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①2AD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 ,以针治之奈何 〔1〕 ?岐伯对曰 :风从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头痛 ,身重恶寒 ②〔2〕 ,治在风府 〔3〕 ,调其阴阳 ,不足则补 ,有余则写 〔4〕 。2AD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自灸寒热之法已下,在第六卷《刺齐》篇末。2AD中华典藏网

②恶寒:《太素》作“恶风寒”。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始,初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风气一也,人在气中如鱼在水,摄养有方则长生久视,纵情乖理,动为百病,故问针道和养之理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之中人,必先皮毛而后及于经络脏腑,由浅入深,自微而甚,善行数变,所以为百病之始。故圣人之避风,如避矢石者,正以防其微也。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风中身形,则腠理闭密,阳气内拒,寒复外胜,胜拒相薄,荣卫失所,故如是。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邪外袭,阳气内拒,邪正分争,故振寒。风伤卫,故汗出。邪客三阳,故头痛身重。卫伤则表怯,故恶寒。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风府,穴也。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宛宛中,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风府注《气穴论》《气府论》中各已注,与《甲乙经》同,此注云督脉足太阳之会,可灸五壮者,乃是风门热府穴也。当云督脉阳维之会,留三呼,不可灸。乃是。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用针之道,必法天常,盛写虚补,此其常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风为百病之源,风初入身凡有五种:一者振寒,二者汗出,三者头痛,四者身重,五者恶风寒。□观虚实,取之风府。风府,受风要处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府,督脉穴。察其正气不足则补之,邪气有余则写之。2AD中华典藏网

大风颈项痛 ,刺风府 ,风府在上椎 〔1〕 ,大风汗出 ,灸 , 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厌之令病者呼 , 应手 〔2〕 。从风憎风 ① ,刺眉头 〔3〕 。失枕 ,在肩上横骨间 〔4〕 ,折 ,使榆臂 ,齐肘正 ,灸脊中 〔5〕 。 ②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 〔6〕 。胀 ,刺 〔 7〕。2AD中华典藏网

①憎风:《太素》作“增风”。2AD中华典藏网

② :《太素》作“ 除”。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上椎,谓大椎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大风,谓眉鬓落,大风病也。在上椎者,大椎上入脑户而至风府。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椎,谓项骨椎上,入发际一寸也。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穴也。在肩髆内廉侠第六椎下两傍,各同身寸之三寸,以手厌之,令病人呼 之声,则指下动矣,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 者因取为名尔。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太阳经穴。厌之,以指按其穴也。乃令病人呼 之声,则应手而动,故即以为名。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谓攒竹穴也。在眉头陷者中,脉动应手,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上譩,一之反。下譆,火之反,谓病声也。风起则风病发,故曰从风,皆取于攒竹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由于风则憎风。刺眉头者,足太阳之攒竹穴也。憎,早登切。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谓缺盆穴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刺入深令人逆息。新校正云:按《气府》注作“足阳明”,此云“手阳明”,详二经俱发于此,故王注两言之。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失枕为病,可取肩上横骨间,谓柱骨间。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失枕者,风入颈项,疼痛不利,不能就枕也。刺在肩上横骨间,当是后肩骨上,手太阳之肩外俞也。或为足少阳之肩井穴,亦主颈项之痛。若王氏云缺盆者,其脉皆行于前,恐不可以治失枕。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榆,读为摇。摇,谓摇动也。然失枕非独取肩上横骨间,乃当正形灸脊中也。欲而验之,则使摇动其臂,屈折其肘,自项之下,横齐肘端,当其中间,则其处也,是曰阳关,在第十六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阳关穴,《甲乙经》无。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折,痛如折也。榆当作揄,引也。谓使病者引臂,下齐肘端以度脊中,乃其当灸之处,盖即督脉之阳关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折使中也,谓使引臂当肘,灸脊中,除 络季胁与少腹相引痛病也。2AD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在足太阳,故大肠胀,刺 也。2AD中华典藏网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 ,刺 〔 1〕,腰痛不可以转摇 ,急引阴卵 ,刺八髎 ① 与痛上 ,八髎在腰尻分间 〔2〕 。鼠瘘寒热 ,还刺寒府 ,寒府在附 ② 膝外解营 〔3〕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 ,取足心者使之跪 〔4〕 。2AD中华典藏网

