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①b4q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风之伤人也 ②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 ③ ,或为偏枯 ,或为风也 ④ ,其病各异 ,其名不同 ,或内至五脏六腑 ,不知其解 ,愿闻其说 〔1〕 。岐伯对曰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⑤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2〕 。风者善行而数变 〔3〕 。腠理开则洒然寒 ⑥ ,闭则热而闷 ⑦〔4〕 ,其寒也 ,则衰食饮 ;其热也 ,则消 ⑧ 肌肉 ,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 ,名曰寒热 〔5〕 。b4q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b4q中华典藏网

②也:《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风:《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④风也:《太素》作“贼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⑤之间:《太素》无“之”字。b4q中华典藏网

⑥寒:《太素》作“寒闭”。b4q中华典藏网

⑦闷:《太素》作“悗”。b4q中华典藏网

⑧则消:《太素》作“销”。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伤,谓人自中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风、气,一也,徐缓为气,急疾为风。人之生也,感风气以生;其为病也,因风气为病。是以风为百病之长,故伤人也,有成未成。伤人成病,凡有五别:一曰寒热,二曰热中,三曰寒中,四曰疠病,五曰偏枯。此之五者,以为风伤变成,余病形病名各不同,或为贼风者,但风之为病,所因不同,故病名病形亦各异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之伤人,若惟一证;及其为变,则或寒或热,或表或里,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无所不至。盖风虽阳邪,气则寒肃,是风之与寒本为同类,但有阴阳之辨耳。《岁露》篇曰: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所以病变若此。后人不究其本,而多立风证名目,失其梗概,致资学者之疑。凡欲辨风者,但当详察此下诸篇之义。疠,癞同,又音利。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腠理开疏,则邪风入,风气入已,玄府闭封,故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寒袭于肤腠,则玄府闭封,故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此外感之始也。b4q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言风入于脏腑之内为病,遂名脏腑之风。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生大小便道,外不得腠理中洩。风性好动,故喜行数变以为病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洒然,寒貌。闷,不爽貌。腠理开则风飘扬,故寒。腠理闭则风湿乱,故闷。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风气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饥虚,或因复用力,腠理开发,风入毛腠,洒然而寒,腠理闭塞,内壅热闷。洒音洗,如洗而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性动,故善行数变。风本阳邪,阳主疏泄,故今腠理开,开则卫气不固,故洒然而寒。若寒胜则腠理闭,闭则阳气内壅,故烦热而闷。数音朔。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寒风入胃,故食饮衰;热气内藏,故消肌肉。寒热相合,故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也。怢栗,卒振寒貌。新校正云:详“怢栗”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经》作“解 ”。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其寒不洩在内,故不能食;其热不洩在外,故销肌肉也。是以使人恶风而不能食,称曰寒热之病。怢栗,振寒貌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寒邪伤阳,则胃气不化,故衰少食饮。热邪伤阴,则津液枯涸,故消瘦肌肉。寒热交作则振寒,故为怢慄不食。此上三节,皆以明风为寒热也。怢音秩。b4q中华典藏网

风气与阳明 ① 入胃 ,循脉而上至目内眦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 ,则为热中而目黄 〔1〕 ;人瘦 ② 则外泄而寒 ,则为寒中而泣出 〔2〕 。风气与太阳 ③ 俱入 ,行诸脉俞 ④ ,散于分肉 ⑤ 之间 ,与 ⑥ 卫气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 ⑦ ,卫气有所凝 ⑧ 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 〔3〕 。疠者 ,有荣气热胕 ,其气不清 ⑨ ,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 ⑩〔4〕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名曰疠风 〔5〕 ,或名曰寒热 〔6〕 。b4q中华典藏网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7〕 。b4q中华典藏网

①阳明:《太素》无“明”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人瘦:《太素》作“人变瘦”。b4q中华典藏网

③太阳:《太素》作“巨阳”。b4q中华典藏网

④俞:《太素》作“输”。b4q中华典藏网

⑤分肉:《太素》作“分理”。b4q中华典藏网

⑥与:此上《太素》有“冲气淫邪”四字。b4q中华典藏网

⑦愤 而有疡:《太素》作“贲 而有伤”。b4q中华典藏网

⑧凝:《太素》作“涘”。b4q中华典藏网

⑨不清:《太素》作“不精”。b4q中华典藏网

⑩疡溃:《太素》作“伤溃”。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以下言热中病也。风气从皮肤,循足阳明之经,入于胃中。足阳明经从目内眦,入属于胃,故循其脉至目内眦。以其人肥,腠理密实不开,风气壅而不得外洩,故内为热中,病目黄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阳明者,胃脉也。胃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故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也。人肥则腠理密致,故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腠理开疏,风得外泄,则寒中而泣出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下言寒中之病也。人瘦则腠理疏虚,外洩温气,故风气内以为寒中。足阳明脉虚冷,故目泣出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气客于阳明,则内入于胃,胃居中焦,其脉上行系于目系,人肥则腠理致密,邪不得泄,留为热中,故目黄。人瘦则肌肉疏浅,风寒犯之,阳气易泄,泄则寒中而泣出。此明风气之变,或为热中,或为寒中也。眦音渍。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肉分之间,卫气行处,风与卫气相薄,俱行于肉分之间,故气道涩而不利也,气道不利,风气内攻,卫气相持,故肉愤 而疮出也。疡,疮也。若卫气被风吹之,不得流转,所在偏并,凝而不行,则肉有不仁之处也。不仁,谓 而不知寒热痛痒。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下言疠病也。巨阳,足太阳也。风气之邪与足太阳,二气俱入十二经脉输穴之中,又散于分肉腠理之间,其与太阳俱入于输,冲上来者,淫邪之气,与卫气相干,致令卫气涩而不行,故肌肉贲起,腹胀有所伤也。以卫气凝聚不行,故肉不仁也。涘,义当凝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由太阳经入者,自背而下,凡五脏六腑之俞皆附焉,故邪必行诸脉俞,而散于分肉也。分肉者,卫气之所行也。卫气昼行于阳,自足太阳始,风与卫气相薄,俱行于分肉之间,故气道涩而不利。不利则风邪抟聚,故肌肉肿如愤 而为疮疡。或卫气不行则体有不仁,故凡于痛痒寒热,皆有所弗知也。此节帝无所问而伯言之,所以发其详耳。下节有同然者类此。 ,昌真切。疡音阳。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吹则风入于经脉之中也,荣行脉中,故风入脉中,内攻于血,与荣气合,合热而血胕坏也。其气不清,言溃乱也,然血脉溃乱,荣复挟风,阳脉尽上于头,鼻为呼吸之所,故鼻柱坏而色恶,皮肤破而溃烂也。《脉要精微论》曰脉风盛为厉。b4q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胕,腐也。太阳与卫气在营血之中,故浊而热于胸腹。上冲于鼻,故鼻鼽骨坏。其气散于皮肤,故皮肤溃烂。以其邪风寒气客脉,留而不去为病,称曰疠风。疠,力誓反。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始为寒热,热成曰疠风。新校正云:按别本“成”一作“盛”。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言前疠风,或名寒热之病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寒客于血脉,久留不去,则荣气化热,皮肤胕溃,气血不清,败坏为疠。故《脉要精微论》曰脉风成为疠也。胕,腐同。溃音会。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春甲乙木肝主之,夏丙丁火心主之,季夏戊己土脾主之,秋庚辛金肺主之,冬壬癸水肾主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春甲乙者,木王时也。木王盛时,冲上风来,名曰邪风。木盛近衰,故冲上邪风来伤于肝,故曰肝风。余皆仿此。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春与甲乙皆木也,故伤于肝。夏与丙丁皆火也,故伤于心。季夏与戊己皆土也,故伤于脾。秋与庚辛皆金也,故中于肺。冬与壬癸皆水也,故中于肾。此明风邪内至五脏也。按:本节以四时十干之风分属五脏,非谓春必甲乙而伤肝,夏必丙丁而伤心也。凡一日之中,亦有四时之气,十二时之中,亦有十干之分。故得春之气则入肝,得甲乙之气亦入肝,当以类求,不可拘泥,诸气皆然也。又如本节曰伤曰中,本为互言,初无轻重之别;后世以中风为重,伤风为轻,原非经旨,亦牵强矣。b4q中华典藏网

风 ① 中五脏六腑之俞 ② ,亦为脏腑之风 〔1〕 ;各入其门户所中 ③ ,则为偏风 〔2〕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 〔3〕 。风入系头 ,则为目风 〔4〕 ,眼寒 ④〔5〕 。饮酒中风 ,则为漏风 〔6〕 。入房汗出中风 ,则为内风 〔7〕 。新沐中风 ,则为首风 〔8〕 。久风入中 ,则为肠风飧泄 〔9〕 。外在腠理 ,则为泄风 〔10〕 。故风者 ,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 ⑤ 为他病也 ,无常方 ,然致 ⑥ 有风气也 〔11〕 。b4q中华典藏网

