之,即可验于己也。然后问其病之所由,故为言而知之也。察色而知,故为视而知之也。诊脉而知,故为扪而可得。斯为知者,先验于身,故能为人发蒙于耳目,解惑于心腑,于此之道,可以闻不?
【张介宾】 发蒙者,如去其蒙蔽也。扪音门。
〔6〕【王冰】 请示问端也。
帝曰 :愿闻人之五脏卒痛 ,何气使然 〔1〕 ?岐伯对曰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①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②〔2〕 。帝曰 :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或痛甚不休者 ,或痛甚不可按者 ,或按之而痛止者 ,或按之无益者 ,或喘动应手者 ,或心与背相引 ③ 而痛者 ,或胁肋 ④ 与少腹相引而痛者 ,或腹痛引阴股者 ,或痛宿昔而成积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 ,有少间 ⑤ 复生者 ,或痛而呕者 ⑥ ,或腹痛而后泄者 ,或痛而闭不通者 〔3〕 。凡此诸痛 ,各不同形 ,别之奈何 〔4〕 ?
①入经而稽迟:《太素》作“入焉经血稽留”六字。
②故卒然而痛:《太素》作“故卒痛矣”。
③相引:《太素》作“相应”。
④胁肋:《太素》“胁”上有“心”字。
⑤有少间:《太素》无“少”字。
⑥或痛而呕者:《太素》作“或腹痛而悗,悗呕者”八字。
〔1〕【张介宾】 卒,猝同。
〔2〕【张介宾】 泣音涩,下同。
〔3〕【杨上善】 股外为髀,髀内为股,阴下之股为阴股也。悗音闷也。
〔4〕【王冰】 欲明异候之所起。
【杨上善】 凡此十四别病,十三寒客内为病,一种热气客内为闭,皆为痛病,不知所由,故须问之。
【张介宾】 上卒痛证,凡十四种,其候各异也。
岐伯曰 :寒气客于脉 ① 外 ,则脉 ① 寒 ,脉 ① 寒则缩踡 ② ,缩踡 ② 则脉 ① 绌急 ,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 ③〔1〕 。因重中于寒 ,则痛久矣 。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 ,与炅气相薄 ,则脉满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3〕 。寒气稽留 ,炅气从上 ,则脉充大而血气乱 ,故痛甚不可按也 〔4〕 。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④ ,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 ,故按之痛止 ⑤〔5〕 。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 ,则深按之不能及 ,按之无益也 〔6〕 。
寒气客于冲脉 ,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 ,寒气客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气因之 ,故喘动应手矣 〔7〕 。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痛止矣 〔8〕 。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 ,厥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 ,则血泣脉急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 ⑥ 矣 〔9〕 。
厥气客于阴股 ,寒气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阴股 〔10〕 。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 ⑦ 之间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 ⑧ 而成积矣 〔11〕 。
寒气客于五脏 ,厥逆上泄 ,阴气竭 ,阳气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 知人 ,气复反则生矣 〔12〕 。
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13〕 。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 〔14〕 。
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 ⑨ ,瘅热焦渴 ,则坚干不得出 ,故痛而闭不通 ⑩ 矣 〔15〕 。
①脉:《太素》作“肠”。
②踡:《太素》作“卷”。
③立止:《太素》作“立已”。
④血不得散:《太素》作“而不得散”。
⑤故按之痛止:《太素》作“故痛止”。
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太素》作“引胁与少腹”五字。
⑦小肠膜原:《太素》作“肠募关元”。
⑧宿昔:《太素》作“卒然”。
⑨肠中痛:《太素》作“小肠中”。
⑩故痛而闭不通:《太素》无此六字。
〔1〕【王冰】 脉左右环,故得寒则缩踡而绌急,缩踡绌急,则卫气不得通流,故外引于小络脉也。卫气不入,寒内薄之,脉急不纵,故痛生也。得热则卫气复行。寒气退辟,故痛止。炅,热也。止,已也。
【张介宾】 绻,不伸也。绌,屈曲也。炅,热也。寒气客于脉外者,邪不甚深,卫气不得流通,则外引小络而卒然为痛,故但得炅暖之气,其痛则立止也。踡音拳。绌音屈。炅,居永切。
〔2〕【王冰】 重寒难释,故痛久不消。
【杨上善】 绌,褚律反,缝也,谓肠寒卷缩如缝连也。肠绌属肠经之小络散络于肠,故肠寒绌急引络而痛,得热则立已。炅,热也。
【张介宾】 重中于寒,则不易解散也。
〔3〕【王冰】 按之痛甚者,其义具下文。
【张介宾】 阳气行于脉中而寒袭之,则寒热相薄,留而不行,则邪实于经,故脉满而痛,不可按也。
〔4〕【王冰】 脉既满大,血气复乱,按之则邪气攻内,故不可按也。
【杨上善】 痛不可按之,两义解之:一,寒热薄于脉中,满痛不可得按;二,寒下留,热气上行,令脉血气相乱,故不可按也。
【张介宾】 炅气从上,阳主升也。寒邪遏之,则脉充于内而血气乱,故其痛必甚。
〔5〕【王冰】 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血不得散,谓鬲膜之中小络脉内血也。络满则急,故牵引而痛生也,手按之则寒气散,小络缓,故痛止。
【杨上善】 肠胃皆有募有原,募原之下皆有孙络,寒客肠胃募原之下,孙络引急而痛,故按之散而痛止。
【张介宾】 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皆有空虚之处,血不散而小络满,则急引而痛,按之则寒气可散,小络可缓,故其痛止。非若经脉之无罅隙者,按之则愈实而愈痛也。《百病始生》篇曰: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饱食则安,饥则痛。义与此通。
〔6〕【王冰】 侠脊之脉者,当中督脉也。次两傍,足太阳脉也。督脉者循脊里,太阳者贯膂筋,故深按之不能及也。若按当中,则膂节曲。按两傍则膂筋蹙合,曲与蹙合,皆卫气不得行过,寒气益聚而内蓄,故按之无益。
【杨上善】 侠脊脉,督脉侠脊,故曰侠脊脉也。督脉侠于脊里而上行深,故按之不及,所以按之无益者也。
【张介宾】 侠脊者,足太阳经也。其最深者,则伏冲伏膂之脉,故按之不能及其处。
〔7〕【王冰】 冲脉,奇经脉也。关元,穴名,在脐下三寸。言起自此穴,即随腹而上,非生出于此也。其本生出乃起于肾下也。直上者,谓上行会于咽喉也。气因之,谓冲脉不通。足少阴气因之上满。冲脉与少阴并行,故喘动应于手也。
【杨上善】 关元在齐下小腹,下当于胞,故前言冲脉起于胞中直上。邪气客之,故喘动应手。有本无“起于关元”下十字也。
【张介宾】 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冲脉起于胞中,即关元也。其脉并足少阴肾经,夹脐上行,会于咽喉,而肾脉上连于肺,若寒气客之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亦逆,故喘动应手也。
〔8〕【王冰】 背俞,谓心俞脉,亦足太阳脉也。夫俞者,皆内通于脏,故曰其俞注于心,相引而痛也。按之则温气入,温气入则心气外发,故痛止。
【杨上善】 背输之脉,足太阳脉也。太阳心输之络注于心中,故寒客太阳,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则手热,故痛止。
【张介宾】 背俞,五脏俞也,皆足太阳经穴。太阳之脉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当寒气客之,则脉涩血虚,为背与心相引而痛,因其俞注于心也。按之则热气至而痛止者,正以血虚故耳。
〔9〕【王冰】 厥阴者,肝之脉,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上贯肝鬲,布胁肋,故曰络阴器系于肝,脉急引胁与少腹痛也。
【杨上善】 厥阴肝脉属肝络胆布胁肋,故寒客血泣脉急,引胁与少腹痛也。
【张介宾】 肝经之脉循阴股入髦中,抵少腹,布胁肋也。
〔10〕【王冰】 亦厥阴肝脉之气也。以其脉循阴股,入髦中,环阴器,上抵少腹,故曰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于少腹也。
【杨上善】 厥气客在阴股,阴股之血凝泣,故其气上引少腹而痛也。
【张介宾】 厥气,寒逆之气也。少腹阴股之间,乃足三阴冲脉之所由行也,寒气犯之,皆相引而痛。
〔11〕【王冰】 言血为寒气之所凝结而乃成积。
【杨上善】 肠,谓大肠、小肠也。大肠募在天枢齐左右各二寸,原在手大指之间。小肠募在齐下三寸关元,原在手外则腕骨之前完骨。寒气客此募原之下,血络之中,凝泣不行,久留以成积也。
【张介宾】 小肠为受盛之府,化物所出,若寒气客其膜原、络血之间,则血涩不行,故不得注于大经,稽留渐久,因成积也。
〔12〕【王冰】 言脏气被寒拥胃而不行,气复得通则已也。新校正云:详注中“拥胃”疑作“拥冒”。
【杨上善】 寒气入五脏中,厥逆上吐,遂令阴气竭绝,阳气未入之间,卒痛不知人,阳气入脏还生也。
【张介宾】 寒伤脏气,则气不得降而厥逆上泄,乃致真阴暴竭,阳气未能遽入,故卒然痛死,必待脏气复反则生矣。
〔13〕【王冰】 肠胃客寒留止,则阳气不得下流,而反上行。寒不去则痛生,阳上行则呕逆,故痛而呕也。
【杨上善】 寒客肠胃,其气逆上,故痛欧吐也。
【张介宾】 肠胃,言六腑也。水谷之在六腑,必自上而下,乃其顺也,若寒气客之,则逆而上出,故为痛为呕。
〔14〕【王冰】 小肠为受盛之府,中满则寒邪不居,故不得结聚,而传下入于回肠。回肠,广肠也,为传导之府,物不得停留,故后泄而痛。
【杨上善】 寒客小肠,不得成于积聚,故后利腹痛也。
【张介宾】 小肠为丙火之腑,而寒邪胜之,则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为后泄腹痛。
〔15〕【王冰】 热渗津液,故便坚也。
【杨上善】 热气留止小肠之中,则小肠中热,糟粕焦竭干坚,故大便闭不通矣。
【张介宾】 热留小肠,是阳脏阳病也,故为瘅热焦渴,坚干痛闭之疾。愚按:后世治痛之法,有曰痛无补法者,有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曰痛随利减者,人相传诵,皆以此为不易之法,凡是痛证无不执而用之,不知痛而闭者,固可通之,如本节云热结小肠,闭而不通之类是也,痛而泄者,不可通也,如上节云寒客小肠,后泄腹痛之类是也。观王荆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俗以利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痛在血气者,亦实也。故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之则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宜作通字训则可。此说甚善,已得治实之法矣,然痛证亦有虚实,治法亦有补写,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详。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而甚者多实,饥而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必兼脉证而察之,则虚实自有明辨,实者可利,虚者亦可利乎?不当利而利之,则为害不浅。故凡治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夫以温补而治痛者,古人非不多也,惟近代薛立斋、汪石山辈尤得之,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诸痛不可补气,局人意见,岂以法哉?