①八髎:《太素》作“九窌”,下同。2AD中华典藏网

②附:《太素》无此字。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谓侠脊两傍空软处也。少腹,齐下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素问·骨空论》季胁下软处曰 中。 ,足太阳经穴。 音秒。 音衣希。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八或为九,验真骨及《中诰孔穴经》正有八髎,无九髎也。分,谓腰尻筋肉分间陷下处。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八窌与腰输为九窌,此经窌字音聊,空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八髎者,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八髎,俱足太阳经穴,在腰之下,尻之上,筋肉分间陷下处。髎音辽。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膝外骨间也。屈伸之处,寒气喜中,故名寒府也。解,谓骨解。营,谓深刺而必中其营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寒热府在膝外解之营穴也,名曰髋关也。瘘音漏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鼠瘘,瘰疬也。寒府,在附膝外解营,谓在膝下外辅骨之骨解间也。凡寒气自下而上者,必聚于膝,是以膝膑最寒,故名寒府。营,窟也。当是足少阳经之阳关穴。盖鼠瘘在颈腋之间,病由肝胆,故当取此以治之。瘘音漏。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拜而取者,使膝穴空开也。跪而取之者,令足心宛宛处深定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凡取膝上外解使拜者,屈膝伏也。取涌泉者,屈膝至地,身不伏为跪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拜则骨节显,故可以取膝穴。跪则深隙见,故可以取足心穴。2AD中华典藏网

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毛际 ,循腹里上关元 ,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①〔1〕 。冲脉者 ,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 ② ,侠齐上行 ,至胸中而散 〔2〕 。2AD中华典藏网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3〕 。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 〔4〕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5〕 。2AD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难经》《甲乙经》无“上颐循面入目”六字。2AD中华典藏网

②新校正云:按《难经》《甲乙经》作“阳明”。2AD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以下任冲督脉,皆奇经也。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任、冲、督三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之间。任由会阴而行于腹,督由会阴而行于背,冲由会阴出并少阴而散于胸中,故此自毛际,行腹里关元,上至咽喉、面目者,皆任脉之道也。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任脉、冲脉,皆奇经也。任脉当齐中而上行,冲脉侠齐两傍而上行,然中极者,谓齐下同身寸之四寸也。言中极之下者,言中极从少腹之内上行,而外出于毛际而上,非谓本起于此也。关元者,谓齐下同身寸之三寸也。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言冲脉起于气街者,亦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而至于是乃循腹也。何以言之?《针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又曰: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皮肤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从少腹之内上行,至中极之下,气街之内,明矣。新校正云:按“气街”与《气府论》、《刺热》篇、《水热穴》篇、《刺禁论》等注重,文虽不同,处所无别,备注《气府论》中。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起,言外脉之所起,非发源之谓也。下仿此。气街,即气冲,足阳明经穴,在毛际两旁。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然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冲脉亦入脊内为伏冲之脉,然则冲脉之后行者,当亦并少阴无疑也。《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逆顺肥瘦》篇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髁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动输》篇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按此诸篇之义,则冲脉之下行者,虽会于阳明之气街,而实并于足少阴之经。且其上自头,下自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又按《岁露》篇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百病始生》篇曰:传舍于伏冲之脉。所谓伏冲者,以其最深也。故凡十二经之气血,此皆受之以荣养周身,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海也。2AD中华典藏网

〔3〕【张介宾】 任脉自前阴上毛际,行腹里,故男女之为病如此。七疝义详疾病类七十。带下,赤白带下也。瘕,癥瘕也。聚,积聚也。瘕,加、驾二音。2AD中华典藏网

〔4〕【张介宾】 冲脉侠脐上行至于胸中,故其气不顺则隔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也。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各目尔。以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齐而上,故男子为病,内结七疝,女子为病,则带下瘕聚也。以冲脉侠齐而上,并少阴之经,上至胸中,故冲脉为病则逆气里急也。以督脉上循脊里,故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督脉贯于脊中,故令脊强反折而屈身不利。2AD中华典藏网