①风:《太素》作“风气”。b4q中华典藏网

②俞:《太素》作“输”。b4q中华典藏网

③所中:《太素》作“之中”。b4q中华典藏网

④眼寒:《太素》作“眠寒”。b4q中华典藏网

⑤乃:《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⑥致:《太素》作“故”。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脏腑输者,当是背输。近伤脏腑之输,故曰脏腑之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门户,空穴也。邪气所中之处,即偏为病,故名偏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即十二经脏腑之风也。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故有偏病之证b4q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督脉、阳维之会,近太阳入脑出处。风邪循脉入脑,故名脑病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府,督脉穴。自风府而上,则入脑户,故为脑风。b4q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邪气入于目,系在头,故为目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风府,穴名,正入项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自风府而上,则脑户也。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故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也。足太阳之脉者,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故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自脑户入系于头,则合于足之太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风邪入之,故为目风,则或痛或痒,或眼寒而畏风羞涩也。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热郁腠疏,中风汗出,多如液漏,故曰漏风。《经》具名曰酒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因饮酒寒眠,腠开中漏汗,故为漏风。有本,目风眼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酒性温散,善开玄府,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病能论》谓之酒风。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内耗其精,外开腠理,因内风袭,故曰内风,经具名曰劳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入房用力汗出,中风内伤,故曰内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内耗其精,外开腠理,风邪乘虚入之,故曰内风。b4q中华典藏网

〔8〕【王冰】 沐发中风,舍于头,故曰首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新沐发已,头上垢落,腠开得风,故曰首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沐头面中风也。一曰沐浴。b4q中华典藏网

〔9〕【王冰】 风在肠中,上熏于胃,故食不化而下出焉。飧泄者,食不化而出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飧泄者,水谷不分为利。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皮肤受风日久,传入肠胃之中洩痢,故曰肠风。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久风不散,传变而入于肠胃之中,热则为肠风下血,寒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泻痢。b4q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风居腠理,则玄府开通。风薄汗泄,故云泄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风在腠理之中,洩汗不止,故曰洩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在腠理则汗泄不止,故曰泄风。自上文风气循风府而上至此共七种,所以明或为风也,故有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之义。b4q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致”字,作“故攻”。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百病因风而生,故为长也。以因于风,变为万病,非唯一途,故风气以为病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风为百病之长。《骨空论》曰:风为百病之始也。无常方然者,言变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气耳。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 ① ?愿闻其诊 ,及其病能 〔1〕 。岐伯曰 :肺风之状 ,多汗恶风 ,色皏然白 ,时咳短气 ,昼日则差 ,暮则甚 ,诊在眉上 ,其色白 〔2〕 。心风之状 ,多汗恶风 ,焦绝 ,善怒吓 ② ,赤色 ,病甚 ③ 则言 ④ 不可快 ,诊在口 ,其色赤 〔3〕 。肝风之状 ,多汗恶风 ,善悲 ,色微苍 ,嗌干善怒 ,时憎女子 ,诊在目下 ,其色青 〔4〕 。脾风之状 ,多汗恶风 ,身体怠惰 ,四支不欲动 ,色薄微黄 ,不嗜食 ,诊在鼻上 ,其色黄 〔5〕 。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 ,面痝然浮肿 ⑤ ,脊 ⑥ 痛不能正立 ,其色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 ⑦ ,其色黑 〔6〕 。胃风之状 ,颈多汗恶风 ,食饮不下 ,鬲塞不通 ,腹善满 ,失衣则 胀 ,食寒则泄 ,诊形瘦而腹大 ⑧〔7〕 。b4q中华典藏网

①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太素》无此十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善怒吓:《太素》作“喜怒赫者”。b4q中华典藏网

③病甚:《太素》作“痛甚”。b4q中华典藏网

④言:《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⑤痝然浮肿:《太素》作“庞然胕肿”。b4q中华典藏网

⑥脊:《太素》作“腰脊”。b4q中华典藏网

⑦肌上:《太素》作“颐上”。b4q中华典藏网

⑧诊形瘦而腹大:《太素》作“诊瘦而 腹大”。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诊,谓可言之证。能,谓内作病形。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诊者,既见其状,因知所由,故曰诊也。昼间暮甚等,即为状也。咳短气等,即为病能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凡察病之法,皆谓之诊。凡致病之害,皆谓之能。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凡内多风气则热有余,热则腠理开,故多汗也。风薄于内,故恶风焉。皏,谓薄白色也。肺色白,在变动为咳,主藏气,风内迫之,故色皏然白,时咳短气也。昼则阳气在表,故差。暮则阳气入里,风内应之,故甚也。眉上,谓两眉间之上,阙庭之部,所以外司肺候,故诊在焉。白,肺色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皏,普幸反,白色薄也。肺风病能,凡有七别: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色白,谓面色白薄也;四曰嗽咳;五曰短气;六曰昼间暮甚,以肺主太阴,故暮甚也;七曰诊五色各见其部,薄泽者,五脏风之候也。白,肺色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多汗者,阳受风气,开泄腠理也。恶风者,伤风恶风也。下文诸脏皆同。皏然,浅白貌。金色白也。肺主气,其变动为咳,风邪迫之,故时咳短气也。昼则卫气在表,风亦随之,故觉其瘥。暮则卫气入阴,邪应于内,故为甚也。眉上乃阙庭之间,肺之候也,故肺病则白色见于此。皏,普梗切。差,瘥同。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焦绝,谓唇焦而文理断绝也。何者?热则皮剥故也。风薄于心则神乱,故善怒而吓人也。心脉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而主舌,故病甚则言不可快也。口唇色赤,故诊在焉。赤者,心色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吓”字。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心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焦绝,焦,热也,绝,不通也,言热不通也;四曰喜怒;五曰面赤色;六曰痛甚不安;七曰所部色见,口为心部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多汗恶风义如前。焦绝者,唇舌焦燥津液干绝也。风化木,心属火,风薄于心,则木火合邪,神志溃乱,故或为善怒,或为惊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故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味,故诊当在口。口者兼唇而言,色当赤也。吓音黑,又虚嫁切。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肝病则心脏无养,心气虚,故善悲。肝合木,木色苍,故色微苍也。肝脉者,循股阴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入颃颡,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别者,从目系下。故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也。青,肝色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肝风状能有八: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喜悲,四曰面色微青,五曰咽干,六曰喜怒,七曰时憎女子,八曰所部色见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气并于肺则悲,肝病而肺气乘之,故善悲。色微苍,肝之色也。足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嗌干也。善怒,肝之志也。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环阴器,强则好色,病则妒阴,故时憎女子也。肝气通于目,故诊在目下,色当青也。嗌音益。憎音曾。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脾脉起于足,上循胻骨,又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心脉出于手,循臂。故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而不嗜食。脾气合土,主中央,鼻于面部亦居中,故诊在焉。黄,脾色也。新校正云:按王注脾风不当引“心脉出于手循臂”七字,于义无取。脾主四支,脾风则四支不欲动矣。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脾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身体怠惰,谓除头四支为身体也;四曰四支不用;五曰面色微黄;六曰不味于食;七曰所部色见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身体怠惰、四支不用者,脾主肌肉四支也。色薄微黄,土之色也。不嗜食,脾病不能化也。鼻为面王,主应脾胃,故色诊当见于鼻上。嗜音示。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痝然,言肿起也。炲,黑色也。肾者阴也,目下亦阴也,故肾脏受风,则面痝然而浮肿。肾脉者,起于足下,上循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隐曲者,谓隐蔽委曲之处也。肾藏精,外应交接,今脏被风薄,精气内微,故隐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为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食气。今精不足,则气内归精,气不注皮,故肌皮上黑也。黑,肾色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面肿;四曰腰脊痛;五曰面色黑如烟炲,炲,大才反;六曰隐曲不利,谓大小便不得通利;七曰所部色见,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痝然,浮惨貌。风邪入肾,则挟水气上升,故面为浮肿。肾脉贯脊属肾,故令脊痛不能正立。炲,烟炲也。隐曲,阴道也。肾主水,故色黑如炲。肾开窍于二阴,故为隐曲不利。肌肉本主于脾,今其风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诊在肌上,色当黑也。痝音芒。炲音台。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胃之脉,支别者,从颐后下廉过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故颈多汗,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也。然失衣则外寒而中热,故腹 胀。食寒则寒物薄胃,而阳不内消,故泄利。胃合脾而主肉,胃气不足则肉不长,故瘦也。胃中风气稸聚,故腹大也。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新食竟取风为胃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胃风状能有八:一曰颈多汗;二曰恶风;三曰不下饮食;四曰膈不通,膈中饐也;五曰腹喜满;六曰失覆腹胀;七曰食冷则痢;八曰胃风形诊,谓瘦而腹大,胃风候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胃脉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故胃风之状,颈必多汗恶风。胃主受纳水谷,而风邪居之,故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胃脉循腹里,故善满。失衣则阳明受寒于外,故为 胀。食寒则胃气受伤于内,故为泄泻。胃者肉其应,胃病故形瘦。腹者胃所居,邪实故腹大。此下当详明六腑之病,而止言胃风者,以胃为六腑之长,即如《本输》篇所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意,胃病则腑在其中矣。b4q中华典藏网

首风之状 ,头面多汗恶风 ,当先风 ① 一日则病甚 ,头痛不可以 ② 出内 ,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1〕 。b4q中华典藏网

漏风之状 ,或多汗 ,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甚则身汗 ,喘息 ③ 恶风 ,衣常 ④ 濡 ,口干善渴 ,不能劳事 〔2〕 。b4q中华典藏网