帝曰 :所谓言而可知者也 ,视而可见 ,奈何 〔1〕 ?岐伯曰 :五脏六腑 ,固尽有部 〔2〕 ,视其五色 ,黄赤为热 〔3〕 ,白为寒 〔4〕 ,青黑为痛 〔5〕 。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6〕 。帝曰 :扪而可得 ,奈何 〔7〕 ?岐伯曰 :视其主病之脉 ,坚而血及陷下者 ,皆可扪而得也 〔8〕 。帝曰 :善 〔9〕 。
〔1〕【王冰】 谓候色也。
【张介宾】 欲察色以知病也。
〔2〕【王冰】 谓面上之分部。
〔3〕【王冰】 中热则色黄赤。
〔4〕【王冰】 阳气少,血不上荣于色,故白。
〔5〕【王冰】 血凝泣则变恶,故色青黑则痛。
〔6〕【杨上善】 五脏六腑各有色部,其部之中色见,视之即知脏腑之病,此则视而可见者也。
【张介宾】 黄赤色者,火动于经,故为热。白色者,阳气衰微,血不上荣,故为寒。青黑色者,血凝气滞,故为痛。
〔7〕【王冰】 扪,摸也,以手循摸也。
【张介宾】 以手按摸也。
〔8〕【杨上善】 视脉及皮之状,问其所由,故为闻而得也。
〔9〕【张介宾】 主病之脉,病所在也,脉坚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络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气不足,多阴候也。凡是者,皆可摸而得之。
余知 ① 百病生于气也 〔1〕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② ,惊 ③ 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 结 ,九气不同 ,何病之生 〔2〕 ?
①知:《太素》作“闻”。
②气泄:《太素》作“腠理开气洩”。
③惊:《太素》作“忧”。《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惊”作“忧”。
〔1〕【王冰】 夫气之为用,虚实逆顺缓急,皆能为病,故发此问端。
【张介宾】 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2〕【杨上善】 炅音桂,热也。人之生病,莫不内因怒喜思忧恐等五志,外因阴阳寒暑,以发于气而生百病。所以善摄生者,内除喜怒,外避寒暑,故无道夭,遂得长生久视者也。若纵志放情,怒以气上伤魂,魂伤肝伤也。若喜气缓伤神,神伤心伤也。若忧悲气消亦伤于魂,魂伤肝伤也。恐以气下则伤志,志伤肾伤也。若多寒则气收聚,内伤于肺也。若多热腠理开洩,内伤于心也。忧则气乱伤魄,魄伤则肺伤也。若多劳气耗,则伤于肾。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五脏既伤,各至不胜时则致死也,皆由九邪生于九气,所生之病也。
【张介宾】 炅,居永切,热也。
岐伯曰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① ,故气上矣 〔1〕 ,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 ② 通利 ,故气缓矣 〔2〕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而上焦 ③ 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气消矣 〔3〕 。恐则精却 ,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 ,故气不行矣 〔4〕 。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 ,故气收矣 ④〔5〕 。炅 ⑤ 则腠理开 ,荣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 ⑥〔6〕 。惊 ⑦ 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7〕 。劳则喘息 ⑧ 汗出 ,外内 ⑨ 皆越 ,故气耗矣 〔8〕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 ⑩ 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 〔9〕 。
①飧泄:《太素》作“食而气逆”。《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飧泄”作“食而气逆”。
②荣卫:此下《太素》有“行”字。
③上焦:《太素》作“两焦”。
④矣:《太素》作“聚”。
⑤炅:《太素》作“热”。
⑥汗大泄,故气泄:《太素》作“故汗大洩”。
⑦惊:《太素》作“忧”。
⑧喘息:《太素》作“喘喝”。
⑨外内:《太素》作“内外”。
⑩归,正:《太素》作“止”。
〔1〕【王冰】 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气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也,何以明其然?怒则面赤,甚则色苍。《灵枢经》曰: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明怒则气逆,上而不下也。
【杨上善】 因引气而上,故气逆。怒甚气逆,则致欧血及食气逆上也。
【张介宾】 怒,肝志也。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故甚则呕血;肝木乘脾,故为飧泄。肝为阴中之阳,气发于下,故气上矣。“及飧泄”三字,《甲乙经》作“食而气逆”,于义亦妥。飧音孙。
〔2〕【王冰】 气脉和调,故志达畅,荣卫通利,故气徐缓。
【杨上善】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行利,故气缓为病也。
【张介宾】 气脉和调,故志畅达,荣卫通利,故气徐缓。然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故《调经论》曰:喜则气下。《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义可知也。
〔3〕【王冰】 布叶,谓布盖之大叶。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而上焦不通”作“两焦不通”,又王注:肺布叶举,谓布盖之大叶,疑非。全元起云:悲则损于心,心系急则动于肺,肺气系诸经,逆故肺布而叶举。安得谓肺布为肺布盖之大叶?
