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①
黄帝问曰 :余闻皮有分部 〔1〕 ,脉有经纪 〔2〕 ,筋有结络 〔3〕 ,骨有度量 〔4〕 ,其所生病各异 〔5〕 ,别其分部 ,左右上下 ,阴阳所在 〔6〕 ,病之始终 ②〔7〕 ,愿闻其道 〔8〕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②始终:《太素》作“终始”。
〔1〕【杨上善】 前说十五大络,循其行处以求其病。次说皮部十二络之以十二经上之以皮分十二部,以取其病,故曰皮有部也。
〔2〕【杨上善】 大络小络,总以十二大脉,以为皮部经纪。
〔3〕【杨上善】 十二经筋,各有结聚,各有包络。
〔4〕【杨上善】 骨有大小长短度量。
〔5〕【杨上善】 以其皮脉筋骨各各不同,故皮脉筋骨生病异之。
〔6〕【杨上善】 别在皮脉筋骨分部异者,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阴有阳,六种所在。
〔7〕【杨上善】 病客前六,有初有极也。
〔8〕【张介宾】 皮有分部,言人身皮肤之外,上下前后,各有其位,而经络筋骨,亦各有其次,如《经脉》《经筋》《骨度》《脉度》《骨空》等篇,皆详明其道。而凡生病者,亦各因其部而证有异也。
岐伯对曰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 ,诸经皆然 〔1〕 。阳明之阳 ,名曰害蜚 〔2〕 ,上下同法 〔3〕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阳明之络也 〔4〕 。其色多青则痛 ,多黑则痹 〔5〕 ,黄赤 ① 则热 〔6〕 ,多白则寒 〔7〕 ,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8〕 。络盛则入客 ② 于经 〔9〕 。阳主外 ,阴主内 〔10〕 。
①黄赤:此上《太素》有“多”字。
②客:《太素》无此字。
〔1〕【王冰】 循经脉行止所主,则皮部可知。诸经,谓十二经脉也。十二经脉皆同。
【杨上善】 欲知皮之部别,十二经为纲纪也,十二经皮部络,皆以此为例也。
【张介宾】 皮之有部,纪以经脉,故当因经以察部也。
〔2〕【王冰】 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弥,故曰害蜚。
【张介宾】 害,损也。蜚,古飞字。阳明之阳,释阳明之义也。下准此。害蜚者,当与后心主之阴,名曰害肩者,相对参看。按:《至真要》等论曰:阳明何谓也?曰两阳和明也。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盖三阳之阳,准阳明为盛,故曰合明。三阴之阴,惟厥阴为盛,故曰交尽。此云蜚者,飞扬也,言阳盛而浮也。凡盛极者必损,故阳之盛也在阳明,阳之损也亦在阳明,是以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如《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又如《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总以阳衰为言,是即害蜚之类。
〔3〕【杨上善】 蜚,扶贵反。阳明大经为阳,故大小络为阳明之阳。阳明之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此。
〔4〕【王冰】 上,谓手阳明。下,谓足阳明也。
【杨上善】 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张介宾】 上者,言手大肠经也。下者,言足胃经也。二经皆属阳明,故视察之法相同。凡其上下部中,有浮络之见者,皆阳明之络也。
〔5〕【杨上善】 络脉俱有五色,然众络以色偏多者候其别病。邪客分肉之间,迫肉初痛,故络青也。久留为冷为热,或为不仁以成于痹,故络青深为胎黑也。
〔6〕【杨上善】 瘅热在中,气溢皮肤,故络黄赤也。
〔7〕【杨上善】 垩白,寒也。故寒气在中,络白色也。
〔8〕【杨上善】 青赤黄等为阳色也,白黑二种为阴色也,今二色俱见,当知所病有寒热也。
〔9〕【杨上善】 盛,大小络盛也。大小络中痛、痹、热、寒、寒热五邪盛者,则循络入经也。
〔10〕【王冰】 阳,谓阳络。阴,谓阴络。此通言之也。手足身分所见经络皆然。
【杨上善】 阳络主外,阴络主内也。在阳络者主外,在阴络者主内也。
【张介宾】 此因阳明浮络之色,而察阳明经病之异也。凡病之始生,必自浅而后深,故络脉之邪盛,而后入于经脉。络为阳,故主外。经为阴,故主内。如《寿夭刚柔》篇曰: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也。凡后六经之上下,五色之为病,其阴阳内外皆同此。
少阳之阳 ,名曰枢持 ①〔1〕 。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少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故在阳者主内 ,在阴者主出 ,以渗于内 ,诸经皆然 〔2〕 。
太阳之阳 ,名曰关枢 〔3〕 。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 ② 者 ,皆太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4〕 。
①枢持:《太素》作“枢特”。
②浮络:此下《太素》有“脉”字。
〔1〕【王冰】 枢,谓枢要。持,谓执持。
【张介宾】 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2〕【杨上善】 少阳络盛则入于经,故主内也;经盛外溢,故主出也。诸阴阳络主内出者,例以此知也。渗,山荫反,下入也。
【张介宾】 上者,手少阳三焦经也。下者,足少阳胆经也。凡二经部中有浮络之见于外者,皆少阳之络也。其五色为病,皆与阳明者同。然邪必由络入经,故其有阳者主内,言自阳分而入于内也。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言出于经而渗于脏也。此邪气之序,诸经之皆然者。按:出字义,非外出之谓。《说文》曰: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观下文少阴经云: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与此出字相同。
〔3〕【王冰】 关司外动,以静镇为事,如枢之运,则气和平也。
【张介宾】 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辞异而义同也。
〔4〕【杨上善】 外盛者,则入于大经也。
【张介宾】 上者,手太阳小肠经。下者,足太阳膀胱经。二经色病皆如前。
少阴之阴 ,名曰枢儒 ①〔1〕 。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少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其入经也 。从阳部注于经 〔2〕 ,其出者 ② ,从阴内 ③ 注于骨 〔3〕 。
心主之阴 ,名曰害肩 〔4〕 。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心主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5〕 。
太阴之阴 ,名曰关蛰 ④〔6〕 。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太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7〕 。
凡十二经络脉者 ⑤ ,皮之部也 〔8〕 。
①儒:《太素》作“檽”。
②其出者:《太素》作“其经出者”。
③阴内:“阴”下《太素》无“内”字。
④关蛰:《太素》作“关枢”。
⑤经络脉者:《太素》作“经脉者”。
〔1〕【王冰】 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合之用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儒”作“檽”。
【杨上善】 儒,而泉反。
【张介宾】 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合之枢,而阴气柔顺,故曰枢儒。
〔2〕【杨上善】 从阳络部注于阳经也。
〔3〕【杨上善】 从阴络部出注阴经,内注于骨,少阴主骨也。
【张介宾】 上者,手少阴心经。下者,足少阴肾经。二经色病俱如前,其入也从阳部注于经,即自络入经之谓。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谓出于经而入于骨,即前少阳经云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之义。
〔4〕【王冰】 心主脉入掖下,气不和则妨害肩掖之运动。
【张介宾】 心主之阴,手厥阴之阴也。厥阴者,两阴交尽,阴之极也。肩,任也,载也。阳主乎运,阴主乎载。阴盛之极,其气必伤,是阴之盛也在厥阴,阴之伤也亦在厥阴,故曰害肩。然则阳明曰害蜚,此曰害肩者,即阴极阳极之义。
〔5〕【张介宾】 上者,手厥阴心主也。下者,足厥阴肝经也。二经色病皆如前。此但言心主,而又曰上下同法,则肝经在所遗耳。
〔6〕【王冰】 关闭蛰类,使顺行藏。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蛰”作“执”。
【张介宾】 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此亦太阴为开之义。
〔7〕【王冰】 部,皆谓本经络之所部分。浮,谓浮息也。
【张介宾】 上者,手太阴肺经。下者,足太阴脾经。二经色病皆如前。
〔8〕【王冰】 列阴阳位,部主于皮,故曰皮之部也。
【杨上善】 皮有部者,以十二脉分为部也。
【张介宾】 浮络见于皮,故曰皮之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1〕 ,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入于经 ① ;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 ,廪于肠胃 〔2〕 。邪之始入于皮也 ,泝然起毫毛 ,开腠理 〔3〕 ;其入于络也 ,则络脉盛色变 〔4〕 ;其入客于经也 ,则感 ② 虚乃陷下 〔5〕 ;其留于筋骨之间 ,寒多则筋挛骨痛 ,热多则筋弛 ③ 骨消 ,肉烁 破 ,毛直而败 〔6〕 。
①留而不去,传入于经:《太素》无此八字。
②感:《太素》作“减”。
③弛:《太素》作“施”。
〔1〕【杨上善】 下广论外邪主于百病,次第所由也。
〔2〕【王冰】 廪,积也,聚也。
【杨上善】 外邪气,风寒暑湿。邪入身为病,先著皮毛,留而不出,则腠理孔开,因开而入,即客于络脉,络脉传入阳经,阳经传入六腑,于是禀承肠胃之气以为百病。
【张介宾】 廪,积也,聚也。中,去声。
〔3〕【王冰】 泝然,恶寒也。起,谓毛起竖也。腠理,皆谓皮空及文理也。
【杨上善】 泝,苏护反,流逆上也,谓寒邪逆入腠理也。外邪入身为病也,初着皮毛,能开腠理也。
【张介宾】 泝然,竖起也,寒栗貌。腠理,肤腠之文理也。泝音素,逆流曰泝。
〔4〕【王冰】 盛,谓盛满。变,谓易其常也。
【杨上善】 能令络盛色变也。
【张介宾】 络脉盛,色变异于常也。即上文五色为病之义。
〔5〕【王冰】 经虚邪入,故曰感虚。脉虚气少,故陷下也。
【杨上善】 减气为虚,乃血少脉陷也。
【张介宾】 感虚乃陷下,言邪所客者,必因虚乃深也。
〔6〕【王冰】 挛,急也。弛,缓也。消,烁也。《针经》曰:寒则筋急,热则筋缓,寒胜为痛,热胜为气消。 者肉之标,故肉消则 破毛直而败也。
【杨上善】 循经入于筋骨之间,留而不去。寒邪不去则为二病:筋挛拘急,一也;骨乃疼痛,二也。若热邪不去则以五病:筋热缓施,一也;骨热消细,二也;身肉烁,三也,烁,余药反,淫邪在肉也; 臑破裂,四也;毛焦而直,五也。热邪如此客于筋骨之间,遂至于死也。
【张介宾】 挛,急也。弛,纵缓也。消,枯竭也。烁,销烁也。寒多则血脉凝涩,故为筋挛骨痛。热多则真阴散亡,故为筋弛骨消等证。 破者,反侧多而热溃肌肉也。毛直而败者,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挛,闾员切,又去声。弛音矢。烁,收勺切。 ,劬允切。
帝曰 :夫子言皮之十二部 ,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 :皮者 ,脉之部也 〔1〕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 ,开则邪入客于络脉 ,络脉满则注于经脉 ,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 ,不与而生大病也 〔2〕 。帝曰 :善 〔3〕 。
〔1〕【王冰】 脉气留行,各有阴阳,气随经所过而部主之,故云脉之部。
【张介宾】 十二经脉,各有其部,察之于皮,其脉可知,故曰皮者脉之部。
〔2〕【王冰】 脉行皮中,各有部分,脉受邪气,随则病生,非由皮气而能生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与”作“不愈”。全元起本作“不与”。元起云:气不与经脉和调,则气伤于外,邪流入于内,必生大病也。
【杨上善】 前明邪入皮毛乃至禀于肠胃,次言邪入乃至筋骨之间,今言邪入至于脏腑,皆可以从浅至深,以至于大,在浅不疗,遂生大病也。与,疗也。
〔3〕【张介宾】 经脉既有分部,则邪之中人,可视而知,当速去之。若不预为之治,则邪将日深,而变生大病也。与,预同。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①
黄帝问曰 :夫络脉之见也 ,其五色各异 ,青黄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1〕 。黄帝曰 :经之常色 ,何如 ?岐伯曰 :心赤 ,肺白 ,肝青 ,脾黄 ,肾黑 ,皆亦应其经脉之色 〔2〕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皮部论》末,王氏分。
〔1〕【王冰】 经行气,故色见常应于时。络主血,故受邪则变而不一矣。
【杨上善】 常,谓五色见者定是络色也。然五脏六腑之注定属五行,故脏腑大经各有常色。阴络随于阴经,色亦不改。阳络虽属阳经,以是阳脉之阳,故随时变也。
【张介宾】 经有五行之分,故有常色。络兼阴阳之应,故无常变。
〔2〕【杨上善】 五脏五行之色皆合经脉,故经之色常□也。
【张介宾】 五脏合于五行,故五色各有所主,而经脉之色亦与本脏相应,是为经之常色。按:此节但言五脏而不及六腑者,大都经文皆以五脏为主,言五脏则六腑在其中矣。凡三阴三阳十二经之常色,皆当以此类推。
