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①
黄帝问曰 :人病胃脘痈者 ,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 :诊此者当候胃脉 ,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 〔1〕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则热 〔2〕 ;人迎者胃脉也 〔3〕 ,逆而盛 ,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 ② 为痈也 〔4〕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②胃脘:《太素》作“胃管”。
〔1〕【王冰】 胃者,水谷之海,其血盛气壮,今反脉沉细者,是逆常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沉细”作“沉涩”,《太素》作“沉细”。
【张介宾】 胃脉见于右关,所谓中附上,右外以候胃也。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脉当洪大,而反见沉细,故为胃气之逆。脘音管。
〔2〕【王冰】 沉细为寒,寒气格阳,故人迎脉盛,人迎者阳明之脉,故盛则热也,人迎谓结喉傍脉,动应手者。
【张介宾】 胃气逆而人迎盛,逆在脏而热在经也,即《终始》等篇所云:人迎三盛病在阳明之谓。
〔3〕【王冰】 胃脉循喉咙而入缺盆,故云人迎者胃脉也。
【张介宾】 人迎在结喉旁,足阳明动脉也。
〔4〕【王冰】 血气壮盛而热内薄之,两气合热,故结为痈也。
【杨上善】 胃管痈者,胃口有热,胃管生痈也。得胃脉者,寸口脉也。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大阴之动也,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所终始也。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脉合浮与大也。今于寸口之中,诊得沉细之脉,即知胃有伤寒逆气,故寸口之脉沉细,上之人迎洪盛者也,盛则胃管热也。上人迎者,在喉两边,是足阳明胃脉者也。胃气逆者,则手之寸口沉细,喉边人迎盛大,故知热聚胃口不行为痈。纡恭反,肿也。
【张介宾】 阳明气逆而盛,则热邪聚于胃脘,故留结为痈。
帝曰 :善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 :脏有所伤 〔1〕 ,及精有所之寄则安 ① ,故人不能悬 ② 其病也 〔2〕 。帝曰 :人之不得偃卧者 ,何也 〔3〕 ?岐伯曰 :肺者 ,脏之盖也 〔4〕 ,肺气盛则脉大 ,脉大则不得偃卧 〔5〕 ,论在 《奇恒 》《阴阳 》中 〔6〕 。
①及精有所之寄则安:《太素》作“及精所有乏倚则不安”。
②悬:此上《太素》有“注”字。
〔1〕【张介宾】 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如七情劳倦、饮食风寒之类皆是也。
〔2〕【王冰】 五脏有所伤损及之,水谷精气有所之寄,扶其下则卧安以伤及于脏,故人不能悬其病处于空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精有所之寄则安”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太素》作“精有所倚则不安”。
【杨上善】 人之病有卧不安者,五脏内伤,入房太甚,洩精过多,有所不足,故倚卧不安,不能悬定病处,数起动也。
【张介宾】 之寄,气复得所之谓。五脏主藏精者也,脏有所伤则精有所失,精有所失则神有不安,故必使精复神安,则卧亦安矣。否则病之既及,又能何所悬置而可使无患哉?
〔3〕【王冰】 谓不得仰卧也。
【张介宾】 偃,衣典切,仰卧也。
〔4〕【王冰】 居高布叶四脏下之,故言肺者脏之盖也。
【张介宾】 五脏之应天者肺也,故为五脏六腑之盖。
〔5〕【王冰】 肺气盛满,偃卧则气促、喘奔,故不得偃卧也。
【杨上善】 肺居五脏之上主气,气之有余,则手太阳脉盛,故不得偃卧也。
【张介宾】 盛言邪气实也,故令脉大。邪盛于肺者,偃卧则气促而急,故不能也。
〔6〕【王冰】 《奇恒》《阴阳》,上古经篇名,世本阙。
【张介宾】 皆古经篇名。
帝曰 :有病厥者 ,诊右脉沉而紧 ① ,左脉浮而迟 ,不然 ② ,病主安在 〔1〕 ?岐伯曰 :冬诊之 ,右脉固当沉紧 ,此应四时 〔2〕 ,左脉浮 ③ 而迟 ,此逆四时 〔3〕 ,在左当主病在肾 ④ ,颇关 ⑤ 在肺 ,当腰痛也 〔4〕 。帝曰 :何以言之 ?岐伯曰 :少阴脉贯肾 ⑥ 络肺 ,今得肺脉 ,肾为之病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⑦〔5〕 。帝曰 :善 〔6〕 。
①诊右脉沉而紧:《太素》作“诊右脉沉”。
②左脉浮而迟,不然:《太素》作“左脉不然”。
③左脉浮:《太素》作“左浮”。
④在肾:此上《太素》有“诊”字。
⑤关:《太素》无此字。
⑥贯肾:此下《太素》有“上胃肓”三字。
⑦之病也:《太素》无此三字。
〔1〕【王冰】 不然言不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然”作“不知”。
【张介宾】 此言厥逆而为腰痛者,其病在肾也。右脉左脉,皆以两尺为言。“不然”,《甲乙经》作“不知”,于义为妥,当从之。
〔2〕【杨上善】 厥,寒厥也。左手不得沉紧,得浮迟,故曰不然也。冬,阴也,右手亦阴也,沉紧亦阴也,冬时右手得沉紧之脉,故当顺四时也。
〔3〕【张介宾】 冬气伏藏,故沉紧者为应时,浮迟者为逆,逆则为厥矣。
〔4〕【王冰】 以冬左脉浮而迟,浮为肺脉,故言颇关在肺也,腰者肾之府,故肾受病则腰中痛也。
【杨上善】 左,阳也。浮,肺脉也。冬时得左手肺脉,虚邪来乘,故肾病腰痛,颇在于肺,此即是左手有肺脉之也。
【张介宾】 在左者当主病在肾,此正以尺为言也。然浮者为肺脉,故云颇关在肺。
〔5〕【张介宾】 肾脉本络于肺,今以冬月而肺脉见于肾位,乃肾气不足,故脉不能沉而见浮迟,此非肺病,病在肾也。腰为肾之府,故肾气逆者,当病为腰痛。
【王冰】 左脉浮迟非肺来见,以左肾不足,而脉不能沉,故得肺脉肾为病也。
〔6〕【杨上善】 肾脉足少阴,从肾上膈,入肺中,故冬时左手得肺脉,肾为腰痛也。
有病颈痈者 ,或石治之 ,或 ① 针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真安在 〔1〕 ?岐伯曰 :此同名异等者也 〔2〕 。夫痈气之息者 ,宜以针开除去之 ②〔3〕 ;夫气盛血聚者 ③ ,宜石而写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4〕 。
①或:《太素》作“或以”。
②之:《太素》无此字。
③者:《太素》无此字。
〔1〕【王冰】 言所攻则异,所愈则同,欲闻真法何所在也?
【张介宾】 其真安在?言孰为正治之法也。
〔2〕【王冰】 言虽同曰颈痈,然其皮中别异不一等也,故下云。
【杨上善】 同称痈名,针灸石等异疗之。
【张介宾】 颈痈之名虽同,而证则有异,故治亦各有所宜。
〔3〕【杨上善】 息者,增长也。痈气长息,宜以针刺开其穴,写去其气。
【张介宾】 息,止也。痈有气结而留止不散者,治宜用针以开除其气,气行则痈愈矣。
〔4〕【王冰】 息,瘜也,死肉也。石,砭石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 针代之。
【杨上善】 气盛血聚,未为脓者,可以石熨,写其盛气也。气盛脓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针破去也。
【张介宾】 欲写其血,宜用砭石,血泄则气衰而痈亦愈,此病同而治异也。
帝曰 :有病怒狂 ① 者 ,此病安生 〔1〕 ?岐伯曰 :生于阳也 。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 〔2〕 ?岐伯曰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曰阳厥 〔3〕 。帝曰 :何以知之 ?岐伯曰 :阳明者常动 ,巨阳少阳不动 ,不动 ② 而动大疾 ,此其候也 〔4〕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夺其食 ③ 即已 。夫食入于阴 ,长气于阳 ,故夺其食即已 〔5〕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④ ,夫生铁洛者 ⑤ ,下气疾也 〔6〕 。
①怒狂:《太素》作“喜怒”。《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怒狂”作“善怒”。
②不动:《太素》无此二字。
③夺其食:《太素》作“衰其食”,下同。
④生铁洛为饮:《太素》“铁洛”作“铁落”。《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为后饭”。
⑤夫生铁洛者:《太素》作“夫生长气椎铁落”。
〔1〕【张介宾】 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骂詈不避亲疏之谓。
〔2〕【王冰】 怒不虑祸,故谓之狂。
〔3〕【王冰】 言阳气被折郁不散也,此人多怒,亦曾因暴折而心不疏畅故尔。如是者,皆阳逆躁极所生,故病名阳厥。
【张介宾】 阳气宜于畅达,若暴有折锉,则志无所伸,或事有难决,则阳气被抑,逆而上行,故为怒狂,病名阳厥。
〔4〕【王冰】 言颈项之脉皆动不止也,阳明常动者,动于结喉傍,是谓人迎、气舍之分位也。若少阳之动,动于曲颊下,是谓天窗、天牖之分位也,若巨阳之动,动于项两傍,大筋前陷者中,是谓天柱、天容之分位也,不应常动,而反动甚者,动当病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天窗为少阳之分位,天容为太阳之分位。按《甲乙经》天窗乃太阳脉气所发,天容乃少阳脉气所发,二位交互,当以《甲乙经》为正也。
【杨上善】 足阳明人迎脉常动。有病名阳厥,以阳气暴有折损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阳、少阳不动而大疾,以为候也。
【张介宾】 阳明常动者,谓如下关、地仓、大迎、人迎、气冲、冲阳之类,皆有脉常动者也。巨阳、少阳不动者,谓巨阳惟委中、昆仑,少阳惟听会、悬钟,其脉虽微动,而动不甚也。于其不甚动者而动且大疾,则其常动者更甚矣,此即阳厥怒狂之候。
〔5〕【王冰】 食少则气衰,故节去其食即病自止。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夺”作“衰”,《太素》同也。
【张介宾】 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阴也。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长气于阳也。食少则气衰,故节夺其食,不使胃火复助阳邪,则阳厥怒狂者可已。
〔6〕【王冰】 之或为人传文误也,铁洛味辛微温平,主治下气,方俗或呼为铁浆,非是生铁液也。
【杨上善】 衰其食者,少食也。谷气热,故推入腹内,阴中长盛阳,所以憎于狂病。故夺于情少食,令服生铁落,病则愈矣。生铁落,铁浆也。
【张介宾】 生铁洛,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用水研浸,可以为饮,其属金,其气寒而重,最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气疾、除狂怒也。凡药中用铁精、铁华粉、针砂、铁锈水之类,皆同此意。