【杨上善】 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两焦在于心肺,悲气聚于肺,叶举心系急,营卫之气在心肺,聚而不散,神归不移,所以热而气消虚也。
【张介宾】 悲生于心则心系急,并于肺则肺叶举,故《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肺则悲也。心肺俱居鬲上,故为上焦不通。肺主气而行表里,故为营卫不散。悲哀伤气,故气消矣。
〔4〕【王冰】 恐则阳精却,上而不下流,故却则上焦闭也。上焦既闭气不行流,下焦阴气亦还回不散,而聚为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各守一处,故气不行也。新校正云:详“气不行”当作“气下行”也。
【杨上善】 虽命门藏精,通名为肾,脉起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支者,从肺络心,注胸中。故人惊恐,其精却缩。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闭不通,则气不得上,还于下焦,下焦胀满,气不得行。
【张介宾】 恐惧伤肾则伤精,故致精却。却者,退也。精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上焦闭则气归于下,病为胀满而气不行,故曰恐则气下也。《本神》篇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5〕【王冰】 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闭,谓密闭。气,谓卫气。行,谓流行。收,谓收敛也。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气不行”作“营卫不行”。
【杨上善】 因营卫不通,遇寒则腠理闭塞,则气聚为病也。
【张介宾】 腠,肤腠也。理,肉理也。寒束于外则玄府闭密,阳气不能宣达,故收敛于中而不得散也。
〔6〕【王冰】 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荣卫大通,津液外渗,而汗大泄也。
【杨上善】 气不得行,或因热而腠理开,营卫外通,汗大洩也。
【张介宾】 热则流通,故腠理开。阳从汗散,故气亦泄。
〔7〕【王冰】 气奔越故不调理。新校正云:按《太素》“惊”作“忧”。
【杨上善】 心,神之用。人之忧也,忘于众事,虽有心情,无所任物,故曰无所寄。气营之处,神必归之。今既忧繁,气聚不行,故神无归也。虑,亦神用也。所以忧也不能逆虑于事,以气无主守,故气乱也。
【张介宾】 大惊卒恐,则神志散失,血气分离,阴阳破散,故气乱矣。
〔8〕【王冰】 疲力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发,故汗出。然喘且汗出,内外皆逾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
【杨上善】 人之用力劳乏,则气并喘喝,皮腠及内脏腑皆汗,以汗即是气,故汗出内外气衰耗也。
【张介宾】 疲劳过度,则阳气动于阴分,故上奔于肺而为喘,外达于表而为汗。阳动则散,故内外皆越而气耗矣。
〔9〕【王冰】 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归正”二字作“止”字。
【杨上善】 专思一事,则心气驻一物。所以神务一物之中,心神引气而聚,故结而为病也。
【张介宾】 思之无已,则系恋不释,神留不散,故气结也。愚按: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五志之外,尚余者三。总之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也。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至若五志有互通为病者,如喜本属心,而有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是心肺皆主于喜也。盖喜生于阳,而心肺皆为阳脏,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所谓多阳者多喜也。又若怒本属肝,而有曰胆为怒者,以肝胆相为表里,肝气虽强而取决于胆也。有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者,以阳为阴胜,故病及于心也。有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有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无故善怒者,以怒发于阴而侵乎肾也。是肝胆心肾四脏皆能病怒,所谓多阴者多怒,亦曰阴出之阳则怒也。又若思本属脾,而此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盖心为脾之母,母气不行则病及其子,所以心脾皆病于思也。又若忧本属肺,而有曰心之变动为忧者;有曰心小则易伤以忧者,盖忧则神伤,故伤心也。有曰精气并于肝则忧者,肝胜而侮脾也。有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者,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是心肺肝脾四脏,皆能病于忧也。又若恐本属肾,而有曰恐惧则伤心者,神伤则恐也。有曰血不足则恐,有曰肝虚则恐者,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有曰恐则脾气乘矣,以肾虚而脾胜之也。有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者,以阳明土胜,亦伤肾也。是心肾肝脾胃五脏皆主于恐而恐则气下也。五志互病之辨,即详如上。此外尚有病悲者,如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悲伤于肝也。有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有曰悲则肺气乘矣,亦金气伤肝也。有曰心虚则悲。有曰神不足则悲。有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者,皆悲伤于心也。此肝肺心三脏皆病于悲而气为之消也。有病为惊者,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以肝应东方风木,风主震动而连乎胆也。有曰阳明所谓甚则厥,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肝邪乘胃也。有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者,心神散失也。此肝胆胃心四脏皆病于惊而气为之乱也。有病为畏者,曰精气并于脾则畏,盖并于脾则伤于肾,畏由恐而生也。由此言之,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故《本神》篇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口问》篇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
腹中论篇第四十①
黄帝问曰 :有病心腹满 ,旦食则不能暮食 ,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 :名为鼓胀 ②〔1〕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以鸡矢醴 ③ ,一剂 ④ 知 ,二剂 ④ 已 〔2〕 。帝曰 :其时有复发者 ,何也 〔3〕 ?岐伯曰 :此饮食不节 ,故时有病也 ⑤〔4〕 ,虽然其病且已 ,时故当病 ⑥ ,气聚于腹也 〔5〕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②鼓胀:新校正云:《太素》“鼓”作“谷”。今本《太素》仍作“鼓”,注同。
③鸡矢醴:《太素》作“鸡醴”。
④剂:《太素》作“齐”。
⑤故时有病也:《太素》作“故时痛”。
⑥时故当病:《太素》作“时当痛”。
〔1〕【王冰】 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形如鼓胀,故名鼓胀也。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谷”。
【张介宾】 内伤脾肾,留滞于中,则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其胀如鼓,故名鼓胀。
〔2〕【王冰】 按古《本草》鸡矢并不治鼓胀,惟大利小便微寒,今方制法当取用处汤渍服之。
【张介宾】 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二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一剂可知其效,二剂可已其病。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证,最所忌也,误服则死。按《普济方》云:治脾虚不能制水,水反胜土,水谷不运,气不宣流,故令中满者,宜鸡矢醴主之。此说不明虚实,殊失经意,不可不察。鸡矢醴法,按《正传》云:用羯鸡矢一升,研细,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度。又按:《医鉴》等书云:用干羯鸡矢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则渐皱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一法,似用后者为便。
〔3〕【王冰】 复,谓再发,言如旧也。
【张介宾】 胀病多反复也。
〔4〕【张介宾】 鼓胀之病,本因留滞,故不可复纵饮食也。
〔5〕【王冰】 饮食不节则伤胃,胃脉者循腹里而下行,故饮食不节,时有病者复,病气聚于腹中也。
【杨上善】 气满心腹,故旦食暮不能也,是名鼓胀。可取鸡粪作丸,熬令烟盛,以清酒一斗半沃之,承取汁,名曰鸡醴,饮取汗,一齐不愈,至于二齐,非直独疗鼓胀,肤胀亦愈。有复发者,以不慎节饮食故也。
【张介宾】 病虽将愈而复伤其脾,所以气复聚也。
帝曰 :有病胸胁支满者 ,妨于食 ,病至则先闻腥臊臭 ,出清液 ,先唾血 ,四支清 ,目眩 ,时时前后血 ,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1〕 ?岐伯曰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 ,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 ,气竭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2〕 。
〔1〕【王冰】 清液,清水也,亦谓之清涕。清涕者,谓从窈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冷也。眩,谓目视眩转也。前后血,谓前阴后阴出血也。
【张介宾】 支满者,满如支膈也。肺主气,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肺气不能平肝,则肝肺俱逆于上,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闻腥臊而吐清液也。口中唾血,血不归经也。四支清冷,气不能周也。头目眩运,失血多而气随血去也。血气既乱,故于前阴后阴,血不时见,而月信反无期矣。臊音骚。