帝曰 :络之阴阳 ,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 :阴络之色应其经 ,阳络之色变无常 ,随四时 ① 而行也 〔1〕 。寒多则凝泣 ② ,凝泣则青黑 ,热多则淖泽 ,淖泽则黄赤 〔2〕 ,此皆 ③ 常色 ,谓之无病 〔3〕 。五色具见者 ,谓之寒热 〔4〕 。帝曰 :善 。
①随四时:“随”下《太素》无“四”字。
②凝泣:《太素》作“涘泣”,下同。
③此皆:《太素》作“此其”。
〔1〕【王冰】 顺四时气化之行止。
【杨上善】 络有阴阳,阴络是阴之阴,故随经色不变;阳络是阳之阳,故随时变也。
【张介宾】 此言络有阴阳而色与经应亦有同异也。《脉度》篇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合经络而言,则经在里为阴,络在外为阳;若单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阴络近经,色则应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脏而色有常也。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阳络浮显。色不应经,故随四时之气以为进退,而变无常也。观《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其义可知。何近代诸家之注,皆以六阴为阴络,六阳为阳络,岂阳经之络必无常,阴经之络必无变乎?皆误也。
〔2〕【张介宾】 此即言阳络之变色也。泣,涩同。淖音闹,濡润也。
〔3〕【杨上善】 淖,丈卓反,濡甚也。解其阳络随时而变也,冬月寒甚,则经脉涘泣,涘泣不通,则阳络壅而青黑;夏日热甚,血气濡甚,则阳络热而黄赤也。阳络如此随四时而变者,此为阳络常色,谓之无病之候也。不可见而色见者,病也。
〔4〕【王冰】 淖,湿也。泽,润液也,谓微湿润也。
【杨上善】 随一时中五色俱见者,此为寒热之病也。
【张介宾】 如前五色之应五脏者,皆常色也。常色者,无病之色也。若五色具见,则阴阳变乱,失其常矣,故为往来寒热之病。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①
黄帝问曰 :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 ,以应一岁 ,未知其所 ,愿卒闻之 〔1〕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 :窘乎哉问也 !其非圣帝 ,孰能穷其道焉 !因 ② 请溢意尽言其处 〔2〕 。帝捧手逡巡 ③ 而却曰 :夫子之开余道也 ,目未见其处 ,耳未闻其数 ,而目以明 ,耳以聪矣 〔3〕 。岐伯曰 :此所谓圣人易语 ,良马易御也 〔4〕 。帝曰 :余非 ④ 圣人之易语也 。世言真数 ⑤ 开人意 ⑥〔5〕 ,今余所访问 ⑦ 者真数 ,发蒙解惑 ,未足以论也 〔6〕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 ,令 ⑧ 解其意 ,请藏之金匮 ,不敢复出 〔7〕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②因:《太素》作“固”。
③逡巡:《太素》作“遵循”。
④余非:《太素》无此字。
⑤言真数:《太素》作“言其真数”。
⑥人意:此下《太素》有“也”字。
⑦访问:《太素》作“方问”。
⑧令:《太素》作“今皆”。
〔1〕【杨上善】 三百六十五。
【张介宾】 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本篇言穴不言经,故曰气穴。周身三百六十五气穴,周岁三百六十五日,故以应一岁。卒,尽也。
〔2〕【王冰】 孰,谁也。
【张介宾】 窘,穷而难也。孰,谁也。溢,畅达也。
〔3〕【王冰】 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迥如意也。
【杨上善】 遵循音逡巡,穷究寻也。溢意,纵志也。处,三百六十五穴也。捧手,端拱也。遵循而却,服应之动也。虽未即事见闻,因言具知,故已聪明也。
〔4〕【张介宾】 圣人者闻声知情,无所不达,故圣人易语。良马者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故良马易御。
〔5〕【杨上善】 帝言岐伯以有圣德,言其实理,虽非圣帝,亦可知矣。
〔6〕【王冰】 开气穴真数,庶将解彼蒙昧之疑惑,未足以论述深微之意也。
〔7〕【王冰】 言其处,谓穴俞处所。
【杨上善】 余所问者,但可发蒙解惑,而未足以为至极之论也。唯愿夫子纵志言之,藏之不敢失坠也。
【张介宾】 真数,格物穷理之数也。发蒙解惑未足以论,盖帝自谦非圣人,故不有真数,不足以论也。
岐伯再拜而起曰 :臣请言之 〔1〕 。背与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2〕 ,上纪者 ,胃脘也 〔3〕 ,下纪者 ,关元也 〔4〕 。背胸邪系 ② 阴阳左右 ,如此其病前后痛涩 ,胸胁痛而 ③ 不得息 ,不得卧 ,上气短气偏 ① 痛 〔5〕 ,脉满起斜出尻脉 ,络胸胁 ④ ,支心贯鬲 ,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6〕 。
①偏:新校正云:按别本“偏”一作“满”。
②背胸邪系:《太素》作“邪击”二字。
③痛而:《太素》作“而痛”。
④胁:《太素》无此字。
〔1〕【张介宾】 此下旧本有云: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以上共计八十七字,按其文义与上下文不相流贯,新校正疑其为《骨空论》文脱误于此者是。
〔2〕【王冰】 天突在颈结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低针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按:今《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此则督脉气所主之,上纪之处次如下说。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天突在结喉下五寸”。
【张介宾】 天突,任脉穴。十椎,督脉之中枢也。此穴诸书不载,惟《气府论》督脉气所发条下,王氏注曰: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与此相合,可无疑也。上纪如下文。
〔3〕【王冰】 谓中脘也。中脘者,胃募也,在上脘下同身寸之一寸,居心蔽骨与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三脉所生,任脉气所发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若灸者可灸七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任脉之会也”。
〔4〕【王冰】 关元者,少阳募也,在齐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
【张介宾】 胃脘,即中脘,胃之募也,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关元,小肠募也,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故曰“上纪下纪”。
【杨上善】 任脉上于脊里,为经络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里当齐上胸,至咽喉,络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脉之痛也。此等诸穴是任脉所贯,所以取之也。
〔5〕【王冰】 寻此支络脉泳注病形证,悉是督脉支络自尾骶出,各上行,斜络胁,支心贯鬲,上加天突,斜之肩而下交于七椎。新校正云:详自“背与心相控而痛”至此,疑是《骨空论》文,简脱误于此。
【杨上善】 量此脉行处生病,皆是督脉所为。下脏者,下络肾脏也。
【张介宾】 此详言上文背与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脉之为病也。盖任在前,督在后,背为阳,腹为阴,故为前后痛涩等病。其在下者斜出尻脉,在上者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当刺天突、中枢、胃脘、关元等穴。
〔6〕【张介宾】 脏,五脏也。俞,井荥俞经合也。五脏之俞,五五二十五穴,左右合之,共五十穴。肝之井,大敦也。荥,行间也。俞,太冲也。经,中封也。合,曲泉也。心主之井,中冲也;荥,劳宫也;俞,大陵也;经,间使也。
脏 ① 俞五十穴 〔1〕 ,腑俞七十二穴 〔2〕 。
①脏:《太素》无此字。
〔1〕【王冰】 脏,谓五脏肝心脾肺肾,非兼四形脏也。俞,谓井荥俞经合,非背俞也。然井荥俞经合者,肝之井也,大敦也;荥,行间也;俞,太冲也;经,中封也;合,曲泉也。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行间,在足大指之间脉动应手陷者中,足厥阴脉之所流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留”作“流”。余所“流”并作“留”。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本节后内间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足厥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中封,在足内踝前同身寸之一寸半,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一寸”。陷者中,仰足而取之,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心包之井者,中冲也;荥,劳宫也;俞,太陵也;经,间使也;合,曲泽也。中冲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一壮。劳宫在掌中央动脉,手心主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大陵在掌后骨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间使在掌后同身寸之三寸,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灸三壮”。曲泽,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脾之井者,隐白也;荥,大都也;俞,太白也;经,商丘也;合,阴陵泉也。隐白在足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肺之井者,少商也;荥,鱼际也;俞,太渊也;经,经渠也;合,尺泽也。少商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太阴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一壮”。鱼际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手太阴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渊在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经渠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不可灸,伤人神明。尺泽在肘中约上动脉,手太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肾之井者,涌泉也;荥,然骨也;俞,太溪也;经,复溜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溜”作“留”,余“复溜”字并同。合,阴谷也。涌泉在足心陷者中,曲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然骨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阴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刺此多见血,令人立饥欲食。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动脉陷者中,足少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复溜在足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云:“在内踝后上五寸动脉。”足太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阴谷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如是五脏之俞,脏各五穴,则二十五俞,以左右脉具而言之,则五十穴。
【杨上善】 五脏各有五输,合二十五输,此一葙手足为言;今两葙合论,故有五十穴也。