有病 ① 身热解墯 ,汗出如浴 ,恶风少气 ,此为何病 ?岐伯曰 :病名曰酒风 〔1〕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以泽泻 ,术各十分 ,麋衔五分 ,合以三指撮 ② ,为后饭 〔2〕 。
①有病:《太素》作“病者”。
②五分,合以三指撮:《太素》作“五合,以三指撮”。
〔1〕【王冰】 饮酒中风者也,《风论》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是亦名漏风也。夫极饮者,阳气盛而腠理疏、玄府开发,阳盛则筋痿弱,故身体解堕也。腠理疏则风内攻,玄府发则气外泄,故汗出如浴也。风气外薄,肤腠复开,汗多内虚,瘅热熏肺,故恶风少气也,因酒而病,故曰酒风。
【张介宾】 此即前《风论》中所谓漏风也。酒性本热,过饮而病,故令身热。湿热伤于筋,故解堕。湿热蒸于肤腠,故汗出如浴。汗多则卫虚,故恶风。卫虚则气泄,故少气,因酒得风而病,故曰酒风。
〔2〕【王冰】 术味苦温平,主治大风止汗。麋衔味苦寒平,主治风湿筋痿。泽泻味甘寒平,主治风湿益气。由此功用,方故先之。饭后药先,谓之后饭。
【杨上善】 饮酒汗出得风,名曰酒风。先食后服,故曰后饭也。
【张介宾】 泽泻味甘淡,性微寒,能渗利湿热。白术味甘苦,气温,能补中燥湿止汗。麋衔,即薇衔,一名无心草,南人呼为吴风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风湿。十分者,倍之也;五分者,减半也。合以三指摄,用三指撮合以约其数而为煎剂也,饭后药先,故曰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 ,其中手如针也 ① ,摩之切之 ,聚者坚也 ,博者大也 。《上经 》者 ,言 ② 气之通天也 ;《下经 》者 ,言病之变化也 〔1〕 ;《金匮 》者 ,决死生也 〔2〕 ;《揆度 》者 ,切度之也 ;《奇恒 》者 ,言奇病也 。所谓奇者 ,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 ;恒者 ,得以四时死也 〔3〕 。所谓揆者 ,方切求之也 ,言切求其脉理也 ③ ;度者 ,得其病处 ,以四时度之也 〔4〕 。
①也:《太素》无此字。
②言:《太素》无此字。
③言切求其脉理也:《太素》作“方切求也”。
〔1〕【杨上善】 诊脉所知,中手如针,此细之状也。切,按也。《上经》言上通天之气。《下经》言下病之变化也。又自腰以上,随是何经之气,以为上经;自腰以下,以为下经。上经通于天气,下经言其变化也。
〔2〕【杨上善】 《金匮》之章,作决死生之论也。
〔3〕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得病传之至于胜时而死,此为恒。中生喜怒,今病次传者,此为奇。
〔4〕【王冰】 凡言所谓者,皆释未了义,今此所谓寻前后经文,悉不与此篇义相接,似今数句,少成文义者,终是别释经文,世本既阙第七二篇,应彼阙经错简文也,古文断裂,缪续于此。
【杨上善】 得病传之,至于胜时而死,此为恒也。中生喜怒,令病次传死者,此为奇也。揆者,方将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处,更于四时度其得失也。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①
黄帝问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喑 ,此为何也 〔1〕 ?岐伯对曰 :胞之络脉绝也 〔2〕 。帝曰 :何以言之 ?岐伯曰 :胞络者系于肾 ,少阴之脉 ,贯肾系舌本 ,故不能言 〔3〕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无治也 ,当十月复 〔4〕 。《刺法 》曰 :无损不足 ,益有余 ,以成其疹 ②〔5〕 ,然后调之 ③〔6〕 。所谓无损不足者 ,身羸瘦 ,无用镵石也 〔7〕 。无益其有余者 ,腹中有形而泄之 ,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 ,故曰疹成也 〔8〕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②其疹:《太素》无“其”字。
③然后调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此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谓不治者,其身九月而喑。身重不得为治,须十月满生后复如常也。”“然后调之”则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
〔1〕【王冰】 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妊者也。喑,谓不得言语也。妊娠九月,足少阴脉养,胎约气断,则喑不能言也。
【张介宾】 妇人怀孕,则身中有身,故曰重身。喑,声哑不能出也。喑音音。
〔2〕【王冰】 绝,谓脉断绝而不通流,而不能言,非天真之气断绝也。
【张介宾】 胎怀九月,儿体已长,故能阻绝胞中之络脉。
〔3〕【王冰】 少阴,肾脉也,气不营养,故舌不能言。
【张介宾】 胞中之络,冲任之络也。胞络者,系于肾而上会于咽喉,故胞中之络脉绝,则不能言。
〔4〕【王冰】 十月胎去,胞络复通,肾脉上营,故复旧而言也。
【杨上善】 妇人怀子,又名曰重身□□□□□□属膀□,不言女子□,今云胞络系于肾少阴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络亦系于肾,故任身九月有胞络绝者,喑不能言,至十月胎生,还复旧也。
【张介宾】 十月子生而胞络复通,则能言矣,故不必治。
〔5〕【王冰】 疹,谓久病也,反法而治,则胎死不去,遂成久固之疹病也。
〔6〕【张介宾】 疹,疾也。不当治而治之,非损不足,则益有余,本无所病,反以成疾,故当察其形证,然后因而调之。
〔7〕【王冰】 妊娠九月,筋骨瘦劳,力少身重,又拒于谷,故身形羸瘦,不可以镵石伤也。
【张介宾】 妊娠九月,则身重疲劳,养胎力困,正虚羸不足之时,必不可用针石以复伤其气。镵音谗。
〔8〕【王冰】 胎约胞络,肾气不通,因而泄之,肾精随出,精液内竭,胎则不全,胎死腹中,著而不去,由此独擅,故疹成焉。
【杨上善】 身之羸瘦,更用镵石,此为损不足也。腹中有形,此为有余,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损于有余为病也。益有余为病□知,□实为病难□,故须言之。
【张介宾】 胎元在胞而刺之,则精气必泄,精泄则胎气伤而病独专于中,是益其有余,故疹成也。愚按:胎孕之道,中古有巫方氏所撰《颅囟经》云:一月为胎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脏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气足,万象成也。又《五脏论》有称耆婆者论云: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魂,儿能动左手;八月游其魄,儿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受气足。又孙真人曰: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膑骨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又巢元方《病源论》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阴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脉养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脉养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四月始成其血脉,手少阳脉养之;五月始成其气,足太阴脉养之,六月始成其筋,足阳明脉养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阴脉养之;八月始成肤革,手阳明脉养之;九月始成毛发,足少阴脉养之;十月五脏六腑关节人神皆备,此其大略也;临川陈氏释之曰:尝试推《巢氏》所论妊娠脉养之理,若足厥阴者肝脉也,足少阳者胆脉也,此一脏一腑之经也,余皆如此,凡四时之令必始春木,故十二经之养始于肝胆,所以养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包络也,手少阳三焦也,属火而王夏,所以养胎在三月四月。足太阴脾也,足阳明胃也,属土而王长夏,所以养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阴肺也,手阳明大肠也,属金而王秋,所以养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阳肾也,属水而王冬,所以养胎在九月。至十月,儿于母腹之中,受足诸脏之气,然后待时而生。此二家之说皆为有理。然十二经中,惟手少阴心脉、手太阳小肠脉及足太阳膀胱脉皆不言养胎者,盖九月之养在肾,则膀胱亦在其中矣。惟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虽其尊而无为,然脏气所及,则神无不至,小肠切近胞胎,丙火所化,则气无不至,所以皆不主月而实无月不在也,胎孕之道无出此矣。第胎有男女则成有迟速,体有阴阳则怀分向背。故男动在三月,阳性早也;女动在五月,阴性迟也。女胎肖母而怀,故母之腹软;男胎面母而怀,故母之腹硬。此又男胎女胎之有不同者也。至若既生之后,儿之寿夭,其因有二,盖一则由于禀赋,一则由于抚养。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抚养为寿夭之本,居处寒温,饮食得失者是也。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者,欲勤而精薄也;老年之子反多强壮者,欲少而精全也。多欲者子多不育,盖以酒乱精,则精半非真而湿热胜也。多饮者子多不育,以孕后不节,则盗泄母阴,夺养胎之气也。此外如饥饱劳逸,五情六气,无不各有所关,是皆所谓禀赋也。至于抚养之法,则俗传有云: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此言殊为未当。夫欲其带饥者,恐饮食之过耳,过则伤脾而积聚生,诚不善也。故但当防其放肆无度,叠进而骤,脾不及化,则未有不病者。使饮食匀调,节其生冷,何病之有?若云带饥,则不可也。然此不过欲防于未然,谓与其过饱,宁使略饥,其犹庶几者也。至若寒之一字,则大有关系矣。观经云:圣人避风如避箭,则风寒之为害也不小。彼婴儿以未成之血气,嫩薄之肌肤,较之大人,相去百倍,顾可令其带寒耶?予见新产之儿,多生惊风抽搐等病,盖其素处腹中,裹护最密,及胞胎初脱,极易感邪,而收生者迟慢不慎,则风寒袭之,多致不救者此也。及其稍长每多发热,轻则为鼻塞咳嗽,重则为小儿伤寒。幼科不识,一概呼为变蒸,误药致毙者此也。或寒气伤脏,则为吐为泻,或因寒生热,则为惊为疳,种种变生,多由外感。虽禀体强盛,不畏风寒者,亦所常有;但强者三之一,弱者三之二,伤热者十之三,伤寒者十之七。矧膏梁贫贱,气质本自不同,医家不能察本,但知见热攻热,婴儿不能言,病家不能辨,徒付之命,诚可叹也。又有谓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多宜清凉之治者,此说尤为误人。按《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而后天癸至。夫天癸者,阴气也。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特稚阳耳。稚阳之阳,其阳几何?使阳本非实,而误认为火,则必用寒凉,妄攻其热,阴既不足又伐其阳,多致阴阳俱败,脾肾俱伤,又将何所藉赖而望其生乎?又王节斋曰:小儿无补肾法。谓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于补也?呜呼!此何说耶?夫小儿之阴气未成,即肾虚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禀水亏,亦肾虚也。阴既不足而不知补之,阴绝则孤阳亦灭矣,何谓无可补耶?此义惟薛立斋独得之。予因得子之迟,且屡获治子之效,因怜人之误,故笔诸此,以为艰于嗣者之一助云。