〔2〕【王冰】 出血多者,谓之脱血。漏下、鼻衄、呕吐、出血,皆同焉。夫醉则血脉盛,血脉盛则内热,因而入房,髓液皆下,故肾中气竭也。肝藏血以少大,脱血故肝伤也。然于丈夫则精液衰乏,女子则月事衰少而不来。
【杨上善】 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胁支满;二,妨于食;三,病将发,先闻腥臊臭气;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支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时复出血。有此八状,名曰血枯之病。此得由于少年之时有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绝伤肝,遂使月经衰少,或不复来,以成此血枯之病也。
【张介宾】 血枯者,月水断绝也。致此之由,其源有二:一则以少时有所大脱血,如胎产既多及崩淋吐衄之类皆是也;一则以醉后行房,血盛而热,因而纵肆,则阴精尽泄,精去则气去,故中气竭也。夫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不惟伤肾,而且伤肝,及至其久,则三阴俱亏,所以有先见诸证如上文所云,而终必至于血枯,则月事衰少不来也。此虽以女子为言,若丈夫有犯前证,亦不免为精枯之病,则劳损之属皆是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复 ① 以何术 ?岐伯曰 :以四乌鲗骨 ② 一藘茹 ③ 二物并合之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为后饭 ,饮以 ④ 鲍鱼汁 ,利肠中 ⑤ ,及伤肝也 〔1〕 。
①复:《太素》无此字。
②乌鲗骨:《太素》作“乌贼骨”。
③藘茹:《太素》作“ 茹”。《素问》新校正云:《太素》“藘”作“ ”。
④饮以:《太素》无此二字。
⑤肠中:《太素》作“胁中”。《素问》新校正云:按别本一作“伤中”。
〔1〕【王冰】 饭后药先,谓之后饭。按古《本草经》云:乌鲗鱼骨、藘茹等,并不治血枯。然《经》法用之,是攻其所生所起尔。夫醉劳力以入房,则肾中精气耗竭,月事衰少不至,则中有恶血淹留。精气耗竭则阴萎不起而无精。恶血淹留则血痹着中而不散,故先兹四药用入方焉。古《本草经》曰:乌鲗鱼骨味咸、冷、平、无毒,主治女子血闭。藘茹味辛、寒、平,有小毒,主散恶血。雀卵味甘温、平,无毒。主治男子阴萎不起,强之令热,多精有子,鲍鱼味辛臭,温平,无毒,主治瘀血血痹在四支不散者,寻文会意,方义如此而处治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藘茹”作“ 茹”,详王注性味乃 茹,当改藘作 ,又按:《本草》乌鲗鱼骨“冷”作“微温”,雀卵“甘”作“酸”,与王注异。
【杨上善】 四,四分。一,一分。捣以雀卵为丸,食后服之,饮鲍鱼汁,通利胁及补肝伤也。
【张介宾】 复者,复其血气之原也。后饭者,先药后饭也。乌鲗,即乌贼也。骨名海螵蛸,其气味咸温下行,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闭血枯,其性涩,故亦能令人有子。藘茹,亦名茹藘,即茜草也,气味甘寒无毒,能止血治崩,又能益精气,活血通经脉。按《甲乙经》及《太素》,新校正俱作 茹者非。盖 茹有毒,岂血枯者所宜?皆未之详察耳。雀,即麻雀也。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主男子阴痿不起,故可使多精有子,及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鲍鱼,即今之淡干鱼也,诸鱼皆可为之,惟石首鲫鱼者为胜,其气味辛温无毒,鱼本水中之物,故其性能入水脏,通血脉,益阴气,煮汁服之,能同诸药通女子血闭也。以上四药皆通血脉,血主于肝,故凡病伤肝者,亦皆可用之。愚按:血枯一证,与血隔相似,皆经闭不通之候;然而枯之与隔,则相反有如冰炭。夫枯者,枯竭之谓,血虚之极也。隔者,阻隔之谓,血本不虚,而或气或寒或积有所逆也。隔者病发于暂,其证则或痛或实,通之则血行而愈,可攻者也。枯者其来也渐,冲任内竭,其证无形,必不可通者也。常见今人之治此者,听其言,则明曰血枯经闭也;察其治,则每用四物加桃仁、红花,甚至硝、朴、棱、莪之类无所不至。夫血既枯矣,只当补养阴气,使其血充,则弗招自至,奚俟通也?若勉强逼之,则枯者愈枯矣,不危何待?若夫人者,非惟不知病情,即字义曰枯,犹然未解,其与目不识丁者何异?求其无害不可得,安望其有济于人哉?鲗音贼。藘、 俱音闾。
帝曰 :病有少腹盛 ,上下左右皆有根 ,此为何病 ?可治不 〔1〕 ?岐伯曰 :病名曰伏梁 〔2〕 。帝曰 :伏梁何因而得之 〔3〕 ?岐伯曰 :裹大 ① 脓血 ,居肠胃之外 ,不可治 ,治之 ,每切按之致死 〔4〕 。帝曰 :何以然 ?岐伯曰 :此下则因阴 ,必下 ② 脓血 ,上则迫胃脘生鬲 ③ ,侠 ④ 胃脘内痈 〔5〕 。此久病也 ,难治 ⑤〔6〕 。居齐上为逆 ,居齐下为从 〔7〕 ,勿动亟夺 〔8〕 ,论在 《刺法 》中 〔9〕 。
①大:《太素》无此字。
②下:《太素》无此字。
③生鬲:《太素》作“出鬲”。
④侠:《太素》作“使”。
⑤此久病也难治:《太素》作“此人之病难治也”。
〔1〕【张介宾】 不,否同。
〔2〕【王冰】 伏梁,心之积也。新校正云:详此伏梁与心积之伏梁大异。病有名同而实异者非一,如此之类是也。
【张介宾】 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
〔4〕【杨上善】 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葙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
【张介宾】 按,抑也。切按之者,谓过于妄攻也,故必致死。
〔5〕【王冰】 正当冲脉带脉之部分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横络于齐下。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其上行者出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齐直上,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病当其分则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也,以其上下,坚盛,如有潜梁。故曰:病名为伏梁,不可治也。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按之痛闷不堪。故每切按之,致死也。以冲脉下行者络阴,上行者循腹故也。上则迫近于胃脘,下则因薄于阴器也。若因薄于阴,则便下脓血。若迫近于胃,则病气上出于鬲,复侠胃脘,内长其痈也。何以然哉?以本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故也。生当为出,传文误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侠胃”作“使胃”。
【杨上善】 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鬲,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
【张介宾】 此病连居三阴冲带之间,裹大脓血而伏于肠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脘,管、完二音。
〔6〕【张介宾】 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故不易治。
〔7〕【张介宾】 居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在下者其势犹缓,故为从。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难》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其义本次二篇。然观本节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节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又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可知也。
〔8〕【王冰】 若裹大脓血居齐上,则渐伤心脏,故为逆;居齐下则去心稍远,犹得渐攻,故为从。从,顺也。亟,数也。夺,去也。言不可移动但数数去之,则可矣。
【张介宾】 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亟,激、气二音。
〔9〕【王冰】 今经亡。
【张介宾】 谓宜以针治之,今亡其义。按:伏梁一证,即今之所谓痞块也。欲治之者,莫妙于灸。
帝曰 :人有身体髀 ① 股 皆肿 ,环齐而痛 ,是为何病 ?岐伯曰 :病名伏梁 〔1〕 ,此风根也 〔2〕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 ,肓之原在齐下 ,故环齐而痛也 〔3〕 ,不可动之 ,动之为水 ,溺涩之病 ②〔4〕 。
①髀:《太素》作“胕”。
②溺涩之病:《太素》作“溺清之府”。
〔1〕【王冰】 此二十六字错简在《奇病论》中,若不有此二十六字则下文无据也。新校正云:详此并无注解,尽在下卷《奇病论》中。
【张介宾】 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腹者也。冲脉之在上者,出颃颡循背里,在中者侠脐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间,故其为病如此。此下三节与《奇病论》文重者,兹不复载。
〔2〕【王冰】 此四字此篇本有,《奇病论》中亦有之。
〔3〕【杨上善】 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著于齐下肓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肓原,所以齐上为逆也。
【张介宾】 风根,即寒气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肓之原在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九针十二原》篇谓之脖胦者即此。今病在冲脉则与大小肠相附,而当气海之间,故其为病如此。
〔4〕【王冰】 亦冲脉也,齐下谓脖胦,在齐下同身寸之二寸半。《灵枢经》曰:肓之原,名曰脖胦。
【杨上善】 头以下为身,四支曰体,胕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府也。
【张介宾】 不当动而妄下之,则反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于下,而水道为之不利也。
帝曰 :夫子数言热中消中 ,不可服高梁 、芳草 、石药 ,石药发瘨 ,芳草发狂 〔1〕 。夫热中消中者 ,皆富贵人也 ,今禁高梁 ,是不合其心 ,禁芳草石药 ,是病不愈 ,愿闻其说 〔2〕 。
〔1〕【王冰】 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多喜曰瘨。多怒曰狂。芳,美味也。
【张介宾】 王氏曰: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多喜曰瘨,多怒曰狂,瘨,癫同。