【张介宾】 合,曲泽也。脾之井,隐白也;荥,大都也;俞,太白也;经,商丘也;合,阴陵泉也。肺之井,少商也;荥,鱼际也;俞,太渊也;经,经渠也;合,尺泽也。肾之井,涌泉也;荥,然谷也;俞,太溪也;经,复溜也;合,阴谷也。右五脏言心主而不言心,以《邪客》篇云:手少阴之脉独无腧。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2〕【王冰】 腑,谓六腑,非兼九形腑也。俞,亦谓井、荥、俞、原、经、合,非背俞也。肝之腑胆,胆之井者,窍阴也;荥,侠溪也;俞,临泣也;原,丘虚也;经,阳辅也;合,阳陵泉也。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流,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同身寸之一寸半,足少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丘虚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同身寸之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辅在足外踝上,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之端,如前同身寸之三分所,去丘虚同身寸之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陵泉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 外廉,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厉兑也;荥,内庭也;俞,陷谷也;原,冲阳也;经,解溪也;合,三里也。厉兑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壮。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足阳明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同身寸之二寸,足阳明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冲阳在足跗上同身寸之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解溪在冲阳后同身寸之二寸半,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一寸半”,《刺疟》注作“三寸半”,《素问》二注不同,当从《甲乙经》之说。腕上陷者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三里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 骨外廉两筋肉分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肺之腑大肠,大肠之井者,商阳也;荥,二间也;俞,三间也;原,合谷也;经,阳溪也;合,曲池也。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之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曲池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以手拱胸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心之腑小肠,小肠之井者,少泽也;荥,前谷也;俞,后溪也;原,腕骨也;经,阳谷也;合,少海也。少泽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同身寸之一分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一壮。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一壮。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少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同身寸之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关冲也;荥,液门也;俞,中渚也;原,阳池也;经,支沟也;合,天井也。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液门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支沟在腕后同身寸之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天井在肘外大骨之后同身寸之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肾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阴也;荥,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经,昆仑也;合,委中也。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太阳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者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昆仑在足外踝后腿骨上陷者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新校正云:详“委中穴”与《甲乙经》及《刺疟》篇注、《痹论》注同。又《骨空论》云:“在膝解之后,曲脚之中,背面取之”。又《热穴论》注、《刺热》篇注云:“在足膝后屈处。”足太阳脉之所入,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如是六腑之俞、腑各六穴,则三十六俞。以左右脉具而言之,则七十二穴。
【杨上善】 六腑各有六输,此三十六输,此亦一葙手足为言;两葙合论,故有七十二穴也。
【张介宾】 腑,六腑也。脏俞惟五,腑俞有六,曰井、荥、俞、原、经、合也。六腑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胆之井,窍阴也;荥,侠溪也;俞,临泣也;原,丘墟也;经,阳辅也;合,阳陵泉也。胃之井,厉兑也;荥,内庭也;俞,陷谷也;原,冲阳也;经,解溪也;合,三里也。大肠之井,商阳也;荥,二间也;俞,三间也;原,合谷也;经,阳溪也;合,曲池也。小肠之井,少泽也;荥,前谷也;俞,后溪也;原,腕骨也,经,阳谷也;合,小海也。三焦之井,关冲也;荥,液门也;俞,中渚也;原,阳池也;经,支沟也;合,天井也。膀胱之井,至阴也;荥,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经,昆仑也;合,委中也。
热俞五十九穴 〔1〕 ,水俞五十七穴 〔2〕 。头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 〔3〕 ,中 两傍各五 ,凡十穴 〔4〕 ,大椎 ① 上两傍各一 ,凡二穴 〔5〕 ,目瞳子浮白二穴 〔6〕 ,两髀厌分中 ② 二穴 〔7〕 ,犊鼻二穴 〔8〕 ,耳中多所闻二穴 〔9〕 ,眉本二穴 〔10〕 ,完骨二穴 〔11〕 ,顶中央一穴 〔12〕 ,枕骨二穴 〔13〕 ,上关二穴 〔14〕 ,大迎二穴 〔15〕 ,下关二穴 〔16〕 ,天柱二穴 〔17〕 ,巨虚上下廉 ③ 四穴 〔18〕 ,曲牙二穴 〔19〕 ,天突一穴 〔20〕 ,天府二穴 〔21〕 ,天牖二穴 〔22〕 ,扶突二穴 〔23〕 ,天窗二穴 〔24〕 ,肩解二穴 〔25〕 ,关元一穴 ④〔26〕 ,委阳二穴 〔27〕 ,肩贞二穴 〔28〕 ,喑门 ⑤ 一穴 〔29〕 ,齐一穴 〔30〕 ,胸俞 ⑥ 十二穴 ⑦〔31〕 ,背俞二穴 〔32〕 ,膺俞十二穴 ⑦〔33〕 ,分肉二穴 〔34〕 ,踝上横二穴 〔35〕 ,阴阳跷四穴 〔36〕 ,水俞在诸分 〔37〕 ,热俞在气穴 〔38〕 ,寒热俞 ⑧ 在两骸厌中二穴 〔39〕 ,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40〕 ,凡三百六十五穴 ,针之所由行也 ⑨〔41〕 。
①大椎:《太素》作“大杼”。
②分中:《太素》无“分”字。
③上下廉:《太素》无“廉”字。
④新校正云:详此已前释,旧当篇再注,今去之。
⑤喑门:《太素》作“肩髃”。
⑥胸俞:《太素》作“肓输”。
⑦十二穴:《太素》作“二穴”。
⑧寒热俞:《太素》作“寒俞”。
⑨新校正云:详自“脏俞五十”至此,并重复共得三百六十穴,通前、天突、十椎、上纪、下纪,共三百六十五穴,除重复,实有三百一十三穴。
〔1〕【张介宾】 具《水热穴论》注中。
〔2〕【王冰】 并具《水热穴论》中。新校正云:按“热俞”又见《刺热》篇注。
【张介宾】 并出《水热穴论》王氏注中。
〔3〕【王冰】 此亦热俞之五十九穴也。
【张介宾】 此即前热俞五十九穴中之数,而重言之也。
〔4〕【王冰】 谓五脏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心俞在第五椎下两傍;肝俞在第九椎下两傍;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傍;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此五脏俞者,各侠脊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半,并足太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肝俞留六呼,余并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侠脊数之则十穴也。
【张介宾】 此五脏之背俞,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也,皆足太阳经夹脊之两傍者,共十穴。 ,膂同。
〔5〕【王冰】 今《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并不载,未详何俞也。新校正云:按大椎上傍无穴,大椎下傍穴名大杼,后有,故王氏云未详。
【张介宾】 大椎,督脉穴,连上两傍者共三穴,其两傍二穴。按王氏云:《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并不载,未详何俞也。新校正云:大椎上傍无穴。今于大椎上傍按之甚酸,必当有穴,意者《甲乙》等经犹有未尽。
〔6〕【王冰】 瞳子髎在目外去眦同身寸之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浮白在耳后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左右言之,各二为四也。
【张介宾】 瞳子髎、浮白各二穴,皆足少阳经也,共四穴。
〔7〕【王冰】 谓环跳穴也。在髀枢后,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二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在髀枢后”,按《甲乙经》云“在髀枢中”,“后”当作“中”。灸“三壮”《甲乙经》作“五壮”。
【张介宾】 髀厌分中,谓髀枢骨分缝中,即足少阳环跳穴也。犊鼻二穴,犊鼻,足阳明穴也。
〔8〕【王冰】 在膝膑下 上侠解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9〕【王冰】 听宫穴也,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可入三分。”
【张介宾】 手太阳听宫也。
〔10〕【王冰】 攒竹穴也。在眉头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足太阳攒竹也。
〔11〕【王冰】 在耳后入发际同身寸之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可入二分,灸七壮。”
【张介宾】 足少阳经也。
〔12〕【王冰】 风府穴也。在顶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灸之不幸,使人喑。
【张介宾】 督脉风府也。
〔13〕【王冰】 窍阴穴也。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应手,足太阳少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可入四分,灸可五壮。”
【张介宾】 足少阳上窍阴也。
〔14〕【王冰】 《针经》所谓刺之则 不能欠者也。在耳前上廉起骨,关口有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刺深令人耳无所闻。
【张介宾】 足少阳客主人也。
〔15〕【王冰】 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足阳明穴也。
〔16〕【王冰】 《针经》所谓刺之则欠不能 者也,在上关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张口而闭,足阳明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耳中有干 之,不得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之”作“ 抵”。
【张介宾】 足阳明穴也。
〔17〕【王冰】 在侠颈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足太阳经穴也。
〔18〕【王冰】 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也,在膝犊鼻下 外廉同身寸之六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也,在上廉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并《刺热》篇注、《水热穴》注,“上廉”在“三里下三寸”,此云“犊鼻下六寸”者,盖三里在犊鼻三寸,上廉又在三里下三寸,故云六寸也。
【张介宾】 巨虚上廉,巨虚下廉,皆足阳明经穴。
〔19〕【王冰】 颊车穴也。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空,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也。
【张介宾】 足阳明颊车也。
〔20〕【王冰】 已前释也。
【张介宾】 任脉穴也。
〔21〕【王冰】 在腋下同身寸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手太阴脉气所发,禁不可灸,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
【张介宾】 手太阴穴也。
〔22〕【王冰】 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手少阳穴也。
〔23〕【王冰】 在颈当曲颊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手阳明穴也。
〔24〕【王冰】 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手太阳穴也。
〔25〕【王冰】 谓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灸五壮”。
【张介宾】 足少阳肩井也。
〔26〕【张介宾】 任脉穴也。