督脉者 ,起于少腹 ,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 〔1〕 ,其孔 ,溺孔之端也 〔2〕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 ,绕篡后 〔3〕 ,别绕臀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 ,合少阴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4〕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5〕 ,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 ,内侠脊抵腰中 ,入循膂络肾 〔6〕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 ,与女子等 〔7〕 ,其少腹直上者 ,贯齐中央 ,上贯心入喉 ,上颐环唇 ,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8〕 。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起,非初起,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也,其实乃起于肾下,至于少腹,则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也。系廷孔者,谓窈漏,近所谓前阴穴也。以其阴廷系属于中,故名之。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皆言督脉也。少腹,小腹也,胞宫之所居。骨中央,横骨下近外之中央也。廷,正也,直也。廷孔,言正中之直孔,即溺孔也。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孔,则窈漏也。窈漏之中,其上有溺孔焉。端,谓阴廷在此溺孔之上端也,而督脉自骨围中央则至于是。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骨中,尻下大骨空中也。下入骨空中,女子系尾穴端,男子循阴茎也。又曰:此脉起少腹,循阴器,上至目内眦,复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侠脊,入循膂络肾,然后别从肾上而还至于肾。《九卷》别于畜门,上额循巅,下项脊入骶,络阴器,入齐中,上入缺盆。二经相证,督脉之逆显然。又按考古本,竟于此为任脉之言,而有不识,以此督□□□□□□□□□□□□□腹。《八十一难》云:起下极之输,并脊上行,至于风府,为阳脉之聚。义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释廷孔,即溺孔之义。女人溺孔,在前阴中横骨之下。孔之上际谓之端,乃督脉外起之所。此虽以女子为言,然男子溺孔亦在横骨下中央,第为宗筋所函,故不见耳。溺,娘吊切。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督脉别络,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阴器,乃合篡间也。所谓间者,谓在前阴后阴之两间也。自两间之后,已复分而行,绕篡之后。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督脉之络,出庭孔,别左右,循男女阴器,于篡间合,复绕于篡后也。篡音督,此□□□后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督脉别络,自溺孔之端,循阴器分行向后,复合于篡间,乃又自篡间分而为二,绕行于篡之后。篡,交篡之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即前后二阴之间也。篡,初患切。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别,谓别络分而各行之于焦也。足少阴之络者,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太阳络之外行者,循滑枢络股阳而下;其中行者,下贯臀,至腘中与外行络合。故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也。新校正云:详各行于焦,疑“焦”字误。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从篡后复别两葙绕臀,行至足少阴与足太阳中络者,合于少阴,行于股,复贯脊属肾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足太阳之脉,外行者过髀枢,中行者挟脊贯臀。故此督脉之别络,自篡后绕臀,至股内后廉少阴之分,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之脉并行,而贯脊属肾也。臀音屯。2AD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从肾与足太阳上行,起于目内眦也。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接绕臀而上行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督脉络也。绕阴器合于纂间,绕纂后复合,然后亦分为二道,绕臀至足少阴及足太阳二络,合足少阴之经,上阴股后廉,至脊属肾,寻足太阳脉,从颃颡上至目内眦而出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亦督脉之别络,并足太阳之经上头下项,侠脊抵腰中,复络于肾。若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里上头,由鼻而至于人中也。眦音资。髆音搏。膂,吕同。2AD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督脉与太阳两道上至目内眦,上额至颠相交已,入脑还出,别为两葙下项,复循左右肩髆之内,侠脊抵腰,循膂络于二肾方止,男女皆同也。旧来相传,为督脉当脊中唯为一脉者,不可为正也。又曰:从目内眦出已,两道上额,至顶上相交已,左右入脑中,还出两葙别下项,各循肩髆之内,侠脊下至腰中,各循脊膂,还复络肾,从颃颡出兑端,上鼻上,下项,下至骶骨,气发于穴,余行之处,并不发之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茎,英、行二音,阴茎也。2AD中华典藏网

〔8〕【王冰】 自“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下至“女子等”,并督脉之别络也。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里而至于鼻也。自其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中央,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至额前者,从少腹至肾上行,还来至肾而止。此从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也。贯齐、贯心、入喉、上颐,皆为一道也,环唇以上复为二道,各当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又曰:有人见此少腹直上者,不细思审,谓此督脉以为任脉,殊为未当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按此自少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歧也。2AD中华典藏网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 ,不得前后 ,为冲疝 〔1〕 。其女子不孕 ① ,癃痔 ,遗溺 ,嗌干 〔2〕 。督脉生病治督脉 〔3〕 ,治在骨上 ,甚者 在齐下营 〔4〕 。其上气有音者 ,治其 ② 喉中央 ,在缺盆中者 〔5〕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 ,渐者 ,上侠颐也 〔6〕 。2AD中华典藏网