〔2〕【王冰】 热中消中者,脾气之上溢,甘肥之所致,故禁食高梁芳美之草也。《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又《奇病论》曰: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之谓也。夫富贵人者,骄恣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帝思难诘,故发问之;高,膏;梁,米也;石药,英乳也;芳草,浓美也。然此五者,富贵人常服之,难禁也。
【张介宾】 高梁,厚味也。芳草,辛香之品也。石药,煅炼金石之类也。三者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当禁用。热中消中者,即内热病也,惟富贵之人多有之。《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盖富贵者以肥甘为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气积成热,则转为消中消渴之病,故于高梁芳草之类,皆不得不禁也。
岐伯曰 :夫芳草之气美 ,石药之气悍 。二者其气急疾坚劲 ,故非缓心和人 ,不可以服此二者 〔1〕 。帝曰 :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 :夫热气慓悍 ,药气亦然 ,二者相遇 ,恐内伤脾 〔2〕 。脾者土 也 ,而恶木 ,服此药者 ,至甲乙日更论 〔3〕 。帝曰 :善 。
〔1〕【王冰】 脾气溢而生病,气美则重盛于脾,消热之气躁疾气悍,则又滋其热。若人性和心缓,气候舒匀,不与物争,释然宽泰则神不躁迫,无惧内伤,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悍,利也。坚,定也、固也。劲,刚也。言其芳草石药之气,坚定固久,刚烈而卒不歇灭,此二者是也。
【张介宾】 芳美者,气热而散;悍急者,性刚而烈也。
〔2〕【王冰】 慓,疾也。
【张介宾】 脾者阴中之至阴也。阳胜则伤阴,故二热合气,必致伤脾。慓音飘。
〔3〕【王冰】 热气慓盛则木气内余,故心非和缓则躁怒数起,躁怒数起则热气因木以伤脾,甲乙为木,故至甲乙日更论脾病之增减也。
【张介宾】 脾伤者畏木,故至甲乙日更论,盖谓其必甚也。愚按:消瘅消中者,即后世所谓三消证也。凡多饮而渴不止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者为下消。如《气厥论》之云:肺消鬲消。《奇病论》之云消渴,即上消也。《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师传》篇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即中消也。《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肝脉微小,皆为消瘅,肝肾在下,即下消也。观刘河间《三消论》曰:五脏六腑四肢皆禀气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治当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已。若饮水多而小便多,名曰消渴;若饮食多,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一皆以燥热太甚,三焦脾胃之腠理脉络怫郁壅滞,虽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渴不止而小便多出或数溲也。又张戴人云: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火之为用,燔木则消而为炭,炼金则消而为汁,煅石则消而为灰,煎海则消而为盐,干永则消而为粉,熬锡则消而为丹。故泽中之潦消于炎辉;鼎中之水,干于壮火。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津液竭焉。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问》有消瘅、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之说,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此三消从火之说,二公言之详矣。又按《袖珍方》云:人身之有肾,犹木之有根。故肾脏受病,必先形容憔悴,虽加以滋养,不能润泽。故患消渴者,皆是肾经为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快情恣欲,饮酒无度,食脯炙丹石等药,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盛,三焦猛烈,五脏渴燥,由是渴利生焉。此又言三消皆本于肾也。又何柏斋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为热为燥,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不交之极,则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而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则治之之法也。观此诸论,则凡治消者,在清火壮水,二者之间,但察三焦虚实,或滋或泻,随所宜而用之,若乎尽矣;然以予之见,犹有说焉。如《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此以阳明为十二经之海,土衰而木气乘之,故为肌肉风消也。《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言元阳之衰而金寒水冷,则为肺肾之消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五脏之脉微小者,皆为消瘅。此言寸口之弱见于外,以血气之衰而消于内也。又如《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上临太阳,民病渴而妄。《五常政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火上从,民病嗌干善渴。《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嗌干,渴而欲饮。是皆以阴抑阳,以水制火,必以温剂散去寒邪,其疾自愈。诸如此者,总皆消渴之类也。夫消者消耗之谓,阳胜固能消阴,阴胜独不能消阳乎?故凡于精神血气肌肉筋骨之消,无非消也。予尝治一荐绅,年愈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大病,神困食减,时多恐惧,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浊液。最后延余诊视,因相告曰:自病以来,通宵不寐者已半年有余,即闻有朦胧似睡之意,必梦见亡人凶丧等事,鬼魅相亲,其不免矣。余曰:不然。此以思虑积劳,损伤心肾,元阳既亏,则阴邪胜之,故多阴梦。阳衰则气虚,阳不帅阴,则水不化气,故饮水少而溺浊多也。阳气渐回,则阴邪自退,此正《内经》所谓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之证耳。病本非轻,所幸者,脉犹带缓,肉犹未脱,胃气尚存,可无虑也。乃以归脾之属去白术、木香,八味之属去丹皮泽泻,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余斤而后全愈。此非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乎?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称为火证,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者之鉴。
有病膺肿 ①〔1〕 颈痛 ,胸满腹胀 ,此为何病 ?何以得之 ?岐伯曰 :名厥逆 〔2〕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灸之则瘖 ,石之则狂 ,须其气并 ,乃可治也 〔3〕 。帝曰 :何以然 ?岐伯曰 :阳气重上 ,有余于上 ,灸之则阳气入阴 ,入则瘖 ②〔4〕 ,石之则阳气虚 ,虚则狂 〔5〕 。须其气并而治之 ,可使全也 。帝曰 :善 〔6〕 。
①膺肿:《太素》作“痈肿”。《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痈肿”。
②入则瘖:《太素》无“入”字。
〔1〕【王冰】 膺,胸傍也;颈,项前也;胸,膺间也。
【杨上善】 因于痈肿,有此三病,未知所由,故请之也。
【张介宾】 膺,胸之两傍高处也。颈,项前也。
〔2〕【王冰】 气逆所生,故名厥逆。
【杨上善】 因痈肿热聚,气失逆上,上盛故颈痛,下虚故胸满腹胀也。
【张介宾】 膺肿颈痛,胸满腹胀,皆在上中二焦,此以阴并于阳,下逆于上,故病名厥逆。
〔3〕【王冰】 石,谓以石针开破之。
【张介宾】 瘖,失音也。石,总针石而言。
〔4〕【张介宾】 阳气有余于上而复灸之,是以火济火也。阳极乘阴,则阴不能支,故失音为瘖。
〔5〕【王冰】 灸之,则火气助阳,阳盛故入阴,石之则阳气出,阳气出则内不足,故狂。
【张介宾】 阳并于上,其下必虚,以石泄之,则阳气随刺而去,气去则上下俱虚,而神失其守,故为狂也。
〔6〕【王冰】 并,谓并合也。待自并合,则两气俱全,故可治。若不尔,而灸石之,则偏致胜负,故不得全而瘖狂也。
【杨上善】 灸之瘖者,阳气上实,阴气下虚,灸之火壮,阳盛溢入阴,故瘖。以冷石熨之,则阴气独盛,阳气独虚,以阳气独虚,发于狂。可任自和,然后疗之,使之全也。
【张介宾】 气并者,谓阴阳既逆之后,必渐通也。盖上下不交,因而厥逆,当其乖离而强治之,恐致偏绝。故必须其气并,则或阴或阳,随其盛衰,察而调之,可使保全也。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 :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1〕 。帝曰 :病热而有所痛者 ,何也 ?岐伯曰 :病热者 ,阳脉也 ,以三阳之动也 〔2〕 ,人迎一盛少阳 ,二盛太阳 ,三盛阳明 ,入阴也 ①〔3〕 ,夫阳入于阴 ,故病 ② 在头与腹 ,乃 胀而头痛也 。帝曰 :善 ③〔4〕 。
①入阴也:《太素》作“在太阳”。
②夫阳入于阴,故病:《太素》无此七字。
③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与此论同。又按《甲乙经》,三盛阳明,无“入阴也”三字。
〔1〕【王冰】 病,谓经闭也。《脉法》曰:尺中之脉来而断绝者,经闭也;月水不利若尺中脉绝者,经闭也;今病经闭脉反如常者,妇妊娠之证。故云:身有病而无邪脉。
【杨上善】 以子在身,故虽病。其病之气不至于脉,故无邪脉也。
【张介宾】 身有病,谓经断恶阻之类也。身病者脉亦当病,或断续不调,或弦涩细数,是皆邪脉,则真病也;若六脉和滑而身有不安者,其为胎气无疑矣。
〔2〕【张介宾】 阳脉者,火邪也。凡病热者,必因于阳,故三阳之脉,其动甚也。
〔3〕【张介宾】 人迎、足阳明脉,所以候阳也。如《终始》《禁服》《六节藏象》等篇俱详明其义。言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也。凡邪热在表,三阳既毕,则入于阴分矣。
〔4〕【杨上善】 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