泄风之状 ,多汗 ,汗出泄 ⑤ 衣上 ,口中干 ⑥ ,上渍 ⑦ 其风 ,不能劳事 ,身体尽痛则寒 〔3〕 。b4q中华典藏网

①当先风:《太素》作“先当风”。b4q中华典藏网

②以:《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喘息:《太素》无“喘”字。b4q中华典藏网

④常:《太素》作“裳”。b4q中华典藏网

⑤泄:《太素》作“洩”。b4q中华典藏网

⑥口中干:《太素》无“中”字。b4q中华典藏网

⑦上渍:《太素》作“上来”。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头者,诸阳之会。风客之则皮腠疏,故头面多汗也。夫人阳气外合于风,故先当风一日则病甚。以先风甚,故亦先衰,是以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内,谓室屋之内也。不可以出屋,屋之内者,以头痛甚而不喜外风故也。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首风状能有三:一曰头面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诊候。不出者,不得游于庭也;不内者,不得在室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首为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面之皮腠疏,故多汗恶风。凡患首风者,止作无时,故凡于风气将发,必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以阳邪居于阳分,阳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是以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内,谓房室之内。不可出者,畏风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脾胃风热,故不可单衣。腠理开疏,故食则汗出。甚则风薄于肺,故身汗,喘息恶风,衣裳濡,口干善渴也。形劳则喘息,故不能劳事。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热如火,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漏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谓重衣则汗,衣单则寒;二曰因食汗甚,病甚无汗;三曰恶风;四曰衣裳恒湿;五曰口干;六曰喜渴;七曰不能劳事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漏风之病,因于饮酒中风也。风邪挟酒,则阳气散越,故多汗。阳胜则身热恶寒,故不可以单衣。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食则汗出。甚则阳浮于上,故喘息。汗出不止,故衣濡。阳盛阴虚,津亡于内,所以口干善渴,身不能劳也。能,耐同。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上渍,谓皮上湿如水渍也,以多汗出故尔。汗多则津液涸,故口中干。形劳则汗出甚,故不能劳事。身体尽痛,以其汗多。汗多则亡阳,故寒也。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风乃内风也。按本论前文先云漏风、内风、首风,次言入中为肠风,在外为泄风。今有泄风而无内风,孙思邈载内风乃此泄风之状,故疑此“泄”字,“内”之误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洩风状能有四:一曰多汗污衣,二曰口干,三曰□□皮上冷也,四曰劳则体痛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泄风者,表不固也。上渍者,身半以上,汗多如渍也。口中干,津液涸也。液涸则血虚,故不能劳而身尽痛。汗多则亡阳,故令人寒也。渍,曾四切。b4q中华典藏网

痹论篇第四十三①b4q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 ②〔1〕 ?岐伯对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2〕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3〕 ,寒气胜者为痛痹 〔4〕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5〕 。帝曰 :其有 ③ 五者 ,何也 〔6〕 ?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 ,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7〕 。b4q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b4q中华典藏网

②痹之安生:《太素》无“之”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有:《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安,犹何也,言何以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虽合而为痹,发起亦殊矣。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风寒湿等,各为其病;若三气杂至,合而为一,病称为痹。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痹者,闭也。观《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至真要大论》曰:食痹而吐。是皆闭塞之义可知也。故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血气不行而病为痹,即痛风、不仁之属。痹音秘。b4q中华典藏网

〔3〕【张介宾】 风者善行数变,故为行痹。凡走注、历节、疼痛之类皆是也。b4q中华典藏网

〔4〕【张介宾】 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即痛风也。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脉受之,故为痹著而不去也。故乃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若三合一多,即别受痹名。故三中风多,名为行痹,谓其痹病转移不住,故曰行痹。三中寒多,阴盛为痛,故曰痛痹。三中湿气多,住而不移转,故曰著痹。著,住也。此三种病,三气共成,异于他病,有寒有热,有痛不痛,皆名为痹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著痹者,肢体重着不移,或为疼痛,或为顽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肉。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言风寒湿气各异则三,痹生有五,何气之胜也?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冬主骨,春主筋,夏主脉,秋主皮,至阴主肌肉,故各为其痹也。至阴,谓戊己月及土寄王月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冬时不能自调,遇此三气以为三痹,俱称骨痹,以冬骨也。余四仿此。至阴,六月,脾所主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遇此者,指上文之三气也。冬主骨,春主筋,夏主脉,土王之时主肌肉,秋主皮,故邪气之至,各有所应。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内舍五脏六腑 ,何气使然 〔1〕 ?岐伯曰 :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① ,内舍于其合也 ②〔2〕 。故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 〔3〕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 ③ 之气也 〔4〕 。b4q中华典藏网

①者:《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于其合也:《太素》作“其合”。b4q中华典藏网

③风寒湿:《太素》作“寒温”。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言皮、肉、筋、脉痹,以五时之外遇,然内居脏腑,何以致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时感于三气,以为五痹,其义已知;而有痹病内舍脏腑之中,何气使然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久病不去则入于是。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皮肉筋骨脉,皆有五脏之合。病在外而久不去,则各因其合而内连于脏矣。b4q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五脏合者,五脏五输之中皆有合也。诸脉从外来,合五脏之处,故合为内也。是以骨、筋、脉、肌、皮等五痹,久而不已,内舍于合。在合时复感邪之气,转入于脏,入脏者死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时,谓气王之月也,肝王春,心王夏,肺王秋,肾王冬,脾王四季之月。感,谓感应。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舍者,邪入而居之也。时,谓气王之时,五脏各有所应也。病久不去,而复感于邪,气必更深,故内舍其合而入于脏。b4q中华典藏网

凡痹之客五脏者 ,肺痹者 ,烦 ① 满喘而呕 ②〔1〕 。心痹者 ,脉 ③ 不通 ,烦 ④ 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 〔2〕 。肝痹者 ,夜卧则惊 ,多饮 ,数小便 ,上为引如怀 ⑤〔3〕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 ⑥ 踵 ,脊以代头 ⑦〔4〕 。脾痹者 ,四支解堕 ⑧ ,发咳呕汁 ,上为大塞 ⑨〔5〕 。b4q中华典藏网

①烦:《太素》此下有“则”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呕:《太素》作“欧”,下同。b4q中华典藏网

③脉:《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④烦:《太素》作“烦心”。b4q中华典藏网

⑤引如怀:《太素》作“演坏”。b4q中华典藏网

⑥代:《太素》作“伐”,下同。b4q中华典藏网

⑦头:《太素》作“项”。b4q中华典藏网

⑧解堕:《太素》作“懈惰”。b4q中华典藏网

⑨大塞:《太素》作“大寒”。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以脏气应息,又其脉还循胃口,故使烦满喘而呕。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邪气客肺及手太阴,故烦满喘欧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在上焦,其脉循胃口,故为烦满喘而呕。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心合脉。受邪则脉不通利也,邪气内扰,故烦也。手心主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故烦则心下鼓满,暴上气而喘嗌干也,心主为噫,以下鼓满,故噫之以出气也。若是逆气上乘于心,则恐畏也,神惧凌弱故尔。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邪气客心及手太阳,故上下不通,烦则少腹故胀等病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心合脉而痹气居之,故脉不通。心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上挟咽,其直者却上肺,故病此诸证。厥气,阴气也。心火衰则邪乘之,故神怯而恐。嗌音益。噫,伊、隘二音。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肝主惊骇,气相应,故中夜卧则惊也。肝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多饮水,数小便,上引少腹如怀妊之状。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邪气客肝及足厥阴脉,厥阴脉系目及阴,故卧惊数小便。演,当涎,谓涎流坏中心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肝藏魂,肝气痹则魂不安,故主夜卧惊骇。肝脉下者过阴器抵少腹,上者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为病如此。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肾者,胃之关。关不利则胃气不转,故善胀也。尻以代踵,谓足挛急也。脊以代头,谓身蜷屈也。踵,足跟也。肾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气不足而受邪,故不伸展。新校正云:详“然骨”一作“然谷”。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邪客肾及少阴之脉,故喜胀脊曲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肾者胃之关。肾气痹则阴邪乘胃,故腹善胀。尻以代踵者,足挛不能伸也。脊以代头者,身偻不能直也。以肾脉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贯脊属肾,故为是病。尻,开高切。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土王四季,外主四支,故四支解堕。又以其脉起于足,循腨骨行上膝股也。然脾脉入腹属肾络胃,上膈,侠咽,故发咳呕汁。脾气养肺,胃复连咽,故上为大塞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邪客脾及足太阴脉,不得营于四支,故令懈惰,又发脾咳,胃寒欧冷水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脾主四支,故令懈堕。其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今其气痹不行,故发咳呕汁,甚则上焦否隔,为大塞不通也。b4q中华典藏网

肠痹 ① 者 ,数饮而出 ② 不得 ,中气喘争 ,时发飧泄 〔1〕 。胞痹者 ,少腹膀胱 ,按之内痛 ③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 〔2〕 。b4q中华典藏网

①肠痹:《太素》作“大肠痹”。b4q中华典藏网

②而出:《太素》作“出而”。b4q中华典藏网

③内痛:《太素》作“两髀”。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大肠之脉,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小肠之脉,又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今小肠有邪,则脉不下膈,脉不下膈则肠不行化,而胃气稸热,故多饮水而不得下出也。肠胃中阳气与邪气奔喘交争,得时通利,以肠气不化,故时或得通,则为飧泄。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邪客大肠及手阳明脉,大肠中热,大便难,肺气喘争,时有飧洩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肠痹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则本末俱病,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飧音孙。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膀胱为津液之府,胞内居之,少腹处关元之中,内藏胞器。然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今胞受风寒湿气,则膀胱太阳之脉不得下流于足,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也。小便既涩,太阳之脉不得下行,故上烁其脑,而为清涕,出于鼻窍矣。沃,犹灌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内痛”二字作“两髀”。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膀胱盛尿,故谓之胞,即尿脬。脬,匹苞反。邪客膀胱及足太阳,膀胱中热,故按之髀热,下则小便有涩,上则鼻清涕出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胞,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故按之则内痛。水闭不行,则蓄而为热,故若沃以汤,且涩于小便也。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胞、脬俱音抛。沃音屋。b4q中华典藏网