①不孕:《太素》作“不字”。2AD中华典藏网

②治其:《太素》无“其”字。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寻此生病正是任脉。经云为冲疝者,正明督脉以别主而异目也,何者?若一脉一气而无阴阳之异主,则此生病者当心背俱痛,岂独冲心而为疝乎?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从少腹上冲心痛,前后之脉为病,不得前后便,冲疝病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督脉自脐上贯于心,故其为病如此。名为冲疝。盖兼冲任而为病者。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亦以冲脉、任脉并自少腹上至于咽喉,又以督脉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故不孕、癃痔、遗溺、嗌干也。所以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故《经》云此病其女子不孕也。所以谓之冲脉者,以其气上冲也。故《经》云: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也。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由此三用,故一源三歧,《经》或通呼,似相谬引,故下文曰: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在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等证,虽皆由此督脉所生,而实亦任冲之病。王氏曰: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冲脉者,以其气上冲也。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且此三脉皆由阴中而上行,故其为病如此。癃,良中切。痔音雉。嗌音益。2AD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不字,母子不产病也。癃痔、遗溺,脉从阴器上行至咽,故为此等病也。任脉、冲脉行处相似,故须细别。督脉生病,疗之于督脉,勿疗任脉也。有本无痔字。又曰:此八种病,循督脉而生,故疗督脉之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此亦正任脉之分也,冲、任、督三脉异名同体亦明矣。骨上,谓腰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任脉、足厥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半。若灸者可灸三壮。齐下,谓齐直下同身寸之一寸阴交穴,任脉、阴冲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壮。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骨上,谓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齐下营,谓脐下一寸阴交穴也。皆任脉之穴而治此督脉之病,正以本篇所发明者虽分三脉,其所言治则但云督脉而不云任冲,故所用之穴亦以任为督,可见三脉本同一体,督即任冲之纲领,任、冲即督之别名耳。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下言疗督脉穴。骨上,量是骶骨。骨上,督脉标也。齐下营者,督脉本也,营,亦穴处也。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中,谓缺盆两间之中天突穴,在颈结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低针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有音,上气喘鸣声也。喉中央,廉泉也。缺盆中央,天突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谓气喘急而喉中有声也。喉中央者,两缺盆之中,任脉之天突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阳明之脉,渐上颐而环唇,故以侠颐名为渐也,是为大迎。大迎在曲颊前骨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陷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上侠颐者,是大迎穴道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气喘满而上冲于喉者,当治足阳明经侠颐之大迎穴。阳明之脉,由此渐上颐面,故名侠颐为渐也。2AD中华典藏网

蹇膝 ,伸不屈 ,治其楗 〔1〕 。坐而膝痛 ,治其机 〔2〕 。立而暑解 ,治其骸关 ①〔3〕 。膝痛痛及拇指 ,治其腘 〔4〕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 ,治其关 〔5〕 。膝痛不可屈伸 ,治其背内 〔6〕 。连 若折 ,治阳明中俞髎 ②〔7〕 ,若别 ,治巨阳少阴荥 ③〔8〕 ,淫泺胫痠 ④ ,不能久立 ,治少阳之维 ⑤ ,在外上五寸 ⑥〔9〕 。2AD中华典藏网

①骸关:《太素》作“厌关”。2AD中华典藏网

②俞髎:《太素》作“输窌”。2AD中华典藏网

③少阴荥:《太素》作“少阳荥”。2AD中华典藏网

④胫痠:《太素》无此二字。2AD中华典藏网

⑤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外踝上五寸,乃足少阳之络,此云“维”者,字之误也。2AD中华典藏网