帝曰 :病胁下满气逆 ① ,二三岁不已 ,是为何病 ?岐伯曰 :病名曰息积 〔1〕 ,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 ,积为导引 ② 、服药 ,药不能独治也 〔2〕 。
①气逆:此下《太素》有“行”字。
②积为导引:《太素》作“精为引”。
〔1〕【张介宾】 积不在中而在胁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则胁满气逆,喘促息难,故名息积。今人有积在左胁之下,俗名为痞者,其即此证,惟小儿为尤多。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饮食过伤,脾不及化,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其根正在胁间,阳明病剧,则上连于肺,此其所以为息积也。
〔2〕【王冰】 腹中无形,胁下逆满,类岁不愈,息且形之,气逆息难,故名息积也。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也。灸之则火热内烁,气化为风,刺之则必写其经,转成虚败,故不可灸刺。是可积为导引,使气流行,久以药攻,内消瘀稸,则可矣。若独凭其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也。
【杨上善】 胁下满,肝气聚也。因于喘息,则气逆行,故气聚积,经二三岁,名曰息积,无妨于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并服药,药行不可更刺。
【张介宾】 积不在胃,故不妨于食。治此者舍灸不可,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泻胃气,故必渐次积为导引,久久行之以开其滞,仍用药饵以和其气,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专恃于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可见治此者之有不易也。
帝曰 :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 ,环齐而痛 ,是为何病 ?岐伯曰 :病名曰伏梁 〔1〕 。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 ,而著于肓 ,肓之原 ,在齐下 ,故环齐而痛也 〔2〕 。不可动之 ,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3〕 。
〔1〕【王冰】 以冲脉病,故名曰伏梁。然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 骨内廉,并足少阴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齐直下,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身体髀皆肿,绕齐而痛,名曰伏梁。环,谓围绕如环也。
〔2〕【王冰】 大肠,广肠也。经说大肠,当言回肠也。何者?《灵枢经》曰:回肠当齐,右环回周叶积而下,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寻此则是回肠,非应言大肠也。然大肠、回肠俱与肺合,从合而命,故通曰大肠也。
〔3〕【王冰】 以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其上行者,起于胞中,上出齐下关元之分。故动之则为水而溺涩也。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使其大下也。此一问答之义,与《腹中论》同,以为奇病,故重出于此。
帝曰 :人有尺脉 ① 数甚 ,筋急而见 ,此为何病 〔1〕 ?岐伯曰 :此所谓疹筋 ,是人 ② 腹必急 ,白色黑色见 ③ ,则病甚 〔2〕 。
①脉:《太素》无此。
②人:《太素》无此字。
③见:《太素》无此字。
〔1〕【王冰】 筋急,谓掌后尺中两筋急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今尺脉数急,脉数为热,热当筋缓,反尺中筋急而见,腹中筋当急,故问为何病乎?《灵枢经》曰:热即筋缓,寒则筋急。
【张介宾】 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
〔2〕【王冰】 腹急,谓侠齐竖筋俱急。以尺里候腹中,故见尺中筋急,则必腹中拘急矣。色见,谓见于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为寒,黑为寒,故二色见,病弥甚也。
【杨上善】 尺脉数,筋急见出者,此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为尺瘦也。
【张介宾】 疹筋者,病在筋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
帝曰 :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 ,此安得之 ?名为何病 〔1〕 ?岐伯曰 :当有所犯大寒 ,内至骨髓 ,髓者以脑为主 ,脑逆故令头痛 ,齿 亦痛 ①〔2〕 ,病名曰厥逆 。帝曰 :善 〔3〕 。
①亦痛:《太素》作“亦当痛”。
〔1〕【王冰】 头痛之疾,不当逾月,数年不愈,故怪而问之也。
【张介宾】 头痛不当数岁,故怪而为问。
〔2〕【王冰】 夫脑为髓主,齿是骨余,脑逆反寒,骨亦寒入,故令头痛齿亦痛。
【杨上善】 大寒入于骨髓,流入于脑中,以其脑有寒逆,故头痛数岁不已。齿为骨余,故亦齿痛。
〔3〕【王冰】 全注:人先生于脑,缘有脑则有骨髓。齿者,骨之本也。
【张介宾】 髓以脑为主,诸髓皆属于脑也,故大寒至髓,则上入头脑而为痛。其邪深,故数岁不已。髓为骨之充,故头痛齿亦痛。是因邪逆于上,故名曰厥逆。
帝曰 :有病口甘者 ,病 ① 名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 〔1〕 。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 ② ,津液 ③ 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2〕 ,此肥美之所发也 ④〔3〕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⑤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⑥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4〕 。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 〔5〕 。
①病:《太素》无此字。
②精气:《太素》作“清气”。
③津液:《太素》无“津”字。
④此肥美之所发也:《太素》作“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发”作“致”。
⑤肥也:《太素》无此二字。
⑥中满:《太素》无“中”字。
〔1〕【王冰】 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
【张介宾】 瘅,热病也。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2〕【王冰】 脾热内渗,津液在脾,胃谷化余,精气随溢,口通脾气,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湿。
【张介宾】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五味入胃,则津液在脾。脾属土,其味甘,脾气通于口,故令人口甘也。
〔3〕【张介宾】 肥甘太过,故发为病。
〔4〕【王冰】 食肥则腠理密,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陈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曰: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阴阳应象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灵枢经》曰:甘多食之令人闷。然从中满以生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消渴”作“消瘅”。
【张介宾】 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
〔5〕【王冰】 兰,谓兰草也。《神农》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澼也。除,谓去也。陈,谓久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藏气法时论》曰:辛者,散也。新校正云:按《本草》:兰,平,不言热也。
【杨上善】 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
【张介宾】 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
帝曰 :有病口苦 ,取阳陵泉 ① ,口苦者 ,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 :病名曰胆瘅 〔1〕 。夫肝者 ,中之将也 ,取决于胆 ,咽为之使 〔2〕 。此人者 ,数谋虑不决 ,故胆虚 ,气上溢 ,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 〔3〕 ,治在 《阴阳十二官相使 》中 〔4〕 。
①口苦,取阳陵泉:《太素》无此六字。
〔1〕【王冰】 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
【张介宾】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口苦者病在胆,故病名胆瘅。
〔2〕【王冰】 《灵兰秘典》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与胆合,气性相通,故诸谋虑取决于胆。咽胆相应,故咽为使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疑此文误。