阴气者 ,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1〕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2〕 。淫气喘息 ,痹聚在肺 〔3〕 ;淫气忧思 ,痹聚在心 〔4〕 ;淫气遗溺 ① ,痹聚在肾 〔5〕 ;淫气乏竭 ② ,痹聚在肝 〔6〕 ;淫气肌绝 ③〔7〕 ,痹聚在脾 ④〔8〕 。b4q中华典藏网

①遗溺:《太素》作“欧唾”。b4q中华典藏网

②乏竭:《太素》作“渴乏”。b4q中华典藏网

③肌绝:《太素》作“饥绝”。b4q中华典藏网

④在脾:此下《太素》有“痹聚在胃,淫气雍塞”八字。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阴,谓五神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脏无所守,故曰消亡。此言五脏受邪之为痹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脏之气,为阴气也;六腑之气,为阳气也。人能不劳五脏之气,则五神各守其脏,故曰神藏也。贼郎反。若怵惕思虑,悲哀动中,喜乐无极,愁忧不解,盛怒不止,恐惧不息,躁动不已,则五神消灭,伤脏者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阴气者,脏气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志意者也。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气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脏以躁动致伤,腑以饮食见损,皆谓过用越性,则受其邪。此言六腑受邪之为痹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凡人饮食,胃实则肠虚,肠实则胃虚,肠胃更实更虚,故得气通,长生久视。若饮食自倍,则气不通,夭人寿命也,此则伤腑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者也。若过用不节,致伤肠胃,则六腑之痹因而生矣。b4q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淫,过也。喘息,肺所为也。喘息过者,则肺虚邪客,故痹聚也。b4q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忧思,心所为。忧思过者,则心伤邪客,故痹聚也。b4q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欧唾,肾所为也。欧唾过者,则肾虚邪客,故痹聚也。b4q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伤血肝虚,故痹聚也。b4q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饥者,胃少谷也。饥过绝食则胃虚,故痹聚。b4q中华典藏网

〔8〕【王冰】 淫气,谓气之妄行者,各随脏之所主而入为痹也。新校正云:详从上“凡痹之客五脏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氏之所移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谷气过塞,则实而痹聚于脾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淫气,邪乱之气也。五脏之痹,上文虽已详言,然犹有其辨者如此,又可因之以知其聚在何脏也。b4q中华典藏网

诸痹不已 ,亦益内也 ①〔1〕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2〕 。帝曰 :痹 ② ,其时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3〕 ?岐伯曰 :其入脏者死 〔4〕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5〕 ,其留 ③ 皮肤间者易已 〔6〕 。b4q中华典藏网

①亦益内也:《太素》作“亦益于内”。b4q中华典藏网

②痹:《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留:《太素》作“流”字。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从外不去,则益深至于身内。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在表者不去,必日内而益深矣。b4q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所谓五痹不已者,各以其时而重感贼邪寒温之气,益内五脏之痹者死。益风者,易已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为阳邪,可以散之,故易也。然则寒湿二痹,愈之较难,以阴邪留滞,不易行也。b4q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痹之轻重,无过此三,故为问之也。b4q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以脏有神,故痹入致死也。b4q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膈著相系,在于筋骨之间,故筋骨疼痛也。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入脏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肤易已以浮浅也,由斯深浅,故有是不同。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流行在于皮肤浅处之间,动而又浅,故易已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入脏者死,伤真阴也。留连筋骨者疼久,邪之深也。留皮肤者易已,邪之浅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其客于六腑者 ,何也 ?岐伯曰 :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1〕 。六腑亦各有俞 ,风寒湿气中其俞 ,而食饮应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腑也 〔2〕 。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以针治之 ,奈何 ?岐伯曰 :五脏有俞 ,六腑有合 ,循脉之分 ,各有所发 ,各随其过 ③ ,则病瘳也 〔3〕 。b4q中华典藏网

①此亦:此下《太素》有“由”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俞:《太素》作“输”,下同。b4q中华典藏网

③各随其过:《太素》作“各治其遇”。《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随”作“治”。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四方虽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居不异,但动过其分,则六腑致伤。《阴阳应象大论》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新校正云:按《伤寒论》曰,物性刚柔,食居亦异。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及六腑,居处之邪气,感则伤在六阳,故食饮居处,为六腑致病之本。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六腑俞亦谓背俞也,胆俞在十椎之傍,胃俞在十二椎之傍,三焦俞在十三椎之傍,大肠俞在十六椎之傍,小肠俞在十八椎之傍,膀胱俞在十九椎之傍,随形分长短而取之如是,各去脊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并足太阳脉气之所发也。新校正云:详六腑俞并在本椎下两傍,此注言在椎之傍者,文略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上言痹入脏,以下言痹入腑所由。风寒湿等三气外邪中于腑输,饮食居处内邪应,内以引外,故痹入六腑中。其输者,亦腑之合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俞,言周身之穴,凡邪可入,皆谓之俞,非荥俞、背俞之谓。食伤于内,邪中于外,表里相应,故得乘虚而入舍于腑。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肝之俞曰太冲,心之俞曰太陵,脾之俞曰太白,肺之俞曰太渊,肾之俞曰太溪,皆经脉之所注也。太冲在足大指间本节后二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陵在手掌后骨两筋间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渊在手掌后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也。胃合入于三里,胆合入于阳陵泉,大肠合入于曲池,小肠合入于小海,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三里在膝下三寸,胻外廉两筋间,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陵泉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曲池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阳在足腘中外廉两筋间,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屈伸而取之。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刺热》注委中在足膝后屈处,余并同此,故经言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疗也。过,谓脉所经过处。新校正云:详王氏以委阳为三焦之合。按《甲乙经》云:委阳,三焦下辅俞也,足太阳之别络,三焦之合,自在手少阳经天井穴,为少阳脉之所入为合。详此六腑之合,俱引本经所入之穴,独三焦不引本经所入之穴者,王氏之误也。王氏但见《甲乙经》云:三焦合于委阳,彼说自异。彼又以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下廉,此以曲池、小海易之,故知当以天井穴为合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脏输者,疗痹法取五脏之输。问曰:疗痹之要,以痛为输,今此乃取五脏之输,何以通之?答曰:有痛之痹,可以痛为输;不痛之痹,若为以痛为输?故知量其所宜,以取其当,是医之意也。疗六腑之痹,当取其合,良以脏腑输合,皆有脏腑脉气所发,故伺而诛之。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五脏有俞,六腑有合,乃兼脏腑而互言也。各有所发,即所出为井也。各随其过,即所过为原也。五脏五俞,六腑六俞,皆可随病所在而刺之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荣卫之气亦令 ① 人痹乎 〔1〕 ?岐伯曰 :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 〔2〕 ,故循脉上下 ② 贯五脏 ,络六腑也 〔3〕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4〕 ,故循皮肤之中 ③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④ ,散于胸腹 〔5〕 。逆其气则病 ⑤ ,从其气则愈 ,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 〔6〕 。b4q中华典藏网

①令:《太素》作“合”。b4q中华典藏网

②上下:《太素》作“之下”。b4q中华典藏网

③之中:《太素》作“之内”。b4q中华典藏网

④肓膜:《太素》作“胃募”。b4q中华典藏网

⑤则病:《太素》作“则疾”。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此问营卫二气,何者与三气合为痹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又《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新校正云:按别本“实”作“宝”。谷入于胃,气传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此故水谷精气合荣气运行而入于脉也。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荣行脉内,故无所不至。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营卫血气循经脉而行,贯于五脏,调和精神,络于六腑,洒陈和气。陈,起也。故与三气合以为痹也。但十二经脏脉贯脏络腑,腑脉贯腑络脏,皆为营气,何因此所言于营气,唯贯于脏但络于腑?然此所言,但举一边,脏腑之脉贯络是同之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荣气者,阴气也,由水谷精微之所化,故为水谷之精气。《卫气》篇曰: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夫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故于脏腑脉络则无所不至。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悍气,谓浮盛之气也。以其浮盛之气,故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也。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肓膜,谓五脏之间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宣通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卫气者,阳气也,阳气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气。慓,急也。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脉之外也。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如《刺禁论》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左传》曰:膏之上、肓之下者,是皆言鬲上也。又《腹中论》曰: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九针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胦。《胀论》曰:陷于肉,肓而中气穴。则肓之为义,不独以胸鬲为言,又可知也。膜,筋膜也。卫气不入于脉,无所不至,故其行如此。如《卫气》篇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邪客》篇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皆与此节互有发明。悍音旱。慓音飘。肓音荒。膜音莫,又莫胡切。b4q中华典藏网

〔6〕【张介宾】 营卫之气,但不可逆,故逆之则病,从之则愈。然非若皮肉、筋骨、血脉、脏腑之有形者也,无迹可著,故不与三气为合,盖无形亦无痹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卫之水谷悍气,其性利疾,走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胃募,故能散于胸腹,壅之则生痈疽之病,通之无疾,是以不与三气合而为痹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善 。痹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热 ,或燥或湿 ,其故何也 〔1〕 ?岐伯曰 :痛者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 ① 也 〔2〕 。其不痛 ② 不仁者 ,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 ③〔3〕 ;皮肤不营 ,故为不仁 〔4〕 。其寒者 ,阳气少 ,阴气多 ,与病相益 ,故寒也 〔5〕 。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病气胜阳遭阴 ,故为痹热 〔6〕 。其多汗 ④ 而濡者 ,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 ,阴气盛 ,两气相感 ,故 ⑤ 汗出而濡也 〔7〕 。b4q中华典藏网