〔27〕【王冰】 三焦下辅俞也。在腘中外廉两筋间,此足太阳之别络,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屈身而取之。
【张介宾】 足太阳穴也。
〔28〕【王冰】 在肩曲甲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手太阳穴也。
〔29〕【王冰】 在项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阳维二经之会,仰头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瘖。新校正云:按《气府》注云:“去风府一寸。”
【张介宾】 督脉哑门也。
〔30〕【王冰】 齐中也,禁不可刺,刺之使人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不可治,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任脉神阙也。
〔31〕【王冰】 谓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则十二穴也。俞府在巨骨下侠任脉两傍,横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下五穴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并足少阴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
【张介宾】 谓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俱足少阴经穴。
〔32〕【王冰】 大杼穴也。在脊第一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气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
【张介宾】 足太阳大杼也。
〔33〕【王冰】 谓云门、中府、周荣、胸卿、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周营、胸乡”。云门在巨骨下侠任脉傍,横去任脉各同身寸之六寸,新校正云:按《水热穴》注作“胸中行两傍”,与此文虽异,处所无别。陷者中,动脉应手,云门、中府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余五穴递相区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并手太阴脉气所发,云门、食窦举臂取之,余并仰而取之,云门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太深令人逆息,中府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余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详王氏以此十二穴并手太阴,按《甲乙经》云门乃手太阴,中府乃手足太阴之会,周荣已下乃足太阴,非十二穴并手太阴也。
【张介宾】 胸之两傍曰膺,膺俞者,手太阴之云门、中府,足太阴之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也。
〔34〕【王冰】 在足外踝上绝骨之端同身寸之三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分肉穴,详处所疑是阳辅,作足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所,又按《刺腰痛》注作“绝骨之端如后二分,刺入五分,留十呼”。与此注小异。
【张介宾】 足少阳阳辅也,重出。
〔35〕【王冰】 内踝上者,交信穴也。交信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足阴跷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外踝上,附阳穴也。附阳去外踝上同身寸之三寸,太阳前少阴后筋骨间,阳跷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附阳”作“付阳”。
【张介宾】 内踝上,交信也,足少阳经穴。外踝上,附阳也,足太阳经穴。左右共四穴。
〔36〕【王冰】 阴跷穴在足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跷所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生,在外踝下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作“在外踝下五分”,《缪刺论》注云“外踝下半寸”。容爪甲,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留“七呼”作“六呼”,《刺腰痛》篇注作“十呼”。
【张介宾】 阴跷穴,足少阴照海也。阳跷穴,足太阳申脉也。左右共四穴,跷有五音,跷,皎,乔,脚,又极虐切。
〔37〕【王冰】 分,谓肉之分理间,治水取之。
【张介宾】 水属阴,多在肉理诸分之间,故治水者当取诸阴分,如水俞五十七穴者是也。
〔38〕【王冰】 写热则取之。
【张介宾】 热为阳,多在气聚之穴,故治热者当取诸阳分,如热俞五十九穴者是也。
〔39〕【王冰】 骸厌,谓膝外侠膝之骨厌中也。
【杨上善】 以上言三种输穴之所在。骸,核皆反,骨也。别本为骩,于靡反,骨端曲貌也。
【张介宾】 两骸厌中,谓膝下外侧骨厌中,足少阳阳关穴也。骸音鞋,《说文》:胫骨。
〔40〕【王冰】 谓五里穴也。所以谓之大禁者,谓其禁不可刺也。《针经》曰:“迎之五里,中道而上,五至而已,五注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俞矣,盖谓此也。”又曰:“五里者,尺泽之后五里。”与此文同。
【杨上善】 以上九十九穴,通疗诸病也。
【张介宾】 大禁者,禁刺之穴,谓手阳明五里也,在手太阴天府穴下五寸,左右共二穴。《玉版》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正此谓也。
〔41〕【杨上善】 三百六十五穴中,有大禁者,五里穴也,在臂天府以下五寸,五五二十五往写此穴气,气尽而死,故为大禁也。
【张介宾】 自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所列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关元、天突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相传多失,必欲考其详数不能也。
帝曰 :余已知气穴之处 ,游针之居 ,愿闻孙络溪谷 ,亦有所应乎 〔1〕 ?岐伯曰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 ,亦以应一岁 〔2〕 ,以溢 ① 奇邪 ,以通荣卫 ②〔3〕 ,荣卫稽留 ,卫散荣溢 ③ ,气竭 ④ 血著 ,外为发热 ,内为少气 〔4〕 ,疾写无怠 ,以通荣卫 ,见而写之 ,无问所会 〔5〕 。
①溢:《太素》作“洫”。
②荣卫:《太素》作“营卫”,下同。
③荣卫稽留,卫散荣溢:《太素》作“稽留营洫”。
④气竭:《太素》作“气浊”。
〔1〕【王冰】 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
【张介宾】 游针之居,针所游行之处也。孙络,支别之小络也。
〔2〕【杨上善】 以下言孙络之会也。十五络脉从经脉生,谓之子也。小络从十五络生,乃是经脉孙也。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气会,以法一岁之气也。
【张介宾】 孙络之云穴会,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曰穴会。非谓气穴之外,别有三百六十五络穴也。
〔3〕【杨上善】 洫,谓沟洫,水行处也。孙络行于奇邪营卫之气,故曰洫。火逼反。
【张介宾】 溢,注也,满也。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荣、营通用,下同。
〔4〕【杨上善】 若稽留营血,洫中不行,遂令血浊血著,皮肤发热,营卫不行,故曰少气也。
【张介宾】 邪气留于荣卫,故卫气散,荣气溢。气竭于内,故为少气,血著于经,故为发热,著,直略切,留滞也。
〔5〕【王冰】 荣积卫留,内外相薄者,见其血络当即写之,亦无问其脉之俞会。
【杨上善】 如此孙络血气洫道不通,有血之处,即疾写之,以通营卫,不须求其输会而生疑虑。
【张介宾】 邪客于络,则病及荣卫,故疾写之,则荣卫通矣。疾,速也。然写络者,但见其结,即可刺之,不必问其经穴之所会。
帝曰 :善 。愿闻谿谷之会也 。岐伯曰 :肉 ① 之大会为谷 ,肉之小会为溪 ,肉分之间 ,溪谷之会 ,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 ②〔1〕 。邪溢气壅 ,脉热肉败 ,荣卫不行 ,必将为脓 〔2〕 ,内销骨髓 ,外破大腘 ③〔3〕 ,留于节凑 ④ ,必将为败 〔4〕 。积寒留舍 ,荣卫不居 ,卷肉缩筋 ⑤ ,肋肘 ⑥ 不得伸 ,内为骨痹 ,外为不仁 〔5〕 ,命曰不足 ,大寒留于溪谷也 〔6〕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⑦ ,亦应一岁 〔7〕 ,其小痹淫溢 ,循脉往来 ,微针所及 ,与法相同 ⑧〔8〕 。
①肉:《太素》作“分肉”。
②以会大气: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以舍大气”。
③大腘:《太素》作“ ”。
④节凑:《太素》作“节腠”。
⑤卷肉缩筋:《太素》作“塞肉缩筋”。《素问》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寒肉缩筋”。
⑥肋肘:《太素》作“时”字。
⑦穴会:“会”上《太素》无“穴”字。
⑧相同:《太素》作“相思”。
〔1〕【杨上善】 以下言分肉相合之间,自有大小。大者称谷,小者名溪,更复小者以为沟洫,皆行营卫,以舍邪之大气也。
【张介宾】 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间,溪谷之会,皆所以行荣卫之大气者也。愚按:溪谷之义,《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又《诗》有《谷风》,《诗诂》:风自谷出也。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故溪谷之在天地,则所以通风水,在人身,则所以通血气。凡诸经俞穴,有曰天曰星者,皆所以应天也。有曰地曰山陵、溪谷、渊海、泉泽、都里者,皆所以应地也。又如穴名府者,为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为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为神之所安。穴名台者,为神之所游行。此先圣之取义命名,皆有所因,用以类推,则庶事可见。
〔2〕【杨上善】 以下言气壅成热以为痈疽。邪气客此溪谷沟洫之间,满溢留止,营卫气壅,脉热肉腐,称为痈脓也。
〔3〕【王冰】 热过故致是。
【张介宾】 腘,当作 ,误也。盖 可称大,腘不必称大也。
〔4〕【王冰】 若留于骨节之间,津液所凑之处,则骨节之间,髓液皆溃为脓,故必败烂筋骨而不得屈伸矣。
【杨上善】 气壅为热,消骨破 ,留于骨节,聚于腠理,以为痈疽,遂至败亡也。
【张介宾】 若邪气溢壅于溪谷,郁而成热,则荣卫不行,必为痈脓破 等疾;设或留于节凑,则必更甚而为败矣。
〔5〕【杨上善】 以下言寒气留积溪谷沟洫为痹不仁也。
〔6〕【王冰】 邪气盛甚,真气不荣,髓溢内消,故为是也。不足谓阳气不足也。寒邪外薄,久积淹留,阳不外胜,内消筋髓,故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之中也。
【杨上善】 寒气留积为痹不仁者,命曰阳气不足,大寒留于溪谷沟洫故也。
【张介宾】 若积寒留舍于溪谷,阴凝而滞,则荣卫之气不能居,卷肉缩筋,故肋肘不得伸,乃为骨痹不仁等疾,皆阳气不足而寒邪得留也。卷,捲同。
〔7〕【杨上善】 人之大小分肉之间,有三百六十五会也。
【张介宾】 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俞,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俞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
〔8〕【王冰】 若小寒之气,流行淫溢,随脉往来为痹病,用针调者,与常法相同尔。
【杨上善】 寒湿之气,入于腠理,以为微痹,淫溢流于脉中,循脉上下往来为痛,可用小针相司为当。
【张介宾】 邪在孙络,邪未深也,是为小痹,故可微针以治,而用法则同也。
帝乃辟左右而起 ,再拜曰 :今日发蒙解惑 ,藏之金匮 ,不敢复出 。乃藏之金兰之室 ,署曰气穴所在 〔1〕 。岐伯曰 :孙络之脉别经者 ,其血盛而当写者 ,亦三百六十五脉 ,并注于络 ,传注十二络脉 ,非独十四络脉也 〔2〕 ,内解写于中者十脉 〔3〕 。
〔1〕【杨上善】 帝以道尊德贵、屈敬故也。金兰之室,藏书府也。
【张介宾】 署,表识也。
〔2〕【王冰】 十四络者,谓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故不并言之也。
【杨上善】 举可写孙络注大络之数也,并注于十二皮部络也。十二别走络脉,并任督二脉,为十四络也。脾之大络,从脾而出,不从脉起,故不入数。言诸孙络,传注十二之络,非独注于十四络也。
【张介宾】 三百六十五脉,即首节三百六十五穴会之义。孙络之多,皆传注于十二经之大络,非独十四络穴也。络有十五而此言十四,内大包即脾经者。
〔3〕【王冰】 解,谓骨解之中经络也。虽则别行,然所受邪亦随注写于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杨上善】 解,别也。其诸络脉别者,内写十脉也。十脉,谓五脏脉,两葙合论,故有十也。