【张介宾】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夫谋虑在肝,无胆不断,故肝为中之将,而取决于胆也。又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咽,故咽为之使。使,上声。
〔3〕【王冰】 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张介宾】 数谋虑不决则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不固,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募在肋,本经之日月也,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并前阳陵泉者共六穴,皆可以治之。
〔4〕【王冰】 言治法具于彼篇,今经已亡。
【杨上善】 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可取胆募日月穴也。
【张介宾】 治,当作论,即《灵兰秘典论》也。
帝曰 :有癃者 ,一日数十溲 ,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 ① ,颈膺如格 ,人迎躁盛 ,喘息气逆 ,此有余也 〔1〕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 ,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 ?名为何病 〔2〕 ?岐伯曰 :病在太阴 〔3〕 ,其盛 ② 在胃 〔4〕 ,颇在肺 〔5〕 ,病名曰厥 ,死不治 〔6〕 。此所谓得五有余 、二不足也 。帝曰 :何谓五有余 、二不足 ?岐伯曰 :所谓五有余者 ,五病之气有余也 ;二不足者 ,亦病气之不足也 ③ 。今外得五有余 ,内得二不足 ,此其身不表不里 ,亦正死明 〔7〕 。
①炭:《太素》作“炭火”。
②其盛:《太素》作“其藏”。
③亦病气之不足也:《太素》作“亦二病之气不足也”。
〔1〕【王冰】 是阳气太盛于外,阴气不足,故有余也。新校正云:详此十五字,旧作文写。按《甲乙经》《太素》并无此文。再详乃是全元起注,后人误书于此,今作注书。
〔2〕【王冰】 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颈膺如格,言颈与胸膺,如相格拒不顺应也。人迎躁盛,谓结喉两傍脉动,盛满急数。非常躁速也,胃脉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谓手大指后同身寸之一寸骨高脉动处脉,则肺脉也,此正手太阴脉气之所流,可以候五脏也。
【张介宾】 癃,小水不利也。一日数十溲,数欲便而所出不多也。如炭者,热之甚也。颈言咽喉,膺言胸臆。如格者,上下不通,若有所格也。人迎躁盛者,足阳明动脉在结喉两傍,所以候阳也。喘息者,呼吸急促也。气逆者,治节不行也。太阴脉微细者,即两手寸口之脉,所以候阴也。癃,良中切。溲音搜。
〔3〕【张介宾】 脾肺二脏皆属太阴,观下文复云颇在肺,则此节专言脾阴可知。如上文云太阴之脉细微者,正以气口亦太阴也,脏气不足,则脉见于此。又《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今其癃而数十溲者,亦由中气之不足耳,故病在脾阴。
〔4〕【张介宾】 上文云身热如炭者,胃主肌肉也。颈膺如格者,胃脉循喉咙入缺盆下膈也。人迎躁盛者,即《终始》等篇云: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也。凡上三者,皆属阳明,故曰其盛在胃。
〔5〕【张介宾】 即喘息气逆也。
〔6〕【王冰】 病癃数溲,身热如炭,颈膺如格,息气逆者,皆手太阴脉当洪大而数。今太阴脉反微细如发者,是病与脉相反也。何以致之?肺气逆陵于胃而为是,上使人迎躁盛也。故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也。以喘息气逆,故云颇亦在肺也。病因气逆,证不相应,故病名曰厥,死不治也。
【张介宾】 阴不入阳,故其盛在胃。阳不入阴,故太阴细微。病名曰厥者,阴阳皆逆也,故死不可治。
〔7〕【王冰】 外五有余者:一,身热如炭;二,颈肤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也。内二不足者:一,病癃一日数十溲;二,太阴脉微细如发。夫如是者,谓其病在表,则内有二不足,谓其病在里,则外得五有余,表里既不可凭,补泻固难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杨上善】 癃,痳也。人有病一日数十溲,肾气不足也。手太阴脉如发,肺气不足也。此则二脏不足也。身热如火,一有余也;颈及膺二气盛如格,三有余也;颈前胃脉人迎躁盛,四有余也;喘息气逆,五有余也。人之遇病,外有五有余、内有二不足者,病在手足太阴,藏于胃中,动之于肺,非定在于表里,名曰厥死之病,不可疗也。
【张介宾】 外得五有余者,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也。内得二不足者,一癃而一日数十溲,二太阴脉细微如发也。若此五病者,邪气有余也。二病者,正气不足也。欲泻其邪,则阴虚于里;欲补其虚,则阳实于外。救里不可,治表亦不可,此不表不里之病,即阳证阴脉之类,有死而已,不能为也。
帝曰 :人生而有病巅疾者 ,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 〔1〕 ?岐伯曰 :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 ,故令子 ① 发为巅疾也 〔2〕 。
①令子:《太素》作“令人”。
〔1〕【王冰】 夫百病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也,然始生有形,未犯邪气,已有巅疾,岂邪气素伤邪?故问之。巅,谓上巅,则头首也。
【张介宾】 凡百病之生,必由外感内伤,人有初生者,未犯邪气,即有巅疾,故欲以明之。
〔2〕【王冰】 精气,谓阳之精气也。
【杨上善】 人之生也,四月为胎,母为人物所惊,神气并上惊胎,故生已发为癫疾也。
【张介宾】 惊则气乱而逆,故气上不下,气乱则精气亦从之,故精气并及于胎,令子为巅痫疾也。愚按:巅疾者,即癫痫也。本经巅、癫通用,于此节之义可见,诸家释为顶巅者非。盖儿之初生,即有病癫痫者,今人呼为胎里疾者即此,未闻有胎病顶巅者也。凡诸篇有书巅字者,当因此以辨其义。
帝曰 :有病善痝然 ① 有水状 ② ,切其脉大紧 ,身无痛者 ,形不瘦 ,不能食 ,食少 ,名为何病 〔1〕 ?岐伯曰 :病生在肾 ,名为肾风 〔2〕 。肾风而不能食 ,善惊 ③ ,惊已 ④ ,心气痿 ⑤ 者死 〔3〕 。帝曰 :善 〔4〕 。
①痝然:《太素》作“庞然”。
②水状:《太素》作“水气状”。
③善惊:《太素》作“喜惊”。
④惊已:《太素》作“惊以”。
⑤心气痿:《太素》作“心痿”。
〔1〕【王冰】 痝然,谓面目浮起而色杂也。大紧,谓如弓弦也。大即为气,紧即为寒。寒气内薄,而反无痛,与众别异,常故问之也。
【张介宾】 如有水状,谓其痝然浮肿,似水而实非水也,脉大者,阴虚也。脉紧者,寒气也,身无痛形不瘦者,邪气在脏,不在表也。风挟肾邪,反伤脾胃,故不能食。
〔2〕【王冰】 脉如弓弦大而且紧,劳气内稸,寒复内争,劳气薄寒,故化为风,风胜于肾,故曰肾风。
【张介宾】 病生在肾,名为肾风,其非外感之风可知,然则五风有由内生者,皆此义也,所以风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辨。愚按:风之为病,最多误治者,在不明其表里耳。盖外风者,八方之所中也;内风者,五脏之本病也。八风自外而入,必先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证,此因于外者,显然有可察也;五风由内而病,则绝无外证,而忽病如风,其由内伤可知也。然既非外感,而《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何也?盖肝为东方之脏,其藏血,其主风,血病则无以养筋,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诸变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云皆属于风,谓之属者,以五气各有所主,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类,其义同也。盖有所中者谓之中,外感也;无所中者谓之属,内伤也。故王安道有真中、类中之辨,所当察也。后世不明此义,不惟以类风者认为真风,而且以内夺暴厥等证俱认为风,误亦甚矣。夫外感者,邪袭肌表,故多阳实;内伤者,由于酒色劳倦,七情口腹,致伤脏气,故由阴虚。凡脏气受伤,脾败者病在肢体,或多痰饮;肾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阴;心病者,或在血脉,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营卫,或在声音;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胁肋,此五脏之类风,未有不由阴虚而然者。惟东垣独得其义曰:有中风者,卒然昏愦,不省人事、此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盖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多犯之,岂非阴虚之病乎?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人知阴虚惟一,而不知阴虚有二。如阴中之水虚,则病在精血;阴中之火虚,则病在神气。盖阳衰则气去,故神志为之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体为之废弛,非水虚乎?今以神离形坏之证,乃不求水火之源,而犹以风治,鲜不危矣。试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凡旱则多燥,燥则多风,是风木之化从乎燥,燥即阴虚之候也。故凡治类风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根本,使阴气复则风燥自除矣。然外感者非曰绝无虚证,气虚则虚也。内伤者非曰必无实证,有滞则实也。治虚者当察其在阴在阳而直补之,治实者但察其因痰、因气而暂开之,此于内伤外感及虚实攻补之间,最当察其有无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气素亏,猝然仆倒,上无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证,尤与风邪无涉,使非大剂参熟,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顷哉?倘不能察其表里,又不能辨其虚实,但以风之为名,多用风药。不知风药皆燥,燥复伤阴;风药皆散,散复伤气。以内伤作外感,以不足为有余,是促人之死也。班氏云:不服药为中医者,正为此辈而发耳。
〔3〕【王冰】 肾水受风,心火痿弱,火水俱困,故必死。
【张介宾】 风生于肾,则反克脾土,故不能食。肾邪犯心,则神气失守,故善惊。惊后而心气痿弱不能复者,心肾俱败,水火俱困也,故死。