①有寒故痛:《太素》作“有衣寒,故为痛”。b4q中华典藏网

②不痛:《太素》无此二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故不通:《太素》作“疏而不痛”。《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通”作“不痛”。详《甲乙经》此条论不痛与不仁两事,后言不痛,是再明不痛之为重也。b4q中华典藏网

④多汗:《太素》作“多寒汗”。b4q中华典藏网

⑤故:《太素》作“故寒”。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三气为痹之状,凡有其七,故请解之。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不仁者,不知痛痒,肌肤顽木之谓。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风寒湿气客于肉分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故有寒则痛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内受寒气既多,复衣单生寒,内外有寒,故痹有痛。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寒多则血脉凝滞,故必为痛,如《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b4q中华典藏网

〔3〕【张介宾】 通,当作痛,《甲乙经》亦然。疏,空虚也。荣卫之行涩而经络时疏,则血气衰少,血气衰少则滞逆亦少,故为不痛。《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不营者,血气不至也。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病本生于风寒湿气,故阴气益之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仁者,亲也,觉也。营卫及经络之气疏涩,不营皮肤,神不至于皮肤之中,故皮肤不觉痛痒,名曰不仁。所感阳热气少,阴寒气多,与先所病相益,故痹为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凡病寒者,不必尽由于外寒,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从中生,与病相益,故为寒证。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遭,遇也。言遇于阴气,阴气不胜,故为热。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遭”作“乘”。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所感阳热气多,阴寒气少,阴阳二气相逢相击,阳盛为病,故为痹热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遭,逢也。阳盛遭阴,则阴气不能胜之,故为痹热。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中表相应,则相感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所感阳气少,湿与寒气相感,故寒而汗濡衣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两气者,寒湿两气也。《脉要精微论》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其义即此。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夫痹之为病 ,不痛何也 〔1〕 ?岐伯曰 :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 ① 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② ,在于皮则寒 ,故具此五者 ,则不痛也 〔2〕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 ③ ,逢热 ④ 则纵 。帝曰 :善 〔3〕 。b4q中华典藏网

①血凝:《太素》作“血涘”。b4q中华典藏网

②不仁:《太素》作“不知”。b4q中华典藏网

③则虫:《太素》作“则急”。b4q中华典藏网

④逢热:《太素》作“逢湿”。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三气合而为病称痹,而有不痛者,其故何也?b4q中华典藏网

〔2〕【张介宾】 具此五者,则筋骨皮肉血脉之间,气无不痹,故不得为痛也。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虫,谓皮中如虫行。纵,谓纵缓不相就。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三气为痹,所在有五,一人具此五者为痹。其痹不痛,此为不痛之痹。有云痹者痛者,未为解痹者也。不知者,不觉不仁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虫”,《甲乙经》作“急”,于义为得。盖逢寒则筋挛,故急。逢热则筋弛,故纵也。b4q中华典藏网

痿论篇第四十四①b4q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五脏使人痿 ,何也 〔1〕 ?岐伯对曰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筋膜 〔2〕 ,脾主身之肌肉 ② ,肾主身之 骨髓 〔3〕 。b4q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b4q中华典藏网

②肌肉:《太素》作“脂肉”。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痿者,屈弱也。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然五脏之热,使人有痿,何如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五脏各有所合,故皆能使之痿。痿者,痿弱无力,举动不能也。痿音威。b4q中华典藏网

〔2〕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所主不同,痿生亦各归其所主。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欲明五脏之痿,先言五脏所主也。膜者,人之皮下肉上膜,肉之筋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五脏所主不同,故痿生亦异。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聚,故又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膜、幕俱音莫。b4q中华典藏网

故肺热 ① 叶焦 ,则皮毛虚弱 ② 急薄 ,著则生痿躄 ③ 也 〔1〕 。心气热 ,则下脉厥而上 ,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 ,枢折挈 ,胫纵 ④ 而不任地也 〔2〕 。肝气热 ,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筋膜干 ⑤ 则筋急 ⑥ 而挛 ,发为筋痿 〔3〕 。脾气热 ,则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发为肉痿 〔4〕 。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 ,发为骨痿 〔5〕 。b4q中华典藏网

①肺热:《太素》作“肺气热”。b4q中华典藏网

②虚弱:《太素》作“肤弱”。b4q中华典藏网

③痿躄:《太素》作“痿辟”。b4q中华典藏网

④胫纵:《太素》作“胫疭”。b4q中华典藏网

⑤筋膜干:《太素》无此三字。b4q中华典藏网

⑥筋急:《太素》无“筋”字。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躄,谓挛躄,足不得伸以行也。肺热则肾受热气故尔。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肺热即令肺叶焦干,外令皮毛及肤弱急相著,生于手足痿辟不用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痿者,皮毛痿也。盖热乘肺金,在内则为叶焦,在外则皮毛虚弱而为急薄。若热气留著不去,而及于筋脉骨肉,则病生痿躄。躄者,足弱不能行也。躄音壁。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心热盛则火独光,火独光则内炎上,肾之脉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阴气厥逆,火复内燔,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故生脉痿。肾气主足,故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心主血脉,心脏气热,令下血脉厥逆而上。下脉血气上行则下脉虚,故生脉痿,枢折脚,胫疭缓不能履地。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心痿者,脉痿也。心气热则火独上炎,故三阴在下之脉,亦皆厥逆而上,上逆则下虚,乃生脉痿。脉痿者,凡四肢关节之处,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胫纵缓而不能任地也。挈,丘结切。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泄,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肝主筋膜,故热则筋膜干而挛急,发为筋痿也。《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间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挛者,筋寒急。有热膜筋干为挛,如筋得火,卷缩为挛,伸为疭,故为筋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肝痿者,筋痿也。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溢泄,故为口苦。筋膜受热则血液干燥,故拘急而挛,为筋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气热则胃液渗泄,故干而且渴也。脾主肌肉,今热薄于内,故肌肉不仁,而发为肉痿。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脾胃相依,故脾热则胃干燥,故肉不仁,发为肉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脾痿者,肉痿也。脾与胃以膜相连,而开窍于口,故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脾主肌肉,今热畜于内,则精气耗伤,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腰为肾府,又肾脉上股内,贯脊属肾,故肾气热则腰脊不举也。肾主骨髓,故热则骨枯而髓减,发则为骨痿。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在腰中,所以肾气热,腰脊不举,骨干,热煎髓减,故发为骨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肾痿者,骨痿也。腰者肾之府,其脉贯脊,其主骨髓,故肾气热则见证若此。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何以得之 〔1〕 ?岐伯曰 :肺者 ,脏之长也 ,为心之盖也 〔2〕 。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 ,则发肺鸣 ① ,鸣则肺热叶焦 〔3〕 。故曰 ② :五脏因肺热叶焦 ,发为痿躄 ,此之谓也 〔4〕 。悲哀太甚 ,则胞络绝 ,胞络绝 ③ 则阳气内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5〕 。故 《本病 》曰 :大经空虚 ,发为肌痹 ④ ,传为脉痿 〔6〕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⑤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 〔7〕 。故 《下经 》曰 :筋痿者 ,生于肝 ,使内也 ⑥〔8〕 。有渐于湿 ,以水为事 ,若有所留 ,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 ,痹而不仁 ,发为肉痿 〔9〕 。故 《下经 》曰 :肉痿者 ,得之湿地也 〔10〕 。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⑦ ,内伐则热舍于肾 ⑧ 。肾者 ,水脏也 。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 〔11〕 。故 《下经 》曰 :骨痿者 ,生于大热也 〔12〕 。b4q中华典藏网

①鸣:《太素》作“喝”。b4q中华典藏网

②故曰:《太素》无“曰”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胞络绝:《太素》无此三字。b4q中华典藏网

④肌痹:《太素》作“脉痹”。b4q中华典藏网

⑤弛纵:《太素》作“施纵”。b4q中华典藏网

⑥生于肝使内也:《太素》作“生于使内”。b4q中华典藏网

⑦内伐:《太素》作“内代”,下同。b4q中华典藏网

⑧舍于肾:《太素》作“合于肾”。b4q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此下言五痿之所由生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位最高,故谓之长。复于心上,故谓之盖。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志苦不畅,气郁故也。肺藏气,气郁不利,故喘息有声,而肺热叶焦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志不伸,则气郁生火,故喘息有声,发为肺鸣。金脏病则失其清肃之化,故热而叶焦。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肺者,所以行荣卫治阴阳,故引曰:五脏因肺热而发为痿躄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肺在五脏之上,是心之盖,主气,故为脏之长也。是以心有亡失,求之不得,即伤于肺,肺伤则出气有声,动肺叶焦,五脏因肺叶焦热,遂发为痿辟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故曰,引古语也。肺主气以行营卫,治阴阳,故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躄之生于肺也。五痿之证虽异,总皆谓之痿躄。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胞络绝,而阳气内鼓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心下崩,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溲,谓溺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也。详经注中“胞”字俱当作“包”,全本“胞”又作“肌”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胞络者,子宫之络脉也。《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悲哀太甚,则心系急而胞络绝,上下不交,亢阳内动,逼血下崩,令人数为溺血也。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本病》,古经论篇名也。大经,谓大经脉也。以心崩溲血,故大经空虚,脉空则热内薄,卫气盛荣气微,故发为肌痹也。先见肌痹,后渐脉痿,故曰传为脉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心悲哀太甚,则令心上胞络脉绝,手少阳气内动有伤,心下崩损,血循手少阳脉下,尿血,致令脉虚为脉痹,传为脉痿。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本病》,古经篇名。血失则大经空虚,无以渗灌肌肉,荣养脉络,故先为肌肉顽痹,而后传为脉痿者,生于心也。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思想所愿为祈欲也。施写劳损,故为筋痿及白淫也。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欲不遂也。意淫于外,入房太甚,阴气伤也。故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宗筋者,聚于前阴。精伤于内,气陷于下,故为白淫,即今之所谓带浊也。b4q中华典藏网