【张介宾】 解,解散也。即《刺节真邪》篇解结之谓。写,写去其实也。中者,五脏也。此言络虽十二,而分属于五脏,故可解写于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脉。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①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②〔1〕 :两眉头各一 〔2〕 ,入发至项 ③ 三寸半 ④〔3〕 ,傍五相去三寸 ⑤〔4〕 ,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 〔5〕 ,行五 ,五五二十五 〔6〕 ,项中大筋两傍各一 〔7〕 ,风府两傍各一 〔8〕 ,侠背 ⑥ 以下至尻尾 ⑦ 二十一节 ,十五间各一 〔9〕 ,五脏之俞各五 ,六腑之俞各六 ⑧〔10〕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 ⑨ 六俞 〔11〕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
②七十八穴:《太素》作“七十三穴”。
③至项:《太素》无“至”字。
④三寸半:《太素》作“二寸间半寸”。
⑤三寸:《太素》作“二寸”。
⑥侠背:《太素》作“侠脊”。
⑦尻尾:《太素》无“尾”字。
⑧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太素》无此十二字。
⑨各:《太素》无此字。
〔1〕【王冰】 兼气浮薄相通者言之,当言九十三穴,非七十八穴也。正经脉会发者七十八穴,浮薄相通者一十五穴,则其数也。
【张介宾】 详考本经下文,共得九十三穴,内除督脉、少阳二经其浮气相通于本经而重见者凡十五穴,则本经止七十八穴。近世经络相传,足太阳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经之数,亦多与今时者不同。盖本篇所载者,特举诸经脉气所发及别经所会而言,故曰气府;至于俞穴之详,仍散见各篇,此犹未尽。
〔2〕【王冰】 谓攒竹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
【杨上善】 攒竹穴,二也。
【张介宾】 本经攒竹二穴也。
〔3〕【杨上善】 额上入发一寸,后从项入发一寸,故曰入发项二寸。闲亦有一寸半处,故曰半寸也。
〔4〕【王冰】 谓大杼、风门各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新校正云:按别本云:“入发至项三寸。”又注云:“寸,同身寸也,诸寸同法。”与此注全别。此注谓大杼、风门各二穴,所在灸刺分壮,与《气穴》同法。今《气穴》篇中无风门穴,而注言与同此法,注之非可见。此非王氏之误,误在后人。详此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盖是说下文浮气之在皮中五行行五之穴,故王都不解释,直云寸为同身寸也。但以“顶”误作“页”,剩半字耳。所以言入发至顶者,目入发囟会穴至百会凡三寸,自百会后至后顶又三寸,故云入发至顶三寸。傍五者,为兼四行傍数有五行也。相去三寸者,盖谓自百会顶中数左右前后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后人误认,将顶为项,以为大杼、风门,此甚误也。况大杼在第一椎下两傍,风门又在第二椎下,上云发际非止三寸半也,其误甚明。
【张介宾】 项当作顶。自眉上入发,曲差穴也。自曲差上行至顶中通天穴,则三寸半也。并通天而居中者,督脉之百会也。百会为太阳督脉之会,故此以为言。百会居中,而前后共五穴,左右凡五行,故曰傍五。自百会前至囟会,后至强间,左右至少阳经穴,相去各三寸,共五五二十五穴,如下文者是也。
〔5〕【杨上善】 《明堂》傍相去一寸半,有此不同也。其浮气,足太阳浮气在此五行穴之下也。
〔6〕【王冰】 浮气,谓气浮而通之可以去热者也。五行,谓头上自发际中同身寸之二寸后至顶之后者也。二十五者,其中行,则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五,督脉气也。次侠傍两行,则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五。本经气也。又次傍两行,则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各五,足少阳气也。两傍四行各五,则二十穴。中行五,则二十五也。其刺灸分壮,与《水热穴》同法。
【杨上善】 二十五穴者,面上五脉上头,并入发一寸,以上周通高处,当前横数,于五脉上凡有五处,处各五穴。当前谓亚会、前项、百会、后顶、强间,五也。督脉两傍,足太阳脉五处、承光、通天、络郤、玉枕,左右十也。足太阳两傍,足少阳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十也。太阳为二阳之总,故皆为太阳所营,二十七也。
【张介宾】 浮气者,言脉气之浮于顶也,共五行,行五穴,五行之中而太阳惟二。其中行者,督脉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强间,共五穴。次两行者,本经也,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左右各五穴。又次两行者,少阳经也,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五穴。共二十五穴也。行音杭。
〔7〕【王冰】 谓天柱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
【杨上善】 两傍天柱二穴,二十九也。
【张介宾】 天柱二穴也。
〔8〕【王冰】 谓风池二穴也。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非太阳之所发也。《经》言风府两傍,乃天柱穴之分位,此亦复明上项中大筋两傍穴也,此注剩出风池二穴于九十三数外,更剩前大杼、风门及此风池六穴也。
【杨上善】 天牖二穴,三十一也。
【张介宾】 风府,督脉穴。两傍各一,足少阳风池二穴也。按:此穴与太阳无涉,今此言之,必其脉气之所会者。后仿此。
〔9〕【王冰】 十五间各一者,今《中诰孔穴图经》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谓附分、魄户、神堂、 、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十三也。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相去侠脊同身寸之三寸,足太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上直附分,足太阳脉气所发,下十二穴并同,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如附分法。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上直魄户,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灸同附分法。 在第六椎下两傍,上直神堂,新校正云:按《骨空论》注云:“以手厌之,令病人呼 之声,则指下动矣。”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灸如附分法。鬲关在第七椎下两傍,上直 ,正坐开肩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可灸五壮”。魂门在第九椎下两傍,上直鬲关,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鬲关法。阳纲在第十椎下两傍,上直魂门,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魂门法。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傍,上直阳纲,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阳纲法。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上直意舍,刺灸分壮如意舍法。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上直胃仓,刺同胃仓,可灸三十壮。新校正云:按肓门“灸三十壮”与《甲乙经》同。《水穴》注作“灸三壮”。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上直肓门,正坐取之,刺灸分壮如魄户法。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上直志室,伏而取之,刺灸分壮如魄户法。新校正云:按志室、胞肓灸如魄户“五壮”,《甲乙经》作“三壮”,《水穴》注亦作“三壮”,《热穴》注志室亦作“三壮”。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上直胞肓,伏而取之,刺灸分壮如魄户法。
【杨上善】 太椎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两傍各有一输,为三十输,六十一也。
【张介宾】 脊骨二十一节,自大椎穴为第一节以下至尻尾而言,除项骨三节不在内也。间,骨节之间也。十五间各一,今考之《甲乙》等经惟十四穴,乃大杼、附分、魄户、神堂、 、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也。近世复有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晋以前所未言,而原数则左右共二十八穴也。
〔10〕【王冰】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侠脊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心俞,在第五椎下两傍,相去及如肺俞法,留七呼。肝俞,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肝俞法,留七呼。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相去如肺俞法,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胆俞法。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六呼。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及刺如肾俞法,留六呼。五脏六腑之俞,若灸者并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或者疑经中各五各六,以“各”字为误者,非也。所以言各者,谓左右各五各六,非谓每脏腑而各五各六也。
【张介宾】 五脏俞,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也。六腑俞,谓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合脏腑之俞,左右共二十二穴。
〔11〕【王冰】 谓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如《气穴》法。经言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今此所有兼止者九十三穴,由此则大数差错,传写有误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兼亡者九十三穴,今兼大杼、风门、风池为九十九穴,以此王氏总数计之,明知此三穴后之妄增也。
【杨上善】 从足小指,上至委中,有井荥输原经合等左右十二输等,七十三也。
【张介宾】 谓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也,左右共十二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 ①〔1〕 :两角上各二 〔2〕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②〔3〕 ,耳前角上各一 〔4〕 ,耳前角下各一 〔5〕 ,锐发下各一 ③〔6〕 ,客主人各一 〔7〕 ,耳后陷中各一 ④〔8〕 ,下关各一 〔9〕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10〕 ,缺盆各一 〔11〕 ,掖下三寸 ,胁下至胠 ,八间各一 〔12〕 ,髀枢中傍各一 〔13〕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14〕 。
①六十二穴:《太素》作“五十二穴”。
②直目上发际内各五:《太素》无此八字。
③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太素》无此十一字。
④耳后陷中各一:《太素》无此六字。
〔1〕【张介宾】 此足少阳脉气所发及别经,有关于本经脉气者,共六十二穴。
〔2〕【王冰】 谓天卫、曲鬓左右各二也。天卫在耳上如前同身寸之三分,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阳陷者中,鼓颔有空,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刺灸分壮如天卫法。
【杨上善】 两角上等天冲、曲鬓左右,四穴也。
【张介宾】 角,耳角也。角上各二,天冲、曲鬓也,共四穴。
〔3〕【王冰】 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是也。临泣,在直目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五分,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留七呼。目窗,在临泣后同身寸之一寸。正营在目窗后同身寸之一寸,承灵在正营后同身寸之一寸半,脑空在承灵后同身寸之一寸半,侠枕骨后枕骨上,并足少阳阳维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余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并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脑空”在“枕骨后枕骨上”,《甲乙经》作“玉枕骨下”。
【张介宾】 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左右共十穴,重见前足太阳下。
〔4〕【王冰】 谓颔厌二穴也。在曲角下颞颥之上上廉,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刺深令人耳无所闻。
【杨上善】 颔厌左右二穴,六也。
【张介宾】 耳前角,曲角也。角上各一,颔厌二穴也。
〔5〕【王冰】 谓悬厘二穴也,在曲角上颞颥之下廉,手足少阳、阳明四脉之交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后“手少阳”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误。