〔4〕【杨上善】 庞然也,面皮起之见。肾风之状,凡有六别:一,面庞起;二,脉大紧;三,身无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惊。人有此六状,名曰肾风。心不痿者可疗得生,痿者死矣。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①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 ,即 ② 为肿 〔1〕 。肺之雍 ③ ,喘而两胠满 ④〔2〕 ,肝雍 ,两胠满 ,卧则惊 ,不得小便 〔3〕 。肾雍 ,脚下 ⑤ 至少腹满 ,胫有大小 ,髀 大跛 ,易偏枯 〔4〕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②即:《太素》作“皆”。
③雍:《太素》作“痈”,下同。
④胠满:《太素》作“胁满”。
⑤脚下:《太素》作“胠下”。《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脚下”作“胠下”,“脚”当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
〔1〕【王冰】 满,谓脉气满,实也。肿,谓痈肿也。脏气满,乃如是。
【杨上善】 此三脏之满实,皆为痈肿。
【张介宾】 满,邪气雍滞而为胀满也。此言肝肾肺经,皆能为满,若其脉实,当为浮肿,而辨如下文也。
〔2〕【王冰】 肺藏气而外主息,其脉支别者,从肺系横出腋下,故喘而两胠满也。新校正云:详“肺雍肝雍肾雍”《甲乙经》俱作“痈”。
【杨上善】 肺以主气,故肺生痈有喘也。肺脉上膈近胁,故肺痈胁满也。
【张介宾】 肺居膈上,其系横出腋下,故肺雍则喘两胠满。雍,壅同。胠音区。腋下,胁也。
〔3〕【王冰】 肝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上贯肝鬲,布胁肋,故胠满不得小便也。肝主惊骇,故卧则惊。
【杨上善】 两胠,谓在侧箱两肋下空处。肝腑足少阳脉行在胁下,故肝痈两胠满也。足少阳别脉上肝贯心,故热盛为痈,因即心惊也。肝脉环阴,故肝病热甚,不得小便。有本作小和,字误。
【张介宾】 肝经之脉环阴器,布胁肋,故肝雍则两胠满而不得小便。肝主惊骇,卧则气愈雍,故多惊也。
〔4〕【王冰】 冲脉者,经脉之海,与少阴之络俱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 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齐下同身寸之三寸。故如是。若血气变易为偏枯也。
【杨上善】 督脉上至十四椎,属于带脉,行两胠,故从两胠至少腹满。以少阴脉虚,受病行于两脚,故胫大小,髀胻大跛。左右二脚更病,故为易也。又为偏枯病也。胫,称膝胻、股胻、髀胻,谓胻通膝上下也。
【张介宾】 肾脉循内踝之后上腨,出腘内廉,上股内属肾络膀胱而上行,故肾经雍则胠下至少腹胀满也。足胫或肿或消,是谓大小。自髀至胻,或为大,或为跛,或掉易无力,或偏枯不用,是皆肾经雍滞、不能运行所致。“胠下”,诸本皆作“脚下”,《甲乙经》作“胠下者是”,从今之。髀音皮。胻音杭。
心脉满大 ,痫瘛筋挛 〔1〕 。肝脉小急 ,痫瘛筋挛 〔2〕 。肝脉骛暴 ① ,有所惊骇 〔3〕 ,脉不至若喑 ,不治自已 〔4〕 。
①骛暴:《太素》作“惊暴”。
〔1〕【王冰】 心脉满大,则肝气下流,热气内薄,筋干血涸,故痫瘛而筋挛。
【杨上善】 心脉满实仍大,是则多气热盛,故发小儿痫病。以其少血阴气不足,故寒而筋挛也。
【张介宾】 心脉满大,火有余也。心主血脉,火盛则血涸,故痫瘛而筋挛。痫音闲,癫痫也。瘛音炽,抽搐也。挛音恋,拘挛也。下同。
〔2〕【王冰】 肝养筋,内藏血,肝气受寒,故痫瘛而筋挛。脉小急者,寒也。
【杨上善】 小则阴阳二气不足,急即为寒,是为虚寒热乘为痫,及寒为筋挛。
【张介宾】 肝藏血,小为血不足,急为邪有余,故为是病。夫痫瘛筋挛,病一也,而心肝二经皆有之,一以内热,一以风寒,寒热不同,血衰一也,故同有是病。
〔3〕【王冰】 惊,谓驰惊,言其迅急也。阳气内薄,故发为惊也。
〔4〕【王冰】 肝气若厥,厥则脉不通,厥退则脉复通矣。又其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故脉不至若喑,不治亦自已。
【杨上善】 肝至有惊气者,是因惊魂,失喑不言或脉不至,皆不疗自已也。
【张介宾】 骛,驰骤也。暴,急疾也。惊骇者肝之病,故肝脉急乱者,因惊骇而然。甚有脉不至而声喑者,以猝惊则气逆,逆则脉不通,而肝经之脉循喉咙,故声喑而不出也。然此特一时之气逆耳,气通则愈矣,故不治自已。骛音务。喑音音,声不出也。
肾脉小急 ,肝脉小急 ,心脉小急 ① ,不鼓皆为瘕 〔1〕 。肾肝并沉为石水 〔2〕 ,并浮为风水 〔3〕 ,并虚为死 〔4〕 ,并小弦欲惊 ②〔5〕 。
①小急:《太素》无此二字。
②欲惊:《太素》作“亦惊”。
〔1〕【王冰】 小急为寒甚,不鼓则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而为瘕也。
【杨上善】 肾肝二脉小急及心脉不鼓,皆内虚寒气,故为瘕也。
【张介宾】 三脉细小而急,阴邪聚于阴分也,故当随三经之位而为瘕。瘕音加,又去声,癥瘕也。
〔2〕【王冰】 肝脉入阴内,贯小腹,肾脉贯脊中,络膀胱。两脏并,脏气熏冲脉,自肾下络于胞,今水不行化,故坚而结。然肾主水,水冬冰,水宗于肾,肾象水而沉,故气并而沉,名为石水。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惊”,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氏移于此。
【杨上善】 肾肝虽为下部,肾脉沉,肝脉浮而强。今肝脉与肾脉并沉,是阴气盛,肾以主水,故为石水。石水,谓盛冬凝水,坚硬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硬,五猛反,强也。
〔3〕【王冰】 脉浮为风,下焦主水,风薄于下,故名风水。
【杨上善】 浮为阳也,风为阳也,肝脉浮弦,今肾脉与肝脉并浮,然肾肝俱阴,居于下部,故为风水也。
【张介宾】 此言水病之有阴阳也。肾肝在下,肝主风,肾主水,肝肾俱沉者,阴中阴病也,当病石水。石水者,凝结少腹,沉坚在下也。肝肾俱浮者,阴中阳病也,当病风水。风水者,游行四体,浮泛于上也。
〔4〕【王冰】 肾为五脏之根,肝为发生之主,二者不足,是生主俱微,故死。
【杨上善】 肾肝并虚,是为阴阳俱虚为水必死。
【张介宾】 肾为五脏之根,肝为发生之主,根本空虚,有表无里也,故当死。
〔5〕【王冰】 脉小弦为肝肾不足故尔。
【杨上善】 脉小者,血气少也。肾肝二脉血气俱少,仍弦者,是为肾肝皆虚,又为脾气来乘,故有惊恐也。
【张介宾】 肝肾并小,真阴虚也。小而兼弦,木邪胜也。气虚胆怯,故为欲惊。
肾脉大急沉 ,肝脉大急沉 ,皆为疝 〔1〕 。心脉搏 ① 滑急为心疝 〔2〕 ,肺脉沉搏为肺疝 〔3〕 。三阳急为瘕 〔4〕 ,三阴急为疝 〔5〕 ,二阴急为痫厥 〔6〕 ,二阳急为惊 〔7〕 。
①搏:《太素》作“揣”,下同。
〔1〕【王冰】 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夫脉沉为实,脉急为痛,气实寒薄聚,故为绞痛,为疝。
【杨上善】 肾肝二脉大为多气少血,急沉皆寒,是为寒气内盛,故为疝病也。
【张介宾】 疝者,寒气结聚所为。脉急者挟肝邪,脉沉者在阴分,沉急而大,阴邪盛也。肝肾之脉络小腹,结于阴器,寒邪居之,故当病疝。愚按:疝病乃寒挟肝邪之证,或结于少腹,或结于睾丸,或结于睾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绞痛,脉必急搏者,多以寒邪结聚阴分,而挟风木之气也。如《四时刺逆从论》曰:肺风疝,脾风风疝之类,皆兼一风字,其必挟肝邪可知。疝音讪。睾音高,阴丸也。
〔2〕【杨上善】 揣,动也。滑,阳气盛而微热。急为多寒。心气寒,寒盛而微热,寒胜故结为心疝也。
〔3〕【王冰】 皆寒薄于脏故也。
【杨上善】 肺脉应虚浮,今更沉,寒多故为肺疝也。
【张介宾】 病疝而心脉搏滑急者,寒挟肝邪乘心也。肺脉沉搏者,寒挟肝邪乘肺也。
〔4〕【杨上善】 瘕,谓女子宫中病,男子亦有瘕而为病。凡脉急者,多寒。三阳,谓太阳。候得太阳脉急,为是阴盛多寒,男子为瘕,女子为石瘕之病。
〔5〕【王冰】 太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
【张介宾】 三阳,手足太阳经也。三阴,手足太阴经也。邪聚三阳为瘕聚,邪聚三阴为疝气,凡脉急者,皆邪盛也。前言肝肾心肺而此言脾经,所以五脏皆有疝。
〔6〕【杨上善】 二阴,少阴也。候得少阴脉急,是为阳与阴争,阳胜,发为小儿痫病,手足逆冷也。
〔7〕【王冰】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新校正云:详“二阳急为瘕”至此,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于此。
【杨上善】 二阳,阳明也。阳与阴争,少阴胜,发大小人惊也。
【张介宾】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痫为厥。木邪乘胃,故发为惊。《阳明脉解》篇曰: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是亦此义。
脾脉外鼓 ,沉为肠澼 ① ,久自已 〔1〕 。肝脉小缓为肠澼 ,易治 〔2〕 。肾脉小搏沉 ,为肠澼下血 〔3〕 ,血 ② 温身热者死 〔4〕 。心肝澼亦下血 〔5〕 ,二脏同病者可治 〔6〕 ,其脉小沉涩为肠澼 ③〔7〕 ,其身热者死 ,热见七日死 〔8〕 。
①肠澼:《太素》作“肠辟”,下同。
②血:《太素》无此字。
③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太素》无此八字。
〔1〕【王冰】 外鼓,谓鼓动于臂外也。
【杨上善】 脾脉向外鼓,外鼓仍沉,沉寒为利,胃气强盛,故久自已也。
【张介宾】 沉为在里而兼外鼓者,邪不甚深,虽为肠澼,久当自已。肠澼,下痢也。凡心肝脾肾,皆主阴分,或寒湿,或热,各有所伤,乃自大肠下血,均谓为肠澼。澼音劈。
〔2〕【王冰】 肝脉小缓为脾乘肝,故易治。
【杨上善】 肝脉气血虽少,胃气强盛,故疗易差也。
【张介宾】 肝脉急大则邪盛难愈,今脉小缓,为邪轻易治也。
〔3〕【王冰】 小为阴气不足,搏为阳气乘之,热在下焦,故下血也。
〔4〕【王冰】 血温身热,是阴气丧败,故死。
【杨上善】 肾脉气血俱少,仍冷利下血者,胃气虚冷,故死。下血、温身热,皆胃气散去也。
【张介宾】 肾居下部,其脉本沉,若小而搏,为阴气不足而阳邪乘之,故为肠澼下血。若其血温身热者,邪火有余,真阴丧败也,故当死。
〔5〕【王冰】 肝藏血,心养血,故澼皆下血也。
〔6〕【王冰】 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故可治之。
【张介宾】 心生血,肝藏血,故二脏之澼亦下血,而不独肾也。然心肝二脏,木火同气,故同病者为顺而可治。若肝脾同病,是为土败木贼,其难治也明矣。
〔7〕【王冰】 心肝脉小而沉涩者,澼也。
〔8〕【王冰】 肠澼下血而身热者,是火气内绝,去心而归于外也,故死。火成数七,故七日死。
【杨上善】 心肝二气共为肠辟下血,是母子相扶,故可疗也。身热以胃气散去,远至七日死。
【张介宾】 心肝之脉,小沉而涩,以阴不足而血伤也,故为肠澼。然脉沉细者不当热,今脉小身热是为逆,故当死。而死于热见七日者,六阴败尽也。
胃脉沉鼓涩 ,胃外鼓大 ,心脉小坚急 ,皆鬲偏枯 〔1〕 ,男子发左 ,女子发右 〔2〕 ,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 〔3〕 ,其从 ① 者 ,喑 ,三岁起 〔4〕 ,年不满二十者 ,三岁死 〔5〕 。