【张介宾】 头主阳,腹主阴。阳邪在头则头痛,及其入于阴分,则腹为 胀也。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①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 ,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1〕 。刺其郄中 ,太阳正经出血 ,春无见血 〔2〕 。少阳令人腰痛 ,如以针刺其皮中 ,循循然 ② 不可以俯仰 ,不可以顾 ③〔3〕 ,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 ④ ,夏无见血 〔4〕 。阳明令人腰痛 ,不可以顾 ⑤ ,顾如有见者 ,善悲 ⑥〔5〕 ,刺阳明于胻前 ⑦ 三痏 ,上下和之出血 ,秋无见血 〔6〕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②循循然:《太素》作“循然”。
③不可以顾:《太素》作“不可顾”。
④独起者:《太素》“起”下无“者”字。
⑤不可以顾:《太素》作“不可顾”。
⑥善悲:《太素》作“喜悲”。
⑦胻前:《太素》作“骭前”。
〔1〕【王冰】 足太阳脉,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别下贯臀,故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贯臀”作“贯胛”。《刺疟》注亦作“贯胛”。《三部九候》注作“贯臀”。
【张介宾】 足太阳之脉,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故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也。尻,开高切,臀也。
〔2〕【王冰】 郄中,委中也。在膝后屈处腘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阳合肾,肾王于冬,水衰于春,故春无见血也。
【杨上善】 项、脊、尻皆足太阳脉行处,故腰痛相引。郄中,足太阳,刺金门。足太阳在冬春时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
【张介宾】 郄中,委中也,一名血郄。太阳正经,昆仑也。太阳合肾水,水王于冬而衰于春,故刺太阳经者春无见血。郄,隙同。
〔3〕【王冰】 足少阳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故令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阳明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其支别者,目锐眦下入大迎,合手少阳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不可以顾。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行手阳明之前”作“行手少阳之前也”。
【张介宾】 少阳之气应风木,阳分受之,故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迟滞貌,谓其举动不便也。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下胸中,循胁里下行身足之侧,故身不可以俛仰,头不可以回顾。俛,俯同。
〔4〕【王冰】 成骨,谓膝外近下,胻骨上端,两起骨相并间,陷容指者也,胻骨所成柱膝髀骨,故谓之成骨也。少阳合肝,肝王于春,木衰于夏,故无见血也。
【杨上善】 少阳,足少阳也。其脉行颈循胁出气街以行腰,故腰痛不可俛仰反顾。成骨,膝膑外侧起大骨,足少阳脉循脾出过,故腰痛刺之。足少阳在春,至夏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
【张介宾】 膝外侧之高骨独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其端则阳关穴也。少阳合肝木,木王于春而衰于夏,故刺少阳经者,夏无见血。
〔5〕【王冰】 足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又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故令人腰痛不可顾,顾如有见者。阳虚,故悲也。
【张介宾】 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足阳明之脉,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故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见鬼怪之谓也。善悲者,神不足则悲也。阳明气衰而阴邪侮之,故证见如此。
〔6〕【王冰】 按《内经》《中诰流注图经》阳明脉穴腧之所主,此腰痛者,悉刺胻前三痏,则正三里穴也。三里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肉分间,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明合脾,脾王长夏,土衰于秋,故秋无见血。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胻”作“骭”。
【杨上善】 足阳明支者,循喉咙入缺盆,又支者,循腹里下气街,故腰痛不可顾。阳明谷气虚,故妄有见。虚为肝气所克,故喜悲。下循胻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足阳明在仲夏,至秋而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
【张介宾】 胻前三痏,即三里也。上下和之,兼上下巨虚而言也。秋时胃土退气,故刺阳明者秋无见血。胻音杭,又形敬切。痏音委。
足少阴令人腰痛 ,痛引脊内廉 ①〔1〕 ,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 ,春无见血 ,出血太多 ,不可复也 〔2〕 。厥阴 ② 之脉令人腰痛 ,腰中如张弓弩弦 〔3〕 ,刺厥阴之脉 ,在腨踵鱼腹之外 ,循之累累然 ,乃刺之 〔4〕 。其病令人善言 ,默默然不慧 ,刺之三痏 〔5〕 。
①内廉:《太素》作“内痛”。
②厥阴:《太素》作“居阴”。
〔1〕【王冰】 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故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脊内廉”作“脊内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阴腰痛证并刺足太阴法,应古文脱简也。
【张介宾】 足少阴之脉,贯脊内属肾也。按:此前少足太阴腰痛一证,必古文之脱简也。
〔2〕【王冰】 按《内经》《中诰流注图经》少阴脉穴腧所主,此腰痛者当刺内踝上,则正复溜穴也。复溜在内踝后上同身寸之二寸动脉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
【杨上善】 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腰痛引脊内痛也。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少阴与太阳在冬,至春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
【张介宾】 内踝上二痏,足少阴之复溜也。春时木旺水衰,故刺足少阴者,春无见血。若出血太多,则肾气不可复也。
〔3〕【张介宾】 王氏曰:足厥阴之支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间,故令人腰痛。肝主筋,肝病则筋急,故令腰中如张弓弩弦。
【王冰】 足厥阴脉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其支别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侠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故腰痛则中如张弓弩之弦也。如张弦者,言强急之甚。
〔4〕【王冰】 腨踵者,言脉在腨外侧,下当足跟也。腨形势如卧鱼之腹,故曰鱼腹之外也。循其分肉,有血络累累然,乃刺出之。此正当蠡沟穴分,足厥阴之络,在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者,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厥阴一经作居阴,是传写草书厥字为居也。新校正云:按经云:厥阴之脉,令人腰痛。次言刺厥阴之脉,注言刺厥阴之络,经注相违,疑经中“脉”字乃“络”字之误也。
【张介宾】 腨,腿肚也。踵,足跟也。鱼腹,腨之形如鱼腹也。腨踵之间,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者,即足厥阴之络,蠡沟穴也。腨音篆。
〔5〕【王冰】 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络于舌本,故病则善言,风盛则昏冒,故不爽慧也。三刺其处,腰痛乃除。新校正云:按经云善言、默默然不慧,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又按《甲乙经》,厥阴之脉,不络舌本。王氏于《素问》之中五处引注,而注《厥论》与《刺热》及此三篇皆云络舌本,注《风论》,注《痹论》,二篇不言络舌本,盖王氏亦疑而两言之也。
【杨上善】 居阴脉在腨踵鱼肠之外,其处唯有足太阳脉,当是足太阳络也。
【张介宾】 善言默默然者,善于言语默默也,即不能发声之谓。肝病从风,人多昏冒,故不爽慧。三痏,三刺其处也。
解脉令人腰痛 ,痛引肩 ① ,目 然 ② ,时遗溲 〔1〕 ,刺解脉 ,在膝 ③ 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 ,血变而 ④ 止 〔2〕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 ⑤ ,常如折腰状 ,善恐 ⑥〔3〕 ,刺解脉 ,在郄中结络如黍米 ,刺之血射以黑 ⑦ ,见赤血而已 〔4〕 。
①引肩:《太素》作“引膺”。
② 然:《太素》作“ 然”。
③膝:《太素》作“引”。
④而:《太素》无此字。
⑤如引带:《太素》作“如别”。
⑥善恐:《太素》作“喜怒”。
⑦以黑:《太素》作“似黑”。
〔1〕【王冰】 解脉,散行脉也,言不合而别行也。此足太阳之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循肩髆,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下入腘中。故病斯候也。又其支别者,从髆内别下贯胛,循髀外后廉而下,合于腘中。两脉如绳之解股,故名解脉也。
〔2〕【王冰】 膝后两旁,大筋双上股之后,两筋之间,横文之处,努肉高起,则郄中之分也,古《中诰》以腘中为太阳之郄,当取郄外廉有血络横见,迢然紫黑而盛满者,乃刺之,当见黑血,必候其血色变赤乃止。血不变赤,极而写之必行,血色变赤乃止,此太阳中经之为腰痛也。
【杨上善】 解脉行处为病,与足厥阴相似,亦有是足厥阴络脉。
【张介宾】 解脉,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其脉循肩髆,故痛而引肩。其起在目内眦,故目 然。其属膀胱,故令遗溲。当刺解脉之在膝后者,即腘中横文两筋间,努肉高起之处,则郄中之分,此足太阳之血郄也。若郄之外廉,有血络横见,盛满而紫黑者,刺之当见黑血。必候其血色变赤,乃止其针,此亦足太阳经之腰痛也。 音荒。郄,隙同。