【张介宾】 悬厘二穴也。
〔6〕【王冰】 谓和髎二穴也。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张介宾】 手少阳和髎也,手足少阳之会。
〔7〕【王冰】 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气穴》注、《刺禁》注并云“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与此异。
【杨上善】 一名上关,二穴,八也。
【张介宾】 上关二穴也。
〔8〕【王冰】 谓翳风二穴也。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手少阳翳风二穴也,手足少阳之会。
〔9〕【王冰】 下关,穴名也。所在刺灸,《气穴》同法。
【杨上善】 下关耳前动脉二穴,十也。
【张介宾】 足阳明穴也。足少阳阳明之会。
〔10〕【王冰】 谓颊车一穴也。刺灸分壮,《气穴》同法。
【杨上善】 大迎一名髓空,二穴,十二也。
【张介宾】 足阳明颊车二穴也。《经别篇》曰:足少阳出颐颔中,故会于此。
〔11〕【王冰】 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深令人逆息。新校正云:按《骨空》注作“手阳明”。
【杨上善】 缺盆一名天盖,二穴,十四。
【张介宾】 足阳明经穴。手足六阳,俱出于此。
〔12〕【王冰】 掖下三寸,同身寸也。掖下谓渊掖、辄筋、天池,胁下至胠,则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九穴也,左右共十八穴也。渊掖在掖下同身寸之三寸,足少阳脉气所发,举臂得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禁不可灸。辄筋在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复前行同身寸之一寸搓胁。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搓”作“著”。下同。足少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天池在乳后同身寸之二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一寸”,掖下三寸搓胁直掖撅肋间。手心主足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七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日月,胆募也,在第三肋端,横直心蔽骨傍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上直两乳。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日月在期门下五分”,足太阴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章门,脾募也,在季肋端,足厥阴少阳二脉之会,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带脉在季肋下同身寸之一寸八分,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五壮。五枢在带脉下同身寸之三寸,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壮。维道在章门下同身寸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刺灸分壮如章门法。居髎在章门下同身寸之四寸三分,骼骨上。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监骨”。陷者中,阳跷足少阳二脉之会,刺灸分壮如维道法。所以谓之八间者,自掖下三寸至季肋凡八肋骨。
【杨上善】 掖下左右三寸间,泉液、辄筋、天池三穴。胁下至胠,章门、维道、日月三穴,正经气发也。腹哀、大横,此二穴正经虽不言发,近此三正经气也。带脉、五枢,此二穴少阳别气至也。上窌一穴,少阳脉络别至也。左右二十二,三十六穴也。是则掖下三寸为胁,胁下八间之外为胠,则胠胁之言可别矣。
【张介宾】 腋下三寸,渊腋也。自渊掖下胁至胠八间各一者,谓辄筋、天池、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连渊腋共九穴,左右合十八穴。内天池属手厥阴,章门属足厥阴,皆足少阳之会。掖,腋同。胠,区、去二音。
〔13〕【王冰】 谓环跳二穴也。刺灸分壮,《气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气穴论》云:“两髀厌分中”,王注为“环跳穴”,又《甲乙经》注“环跳在髀枢中”,今云“髀枢中傍各一者”,盖谓此穴在髀枢中也。“傍各一者”,谓左右各一穴也。非谓环跳在髀枢中傍也。
【杨上善】 环跳、居髎左右四穴,四十也。
【张介宾】 环跳二穴也。
〔14〕【王冰】 谓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壮《气穴》同法。
【杨上善】 足少阳井等六输,左右十二,五十二也。
【张介宾】 谓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左右共十二穴也。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 ① :额颅发际傍各三 〔1〕 ,面鼽骨空各一 〔2〕 ,大迎之骨空 ② 各一 〔3〕 ,人迎各一 ③〔4〕 ,缺盆外骨空 ④ 各一 〔5〕 ,膺中骨间各一 〔6〕 ,侠鸠尾之外 ,当乳下三寸 ,侠胃脘各五 〔7〕 ,侠齐广三寸各三 〔8〕 ,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⑤〔9〕 ,气街动脉各一 〔10〕 ,伏菟上各一 〔11〕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 ,分之 ⑥ 所在穴空 〔12〕 。
①六十八穴:《太素》作“六十二穴”。
②骨空:《太素》作“骨穴”。
③人迎各一:《太素》无此四字。
④骨空:《太素》无“空”字。
⑤各三:《太素》作“各六”。
⑥分之:《太素》作“分上”。
〔1〕【王冰】 谓悬颅、阳白、头维左右共六穴也。正面发际横行数之。悬颅,在曲角上颞颥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白,在眉上同身寸之一寸直瞳子,足阳明阴维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灸三壮。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足少阳阳明二脉之交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禁不可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阳白,足少阳、阳维之会”,今王氏注云“足阳明、阴维之会”,详此在足阳明脉气所发中,则足阳明近是。然阳明经不到此,又不与阴维会,疑王注非,《甲乙经》为得矣。
【杨上善】 头维、本神、曲差,左右六穴也。
【张介宾】 谓悬颅、阳白、头维也,左右共六穴。内悬颅、阳白俱足少阳穴。王氏曰:悬颅为足阳明脉气所发,阳白为足阳明阴维之会。
〔2〕【王冰】 谓四白穴也,在目下同身寸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不可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刺入三分,灸七壮”。
【杨上善】 鼽,渠留反,鼻表也。有云鼻塞病,非也。颧窌二穴,八也。《明堂》虽不言气发之,阳明正别上 系目系,故至颧窌也。
【张介宾】 四白二穴也。鼽, 同,音求。
〔3〕【王冰】 大迎,穴名也。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左右二十穴也。
【张介宾】 即大迎二穴也。
〔4〕【王冰】 人迎,穴名也。在颈侠结喉傍大脉动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过深杀人,禁不可灸。
【张介宾】 人迎脉即此也,左右二穴。
〔5〕【王冰】 谓天髎二穴也。在肩缺盆中上伏骨之陬陷者中,手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伏骨”作“毖骨”。
【杨上善】 天窌左右二穴,十二也。天窌,足阳明大络至此穴也。
【张介宾】 手少阳天髎二穴也。
〔6〕【王冰】 谓膺窗等六穴也。膺窗,在胸两傍,侠中行各相去同身寸之四寸,巨骨下同身寸之四寸八分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此穴之上,又有气户、库房、屋翳,下又有乳中、乳根。气户,在巨骨下,下直膺窗,去膺窗上同身寸之四寸八分。库房,在气户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屋翳,在气户下同身寸之三寸二分,下即膺窗也。膺窗之下,即乳中也。乳中穴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中者中,则乳根穴也,并足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乳中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清汁脓血者可治,疮中有瘜肉若蚀疮者死。余五穴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灸五壮”。
【杨上善】 膺中,膺窗也。左右二穴,十四也。
【张介宾】 谓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
〔7〕【王冰】 谓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一五穴也。左右共一寸也。侠腹中行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四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各二寸”。疑此注剩“各”字。不容在第四肋端,下至太一,各上下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容刺入五分”,此云并入“八分”,疑此注误。
【杨上善】 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左右十穴,二十四也。
【张介宾】 谓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左右共十穴也。
〔8〕【王冰】 广,谓去齐横广也。广三寸者,各如太一之远近也。各三者,谓滑肉门、天枢、外陵也。滑肉门在太一下同身寸之一寸。天枢在滑肉门下同身寸之一寸,正当于齐。外陵,在天枢下同身寸之一寸,并足阳明脉气所发。天枢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滑肉门、外陵各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并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天枢”在齐傍各二寸,上曰“滑肉门”,下曰“外陵”。是三穴者,去齐各二寸也。今此经注云“广三寸”,《素问》《甲乙经》不同,然《甲乙经》分寸与诸书同,特此经为异也。
【杨上善】 太乙、滑肉、天枢,左右六穴,三十也。
【张介宾】 谓滑肉门、天枢、外陵,左右共六穴也。齐,脐同。
〔9〕【王冰】 下齐二寸,则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大巨穴也。各三者,谓大巨、水道、归来也。大巨,在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水道,在大巨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半,若灸者可灸五壮。归来,在水道下同身寸之二寸,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壮也。
【杨上善】 外陵、太巨、水道、归来、府舍、冲门,左右十二穴,四十二也。太阴脉穴更无别数,所以亦入阳明也。
【张介宾】 谓大巨、水道、归来,左右共六穴也。
〔10〕【王冰】 气街,穴名也,在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此注与《甲乙经》同,《刺热》注及《热穴》注云“气街”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刺禁论》注在“腹下侠齐两傍,相去四寸,鼠仆上”。《骨空》注云在“毛际两傍,鼠鼷上”。诸注不同,今备录之。
【杨上善】 气街左右二穴,四十四。
【张介宾】 即气冲也,左右二穴。
〔11〕【王冰】 谓髀关二穴也。在膝上伏菟后交分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髀关二穴,四十六。
【张介宾】 髀关二穴也。
〔12〕【王冰】 谓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卫阳、陷谷、内庭、厉兑八穴也。左右言之则十六俞也。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也,其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所谓分之所在穴空者,足阳明脉自三里穴分而下行,其直者,循 过跗,入中指,出其端,则厉兑也。其支者,与直俱行,至足跗上,入中指次间,故云分之所在穴空也。之,往也。言分而各行往指间穴空处也。
【杨上善】 井荥等六输及巨虚上下廉,左右十六穴,六十二也。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故左右合有十六也。