①从:《太素》作“顺”。
〔1〕【王冰】 外鼓,谓不当尺寸而鼓击于臂外侧也。
【张介宾】 沉鼓涩,阳不足也。外鼓大,阴受伤也。小坚而急,阴邪胜也。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2〕【王冰】 阳主左,阴主右故尔。《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此其义也。
〔3〕【王冰】 偏枯之病,喑不能言,肾与胞脉内绝也。胞脉系于肾,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气内绝,则喑不能言也。
【张介宾】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今以偏枯而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是逆证也。若声不喑,舌可转,则虽逆于经,未甚于脏,乃为可治,而一月当起。若偏枯而喑者,肾气内竭而然,其病必甚。如《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正以肾脉循喉咙,挟舌本故耳。
〔4〕【王冰】 从,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病顺左右而喑不能言,三岁治之乃能起。
【张介宾】 若男发于右而不发于左,女发于左而不发于右,皆谓之从。从,顺也。然证虽从而声则喑,是外经而内重也,故必三岁而后起。
〔5〕【王冰】 以其五脏始定,血气方刚,脏始定则易伤,气方刚则甚费,易伤甚费,故三岁死也。
【杨上善】 胃脉足阳明,阳也。胃脉反更沉细,鼓动而涩。涩,寒也。其脉向外而鼓,其气伤多。如此诊得足阳明脉沉鼓而寒,向外鼓而气多,又得心脉血气俱少,坚实而寒。然则胃之与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男子发于左箱,女子发于右箱。若喑不能言、舌不转者,死。若能言、转舌者,疗之三十日能行。虽喑,舌转顺者,三年得差。若年不至二十,得前病者,三年而死也。
【张介宾】 以气血方刚之年,辄见偏枯废疾,此禀赋不足,早凋之兆也,不出三年死矣。
脉至而搏 ,血衄身热 ① 者死 〔1〕 。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②〔2〕 。脉至如喘 ,名曰暴厥 〔3〕 。暴厥者 ③ ,不知与人言 〔4〕 。脉至如数 ,使人暴惊 〔5〕 。三四日自已 〔6〕 。脉至浮合 〔7〕 ,浮合如数 ,一息十至以上 ,是 ④ 经气予不足也 ⑤ ,微见九十日死 〔8〕 。
①身热:《太素》作“身有热”。
②常脉:《太素》作“脉鼓”。
③暴厥,暴厥者:《太素》作“气厥者”三字。
④是:《太素》作“是予”。
⑤也:《太素》无此字。
〔1〕【王冰】 血衄为虚,脉不应搏,今反脉搏是气极乃然,故死。
【杨上善】 脉至而动,又阳虚衄血,身体应冷,而衄血身热,虚为逆,故死也。
〔2〕【王冰】 以其为血衄者之常脉也。
【杨上善】 夏秋二脉并至,以为脉鼓。
【张介宾】 搏脉弦强,阴虚者最忌之。凡诸失血,鼻衄之疾,其脉搏而身热,真阴脱败也,故当死。然失血之证多阴虚,阴虚之脉多浮大,故悬钩而浮,乃其常脉,无足虑也。悬者,不高不下,不浮不沉,如物悬空之义。谓脉虽浮钩,而未失中和之气也。
〔3〕【王冰】 喘,谓卒来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状也。
〔4〕【王冰】 所谓暴厥之候如此。
【杨上善】 气厥不知言也。
【张介宾】 喘者,如气之喘,言急促也。暴厥,谓猝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5〕【王冰】 脉数为热,热则内动肝心,故惊。
〔6〕【王冰】 数为心脉,木被火干,病非肝生,不与邪合,故三日后四日自除。所以尔者,木生数三也。
【杨上善】 卒惊不疗,三四日自已也。
【张介宾】 数脉主热,而如数者,实非真数之脉。盖以猝动肝心之火,故令人暴惊。然脉非真数,故俟三四日,气衰而自愈矣。
〔7〕【王冰】 如浮波之合,后至者凌前,速疾而动,无常候也。
〔8〕【杨上善】 浮合之脉,经气不足,微而见,九十日即死也。
【张介宾】 此下皆言死期也。浮合,如浮波之合,后以催前,泛泛无常也。一息十至以上,其状如数,而实非数热之脉,是经气之衰极也。微见,始见也。言初见此脉,便可期九十日而死。若见之已久,则不必九十日矣。所以在九十日者,以时更季易,天道变而人气从之也。予,与同。当与之义,下同。
脉至如火薪然 ① ,是心精之予夺也 。草干而死 〔1〕 。脉至如散叶 ② ,是肝气予虚也 。木叶落而 ③ 死 〔2〕 。脉至如省客 ④ ,省客者 ,脉塞 ⑤ 而鼓 ,是肾气予不足也 ,悬去棘华而死 〔3〕 。脉至如丸泥 ,是胃精予不足也 。榆荚落而死 〔4〕 。脉至如横格 ,是胆气予不足也 ,禾熟而死 〔5〕 。
①薪然:《太素》作“新燃”。
②散叶:《太素》作“散采”。
③而:《太素》无此字。
④省客:《太素》作“省容”,下同。
⑤脉塞:《太素》作“脉寒”。
〔1〕【王冰】 薪然之火焰,瞥瞥不定其形,而便绝也。
【杨上善】 心脉如钩,今如火新燃,是心脉急疾,火精夺,故至草干——水时,被克而死。
【张介宾】 如火薪然者,来如焰之锐,去如灭之速。此火脏无根之脉。而心经之精气与夺也。夏令火王,犹为可支,草干而死,阳尽时也。
〔2〕【王冰】 如散叶之随风,不常其状。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散叶”作“丛棘”。
【杨上善】 肝脉如弦,今散如五采,变见不定,是为肝木气之虚损,至木叶落——金时,被克而死。有本为蕞棘、散叶也。
【张介宾】 如散叶者,浮泛无根也。此以肝气大虚,全无收敛。木叶落者,金胜木败,肝死时也。
〔3〕【王冰】 脉塞而鼓,谓巉见不行,旋复去也。悬,谓如悬物,物动而绝去也。
【杨上善】 肾脉如石,今如省容,寒而鼓动,是为肾之水气有伤,故至棘华——土时,被克而死也。
【张介宾】 省客,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塞者,或无而止。鼓者,或有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枣华之候,初夏时也。悬者,华之开。去者,华之落。言于枣华开落之时,火王而水败,肾虚者死也。
〔4〕【王冰】 如珠之转,是谓丸泥。
【杨上善】 荚,兼牒反,如豆荚等草实。胃脉耎弱,今反如丸泥,干坚之丸,即是胃土气之有损,故至榆荚——木时而死也。
【张介宾】 丸泥者,泥弹之状,坚强短涩之谓,此胃精中气之不足也。榆荚,榆钱也,春深而落。木王之时,土败者死。
〔5〕【王冰】 脉长而坚,如横木之在指下也。
【杨上善】 胆脉如弦,今如横格之木,即是木之胆气有损,故至禾熟——秋金时,被克而死也。
【张介宾】 横格,如横木之格于指下,长而且坚,是为木之真脏,而胆气之不足也。禾熟于秋,金令王也,故木败而死。
脉至如弦缕 ,是胞精予不足也 。病善言 ,下霜而死 ,不言可治 〔1〕 。脉至如交漆 ① ,交漆者 ,左右傍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 〔2〕 。脉至如涌泉 ② ,浮鼓 ,肌中 ③ ,太阳气予不足也 ,少气味 ,韭英而死 ④〔3〕 。
①漆:《太素》作“荚”,下同。
②涌泉:《太素》无“涌”。
③肌中:《太素》作“胞中”。
④韭英而死:《太素》作“韭华死”。
〔1〕【王冰】 胞之脉系于肾,肾之脉侠舌本,人气不足者,当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气内绝,去肾外归于舌也,故死。
【杨上善】 心包脉至如钩,今如弦之缕线,散而不聚,是为心包火府有损,故至霜雪——水时,被克而死。不好言者,心气未尽,故可疗也。
【张介宾】 弦缕者,如弦之急,如缕之细,真元无损之脉也。胞,子宫也,命门元阳之所聚也。胞之脉系于肾,肾之脉系舌本,胞气不足,当静而无言,今反善言,是阴气不藏,而虚阳外见,时及下霜,虚阳消败而死矣。故与其善言者,不若无言者为肾气犹静,而尚可治也。
〔2〕【王冰】 左右傍至,言如沥漆之交,左右反戾,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交漆”作“交棘”。
【杨上善】 荚,兼牒反,如豆荚等草实也。脉至如相交,左右傍至是次转,故微见三十日死也。
【张介宾】 交漆者,如写漆之交,左右旁至,缠绵不清也。微见,初见也。三十日为月建之易,而阴阳偏败者,不过一月之期也。
〔3〕【王冰】 如水泉之动,但出而不入。
【杨上善】 足太阴是肾之腑脉,今如泉之浮鼓而动,即膀胱胞气水之不足,故至韭荚华——土时,被克而死。一曰韭英也。
【张介宾】 涌泉者,如泉之涌,有升无降,而浮鼓与肌肉之中,是足太阳膀胱之气不足也。膀胱为三阳而主外,今其外实内虚,阴精不足,故为少气,当至味韭英之时而死者,以冬尽春初,水渐衰也。
脉至如颓土 ① 之状 ,按之不得 ,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 ,黑白垒发 ② 死 〔1〕 。脉至如悬雍 ③ ,悬雍者 ,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 俞之予不足也 ,水凝而死 ④〔2〕 。
①颓土:《太素》作“委土”。
②垒发:《太素》作“累发”。
③悬雍:《太素》作“悬离”,下同。
④而死:此下《太素》有“亟”字。
〔1〕【王冰】 颓土之状,谓浮之大而虚软,按之则无。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颓土”作“委土”。
【杨上善】 脾脉代,如鸡足践地,中间代绝。今按止如委土之状,无有脾胃耎弱之气,又先累见黑白之色,是肺肾来乘,故死也。
【张介宾】 颓土之状,虚大无力,而按之即不可得。肌气即脾气,脾主肌肉也。黑为水之色,土败极而水反乘之,故当死。垒,蘽同,即蓬蘽之属。蘽有五种,而白者发于春,木王之时,土当败也。
〔2〕【王冰】 如颡中之悬雍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肉不相得也。”
【杨上善】 浮实切之益大,此是悬离之状。悬离脉见,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输气皆不足。十二经输皆属太阳,故至水冻,冬时而死。亟,急也。病至水凝而死亟。居力反。
【张介宾】 悬雍,喉间下垂肉乳也。如悬雍浮揣切之益大者,浮短孤悬,有上无下也。俞皆在背,为十二经脏气之所系。水凝而死,阴气盛而孤阳绝也。揣,杵水切。俞,输同。
脉至如偃刀 ,偃刀者 ,浮之小急 ,按之坚大急 ① ,五脏菀熟 ② ,寒热独并于肾也 。如此其人不得坐 ,立春而死 〔1〕 。脉至如丸 ,滑不直手 ,不直手者 ,按之不可得也 ,是大肠 ③ 气予不足也 ,棘叶生而死 〔2〕 。脉至如华者 ,令人善恐 ,不欲坐卧 ,行立常听 ,是小肠气予不足也 ,季秋而死 〔3〕 。
①大急:《太素》作“急大”。
②菀熟:《太素》作“宛熟”。
③大肠:《太素》作“胆”。
〔1〕【王冰】 菀,积也。熟,热也。
【杨上善】 浮之小急,按之坚急大者,此是偃刀之状也。浮手取之即小,为气血俱少,按之坚实急大,多气少血,即知五脏宛熟寒热之气,唯并于肾,至春实邪来乘致死。
【张介宾】 偃刀,卧刀也。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坚大急,如刀背也。此以五脏菀热而发为寒热,阳王则阴消,故独并于肾也。腰者肾之府。肾阴既亏,则不能起坐。立春阳盛,阴日已衰,所以当死。菀,郁同。
〔2〕【杨上善】 直,当也。脉如弹丸,按之不可当于指下,此是滑不直,胆气病脉状也。至于孟夏棘叶生,实邪来乘而死。