⑥外上五寸:《太素》作“外踝上四寸”。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蹇膝,谓膝痛屈伸蹇难也。楗,谓髀辅骨上,横骨下,股外之中,侧立摇动取之筋动应手。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伸不得屈,骨病。蹇,纪偃反。在髀辅骨以上,横骨以下,名楗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蹇膝,膝痛而举动艰难也。伸不屈,能伸不能屈也。股骨曰楗。治其楗者,谓治其膝辅骨之上,前阴横骨之下,盖指股中足阳明髀关等穴也。楗音健。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髋骨两傍相接处。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侠 骨相接之处,为机。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侠臀两傍骨缝之动处曰机,即足少阳之环跳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暑,热也。若膝痛,立而膝骨解中热者,治其骸关。骸关,谓膝解也。一经云:起而引解。言膝痛起立,痛引膝骨解之中也。暑、引二字其义则异,起、立二字其意颇同。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人立支节解处热,治其厌关。厌关,骸关也,与膝骨相属,屈伸之处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因立暑中而支体散解不收者,当治其骸关,谓足少阳之阳关穴也。骸音鞋。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委中穴,背面取之,脉动应手。足太阳脉之所入,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母指,小母指也。足少阴、足太阳皆行腘中至足小指,故疗其腘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拇指,小拇指也,足太阳经所出,故当治其腘,即委中穴也。拇音母。腘音国。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关在腘上,当楗之后,背立按之,以动摇筋应手。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腘上髀枢为关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腘上为关,关者膝后之骨解也。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谓大杼穴也。所在灸刺分壮,与《气穴》同法。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背内,谓足太阳背输内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背内,足太阳经之大杼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7〕【王冰】 若膝痛不可屈伸,连 痛如折者,则针阳明脉中俞髎也,是则正取三里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膝痛不得屈伸,连脚 其痛若折者,疗足阳明中输,谓是巨虚上廉也。窌,输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胻,足胫骨也。膝痛不可屈伸,连胻若折者,治在阳明之中俞髎,王氏注为三里,愚谓指阳明俞穴,当是陷谷耳。胻音杭,又形敬切。髎音辽。2AD中华典藏网

〔8〕【王冰】 若痛而膝如别离者,则治足太阳少阴之荥也。足太阳荥,通谷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足少阴荥,然谷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若胻痛若别,可治足大阳、足少阳二脉荥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若再别求治法,则足太阳之荥穴通谷,足少阳之荥穴然谷,皆可以治前证。2AD中华典藏网

〔9〕【王冰】 淫泺,谓似酸痛而无力也。“五寸”一云“四寸”。《中诰图经》外踝上四寸无穴,五寸是光明穴也。足少阳之络,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入六分,留七呼。”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泺,罗各反。淫泺,膝胻痹痛无力也。外踝上五寸,足少阳光明穴也;少阳维者,在四寸中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淫泺,滑精遗沥也。如《本神》篇曰: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即此节之谓。维,络也。足少阳之络穴光明,在外踝上五寸。泺音禄。胫,形景切,又去声。痠,苏端切。2AD中华典藏网

辅骨上 、横骨下为楗 〔1〕 ,侠髋为机 〔2〕 ,膝解为骸关 〔3〕 ,侠膝之骨为连骸 ①〔4〕 ,骸下为辅 〔5〕 ,辅上为腘 〔6〕 ,腘上为关 〔7〕 ,头 ② 横骨为枕 〔8〕 。2AD中华典藏网

①连骸:《太素》作“患骸”。2AD中华典藏网

②头:《太素》作“项”。2AD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辅骨,膝辅骨。横骨,前阴横骨。是楗为股骨也。楗音健,刚木。2AD中华典藏网

〔2〕【张介宾】 髋,尻也,即脽臀也,一曰两股间也。机,枢机也。侠臀之外,即楗股上运动之机,故曰侠髋为机,当环跳穴处是也。髋音宽。脽音谁。2AD中华典藏网

〔3〕【张介宾】 骸,《说文》云:胫骨也。胫骨之上,膝之节解也,是为骸关。骸音鞋。2AD中华典藏网

〔4〕【张介宾】 膝上两侧,皆有侠膝高骨,与骸骨相为接连,故曰连骸。2AD中华典藏网

〔5〕【张介宾】 连骸下高骨,是为内外辅骨。2AD中华典藏网

〔6〕【张介宾】 辅骨上向膝后曲处为腘,即委中穴也。腘音国。2AD中华典藏网

〔7〕【张介宾】 腘上骨节动处,即所谓骸关也。2AD中华典藏网

〔8〕【王冰】 由是则谓膝辅骨上、腰髋骨下为楗。楗上为机,膝外为骸关,楗后为关,关下为腘,腘下为辅骨,辅骨上为连骸。连骸者,是骸骨相连接处也。头上之横骨,为枕骨。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膝辅骨上、横骨下,为楗,当膝解处为骸也。项横骨,项上头后,玉枕也。髋,孔昆反,又音完。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脑后横骨为枕骨。2AD中华典藏网