【张介宾】 谓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左右共十六穴。足阳明支者,一出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一自跗上别入大指端,故曰分之所在穴空。之,走也。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 ①〔1〕 :目内眦各一 〔2〕 ,目外各一 〔3〕 ,鼽骨下各一 〔4〕 ,耳郭上各一 〔5〕 ,耳中各一 ②〔6〕 ,巨骨穴各一 〔7〕 ,巨骨下骨穴各一 〔8〕 ,曲掖上骨穴各一 〔9〕 ,柱骨上陷 ③ 者各一 〔10〕 ,上天窗 ④ 四寸各一 〔11〕 ,肩解各一 〔12〕 ,肩解下三寸各一 〔13〕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14〕 。
①三十六穴:《太素》作“二十六穴”。
②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太素》无此十八字。
③上陷:《太素》作“出陷”。
④天窗:《太素》作“天容”。
〔1〕【杨上善】 三十错为二十字也。
〔2〕【王冰】 谓睛明二穴也。在目内眦,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诸穴有云数脉会发,而不于所会刺脉下言之者,出从其正者也。
【杨上善】 睛明左右,二穴。
〔3〕【王冰】 谓瞳子髎二穴也,在目外去眦同身寸之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张介宾】 足少阳瞳子髎二穴也,手太阳之会。
〔4〕【王冰】 谓颧髎二穴也,鼽, 也。 ,面颧也,在面 骨下陷者中。手太阳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张介宾】 “鼽”当作“ ”。颧髎二穴也。
〔5〕【王冰】 谓角孙二穴也,在耳上郭表之中间上发际之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手太阳”作“手阳明”。
【张介宾】 手少阳角孙二穴也,手太阳之会。
〔6〕【王冰】 谓听宫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
【张介宾】 听宫二穴也。
〔7〕【王冰】 巨骨,穴名也,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手阳明跷脉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半,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五壮”。
【张介宾】 手阳明经二穴也。
〔8〕【杨上善】 巨骨左右二穴,四也。
〔9〕【王冰】 谓臑俞二穴也,在肩臑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阳阳维跷脉三经之会,举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手足太阳”。
【杨上善】 曲垣左右二穴,六也。
【张介宾】 臑俞二穴也。
〔10〕【王冰】 谓肩井二穴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肩井二穴,八也。
【张介宾】 足少阳肩井二穴也。
〔11〕【王冰】 谓天窗、窍阴四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
【杨上善】 足太阳近天容,手太阳脉未至天容,谓天容字错,未详所发,左右八穴,十六。
【张介宾】 谓天窗、窍阴四穴。窍阴,足少阳穴也。
〔12〕【王冰】 谓秉风二穴也,在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四脉之会,举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灸五壮”。
【杨上善】 秉风左右二穴,十八。
【张介宾】 秉风二穴也。
〔13〕【王冰】 谓天宗二穴也,在秉风后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天宗、臑输、肩贞,左右六穴,二十四。
【张介宾】 天宗二穴也。
〔14〕【王冰】 六俞所起,于指端,经言至小指,本则以端为本,言上之本也,下文阳明少阳同也。六俞,谓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壮《气穴》同法,新校正云:后此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各言至手某指本,王注“以端为本”者,非也。详手三阳之井穴,爪甲下际,此言“本”者,是遂指爪甲之本也,安得“以端为本”哉。
【杨上善】 六输左右十二穴,三十六也。
【张介宾】 脉起于指端,故曰本六俞。谓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左右共十二俞也。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鼻空 ① 外廉项上各二 ②〔1〕 ,大迎骨空各一 〔2〕 ,柱骨之会各一 〔3〕 ,髃骨 ③ 之会各一 〔4〕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5〕 ,
①鼻空:《太素》作“鼻穴”。
②各二:《太素》作“各一”。
③髃骨:《太素》作“禺骨”。
〔1〕【王冰】 谓迎香、扶突各二穴也。迎香在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扶突在曲颊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迎香、天窗,左右四穴,天窗去手阳明络近,故得其气也。
【张介宾】 谓迎香、扶突,左右共四穴也。
〔2〕【王冰】 大迎,穴名也,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大迎穴已见前足阳明经中,今又见于此,王氏不注所以,当如颧髎穴,两出之义。
【杨上善】 大迎左右二穴,六也。
【张介宾】 大迎二穴,足阳明经也,重出。
〔3〕【王冰】 谓天鼎二穴也,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一寸半”。
【杨上善】 柱骨左右二穴,八也。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中,过此二穴,故得其气也。
【张介宾】 天鼎二穴也。
〔4〕【王冰】 谓肩髃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新校正云:按“髃骨”《气穴》注中无,《刺热》注、《水热穴》注、《骨空论》注中有之。
【杨上善】 肩髃二穴,十也。
【张介宾】 肩髃二穴也。
〔5〕【王冰】 谓三里、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气穴论》注有“曲池”而无“三里”,曲池,手阳明之合也,此误出“三里”而遗“曲池”也。
【杨上善】 肘下六输,左右十二穴,二十二也。
【张介宾】 谓三里、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左右共十二穴。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 ① :鼽骨下各一 〔1〕 ,眉后 ② 各一 〔2〕 ,角上各一 〔3〕 ,下完骨后各一 〔4〕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5〕 ,侠 ③ 扶突各一 〔6〕 ,肩贞各一 〔7〕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8〕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9〕 。
①三十二穴:《太素》作“三十三穴”。
②眉后:《太素》作“眉本”。
③侠:《太素》无此字。
〔1〕【王冰】 谓颧髎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手太阳脉同法。此穴中手少阳太阳脉气俱会于中,等无优劣,故重说于此,下有者同。
【杨上善】 颧窌二穴。
【张介宾】 手太阳颧髎二穴也,手少阳之会,重出。
〔2〕【王冰】 谓丝竹空二穴也。在眉后陷者中,手少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手少阳”作“足少阳”,留“六呼”作“三呼”。
【杨上善】 丝竹空左右二穴,四也。
【张介宾】 丝竹空二穴也。
〔3〕【王冰】 谓悬厘二穴也,此与足少阳脉中同,以是二脉之会也。新校正云:按“足少阳脉”中言“角下”,此云“角上”,疑此误。
【杨上善】 颔厌左右二穴,六也。
【张介宾】 足少阳颔厌二穴也,手少阳之会,重出。
〔4〕【王冰】 谓天牖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
【杨上善】 天容左右二穴,八也。
【张介宾】 天牖二穴也。
〔5〕【王冰】 谓风池二穴也,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在“颞颥后发际,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可入三分”。
【杨上善】 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十一。
【张介宾】 足少阳风池二穴也,重出。
〔6〕【王冰】 谓天窗二穴也,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扶突左右二穴,十三也。扶突近手少阳经也。
【张介宾】 手太阳天窗二穴也,重出。
〔7〕【王冰】 肩贞,穴名也,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肩贞左右二穴,十五。
【张介宾】 手太阳二穴也。
〔8〕【王冰】 谓肩髎、臑会、消泺、各二穴也。其穴各在肉分间也。肩髎,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手少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三壮。臑会,在臂前廉,去肩端同身寸之三寸,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灸者可灸五壮。消泺,在肩下臂外关掖斜肘分下行间,手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肩窌、臑会、消泺,左右六穴,二十一也。肩窌、臑会近手少阳也。
【张介宾】 谓肩髎、臑会、消泺,左右各六穴也。
〔9〕【王冰】 谓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
【杨上善】 六输左右十二穴,三十三也。一曰二十八者,数不同也,疑其错。
【张介宾】 谓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左右共十二穴也。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①〔1〕 :项中央二 ②〔2〕 ,发际后中八 〔3〕 ,面中三 ③〔4〕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5〕 ,至 ④ 骶下凡二十一节 ,脊椎法也 〔6〕 。
①二十八穴:《太素》作“二十六穴”。
②中央二:《太素》作“中央三”。
③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太素》无此八字。
④尾及旁十五穴,至:《太素》作“二十节间各一”。
〔1〕【王冰】 今少一穴。新校正云:按会阳二穴,为二十九穴,乃剩一穴,非少也,“少”当作“剩”。
【张介宾】 今多一穴。
〔2〕【王冰】 是谓风府、瘖门二穴也,悉在项中,余一穴今亡。风府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不可妄灸,灸之不幸令人瘖。瘖门在项发际宛宛中,去风府同身寸之一寸,督脉阳维二经之会,仰头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新校正云:按王氏云“风府、瘖门悉在项中,余一穴今亡”者,非谓此二十八穴中亡其一穴也。王氏盖见《气穴论》大椎上两傍各一穴,亦在项之穴也,今亡,故云余一穴今亡也。
【杨上善】 项中央者,项内也,非唯当中也,故项内下行,瘖门一,天柱二,为三也;上行,风府一,风池二,为三,总有六穴也。督脉上入风池,即为信也。
【张介宾】 风府、哑门二穴也。
〔3〕【王冰】 谓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八穴也。其正发际之中也。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脉三经之会,禁不可刺,若刺之令人巅疾,目失睛,若灸者可灸三壮。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谷豆。囟会在上星后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前顶在囟会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百会在前顶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交会。后顶在百会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强间在后顶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脑户在强间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不可灸。此八者并督脉气所发也,上星、百会、强间、脑户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上星留六呼,脑户留三呼,余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脑户不可灸”,《骨空论》注云:“不可妄灸”。
【张介宾】 前发际以至于后,中行凡八穴,谓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也。内囟会等五穴,重见前足太阳下。
〔4〕【王冰】 谓素髎、水沟、龂交三穴也。素髎在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督脉手阳明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龂交在唇内齿上龂缝,督脉任脉二经之会,可逆刺之,入同身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此三者正居面左右之中也。