【张介宾】 如丸,短小也。直,当也。言滑小无根而不胜按也。大肠应庚金,枣叶生初夏,火王则金衰,故死。
〔3〕【王冰】 脉至如华,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小肠之脉上入耳中,固常听也。
【杨上善】 脉之浮散,故如华也。心腑小肠虚小,故多恐坐卧不安。心虚耳中如有物声,故恒听。至于季秋,为肺气来乘,遂致于死也。
【张介宾】 如华,是草木之华而轻浮柔弱也。小肠属丙火,与心为表里,小肠不足则气通于心。善恐不欲坐卧者,心气怯而不宁也,行立常听者,恐惧多而生疑也。丙火墓于戌,故当季秋死。
脉解篇第四十九①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 ,正月太阳寅 ,寅 ,太阳也 〔1〕 。正月阳气出在上 〔2〕 ,而阴气盛 ,阳未得自次也 〔3〕 ,故肿腰脽痛也 〔4〕 。病 ② 偏虚为跛者 ,正月阳气冻解 ,地气而出也 ,所谓偏虚者 ,冬寒颇有不足者 ,故偏虚为跛也 ③〔5〕 。所谓强上引背 ④ 者 ,阳气大上而争 ,故强上也 〔6〕 。所谓耳鸣者 ,阳气万物盛 ⑤ 上而跃 ,故耳鸣也 〔7〕 。所谓甚则狂癫疾者 ,阳尽在上 ,而阴气从下 ,下虚上实 ,故狂癫疾 ⑥ 也 〔8〕 。所谓浮为聋者 ,皆在气也 〔9〕 。所谓入中为瘖者 ,阳盛已衰 ,故为瘖也 〔10〕 。內夺而厥 ,则为瘖俳 ⑦ ,此肾虚也 〔11〕 。少阴不至者 ,厥也 〔12〕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②病:《太素》无此字。
③为跛也:《太素》作“故跛”。
④引背:《太素》无此二字。
⑤盛:《太素》无此字。
⑥狂巅疾:《太素》作“癫疾”。
⑦瘖俳:《太素》作“瘖痱”。
〔1〕【王冰】 脽,谓臀肉也。正月三阳生,主建寅。三阳,谓之太阳,故曰寅太阳也。
【杨上善】 脽,尻也,音谁也。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生寅之时,其阳已大,故曰大阳也。
【张介宾】 所谓者,引古经语也。脽,尻臀也。正月建寅,三阳月也。三阳者,太阳也。故足太阳病为肿腰椎痛者,应正月三阳之候。脽音谁。
〔2〕【杨上善】 一阳在地下,深牙初发也;二阳在地中,浅牙出也;三阳在地上出,故曰正月阳气出在上也。
〔3〕【王冰】 正月虽三阳生,而天气尚寒,以其尚寒,故曰阴气盛阳未得自次。次,谓立王之次也。
〔4〕【王冰】 以其脉抵腰中,入贯臀,过髀枢故尔。
【杨上善】 三阴犹在地上未没,故阴气盛也。以阴气盛隔,阳气未得次第专用,故发肿于肤肉,生痛于腰也。
【张介宾】 正月之候,三阳虽出,而时令尚寒。阴气尚盛,阳气未有次第,以阴胜阳,故肿腰椎痛,正以足太阳之脉,侠脊抵腰贯臀也。
〔5〕【王冰】 以其脉循股内后廉,合腘中,下循腨,过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故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其脉循股内”,殊非。按《甲乙经》太阳流注,不到股内,“股内”乃“髀外”之误,当云“髀外后廉”。
【杨上善】 正月已有三阳,故冻解,阳气出于地也。先有三阴,故犹有冬寒,阳气不足也。人身亦尔,半阳不足,故偏虚。跛,谓左脚偏跛也。
【张介宾】 正月东风解冻,阳气尚微,足太阳病有或左或右偏虚为跛者,应三阳不足于下也。足太阳下行之脉,循髀腘下出外踝之后,故有是证。跛,补火切。
〔6〕【王冰】 强上,谓颈项噤强也,甚则引背矣,所以尔者,以其脉从脑出,别下项背故也。
【杨上善】 三阳向盛,与三阴战,得大得上,而阴犹争也。
【张介宾】 太阳之脉下项侠背,若阳气大上而争,则与三阳之气上升者同。故为强上引背也。
〔7〕【王冰】 以其脉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故尔。
【杨上善】 正月阳气令万物勇跃鸣上,故生病气上冲耳鸣也。
【张介宾】 太阳支者,从巅至耳上角,阳邪上盛,故为耳鸣也。
〔8〕【王冰】 以其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故狂癫疾也。项上曰巅。
【杨上善】 二阳爻与三阴争,而三阳俱胜,尽在于头,为上实;三阴从下,即为下虚。于是发病,脱衣登上,驰走妄言,即谓之狂;僵仆而倒,遂谓之颠也。
【张介宾】 巅,癫同。按前章《经脉》篇,足太阳经条下作“癫”,盖古所通用也。所谓甚者,言阳邪盛也。阳邪实于阳经,则阳尽在上,阴气在下,上实下虚,故当为狂癫之病。
〔9〕【王冰】 亦以其脉至耳故也。
【杨上善】 诊人迎之脉,得三阳浮者,皆是太阳之气为聋也。
【张介宾】 阳实于上,则气壅为聋,亦以其脉至耳也。
〔10〕【王冰】 阳气盛,入中而薄于胞肾,则胞络、肾络气不通,故瘖也。胞之脉系于肾,肾之脉侠舌本,故瘖不能言也。
【杨上善】 太阳之气中伤人者,即阳大盛,盛已顿衰,故为瘖也。瘖,不能言也。
【张介宾】 声由气发,气者阳也,阳盛则声大,阳虚则声微。若阳盛已衰,故瘖哑不能言也。瘖音音。
〔11〕【王冰】 俳,废也。肾之脉与冲脉并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 骨内廉及内踝之后,入足下,故肾气內夺而不顺,则舌瘖足废,故云此肾虚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云“肾之脉与冲脉并出”,按《甲乙经》是“肾之络”,非“肾之脉”。况王注《痿论》并《奇病论》《大奇论》并云“肾之络”,则此“脉”字当为“络”。
【杨上善】 阳气外衰,故但为瘖也;左肾气内虚夺而厥者,则为瘖痱,痱音肥,风病不能言也。谓四支不用,瘖不能言,心无所知,甚者死,轻者生可疗也。
【张介宾】 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侠舌本,下走足心,故为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音沸。
〔12〕【王冰】 少阴,肾脉也。若肾气内脱,则少阴脉不至也,少阴之脉不至,是则太阴之气逆上而行也。
【杨上善】 少阴,肾脉也。足少阴脉不通,则血气不资于肾,故厥为瘖痱也。
【张介宾】 此释上文“内夺而厥”之义也。少阴者,肾脉也,与太阳为表里。若肾气内夺,则少阴不至。少阴不至者,以阴虚无气,无气则阳衰,致厥之由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 ,言少阳盛 ① 也 ,盛 ① 者心之所表也 〔1〕 。九月阳气尽 ② 而阴气盛 ,故心胁痛也 〔2〕 。所谓不可反侧者 ,阴气藏物也 ,物藏则不动 ,故不可反侧也 〔3〕 。所谓甚则跃者 〔4〕 ,九月万物尽衰 ,草木毕落而堕 ,则气去阳而之阴 〔5〕 ,气盛 ③ 而阳之下长 ,故谓跃 〔6〕 。
①盛:《太素》作“戌”。
②阳气尽:《太素》作“阳尽”。
③气盛:《太素》无此二字。
〔1〕【王冰】 心气逆则少阳盛,心气宜木,外铄肺金,故盛者心之所表也。
【杨上善】 手少阳脉络心包,足少阳脉循胁里,故少阳病心胁痛也。戌为九月,九月阳少,故曰少阳也。戌少阳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所表。
【张介宾】 少阳之脉下胸中,循胁里,故心胁痛者,以少阳之邪盛也。然少阳属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
〔2〕【王冰】 足少阳脉,循胁里出气街,心主脉,循胸出胁故尔。火墓于戌,故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也。
【杨上善】 阴气已盛,阳气将尽,少阳为病,故心胁痛也。
【张介宾】 胆有相火,心有君火。火墓在戌,阳不胜阴,则心胁为痛,故应九月之气。
〔3〕【杨上善】 九月物藏,静而不动,阴之盛也,故病不能反侧也。
【张介宾】 阴邪凝滞,藏伏阳中,喜静恶动,故反侧则痛。上义出前章足少阳经病。
〔4〕【王冰】 跃,谓跳跃也。
〔5〕【杨上善】 跃,勇动也。甚,谓九月阴气外盛,故万物之气极毕堕落,则万物之气去阳之阴也。
〔6〕【王冰】 亦以其脉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入外辅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故气盛则令人跳跃也。
【杨上善】 阴气盛于地上,阳气在于地下,勇动万物之根,令其内长也。
【张介宾】 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是天地之气去阳而之阴也。人身之气亦然,故盛于阴分则所长在下。其有病为跳跃者,以足少阳脉下出足之外侧,阴复于上阳鼓于下也,故应九月之气。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 〔1〕 ,阳明者午也 ,五月盛阳之阴也 〔2〕 。阳盛而阴气加之 ,故洒洒振寒也 〔3〕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 ,是五月盛阳之阴也 ,阳者衰于五月 ,而一阴气上 ① ,与阳始争 ,故胫肿而股 不收也 〔4〕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 ,阴气下而复上 ② ,上则邪客于脏腑间 ,故为水也 〔5〕 。所谓胸痛少气者 ,水气 ③ 在脏腑也 ,水者阴气也 ,阴气在中 ,故胸痛少气也 ④〔6〕 。所谓甚则厥 ,恶人与火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 ,阳气与阴气相薄 ,水火相恶 ,故惕然而惊也 〔7〕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 ,阴阳相薄也 ,阳尽而阴盛 ,故欲 ⑤ 独闭户牖而居 〔8〕 。所谓病至 ⑥ 则欲乘高而歌 ,弃衣而走者 ,阴阳复争 ,而外并于阳 ,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⑦〔9〕 。所谓客孙脉 ,则头痛鼻鼽腹肿者 ,阳明并于上 ,上者则其孙络 ⑧ 太阴也 ,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10〕 。
①一阴气上:《太素》作“阴气一下”。
②阴气下而复上:《太素》作“阴气下,下复上”。
③水气:《太素》作“水”。
④胸痛少气也:《太素》作“故少气”。
⑤欲:《太素》作“志欲”。
⑥病至:《太素》作“病重至”。
⑦新校正云:详“所谓甚则厥”至此,与前《阳明脉解论》相通。
⑧孙络:《太素》作“孙脉”。
〔1〕【杨上善】 阳明,三阳之长也,午为五月,阳之盛也,在于广明,故曰阳明。
〔2〕【王冰】 阳盛以明,故云午也。五月夏至,一阴气上,阳气降下,故云盛阳之阴也。
【杨上善】 五月盛阳,一阴爻生,即是阳中之阴也。
〔3〕【王冰】 阳气下,阴气升,故云阳盛而阴气加之也。
【杨上善】 一阴始生,劲猛加阳,故洒洒振寒也。
【张介宾】 五月阳气明盛,故曰阳明。夏至一阴初生,加以阳极之候,故病洒洒振寒者,以阳明应五月之气也。
〔4〕【王冰】 以其脉下髀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又其支别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故尔。
【杨上善】 腰已上为阳,腰以下为阴,五月有一阴气在下始生。与阳交争,阳强实于上,阴弱虚于下,故胫肿、股不收也。
【张介宾】 足阳明脉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胫足跗,入中指内间。若阴生于下,上与阳争,则为胫肿而股不收,亦应五月一阴之气。