〔3〕【王冰】 足太阳之别脉,自肩而别下,循背脊至腰,而横入髀外后廉,而下合腘中,故若引带,如折腰之状。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如引带”作“如裂”,“善恐”作“善怒”也。
〔4〕【王冰】 郄中则委中穴,足太阳合也,在膝后屈处腘中央,约纹中动脉,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此经刺法也。今则取其结络,大如黍米者,当黑血箭射而出,见血变赤,然可止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有两解脉,病源各异,恐误未详。
【杨上善】 前之解脉与厥阴相似,今此刺解脉郄中,当是取足厥阴郄中之络也。
【张介宾】 复言解脉者,谓太阳支脉,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者也,故其痛如引带、如折腰也。太阳之脉络肾,肾志恐,故善恐。郄中,即委中穴也。上文言郄外廉之横脉,此言郄中结络,治稍不同耳。已,止针也。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 ,痛如小锤居其中 ,怫然肿 〔1〕 ,刺同阴之脉 ,在外踝上绝骨之端 ,为三痏 〔2〕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痛 ③ 上怫然肿 ④〔3〕 ,刺阳维之脉 ,脉与太阳合腨下间 ,去地 ⑤ 一尺所 〔4〕 。
①小锤:《太素》作“小针”。
②怫然:《太素》作“弗然”。下同。
③痛:《太素》无此字。
④肿:《太素》作“脉肿”。
⑤去地:《太素》作“上地”。
〔1〕【王冰】 足少阳之别络也,并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寸,乃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脉也。怫,怒也,言肿如嗔怒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小锤”作“小针”。
【张介宾】 足少阳之别,络于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之脉。如小锤居其中,痛而重也。怫然,怒意,言肿突如怒也。锤音槌。怫音佛。
〔2〕【王冰】 绝骨之端如前同身寸之三分,阳辅穴也,足少阳脉所行,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同阴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当是足少阳络脉也。
【张介宾】 即足少阳阳辅穴也。
〔3〕【王冰】 阳维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奇经八脉,此其一也。
【张介宾】 阳维,奇经之一也,阳脉相维交会之脉,故曰阳维。
〔4〕【王冰】 太阳所主,与正经并行而上,至腨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腨下去地正同身寸之一尺,是则承光穴,在锐腨肠下肉分间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以其取腨肠下肉分间,故云合腨下间。新校正云:按穴之所在,乃承山穴,非承光也,“出”字误为“光”。
【杨上善】 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行腰与足太阳合于腨下间,上地一尺之中,疗阳维肿痛也。《八十一难》云:阳维起于诸脉之会,则诸阳脉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则三阴交也。阳维维于阳,纲维诸阳之脉也;阴维维于阴,纲维诸阴之脉也。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持,阳不维于阳,阴不维于阴也。阳维阴维绮络于身,溢蓄不能还流溉灌,诸经血脉隆盛,溢入八脉而不还也。腨下间上地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郄也。阴维会即筑宾穴,阴维郄也。
【张介宾】 阳维脉气所发,别于金门而上行,故与足太阳合于腨下间,去地一尺所,即承山穴也。
衡络 ① 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俛仰 ,仰则恐仆 ② ,得之举重伤腰 。衡络绝 ③ ,恶血归之 〔1〕 。刺之在郄阳筋之间 ,上郄数寸 ,衡居为二痏出血 〔2〕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漯漯然汗出 ④ ,汗干令人欲饮 ,饮 ⑤ 已欲走 〔3〕 。刺直阳之脉上三痏 ⑥ ,在跷 ⑦ 上郄下 ,五寸 ⑧ 横居 ,视其盛者出血 〔4〕 。
①衡络:《太素》作“冲绝”。
②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太素》作“痛不可以悗,不可以仰,则恐仆”。
③络绝:《太素》作“绝络”。
④出:《太素》无此字。
⑤饮:《太素》无此字。
⑥三痏:《太素》作“二痏”。
⑦跷:《太素》作“乔”。
⑧五寸:《太素》作“三寸所”。
〔1〕【王冰】 衡,横也,谓太阳之外也,络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而下与中经合于腘中者。今举重伤腰,则横络绝,中经独盛,故腰痛不可以俛仰矣,一经作衡绝之脉,传写鱼鲁之误也。若是衡脉,《中诰》不应取太阳脉委阳、殷门之穴也。
【张介宾】 衡,横也,足太阳之外络,自腰中横出髀外后廉,而下合于腘中,故曰衡络。若举重伤腰,则横络阻绝而恶血归之,乃为腰痛。
〔2〕【王冰】 横居二穴,谓委阳、殷门,平视横相当也。郄阳,谓浮郄穴上侧委阳穴也。筋之间谓膝后,腘上两筋之间殷门穴也。二穴各去臀下横文,同身寸之六寸,故曰上郄数寸也。委阳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殷门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故曰衡居为二痏。新校正云:详王氏云:浮郄穴上侧委阳穴也。按《甲乙经》委阳在浮郄穴下一寸,不得言上侧也。
【杨上善】 冲脉循脊里,因举重冲脉络绝,恶血归聚之处以为腰痛,可刺冲郄阳筋间,上数寸冲气居处。
【张介宾】 郄阳,即足太阳之委阳穴,在血郄上外廉两筋间,故云上郄数寸。衡居,并居也,即殷门穴。二穴皆当出血。
〔3〕【王冰】 足太阳之中经也,其脉循腰下,会于后阴,故曰会阴之脉。其经自腰下行至足,今阳气大盛,故痛上漯然汗出。汗液既出,则肾燥阴虚,故汗干令人欲饮水,以救肾也,水入腹已,肾气复生,阴气流行太阳又盛,故饮水已,反欲走也。
【张介宾】 会阴,任脉穴也,在大便前,小便后,任、冲、督三脉所会,故曰会阴。任由此行腹,督由此行背,故令人腰痛。邪在阴分,故漯漯然汗出。汗干而液亡,故令人欲饮。饮多则阴气下溢,故欲走也。漯音磊。
〔4〕【王冰】 直阳之脉,则太阳之脉侠脊下行贯臀,下至腘中,下循腨过外踝之后,条直而行者,故曰直阳之脉也。跷为阳跷所生申脉穴,在外踝下也。郄下则腘下也,言此刺处在腘下,同身寸之五寸,上承郄中之穴,下当申脉之位,是谓承筋穴,即腨中央如外陷者,中也,太阳脉气所发,禁不可刺,可灸三壮,今云刺者,谓刺其血络之盛满者也,两腨皆有太阳经气下行,当视两腨中央有血络盛满者,乃刺出之,故曰视其盛者出血。新校正云:详上云:会阴之脉令人腰痛,此云刺直阳之脉者,详此直阳之脉即会阴之脉也。文变而事不殊。又承筋穴注云“腨中央如外”,按《甲乙经》及《骨空论》注无“如外”二字。
【杨上善】 刺直阳者,有本作会阳,乔上郄下横居络脉也。
【张介宾】 直阳,谓足太阳正经之脉,侠脊贯臀,下至腘中,循腨过外踝之后,径直而行者,故曰直阳。跷为阳跷,即申脉也。郄,即委中也。此脉上之穴,在跷之上,郄之下,相去约五寸而横居其中,则承筋穴也。或左或右,视其血络之盛者,刺出其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拂拂然 ,甚则悲以恐 〔1〕 。刺飞阳之脉 ,在内踝上五寸 ① ,少阴 ② 之前 ,与阴维之会 ③〔2〕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 ,痛引膺 ,目 然 ,甚则反折 ,舌卷不能言 〔3〕 。刺内筋为二痏 ,在内踝上 ④ 大筋前 ,太阴后 ,上踝二寸 ⑤ 所 〔4〕 。
①五寸:《太素》作“二寸”。
②少阴:《太素》作“太阴”。
③阴维之会:《太素》作“阴维会”。
④上:《太素》无此字。
⑤二寸:《太素》作“三寸”。
〔1〕【王冰】 是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五寸腨分中,并少阴经而上也。少阴之脉前则阴维脉所行也,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甚则悲以恐也,恐者生于肾,悲者生于心。
【张介宾】 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故为腰痛。痛上怫怫然,言痛状如嗔愤也。足太阳之脉络肾,其别者当心入散,故甚则悲以恐,悲生于心,恐生于肾也。
〔2〕【王冰】 内踝后上同身寸之五寸复溜穴,少阴脉所行,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内踝之后筑宾穴,阴维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少阴之前,阴维之会,以三脉会在此穴位分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令《中诰经》文正同此法。臣亿等按:《甲乙经》足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又云:筑宾,阴维之郄,在内踝上腨分中。复溜穴在内踝上二寸。今此经注都与《甲乙》不合者,疑经注中“五寸”字当作“二寸”,则《素问》与《甲乙》相应矣。
【杨上善】 足太阳别名曰飞扬,有本“飞”作“蜚”。太阳去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当至内踝上二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是此刺处也。
【张介宾】 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者,即阴维之会,筑宾穴也。亦同治飞阳之腰痛者。
〔3〕【王冰】 阴跷脉也,阴跷者足少阴之别也,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而循腹上,入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内廉,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故腰痛之状如此。
【张介宾】 昌阳,即足少阴之复溜也。少阴属肾,故为腰痛。肾脉注胸中,故痛引于膺。肾之精为瞳子,故目 然。少阴合于太阳,故反折。肾脉循喉咙,故舌卷不能言。
〔4〕【王冰】 内筋谓大筋之前,分肉也,太阴后大筋前即阴跷之郄,交信穴也。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之间,陷者之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令《中诰经》文正主此。
【杨上善】 内筋在踝大筋前太阴后,内踝上三寸所。大筋当是足太阴之筋。内筋支筋,在足太阳大筋之前,足太阴筋之后,内踝上三寸也。