【张介宾】 素髎、水沟、兑端三穴也。
〔5〕【王冰】 脊椎之间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十五俞也。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陶道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偻。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阳关在第十六椎节下间,坐而取之。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长强在脊骶端,督脉别络少阴二脉所结。会阳穴在阴尾骨两傍。凡此十五者,并督脉气所发,腰俞、长强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穴论》注作“二分”,“腰俞”穴《缪刺论》注作“二寸”,《热穴》注作“二寸”,《刺热》注作“二分”。诸注不同。虽《甲乙经》作“二寸”,疑大深与其失之深,不若失之浅,宜从二分之说。留七呼,悬枢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会阳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余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陶道、神道各留五呼,陶道、身柱、神道、筋缩可灸五壮,大椎可灸九壮,余并可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灵台、中枢、阳关三穴。
【张介宾】 谓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也。内会阳二穴属足太阳经,在尻尾两旁,故曰及傍。共十六穴。本经连会阳则二十九穴也。
〔6〕【王冰】 通项骨三节,即二十四节。
【杨上善】 骶,竹尸反,此经音低,尾穷骨,从骨为正。大椎至骶二十一节,有二十间,间有一穴,则二十六穴也。《名堂》从兑端上项,下至瘖门,有十三穴,大椎以下,至骶骨长强,二十一节,有十一穴,凡二十四穴,督脉气所发。与此不同,未详也。
【张介宾】 此除项骨而言。若连项骨三节,则共二十四节。骶音底,尾骶也。椎音槌,脊骨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①〔1〕 :喉中央二 〔2〕 ,膺中骨陷中各一 ②〔3〕 ,鸠尾下三寸 ,胃脘五寸 ,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 ③ 半一 ④ 。腹脉法也 〔4〕 。下阴别一 〔5〕 ,目下各一 〔6〕 ,下唇一 〔7〕 ,龂交一 ⑤〔8〕 。
①二十八穴:《太素》作“十八穴”。
②膺中骨陷中各一:《太素》无此七字。
③六寸:《太素》作“八寸”。
④一:新校正云:详“一”字疑误。
⑤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太素》作“五脏之输各五,凡五十穴”十字。
〔1〕【王冰】 今少一穴。
【张介宾】 今少一穴。
〔2〕【王冰】 谓廉泉、天突二穴也,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天突,在颈结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低针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杨上善】 廉泉、天突二穴也。
【张介宾】 廉泉、天突也。
〔3〕【王冰】 谓旋机、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旋机在天突下同身寸之一寸。华盖,在旋机下同身寸之一寸。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各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并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
【张介宾】 谓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共六穴也。
〔4〕【王冰】 鸠尾,心前穴名也,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鸠尾下有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齐中、阴交、脖胦、丹田、关元、中极、曲骨十四俞也。鸠尾在臆前,蔽骨下同身寸之五分,任脉之别,不可灸刺,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同身寸之一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一寸半”。为鸠尾处也。下次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递相云同身寸之一寸,上脘则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中脘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三脉所生也。齐中禁不可刺,若刺之使人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阴交在齐下同身寸之一寸,任脉阴冲之会。脖胦在齐下同身寸之一寸。丹田,三焦募也,在齐下同身寸之二寸。关元,小肠募也,在齐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在关元下一寸,足三阴之会也。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同身寸之一寸,足厥阴之会。凡此十四者,并任脉气所发,建里、丹田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五分十呼”。上脘、阴交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下脘、水分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中脘、脖胦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曲骨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余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若灸者,关元、中脘各可灸七壮;齐中、中极、曲骨各三壮;余并可五壮。自鸠尾下至阴间,并任脉主之,腹脉法也。新校正云:据此注云余并“刺入一寸二分”,关元在中,与《甲乙经》及《气穴》《骨空》注“刺入二寸”不同,当从《甲乙经》之寸数。
【杨上善】 鸠尾以下至横骨一尺六寸,寸有一穴,有十六穴。并已前有一十八穴也。《明堂》中央任脉气所发穴合有二十六,此经从旋机以下至庭中□穴,合□六,此经从旋机以下至横骨虽发□,下分寸复与《明堂》不同,亦未详也。
【张介宾】 鸠尾,心前蔽骨也。胃脘,言上脘也。自蔽骨下至上脘三寸,故曰鸠尾下三寸胃脘。自脐上至上脘五寸,故又曰五寸胃脘。此古经颠倒文法也。又自脐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骨度篇》曰: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正合此数。一,谓一寸当有一穴。此上下共十四寸半,故亦有十四穴,即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齐中、阴交、气海、丹田、关元、中极、曲骨是也。此为腹脉之法。
〔5〕【王冰】 谓会阴一穴也。自曲骨下至阴,阴之下两阴之间则此穴也,是任脉别络侠督脉者冲脉之会,故曰下阴别一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七呼”,作“留三呼”。
【张介宾】 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
〔6〕【王冰】 谓承泣二穴也。在目下同身寸之七分,上直瞳子,阳跷任脉足阳明三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不可灸。
【张介宾】 足阳明承泣二穴,任脉之会。
〔7〕【王冰】 谓承浆穴也。在颐前下唇之下,足阳明脉任脉之会,开口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留六呼”。
【张介宾】 承浆穴也。
〔8〕【王冰】 龂交,穴名也。所在刺灸分壮与脉同法。
【杨上善】 五脏之输,有二十五,两箱合论,故有五十。足少阴至舌下一穴,亦不与《明堂》同。厥阴毛中急脉,当是同骨,故有五□□。
【张介宾】 督脉穴,任脉之会。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 〔1〕 ,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腹脉法也 〔2〕 。
〔1〕【王冰】 谓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肾俞六穴,左右则十二穴也。幽门侠巨阙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半寸陷者中,下五穴各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二经之会,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此云“各刺入一寸”,按《甲乙经》云:“幽门、通谷刺入五分。”
【张介宾】 齐,脐同。寸一,谓每寸一穴,即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左右共十二穴也。
〔2〕【王冰】 谓中注、髓府、胞门、阴关、下极五穴,左右则十穴也。中注在肓俞下同身寸之五分,上直幽门,下四穴各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二经之会,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壮。
【张介宾】 谓中注、髓府、胞门、阴关、横骨,左右共十穴。上俱腹二行脉法也。按:此皆足少阴穴,盖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上行也。
足少阴舌下 〔1〕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2〕 ,手少阴各一 〔3〕 ,阴阳跷各一 〔4〕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5〕 。
〔1〕【张介宾】 《刺疟论》曰: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指此而言。故廉泉虽任脉之穴,而实为肾经脉气所发,重出。
〔2〕【王冰】 足少阴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动脉前,是日月本,左右二也。足少阴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急脉在阴毛中,阴上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按之隐指坚,然甚按则痛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则上引少腹,下引阴丸,善为痛,为少腹急中寒。此两脉皆厥阴之大络通行其中,故曰厥阴急脉,即睾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少腹痛,即可灸。新校正云:详“舌下毛中之穴”,《甲乙经》无。
【张介宾】 急脉在阴毛之中,凡疝气急痛者,上引小腹,下引阴丸,即急脉之验,厥阴脉气所发也。今《甲乙》针灸等书,俱失此穴。
〔3〕【王冰】 谓手少阴郄穴也。在腕后同身寸之半寸,手少阴郄穴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左右二也。
【张介宾】 阴郄二穴也。
〔4〕【王冰】 阴跷一,谓交信穴也。交信在足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阴跷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跷一,谓附阳穴也。附阳在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谨取之,阳跷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左右四也。
【张介宾】 阴跷之郄,足少阴交信也。阳跷之郄,足太阳附阳也。
〔5〕【王冰】 经之所存者多,凡一十九穴,此所谓气府也。然散穴俞,诸经脉部分皆有之,故经或不言,而《甲乙经》经脉流注多少不同者以此。
【杨上善】 手少阴左右二穴。阴乔所生照海,阳乔所起申脉,左右四穴。手鱼际、足鱼际足太阴脉大白二□,□十穴。总二十六脉,有三百八十四穴。此言三百六十五穴者,举大数为言,过与不及,不为非也。三百八十四穴,乃是诸脉发穴之义,若准《明堂》,取穴不尽,仍有重取,以此。
【张介宾】 手足诸鱼际,言手足鱼际非一也。然则手足掌两旁丰肉处,皆谓之鱼。此举诸鱼际为言者,盖四肢为十二经发脉之本,故言此以明诸经气府之纲领也。总计前数,共三百八十六穴,除重复十二穴,仍多九穴,此则本篇之数。愚按:《气穴论》言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而《气府论》复言三百六十五,其数既多,又将何所应乎?余尝求之天道,此正所以应人也。夫天象有竖有横,有经有纬,经分南北,纬分东西,如岁数之应天者,特以纬度言之耳,而天之四正四隅,盖无往而非此数。其在人者,故有气穴、气府及孙络、溪谷、骨度之分,亦无往而不相应,此正天人气数之合也。今考之气穴之数,则三百四十二,气府之数则三百八十六,共七百二十八穴,内除气府重复十二穴,又除气穴、气府相重复者二百一十三穴,实存五百零三穴,是为二篇之数。及详考近代所传《十四经俞穴图经》总数,通共六百六十穴,则古今之数,已不能全合矣。此其中虽后世不无发明,而遗漏古法者,恐亦不能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