〔5〕【王冰】 脏,脾也;腑,胃也。足太阴脉从足走腹,足阳明脉从头走足。今阴气微下而太阴上行,故云阴气下而复上也。复上则所下之阴气不散,客于脾胃之间,化为水也。
【杨上善】 五月阳明,一阴为病,谓上喘咳水病者也。一阴上下胸腹之中,不依常度,遂邪随阴气客于腑脏之间,故为水病也。
【张介宾】 阳明土病,则不能制水。故阴邪自下而上,客于脏腑之间,乃化为水。水之本在肾,末在肺,标本俱病,故为上喘也。
〔6〕【王冰】 水停于下,则气郁于上,气郁于上则肺满,故胸痛少气也。
【杨上善】 火为阳气,水为阴气,水在脏腑之间,故阳气少也。
【张介宾】 邪水之阴,非真阴也。阴邪在中,故为胸痛。阴盛则阳衰,故为少气,少气则气短而喘矣。
〔7〕【杨上善】 阳明脉气与阴气俱盛,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木胜土,故闻木音惕然而惊也。
【张介宾】 薄,气相迫也。阴阳之气,正则相和,邪则相恶。阴邪薄于阳明,故惕然而惊也。
〔8〕【王冰】 恶喧故尔。
【杨上善】 阴阳相争更胜,阳盛已衰,次阴气盛,故好闭户牖,独居暗处也。
【张介宾】 阴邪盛则阳明气衰,故欲静也。
〔9〕【杨上善】 阴阳相争,阴少阳多,阴并外阳,故欲弃衣走也。
【张介宾】 寒邪外并于阳,则身热多躁,故弃衣而走。以上诸义,出前章足阳明经病。
〔10〕【杨上善】 太阴经脉,至于舌下,太阴孙络,络于头鼻,故阳明并于太阴孙络,至鼻鼽腹肿也。
【张介宾】 寒邪客于阳明,则在头为痛,在鼻为鼽,在腹为肿。以阴气上行而并于本经之孙络,故为是病。太阴者,言阴邪之盛,非阴经之谓也。如上文所言者,皆指阴盛为邪,则此义可知。鼽音求。
太阴所谓病胀者 ,太阴子也 ,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 ,故曰病胀 〔1〕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 ,阴盛 ① 而上走于阳明 ,阳明络属心 ,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2〕 。所谓食则呕者 ,物盛满而上溢 ,故呕也 〔3〕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② 者 ,十二月 ③ 阴气下衰 ,而阳气且出 ,故曰得后与气 ,则快然如衰也 〔4〕 。
①阴盛:《太素》作“阴气盛”。
②如衰:《太素》作“而衰”,下同。
③十二月:《太素》作“十一月”。
〔1〕【王冰】 阴气大盛,太阴始于子,故云子也。以其脉入腹,属脾络胃,故病胀也。
【杨上善】 以十一月阴气大,故曰太阴。阴气内聚,阳气外通;十一月阴气内聚,虽有一阳始生,气微未能外通,故内病为胀也。
【张介宾】 阴极于子,万物皆藏,故曰太阴子也。太阴之经入腹,凡邪藏于中则病为胀,故应十一月之气。
〔2〕【王冰】 按:《灵枢经》曰:足阳明流注并无至心者,太阴脉云: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法应以此络为阳明络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足阳明流注并无至心者”。按《甲乙经》阳明之脉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宜其经言“阳明络属心为噫”。王氏安得谓之无。
【杨上善】 十一月有五阴爻,故阴气盛也。太阴在内,所以为下也;阳明居外,所以为上也。阳明之正,上入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故阳明络属心者也。寒气先客胃中,复有厥气从胃上散,其厥气复出胃之中上口,胃以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张介宾】 脾脉络胃,故阴邪盛则上走于阳明。阳明之正上通于心,故上走心为噫。按《九针论》《宣明五气》篇俱曰:心为噫。《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此篇则兼而言之,盖寒气犯于心脾胃三经,俱能为噫也。
〔3〕【王冰】 以其脉属脾络胃上鬲,侠咽故也。
【杨上善】 胃中食满,阳气消之。今十一月,一阳力弱,未能熟消,故胃满而溢谓之欧。此欧,吐也。
【张介宾】 脾胃相表里,胃受水谷,脾不能运,则物盛满而溢,故为呕。
〔4〕【杨上善】 阳气未大,故腹满为胀。阴气向下,一阳引之,故得后便及洩气,快然腹减。
【张介宾】 后,谓大便。气,谓转失气。阳气出则阴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阳下动,冬至候也,故应十一月之气。
少阴所谓腰痛者 ,少阴者肾也 。十月 ① 万物阳气皆伤 ② ,故腰痛也 〔1〕 。所谓呕咳 ③ 上气喘者 ,阴气在下 ,阳气在上 ,诸阳气 ④ 浮 ,无所依从 ,故呕咳上气喘也 〔2〕 。所谓色色 ⑤ ,不能久立久坐 ,起则目 无所见者 ,万物阴阳不定 ,未有主也 ,秋气始至 ,微霜始下 ,而方杀万物 ,阴阳内夺 ,故目 无所见也 〔3〕 。所谓少气善怒者 ,阳气不治 ⑥ ,阳气不治 ⑦ 则阳气不得出 ,肝气当治而未得 ,故善怒 。善怒者 ⑧ ,名曰煎厥 ⑨〔4〕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 ,秋气万物未有毕去 ,阴气少 ,阳气入 ,阴阳相薄 ,故恐也 〔5〕 。所谓恶闻食臭者 ,胃无气 ,故恶闻食臭也 〔6〕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 ,秋气内夺 ,故变于色也 〔7〕 。所谓咳则有血者 ,阳脉伤也 。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 ,满则咳 ⑩ ,故血见于鼻也 〔8〕 。
①十月:《太素》作“七月”。
②皆伤:《太素》作“背伤”。
③呕咳:《太素》作“上气咳”。
④诸阳气:《太素》作“诸气”。
⑤色色:《太素》作“邑邑”。《素问》新校正云:详“色色”字疑误。
⑥不治:《太素》作“热不治”。
⑦阳气不治:《太素》无此四字。
⑧善怒。善怒者:《太素》作“喜怒者”。
⑨煎厥:《太素》作“前厥”。
⑩而脉满,满则咳:《太素》作“腹满则咳”。
〔1〕【王冰】 少阴者,肾脉也。腰为肾府,故腰痛也。
【杨上善】 七月秋气始至,故曰少阴。十一月少阴之气大,三月少阴已厥,故少阴至肾七月之时,三阴已起,万物之阳已衰,太阳行腰,太阳既衰,腰痛也。
【张介宾】 腰者肾之府,寒邪入肾则为腰痛。纯阴在下,故应十月之气。
〔2〕【王冰】 以其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病如是也。
【杨上善】 此肾咳也。阴阳二气不和,各在上下,故诸阳气浮无所依,好为欧咳上气喘也。
【张介宾】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互相倚也。若阴中无阳,沉而不升,则孤阳在上,浮而不降,无所依从,故为呕咳上气喘也。按前章列本节义于手太阴肺病条下。此则言于肾经,正以肺主气,肾主精,精虚则气不归元,即无所依从之义。
〔3〕【杨上善】 七月阴阳气均未有定主,秋气始至,阳气初夺,故邑然怅望,不能久立。又阴阳内各不足,故从坐起,目 无所见也。有本作露,但白露即霜之微也。十月已降甚霜,即知有本作十月者,非也。
【张介宾】 “色色”,误也,当作“邑邑”,不安貌。秋气至,微霜下,万物俱衰,阴阳未定,故内无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则 无所见。以阴肃阳衰,精气内夺,故应深秋十月之候。
〔4〕【杨上善】 少阴气用也,则阳气热而不用,故不得出也。肝以主怒,少阴用时,肝气未得有用,故喜怒也。喜怒之病,名曰前厥者也。
【张介宾】 阳和不治,则肝气多逆,不能调达,故善怒而为煎厥,所谓多阴者多怒也。按:“煎厥”一证,在本篇言“阳虚阴盛”,在《生气通天论》言“阴虚阳盛”,可见煎厥有阴阳二证。
〔5〕【杨上善】 七月万物少衰,未至枯落,故未得毕去也。始凉未寒,故阴气少也。其时犹热,故阳气入也。然则二气相薄不足,进退莫定,故有恐也。
【张介宾】 阴气,言肾气也。阳气,言邪气也。阴气将藏未藏而阳邪入之,阴阳相薄,则伤肾而为恐,故亦应秋气。
〔6〕【杨上善】 七月阳衰,胃无多气,故恶闻食气也。
【张介宾】 胃无气,胃气败也。胃气所以败者,肾为胃关,肾中真火不足,不能温养化原,故胃气虚而恶闻食臭也。此即前章饥不欲食之义。臭,许救、尺救二切。
〔7〕【杨上善】 七月三阳已衰,三阴已起,然阳去阴来不已,则阴强阳弱,故夺色而变。
【张介宾】 色以应日,阳气之华也。阴胜于阳则面黑色变,故应秋气。此即前章面如漆柴之义。
〔8〕【杨上善】 七月金主肺也,肺主咳也,不咳则已,咳则伤阳,阳伤血脉,故腹满、见血于鼻中也。
【张介宾】 阳脉伤者,上焦之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则所满者皆寒邪也。盖肾脉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咳则血见于口,衄则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 疝 ① ,妇人少腹肿者 ,厥阴者辰也 ,三月阳中之阴 ,邪在中 ,故曰 疝少腹肿也 〔1〕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 ,三月一振荣华 ,万物一俛而不仰也 〔2〕 。所谓 癃疝 ② 肤胀者 ,曰阴亦盛 ③ 而脉胀不通 ④ ,故曰 癃疝也 ⑤〔3〕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 ,阴阳相薄而热 ,故嗌干也 〔4〕 。
① 疝:《太素》作“颓疝”,下同。
②疝:《太素》无此字。
③亦盛:《太素》作“一盛”。
④而脉胀不通:《太素》作“而胀阴胀阳不通”。
⑤故曰 癃疝也:《太素》作“故曰 癃”。
〔1〕【王冰】 以其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故尔。
【杨上善】 三月阴气将尽,故曰厥阴。三月为阳,厥阴脉在中,故曰阳中之阴。邪客厥阴之脉,遂为颓疝。颓,谓丈夫少腹寒气成,积阴器之中而痛也。疝,谓寒积气上,入少腹而痛也。病在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也。
【张介宾】 辰,季春也。五阳一阴,阴气将尽,故属厥阴。阴邪居于阳末,则为 疝少腹肿,故应三月之气。
〔2〕【杨上善】 振,动也。三月三阳合动而为春,万物荣华,低枝垂叶,俛而不仰,故邪因客厥阴,腰脊痛,俛不仰也。
【张介宾】 三月一振,阳气振也,故荣华万物。然余寒尚在,若阴气或胜则阳屈,俛而不仰,故病为腰脊痛,亦应三月之气。俛,俯同,又音免。
〔3〕【杨上善】 毒热客于厥阴,故为钉肿。邪客于阴器,遂为癃病,小便难也。客于皮肤中,因为肤胀。三月为阳,阴气一在而盛,故阴器肿胀。阴器肿胀不通,故为 癃也。
【张介宾】 此复明癃疝肿胀之由,在阴邪盛也。阴盛则阳气不行,故为此诸证。
〔4〕【王冰】 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新校正云:详此篇所解,多《甲乙经》是动所生之病,虽复少有异处,大概则不殊矣。
【杨上善】 甚,谓厥阴邪气盛也。厥阴之脉,侠胃属肝络胆,上入颃颡,故阴阳相薄,热中而嗌干也。
【张介宾】 所谓甚者,应三月之阳盛也。阳邪盛则薄于阴分,故为嗌干、热中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