〔8〕【王冰】 《下经》,上古之经名也。使内,谓劳役阴力,费竭精气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思想所爱之色,不知穷已;无涯之心,不遂所愿。淫外心深,入房太甚,遂令阴器施纵也。阴为诸筋之宗,故宗筋伤则为筋痿,妇人发为白淫。经曰者,已说之经,引之为证也。使内者,亦入房。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下经》,古经也。肝主筋,故使内而筋痿者,生于肝也。b4q中华典藏网

〔9〕【王冰】 业惟近湿,居处泽下,皆水为事也。平者,久而犹怠感之者尤甚矣。肉属于脾,脾气恶湿,湿著于内,则卫气不荣,故肉为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渐,有由来也。以水为事,从事于卑湿之所也。相,并也。脾主肌肉而恶湿,湿着于肉,则卫气不荣,故肌肉顽痹而为肉痿。渍,蚤四切。b4q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此之谓害肉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渐,渍也。湿处停居相渍,致肌肉痹而不仁,遂使肉皆痿纵也,名曰肉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病生于脾也。b4q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以热舍于肾中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远行劳倦,最能生热,阳盛则内伐真阴,水不胜火,故主于肾。b4q中华典藏网

〔12〕【王冰】 肾性恶燥,热反居中,热薄骨干,故骨痿无力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劳倦逢于大热,渴则阳明内代者,阳明主谷,其气热盛,复有外热来加,阳明之脉内即代绝,内外热盛,下合水肾,水不胜火,故骨枯髓竭。骨枯髓竭,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热甚则精髓干涸,故骨枯而为痿,病生于肾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何以别之 〔1〕 ?岐伯曰 :肺热者 ,色白而毛败 〔2〕 ;心热者 ,色赤而络脉溢 〔3〕 ;肝热者 ,色苍而爪枯 〔4〕 ;脾热者 ,色黄而肉蠕 ① 动 〔5〕 ;肾热者 ,色黑而齿槁 ②〔6〕 。b4q中华典藏网

①蠕:《太素》作“濡”。b4q中华典藏网

②槁:《太素》作“熇”。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五脏痿有外内,何候知其别异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辨五痿之色证也。b4q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白是肺色。毛,肺之所主也。b4q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赤是心色。络脉,心之所主也。络脉胀见为溢也。b4q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苍,青也。青为肝色。爪,肝所主也。b4q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黄为脾色。肉,脾所主也。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各求脏色及所主养而命之,则其应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熇,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黑为肾色。齿,肾所主也。故毛败、脉溢、爪枯、肉濡动、齿槁者,即知五脏热痿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蠕音软,微动貌,又曰虫行貌。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如夫子言可矣 。论言治痿者 ,独取阳明 ,何也 〔1〕 ?岐伯曰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2〕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 ① 而利机关也 〔3〕 。冲脉者 ,经脉之海 ② 也 〔4〕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5〕 ,阴阳 ③ 总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 〔6〕 。故阳明虚 ,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 〔7〕 。b4q中华典藏网

①骨:《太素》作“骨肉”。b4q中华典藏网

②经脉之海:《太素》作“经之海”。b4q中华典藏网

③宗筋,阴阳:《太素》作“筋阴”二字。b4q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此下言治痿之法也。论言者,即《根结》篇曰:痿疾者,取之阳明。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阳明,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也。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宗筋,谓阴毛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又经于背腹,上头颈,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然腰者身之大关节,所以司屈伸,故曰机关。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阳明,胃脉也。主纳水谷,化气血,以资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也,为诸筋之会。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属于此,故主束骨而利机关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灵枢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寻此则横骨上下,齐两旁坚筋,正宗筋也。冲脉循腹夹齐旁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阳明脉亦夹齐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脉于中,故云与阳明合于宗筋也,以为十二经之海,故主渗灌溪谷也,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新校正云:详宗筋脉于中,一作宗筋纵于中。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经脉之海者,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也,故主渗灌溪谷。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阳明脉亦夹脐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会于宗筋。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宗筋聚会,会于横骨之中,从上而下,故云阴阳总宗筋之会也。宗筋夹齐下合于横骨,阳明辅其外,冲脉居其中,故云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气街则阴毛两旁脉动处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而络于督脉也。督脉者,起于关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也。督脉、任脉、冲脉三脉者,同起而异行,故经文或参差而引之。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宗脉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九者之中,则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冲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乎其间,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也。会于气街者,气街为阳明之正脉,故阳明独为之长。带脉者,起于季胁,围身一周。督脉者,起于会阴,分三歧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故诸经者,皆联属于带脉,支络于督脉也。b4q中华典藏网

〔7〕【王冰】 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齐,至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髋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别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故阳明虚,则宗脉纵缓,带脉不引,而足痿弱不可用也。引,谓牵引。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如海之资,故阳明称海。从于脏腑流出,行二十八脉,皆归冲脉,故称冲脉为经脉之海。是为冲脉以阳明水谷之气,与带脉督脉相会,润于宗筋,所以宗筋能管束肉骨而利机关。宗筋者,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筋,及足阳明筋,皆聚阴器,故曰宗筋,故阳明为长。若阳明水谷气虚者,则带脉不能控引于足,故足痿不用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至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为用。此所以当治阳明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① ,调其虚实 ,和其逆顺 ,筋脉 ② 骨肉 ,各以其时受月 ③ ,则病已矣 。帝曰 :善 〔1〕 。b4q中华典藏网

①俞:《太素》作“输”。b4q中华典藏网

②筋脉:此上《太素》有“则宗”二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受月:《太素》作“受日”。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时受月,谓受气时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肾王壬癸,皆王气法也。时受月,则正谓五常受气月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脏热痿,皆是阴虚,故补五脏阴经之荥。阴荥,水也。阴输是木,少阳也。故热痿通其输也。各以其时者,各以其时受病之日调之皆愈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诸经之所溜为荥,所注为俞,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然筋脉肉骨,则各有所受之时月,如木病者在筋,火病者在脉,土病者在肉,金病者在皮毛,水病者在骨。知所受之浅深以调虚实,知时气之盛衰以和逆顺,则病可已矣。b4q中华典藏网

厥论篇第四十五①b4q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厥之寒热者 ,何也 〔1〕 ?岐伯对曰 :阳气衰于下 ,则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 ,则为热厥 〔2〕 。帝曰 :热厥之为热也 ,必起于足下者 ,何也 〔3〕 ?岐伯曰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 ② ,阴脉者 ③ ,集于足下而聚 ④ 于足心 ,故阳气胜 ,则足下热也 〔4〕 。帝曰 :寒厥之为寒也 ,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 ⑤ ,何也 〔5〕 ?岐伯曰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 ,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 ,故阴气胜 ,则从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 ,不从外 ,皆从内也 ⑥〔6〕 。黄帝曰 :善 〔7〕 。b4q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b4q中华典藏网

②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太素》作“阳起于五指之表”。b4q中华典藏网

③阴脉者:《太素》无此三字。b4q中华典藏网

④聚:《太素》作“热”。b4q中华典藏网

⑤而上于膝者:《太素》作“始上于膝下”。b4q中华典藏网

⑥内也:《太素》作“内寒”。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厥,谓气逆上也。世谬传为脚气,广饰方论焉。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夫厥者,气动逆也。气之失逆,有寒有热,故曰厥寒热也。九月反,逆气。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愚按: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有以脚气为厥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以辨伤寒之寒热耳,实非若《内经》之所谓厥也。观《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重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若此者,岂止于手足寒热及脚气之谓耶?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今将风、厥二类并列于此,以便观者之究正。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阳,谓足之三阳脉。阴,谓足之三阴脉。下,谓足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下,谓足也。足之阳气虚也,阴气乘之足冷,名曰寒厥。足之阴气虚也,阳气乘之足热,名曰热厥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凡物之生气,必自下而升,故阴阳之气衰于下,则寒厥、热厥由之而生也。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阳主外而厥在内,故问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寒热逆之气,生于足下,令足下热,不生足上何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下,足心也。热为阳邪而反起于阴分,故问之。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大约而言之,足太阳脉出于足小指之端外侧,足少阳脉出于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阳明脉出于足中指及大指之端,并循足阳而上肝脾肾脉,集于足下,聚于足心阴弱,故足下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阳气起于足”作“走于足”。“起”当作“走”。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指表者,阳也。足心者,阴也。阳生于表,以温足下。今足下阴虚阳胜,故足下热,名曰热厥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指之端曰表,三阳之所起也。足下、足心,三阴之所聚也。若阳气胜则阴气虚,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始。凡人病阴虚者,所以足心多热也。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阴主内而厥在外,故问之。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五指为阳气之所起,寒为阴邪,反从阳分而上,故问之。b4q中华典藏网