【张介宾】 内筋,筋之内也,即复溜穴,在足太阴经之后,内踝上二寸所,此阴跷之郄也。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 ,热甚生烦 ,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 ,甚则遗溲 〔1〕 ,刺散脉在膝前骨 ① 肉分间 ,络 ② 外廉束脉为三痏 〔2〕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则筋缩急 ③〔3〕 ,刺肉里之脉为二痏 ,在太阳之外 ,少阳绝骨之后 〔4〕 。
①骨:《太素》无此字。
②络:《太素》作“在络”。
③缩急:《太素》作“挛急”。
〔1〕【王冰】 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则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乃遗溲也。
【张介宾】 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脉循股入腹,结于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则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乃遗溲也。
〔2〕【王冰】 谓膝前内侧也。骨肉分谓膝内辅骨之下,下廉腨肉之两间也,络外廉则太阴之络,色青而见者也。辅骨之下,后有大筋,撷束膝胻之骨,令其连属,取此筋骨,絮束之处脉,以去其病,是曰地机,三刺而已,故曰束脉为之三痏也。
【杨上善】 散脉在膝前肉分间者,十二经脉中,惟足厥阴、足少阳在膝前主溲,故当是此二经之别名。在二经大络外廉小筋名束脉,亦名散脉也。
【张介宾】 膝前,膝内侧之前也。骨肉分间,谓膝内辅骨下廉,腨肉之两间也。络外廉者,太阴之络,色青而见者也。辅骨之下,后有大筋结束膝胻之骨,令其连属,取此系束之脉,三刺以去其病,故曰束脉为三痏,是即地机穴也。按:此节云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似指阳明经为散脉,而王氏释为太阴,若乎有疑;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及考之地机穴,主治腰痛,故今从王氏之注。
〔3〕【王冰】 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里,裏也。
【张介宾】 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阳辅穴也,又名分肉。少阳者筋其应,咳则相引而痛,故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也。
〔4〕【王冰】 分肉主之。一经云:少阳绝骨之前,传写误也。绝骨之前,足少阳脉所行,绝骨之后,阳维脉所过,故指曰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也。分肉穴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同身寸之二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分肉之穴,《甲乙经》不见与《气穴》,注两出而分寸不同,《气穴》注“二分”作“三分”,“五分”作“三分”,“十呼”作“七呼”。
【杨上善】 太阳外,绝骨后,当是少阴为肉里脉也。
【张介宾】 太阳经之外,少阳绝骨穴之后,即阳辅穴也。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 , 然 ① ,目 ② 欲僵仆 ③ ,刺足太阳郄中 ④ 出血 〔1〕 。腰痛上寒 ,刺足太阳 、阳明 ;上热刺足厥阴 〔2〕 。不可以俛仰 ,刺足少阳 〔3〕 ;中热而喘 ⑤ ,刺足少阴 ,刺郄中出血 〔4〕 。
① 然:《太素》作“沉沉然”。
② :《太素》作“ ”。
③仆:《太素》无此字。
④中:《太素》无此字。
⑤而喘:《太素》作“如喘”。
〔1〕【王冰】 郄中,委中。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头沉沉然”。
【杨上善】 足阳明在头下,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腹里近脊,故腰痛刺足阳明郄中出血也。
【张介宾】 ,凭伏貌。 ,目乱不明也。此皆太阳证,故当刺郄中出血,即委中穴也。
〔2〕【张介宾】 上寒上热,皆以上体言也。寒刺阳经,去阳分之阴邪。热刺厥阴,去阴中之风热也。
〔3〕【张介宾】 少阳脉行身之两侧,故俯仰不利者当刺之。
〔4〕【王冰】 此法玄妙,《中诰》不同,莫可窥测,当用知其应不而,皆应先去血络,乃调之也。
【杨上善】 腰痛上热,补当腰足太阳足阳明脉。腰痛上寒,写当腰足厥阴脉。足少阳主机关,不可俛仰,取足少阳。腰痛中热□如喘气动,可取足少阴郄中出血也。
【张介宾】 少阴主水,水病无以制火,故中热。少阴之脉贯肝膈入肺中,故喘。当刺足之少阴,涌泉、大钟悉主之,郄中义如前。
腰痛上寒 ,不可顾 ,刺足阳明 〔1〕 。上热刺足太阴 〔2〕 。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3〕 。大便难刺足少阴 〔4〕 ,少腹满刺足厥阴 〔5〕 ,如折不可以俛仰 ,不可举 ,刺足太阳 〔6〕 。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7〕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 〔8〕 。刺腰尻交者两髁 ① 胂上 ,以月生死为痏数 ,发针立已 。左取右 ,右取左 ②〔9〕 。
①髁:《太素》无此字。
②左取右,右取左:《太素》无此六字。
〔1〕【王冰】 上寒阴市主之,阴市在膝上同身寸之三寸,伏兔下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不可顾,三里主之。三里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胻外廉两筋肉分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2〕【王冰】 地机主之。地机在膝下同身寸之五寸,足太阴之郄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五壮”。
【张介宾】 足阳明之脉挟喉咙,上络头项,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故皆不可左右顾。王氏曰:上寒阴市主之。不可顾,三里主之。上热,地机主之。
〔3〕【王冰】 涌泉、太钟悉主之。涌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脉之所出,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钟,在足跟后街中动脉,足少阴之络,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刺疟》注太钟在内踝后街中。《水穴论》注在内踝后,此注在跟后街中动脉。三注不同。《甲乙经》亦云跟后冲中,当从《甲乙经》为正。
【张介宾】 重出。
〔4〕【王冰】 涌泉主之。
【张介宾】 肾开窍于二阴也。王氏曰:涌泉主之。
〔5〕【王冰】 太冲主之,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脉动应手,足厥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厥阴之脉抵少腹也。王氏曰:太冲主之。
〔6〕【王冰】 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俛仰,京骨、昆仑悉主之。不可举,申脉、仆参悉主之,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者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申脉在外踝下同身寸之五分,容爪甲阳跷之所生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仆参在跟骨下陷者中,足太阳阳跷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申脉在外踝下陷者中,无“五分”字。刺入“六分”作“三分”,“留十呼”作“留六呼”。《气穴》注作“七呼”,仆参留“七呼”,《甲乙经》作“六呼”。
【张介宾】 足太阳之脉循腰背,故为此诸证。王氏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俛仰,京骨、昆仑悉主之。不可举,申脉、仆参悉主之。
〔7〕【王冰】 复溜主之,取同飞阳注。从腰痛上寒不可顾至此件经语,除注并合朱书。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从“腰痛上寒”至“并合朱书”十九字,非王冰之语,盖后人所加也。
【张介宾】 脊之内廉,肾脉之所行也,故当刺足少阴。王氏曰:复溜主之。
〔8〕【王冰】 此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也。控,通引也。 ,谓季胁下之空软处也。腰尻交者,谓髁下尻骨两旁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为八髎骨也。此腰痛取腰髁下第四髎,即下髎穴也。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故曰:腰痛尻交者也。两髁胂谓两髁骨下坚起肉也。胂上非胂之上巅,正当刺胂肉矣,直刺胂肉即胂上也。何者?胂之上巅别有中膂、内俞、白环俞虽并主腰痛,考其形证,经不相应矣。髁骨即腰脊两旁起骨也,侠脊两旁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陇起,而斜趋于髁骨之后,内承其髁,故曰两髁胂也,下承髁胂肉,左右两胂,各有四骨空,故曰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上髎当髁骨下陷者中,余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四空悉主腰痛。唯下髎所主,文与经同,即太阴厥阴少阳所结者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以月生死为痏数者,月初向圆,为月生,月半向空,为月死,死月刺少,生月刺多。《缪刺论》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其痏数多少,如此即知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不可以俛仰”。
【杨上善】 ,以沼反。胂,脊骨两箱肉也。
【张介宾】 此邪客太阴之络为腰痛也。控,引也。 ,季胁下之空软处也。腰尻交者,按王氏云:即下髎穴,此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也。两髁胂,谓腰髁骨下坚肉也。盖腰髁下,尻骨两旁有四骨空,左右凡八穴,为之八髎骨。此太阴腰痛者,当取第四空,即下髎也。以月死生为痏数,如《缪刺》篇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也。按《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音秒。髁,苦瓦切。胂音申。
〔9〕【王冰】 痛在左针取右,痛在右针取左。所以然者,以其脉左右交结于尻骨之中故也。新校正云:详此,腰痛引少腹一节与《缪刺论》重。
【张介宾】 因脉之左右交结,故宜缪刺如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