水俞五十七穴者 ,尻上五行 ,行五 ,伏菟上两行 ,行五 ,左右各一行 ,行五 ,踝上各一行 ① ,行六穴 〔1〕 。髓空在脑后 ② 三分 ,在颅际锐骨 ③ 之下 〔2〕 ,一在龂基 ④ 下 〔3〕 ,一在项后 ⑤ 中复骨下 〔4〕 ,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 〔5〕 。脊骨下空 ,在尻骨下空 〔6〕 。数髓空在面侠鼻 〔7〕 ,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 〔8〕 。两髆骨空 ,在髆中之阳 〔9〕 。臂骨空在臂阳 ⑥ ,去踝四寸两骨空 ⑦ 之间 〔10〕 。股骨上空在股阳 ,出上膝四寸 〔11〕 。 骨空 ,在辅骨之上端 〔12〕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 ⑧〔13〕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 ,相去四寸 〔14〕 。扁骨 ⑨ 有渗理腠 ⑩ ,无髓孔 ⑪ ,易髓无空 〔15〕 。2AD中华典藏网

①行五,踝上各一行:《太素》无此七字。2AD中华典藏网

②在脑后:《太素》无“在”字。2AD中华典藏网

③锐骨:《太素》作“兑骨”。2AD中华典藏网

④龂基:《太素》作“新纂”。2AD中华典藏网

⑤项后:《太素》无“后”字。2AD中华典藏网

⑥在臂阳:《太素》作“在阳”。2AD中华典藏网

⑦两骨空:《太素》无“空”字。2AD中华典藏网

⑧动下:《太素》作“动脉下”。2AD中华典藏网

⑨扁骨:《太素》作“遍骨”。2AD中华典藏网

⑩渗理腠:《太素》无“腠”字。2AD中华典藏网

⑪无髓孔:《太素》作“毋髓空”。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所在刺灸分壮,具《水热穴论》中,此皆是骨空,故《气穴》篇内与此重言尔。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前已言水输,今复重言者,此言水骨空,水输主骨,故重言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与《水热穴论》同,亦骨空也,故并及之。菟,兔、徒二音。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是谓风府,通脑中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髓,脑髓也。髓空,即风府也,在脑后入发际一寸,督脉穴。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当颐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诰》名下颐。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唇内上、齿缝中,曰龂交,则下齿缝中当为龂基,今日龂基下者,乃颐下正中骨隙也。王氏曰:当颐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诰图经》名下颐。龂音银。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谓瘖门穴也。在项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阳维之会,仰头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禁不可灸。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即大椎上骨节空也。复当作伏,盖项骨三节不甚显,故云伏骨下也。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上谓脑户穴也,在枕骨上,大羽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宛宛中,督脉足太阳之会,此别脑之户。不可妄灸,灸之不幸,令人瘖,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大羽者,强间之别名。”《气府》注云:“若灸者,可灸五壮。”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府上,脑户也,督脉穴。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不应主疗,经阙其名。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长强在脊骶端,正在尻骨下。王氏云“不应主疗,经阙其名”,得非误呼!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脊骨之末为尻骨。尻骨下空,长强也,督脉穴。2AD中华典藏网

〔7〕【王冰】 谓颧髎等穴,经不二指陈其处,小小者尔。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数,数处也。在面者,如足阳明之承泣、巨髎,手太阳之颧髎,足太阳之睛明,手少阳之丝竹空,足少阳之瞳子髎、听会。侠鼻者,如手阳明之迎香等处。皆在面之骨空也。2AD中华典藏网

〔8〕【王冰】 谓大迎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前侠颐同法。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阳明大迎分也,亦名髓孔。2AD中华典藏网

〔9〕【王冰】 近肩髃穴,经无名。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髆,肩髆也。中之阳,肩中之上髃也,即手阳明肩髃之次。2AD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在支沟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谓通间。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支沟上一寸,名三阳络,通间岂其别名欤!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臂阳,臂外也。去踝四寸两骨之间。手少阳通间之次也,亦名三阳络。2AD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在阴市上伏兔穴,下在承楗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股阳,股面也。出上膝四寸,当足阳明伏兔、阴市之间。2AD中华典藏网

〔12〕【王冰】 谓犊鼻穴也。在膝膑下 骨上侠解大筋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壮耳。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胻,足胫骨也。胻骨之上为辅骨。辅骨之上端,即足阳明犊鼻之次。胻,行敬切,又音杭。2AD中华典藏网

〔13〕【王冰】 经阙其名。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毛中动下,谓曲骨两旁股际,足太阴冲门动脉之下也。2AD中华典藏网