〔6〕【王冰】 亦大约而言之也,足太阴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内侧,足厥阴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阴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并循足阴而上循股阴入腹,故云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之上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里,言内也,亦足下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从外入,皆由内而生也。故凡病阳虚者,必手足多寒,皆从指端始。b4q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五指里,阴也。膝下至于膝上,阳也。今阳虚阴胜之,故膝上下冷也。膝上下冷,不从外来,皆从五指之里,寒气上乘冷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寒厥何失而然也 〔1〕 ?岐伯曰 :前阴者 ,宗筋之所聚 ,太阴 、阳明之所合也 〔2〕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3〕 。此人者质壮 ,以秋冬夺于所用 ,下气上争不能复 ① ,精气溢下 ,邪气因从之 ② 而上也 〔4〕 ,气因于中 ③〔5〕 ,阳气衰 ,不能渗营其经络 ,阳气日损 ,阴气独在 ,故手足为之寒也 〔6〕 。b4q中华典藏网

①不能复:《太素》作“未能复”。b4q中华典藏网

②因从之:《太素》作“且从之”。b4q中华典藏网

③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气因于中”作“所中”。b4q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厥,失也。寒失之气,何所失逆,致令手足冷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之将发,手足先寒者,是为寒厥。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宗筋侠齐下合于阴器,故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也。太阴者脾脉,阳明者胃脉。脾胃之脉皆辅近宗筋,故云太阴、阳明之所合。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阴者,厥阴也”与王注义异,亦自一说。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前阴者,阴器也。宗筋者,众筋之所聚也。如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筋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此独言太阴、阳明之合者,重水谷之藏也。盖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润宗筋;又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特言之,以发明下文之义。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此乃天之当道。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大便处为后阴,阴器为前阴也。宗,总也。人身大筋总聚以为前阴也。手太阴脉络大肠,循胃口,足太阴脉络胃,手阳明脉属大肠,足阳明脉属胃,手足阴阳之脉,皆主水谷,共以水谷之气,资于诸筋,故令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等诸脉聚于阴器,以为宗筋,故宗筋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为阳,故人足阳明春夏气盛;秋冬为阴,故人足太阴秋冬气盛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天人之道皆然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质,谓形质也。夺于所用,谓多欲而夺其精气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质壮者有所恃,当秋冬阴胜之时,必多情欲之用,以夺肾中之精气,精虚于下则取足于上,故下气上争也。去者太过,生者不及,故不能复也。精溢则气去,气去则阳虚,阳虚则阴胜为邪,故寒气因而上逆矣。b4q中华典藏网

〔5〕【张介宾】 气即上文之精气邪气也。精气之原,本于水谷,水谷之化,出于脾胃,故凡病为寒厥,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溢下,皆气因于中也。然水谷在胃,命门在肾。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阴阳颠倒,互有所关,故上文云厥起于下,此云气因于中,正以明上下相因之义。b4q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此人,谓是寒厥手足冷人也。其人形体壮盛,从其所欲,于秋冬阳气衰时,入房太甚有伤,故曰夺于所用。因夺所用,则阳气上虚,阴气上争,未能和复,精气溢洩益虚,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以寒居中,阳气衰虚。夫阳气者,卫气也。卫气行于脉外,渗灌经络以营于身,以寒邪居上,卫气日损,阴气独用,故手足冷,名曰寒厥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阳气者,即阳明胃气也。四肢皆禀气于胃,故阳虚于中,则不能渗营经络而手足寒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热厥何如而然也 〔1〕 ?岐伯曰 :酒入于胃 ,则络脉满而经脉虚 〔2〕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阴气虚则阳气入 ,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 ,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 〔3〕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 ① 入房 ,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② ,酒气与谷气相薄 ③ ,热盛于中 ④ ,故热遍于身内热而 ⑤ 溺赤也 。夫酒气盛而慓悍 ,肾气有衰 ,阳气独胜 ,故手足为之热也 〔4〕 。b4q中华典藏网

①饱以:《太素》作“饱已”。b4q中华典藏网

②不得散:《太素》作“未得散”。b4q中华典藏网

③相薄:《太素》作“相搏”。b4q中华典藏网

④盛:《太素》无此字。b4q中华典藏网

⑤内热而:《太素》作“故内热”。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源其所由尔。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之将发,手足皆热者,是为热厥。b4q中华典藏网

〔2〕【张介宾】 酒为热谷之液,其气悍而疾,故先充络脉。络满而经虚者,酒能伤阴,阳盛则阴衰也。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前阴为太阴、阳明之所合,故胃不和则精气竭也。内精不足,故四支无气以营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酒为热液,故人之醉,酒先入并络脉之中,故经脉虚也。脾本为胃行于津液,以灌四脏。今酒及食先满络中则脾脏阴虚,脾脏阴虚则脾经虚,脾经既虚则阳气乘之,阳气聚脾中则谷精气竭,谷精气竭则不营四支,阳邪独用,故手足热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故酒入于胃,必归于脾。湿热在脾,则脾阴虚,阳独亢,而胃不和矣。脾胃俱病则精气竭,故不能营其经络四支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阳盛阴虚,故热生于手足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此具言得病所由。此人,谓手足热厥之人,数经醉酒及饱食,酒谷未消入房,气聚于脾脏,二气相搏,内热于中,外遍于身,内外皆热,肾阴内衰,阳气外胜,手足皆热,名曰热厥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数醉若饱入房者,既伤其脾,复伤其肾,皆阴虚也,故手足为热。按:本篇寒热二厥:一由恃壮以秋冬夺于所用,故阳气衰而为寒厥;一由数醉若饱入房,故精气竭而为热厥。二者皆因于酒色,致伤真元,乃为是病,故本篇首言其所由然,则厥之重轻,于兹可见矣。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厥 ,或令人腹满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 ,远至一日 ,乃知人者 ,何也 〔1〕 ?岐伯曰 :阴气盛于上则下虚 ,下虚则腹胀满 〔2〕 ;阳气盛于上 ,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 ,逆则阳气乱 ,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3〕 。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暴,犹卒也。言卒然冒闷不醒觉也。不知人,谓闷甚不知识人也,或谓尸厥。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令人腹满及不知人,以为失逆称为厥者,请闻所以。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暴不知人,猝然昏愦也。b4q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上,谓心腹也。下,谓足下也。上阳非无有阴,下阴非无有阳,气之常也。今阴气并盛于上,下虚故腹满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阴气盛于上,则不守于下,故下虚。阴虚于下,则脾肾之气不化,故腹为胀满。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阴,谓足太阴气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阳气盛于上”五字作“腹满”二字,当从《甲乙经》之说,何以言之?别按《甲乙经》云: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焉有阴气盛于上,而又言阳气盛于上。又按张仲景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仲景言:阳气退下,则是阳气不得盛于上,故知当从《甲乙经》也。又王注:阴,谓足太阴,亦为未尽。按《缪刺论》云: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焉得专解阴为太阴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心腹为阳,下之阳气重上心腹,是为邪气逆乱,故不知人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重,并也。邪气,气失常也。阳气盛于上,则下气并而上行,并则逆,逆则乱,阳气乱则神明失守,故暴不知人也。b4q中华典藏网

帝曰 :善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 ① 病能也 〔1〕 。岐伯曰 :巨阳之厥 ,则肿首头重 ,足不能行 ,发为眴仆 〔2〕 。阳明之厥 ,则癫疾欲走呼 ,腹满不得卧 ② ,面赤而热 ,妄见而妄言 〔3〕 。少阳之厥 ,则暴聋颊肿而热 ,胁痛 , ③ 不可以运 〔4〕 。b4q中华典藏网

①厥状:此上《太素》有“使”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不得卧:《太素》作“不能卧”。b4q中华典藏网

③ :《太素》作“骭”。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为前问解,故请备闻诸经厥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请闻手足三阴、三阳气动失逆为厥之状。能者,厥能为病。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能,犹形也。前章言病厥之本,故此下复问其各经之状。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其支别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胂,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之端外侧,由是厥逆外形斯证也。肿,或作踵,非。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巨阳,太阳也。踵,足也。首,头也。足太阳脉从头至足,故太阳气之失逆,头足皆重。以其重,故不能行也。手足太阳皆入于目,故目为眴仆。眴,胡遍反,目摇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眴,目眩乱也。仆,猝倒也。足太阳之脉行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故为肿首、头重、眴仆。其下行之支者,合腘中,贯腨内,故为足不能行。眴音眩。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足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别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别者,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故厥如是也。癫,一为巅,非。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阳明脉从面下入腹至足,故阳明气之失逆,癫疾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皆是阳明谷气盛热,邪气所乘故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阳明,胃脉也,为多气多血之经。气逆于胃则阳明邪实,故为癫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其脉循腹里,故为腹满。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为不得卧。阳明之脉行于面,故为面赤而热。阳邪盛则神明乱,故为妄见妄言。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足少阳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别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别者,目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入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出小指之端,故厥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足少阳脉循颊下胁循骭至足,故暴聋颊肿胁痛,脚骭不可运动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在足少阳者,其脉入耳中,故暴聋。下加颊车,故颊肿而热。下腋循胸过季胁,故胁痛。下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故胻不可以运。胻音杭。b4q中华典藏网

太阴之厥 ,则腹满 胀 ,后不利 ,不欲食 ,食则呕 ,不得卧 〔1〕 。少阴之厥 ,则口干 ① 溺赤 ,腹满心痛 〔2〕 。厥阴之厥 ,则少腹肿痛 ,腹胀 ,泾溲不利 ② ,好卧屈膝 ,阴缩肿 , ③ 内热 〔3〕 。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4〕 。b4q中华典藏网

①口干:《太素》作“舌干”。b4q中华典藏网

②腹胀,泾溲不利:《太素》作“ 溲不利”,《甲乙》作“ 胀泾溲不利”。b4q中华典藏网

③ :《太素》作“胫”。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足太阴脾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故厥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太阴脾脉主于腹之肠胃,故太阴脉气失逆,腹满不利不食,欧不得卧。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 胀。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且令不欲食而食则呕。脾与胃为表里,胃不和者卧不安,脾亦然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厥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少阴脉络小肠,足少阴脉从足上阴股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络心,上侠舌本。少阴气逆,舌干溺赤,腹满心痛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逆在足少阴者,其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口干。肾脉络膀胱,故溺赤。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腹满心痛。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足厥阴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分,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下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鬲,故厥如是矣。胻内热,一本云:胻外热。传写行书,内外误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厥阴脉从足上踝八寸,趣出太阴后,上循股阴入毛,环阴器,抵少腹,侠胃,故少阴脉气失逆,少腹痛, 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有本胫外热,足厥阴脉不行脉外,外为误耳。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厥阴之脉抵少腹挟胃,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脉环阴器,故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为罢极之本,故足软好卧而屈膝。其下者行足胫内侧,故胻内为热。泾音经,水名。溲音搜。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不盛不虚,谓邪气未盛,真气未虚。如是则以穴俞经法,留呼多少而取之。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凡六经厥,皆量盛虚,以行补写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不盛不虚者,惟逆气在经,而无关于虚盛也,故但取其经而已。b4q中华典藏网

太阴 ① 厥逆 ,胻急挛 ,心痛引腹 ,治主病者 〔1〕 。少阴厥逆 ,虚满呕 ② 变 ,下泄清 ③ ,治主病者 〔2〕 ;厥阴厥逆 ,挛 、腰痛 ④ ,虚满前闭 ,谵言 〔3〕 。治主病者 〔4〕 。三阴俱逆 ,不得前后 ,使人手足寒 ,三日死 〔5〕 。b4q中华典藏网

①太阴:《太素》作“足太阴脉”四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呕:《太素》作“欧”,下同。b4q中华典藏网

③清:《太素》作“青”。b4q中华典藏网

④腰痛:《太素》无“痛”字。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足太阴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胻骨后,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故 急挛,心痛引腹也,太阴之脉行有左右,候其有过者,当发取之,故言治主病者。新校正云:详从“太阴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太阴脉从足上行,循胻后,属脾络胃,注心中,故足太阴气动失逆,胻急挛,心痛引腹也。有胻急挛等病者,可疗足太阴脉所发之穴,主疗此病者也。余仿此。问曰:前章已言六经之厥,今复言之,有何别异也?答曰:二章说之先后经脉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亦皆言足六经也。足太阴之脉上腨内,循胫骨之后,故胻为急挛。入腹注心中,故心痛引腹。治主病者,谓如本经之左右上下及原俞等穴,各有宜用,当审其所主而刺之也。余准此。按:六经之厥已具上文,此复言者,考之全元起本,自本节之下,另在第九卷中,盖彼此发明,原属两篇之文,乃王氏类移于此者,非本篇之重复也。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以其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故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少阴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注胸中,故足少阴脉气失逆,心腹虚满欧吐,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间冷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肾为胃关,故少阴厥逆,则下焦不化而为虚满呕变。肾病则命门阳气亦衰,故下泄清冷。b4q中华典藏网

〔3〕《素问》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谵言者,气虚独言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以其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复上循喉咙之后,络舌本,故如是。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厥阴之经不络舌本,王氏注《刺热》篇、《刺腰痛》篇并此三注俱云络舌本,又注《风论》《痹论》各不云络舌本,王注自有异同,当以《甲乙经》为正。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厥阴环阴器,抵少腹,循喉咙,入颃颡,故足厥阴脉失逆,腰挛而虚满,小便闭。谵,诸阎反,多言也;相传乃衔反,独语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阴脉络诸筋,故为拘挛腰痛。肝邪侮土,故为虚满。肝经之脉环阴器,故为前闭不通。肝藏魂,厥逆在肝则神魂乱,故言为谵妄。b4q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三阴绝,故三日死。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逆,即气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阴之脉同时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不得前后者,或闭结不通,或遗失不禁,不得其常之谓也。三阴俱逆则脏气绝,《阳明脉解》篇曰:厥逆连经则生,连脏则死。此之谓也。b4q中华典藏网

太阳 ① 厥逆 ,僵仆 ,呕血善衄 ,治主病者 〔1〕 。少阳 ② 厥逆 ,机关不利 ,机关不利 ③ 者 ,腰不可以行 ,项不可以顾 〔2〕 ,发肠痈不可治 ,惊者死 〔3〕 。阳明 ④ 厥逆 ,喘咳身热 ,善惊 ,衄 ,呕血 ⑤〔4〕 。b4q中华典藏网

①太阳:《太素》作“足太阳脉”四字。b4q中华典藏网

②少阳:《太素》作“足少阳脉”四字。b4q中华典藏网

③机关不利:《太素》不重出此四字。b4q中华典藏网

④阳明:《太素》作“足阳明脉”四字。b4q中华典藏网

⑤呕血:此下《太素》有“不可治,惊者死”六字。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以其脉起目内眦,又循脊络脑,故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太阳脉起于鼻旁目内眦,侠脊抵腰中,络肾属膀胱,故足太阳脉气之失逆,僵仆欧血善衄。后倒曰僵,前倒曰仆。僵仆有伤,故欧血也。太阳厥逆连鼻,故善衄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从巅入络脑,挟脊循膂下腘中,贯腨内,为三阳之大经,故主僵仆、衄衊之病。然五脏之俞皆系于此,故本经厥逆者,当为呕血。衄,女六切。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以其脉循颈下绕毛际,横入髀厌中,故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之少阳,胆经也。机关者,筋骨要会之所也。胆者筋其应,少阳厥逆则筋不利,故为此机关腰项之病。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足少阳脉贯鬲,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发肠痈则经气绝,故不可治。惊者,死也。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少阳脉循颈下腋,循胸过季肋合髀厌中,下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抵绝骨上外踝之前,上跗入小指次指间;支者贯爪甲,遍络身之骨节机关,故少阳气之失逆,机关不利。腰是机关,故不可行也。少阳循颈,故项不可顾也。脉行胁里,出于气街,发肠痈病,犹可疗之。肠痈气逆,伤胆死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肠痈发于少阳厥逆者,相火之结毒也,故不可治。若有惊者,其毒连脏,故当死。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以其脉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故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阳明逆气乘肺,故喘咳也。足阳明主身热,逆气逆身喜惊。足阳明起鼻,下行属胃,气逆衄血欧血而不疗。加有惊者,神乱故死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下膈,故为喘咳。阳明主肌肉,故为身热。风木之邪发惊骇,为胃所畏,故善惊。阳明之脉起于鼻属于胃,气有所逆,故为衄血、呕血。b4q中华典藏网

手太阴厥逆 ,虚满而咳 ,善呕沫 ① ,治主病者 〔1〕 。手心主 、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 ,不可治 ②〔2〕 。手太阳厥逆 ,耳聋泣出 ,项不可以顾 ,腰不可以俛仰 ,治主病者 〔3〕 。手阳明 、少阳厥逆 ,发喉痹 ,嗌肿 ,痓 ,治主病者 〔4〕 。b4q中华典藏网

①呕沫:《太素》作“欧唾沫”。b4q中华典藏网

②不可治:《太素》作“不热可治”。b4q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故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太阴脉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气逆而成病。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言手六经之厥逆也。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其为病如此。b4q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手心主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手少阴脉,其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故如是。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阴脉起心中,侠咽上行,故二脉失逆,心痛引喉也。心包之脉历络三焦,故心受邪而痛,遍行三焦,致令身热,名真心痛,死不可疗。若身不热,是则逆气不周三焦,故可疗之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心主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手少阴心脉从心系上挟嗌,皆令人心痛引喉。二经属火,其主血脉,故为身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逆之则死不可治。b4q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手太阳脉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别者,从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故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也,腰不可以俛仰,脉不相应,恐古错简文。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上行至肩上入缺盆,循颈至目兑眦,却入耳中,故手太阳气逆,耳聋目泣出,项不可顾,不得俛仰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太阳小肠之脉至目之内外眦入耳中,故厥则耳聋泣出。其支者从缺盆循颈,故项不可以顾。又《四时气》篇曰: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故腰不可以俛仰也。b4q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手阳明脉支别者,从缺盆上颈,手少阳脉支别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故如是。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痓”作“痉”。b4q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阳明脉上肩,出颙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支者从缺盆上贯颊;手少阳支者,从膻中出缺盆,上项系耳后,故二脉气逆,喉咙痹,咽嗌肿,颈项痓。痓,身项强直也。b4q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阳明大肠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手少阳三焦之脉上出缺盆上项,故皆发喉痹嗌肿。按全元起本:“痓”作“痉”,谓手臂肩项强直也。痓音炽。痉音敬。b4q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