〔14〕【王冰】 是谓尻骨八髎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即尻上两旁,足太阳八髎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5〕【王冰】 扁骨,谓尻间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渗灌文理归凑之,无别髓孔也。易,亦也。骨有孔则髓有孔,骨若无孔则髓亦无孔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言骨上有空,五谷津液入此骨空,资脑髓也。此骨空种数所在难分,此皆可知者,不可知者故置而不数也。两肩,有本为唇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扁骨者,对圆骨而言。凡圆骨内皆有髓,有髓则有髓孔。若扁骨则但有血脉渗灌之理凑而内无髓,故凡诸扁骨以渗灌易髓者,则无髓亦无空矣,此胁肋诸骨之类是也。2AD中华典藏网

灸寒热之法 ,先灸 ① 项大椎 ,以年为壮数 〔1〕 。次灸橛骨 ② ,以年为壮数 〔2〕 。视背俞陷者灸之 〔3〕 ,举 ③ 臂肩上陷者灸之 〔4〕 ,两季胁之间灸之 〔5〕 ,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 〔6〕 ,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7〕 ,腨下陷脉灸之 〔8〕 。外踝后灸之 〔9〕 ,缺盆骨上 ,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10〕 ,膺中陷骨间灸之 〔11〕 ,掌束骨 ④ 下灸之 〔12〕 ,齐下关元三寸灸之 〔13〕 ,毛际动脉灸之 〔14〕 ,膝下三寸分间灸之 〔15〕 ,足阳明 ⑤ 跗上动脉灸之 〔16〕 ,巅上一 ⑥ 灸之 〔17〕 。犬所啮 ⑦ 之处灸之三壮 ,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⑧〔18〕 。凡当灸二十九处 ⑨〔19〕 ,伤食灸之 〔20〕 ,不已者 ,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 ,数刺之俞而药 ⑩ 之 〔21〕 。2AD中华典藏网

①先灸:《太素》作“先取”。2AD中华典藏网

②橛骨:《太素》作“厥骨”。2AD中华典藏网

③举:《太素》作“与”。2AD中华典藏网

④掌束骨:《太素》作“ 骭骨”。2AD中华典藏网

⑤足阳明:此下《太素》有“灸之”二字。2AD中华典藏网

⑥巅上一:《太素》作“巅上动脉”。2AD中华典藏网

⑦啮:《太素》作“ ”。2AD中华典藏网

⑧病法灸之:《太素》作“痛壮数灸也”。2AD中华典藏网

⑨二十九处:《太素》作“二十七处”。2AD中华典藏网

⑩其俞而药:《太素》作“之输血药”。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如患人之年数。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大椎穴,三阳督脉之会,故灸寒热气取。《明堂》大椎有疗伤寒病,不疗寒热。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灸寒热之法,多以虚劳为言,然当因病随经而取之也。大椎,督脉穴,灸如患者之年数。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尾穷谓之橛骨。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尾尽之穴曰橛骨,任脉穴也。橛音厥。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背胂骨际有陷处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此脉中血寒而少,故取背输陷也。厥骨,脊骶骨也。有本“厥”与“骨”通为一字,巨月反。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背俞,皆足太阳经穴。陷下之处,即经气之不足者,故当灸之。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肩髃穴也,在肩端两骨间,手阳明跷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臂肩亦取脉陷,疗寒热之输,肩贞等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肩髃也,手阳明经穴。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京门穴,肾募也,在髂骨与腰中季胁本侠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季胁本侠脊,京门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少阳京门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阳辅穴也,在足外踝上辅骨前绝骨之端,如前同身寸之三分所,去丘虚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在外踝上四寸。”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阳辅等穴。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少阳阳辅穴也。踝,胡寡切。2AD中华典藏网

〔7〕【王冰】 侠溪穴也,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流”当作“留”字。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临泣等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少阳侠溪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8〕【王冰】 承筋穴也,在腨中央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也,禁不可刺。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云:“腨中央如外陷者中”。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承山等穴。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太阳承山穴也。腨音篆。2AD中华典藏网

〔9〕【王冰】 昆仑穴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昆仑等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太阳昆仑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经阙其名,当随其所有而灸之。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结聚也,但随其所有而灸之,不必拘于俞穴。2AD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天突穴也,所在灸刺分壮,与前缺盆中者同法。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任脉之天突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2〕【王冰】 阳池穴也,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少阳阳池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3〕【王冰】 正在齐下同身寸之三寸也,足三阴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新校正云:按《气府》注云“刺可入一寸二分”者非。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任脉之关元穴在齐下三寸。2AD中华典藏网

〔14〕【王冰】 以脉动应手为处,即气街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阳明气冲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5〕【王冰】 三里穴也,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 骨外廉两筋肉分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阳明三里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6〕【王冰】 冲阳穴也,在足跗上同身寸之五寸骨间动脉,足阳明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全元起本“足阳明”下有“灸之”二字,并跗上动脉是二穴,今王氏去“灸之”二字,则见二穴,今于注中却存“灸之”二字,以阙疑之。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冲阳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7〕【王冰】 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督脉之百会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8〕【王冰】 犬伤而发寒热者,即以犬伤法三壮灸之。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犬伤令人寒热者,古有灸法如此,故云然也。啮,尼结切。2AD中华典藏网

〔19〕【杨上善】 骭音干。 骭,穴也,冲阳等穴也。题云灸寒热法,此总数之二十七处中,有依其输穴,亦取气指而灸之,不可为定,可量取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自犬啮之上,共计二十九处。犬伤者无定所,故不在数内。2AD中华典藏网

〔20〕【王冰】 伤食为病,亦发寒热,故灸。新校正云:详足阳明不别灸,则有二十八处,疑王氏去上文“灸之”二字者,非。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伤食而发寒热者,如上法求阳明经穴灸之。2AD中华典藏网

〔21〕【杨上善】 伤食为病,灸之不得愈者,可刺之。刺法,可刺大经所过之络出血,及饮药调之阳络脉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过于阳者,阳邪之盛者也。刺可写其阳,药可写其阴,灸之不已,当变其治法如此。2AD中华典藏网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①2AD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少阴何以主肾 ?肾何以主水 〔1〕 ?岐伯对曰 :肾者 ,至阴也 ②〔2〕 。至阴者 ,盛水也 〔3〕 。肺者 ,太阴也 ③ 。少阴者 ,冬脉也 〔4〕 ,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 〔5〕 。2AD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2AD中华典藏网

②至阴也:《太素》作“阴也”。2AD中华典藏网

③肺者,太阴也:《太素》作“肾者少阴”。2AD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问少阴之脉主之所由也。2AD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2AD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阴气舍水,故曰盛水。2AD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一曰肺者,量为不然也。少阴亦盛也,少阴之脉盛,属于冬分也。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阴者,谓寒也。冬月至寒,肾气合应,故云肾者至阴也。水王于冬,故云至阴者盛水也。肾少阴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也。肾气上逆,则水气客于肺中,故云皆积水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脉少阴,上入肺中,故曰末在肺也。所以肾之与肺,母子上下俱积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肾应北方之气,其脏居下,故曰至阴也。水王于冬而肾主之,故曰盛水也。肺为手太阴经,其脏属金。肾为足少阴经,其脏属水。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所以肾邪上逆,则水客于肺。故凡病水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亦以金水相生,母子同气,故皆能积水。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1〕 ?岐伯曰 :肾者 ,胃之关也 ① 。关门不利 ②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2〕 。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胕肿 〔3〕 。胕肿者 ,聚水而生病也 ③〔4〕 。2AD中华典藏网

①胃之关也:《太素》作“胃之关闭”。2AD中华典藏网

②关门不利:《太素》作“关闭不利”。2AD中华典藏网

③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太素》无此九字。2AD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肾为至阴聚水,未知何由生病?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生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灵枢经》曰:下焦溢为水。此之谓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气停,气停则水积,水之不行,气从乎肾,所谓从其类也。愚按:本节云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者,言关之不通也。《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言关之不固也。不通则癃闭而胕肿,不固则滑泄而脱元,职此之由,总因肾败。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关之为义,操北门锁钥之柄,凡一身元气消长,约束攸赖。故许知可云:补脾不若补肾者,谓救本之道,莫先乎此也。诚万古不易之良法。2AD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胃主水谷,胃气关闭不利,肾因聚水,肺气之应,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扶府反,与腐同义也。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上,谓肺;下,谓肾。肺肾俱溢,故聚水于腹中而生病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肌肤浮肿曰胕肿。脾主肌肉,足太阴也,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生病。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 :肾者 ,牝脏也 〔1〕 。地气上者属于肾 ,而生水液也 ,故曰至阴 〔2〕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 ,肾汗出逢于风 ① ,内不得入于脏腑 ②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③ ,行于皮里 ④ ,传为胕肿 ,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 〔3〕 。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 ⑤〔4〕 。2AD中华典藏网

①逢于风:《太素》作“逢风”。2AD中华典藏网

②入于脏腑:《太素》作“入其脏”。2AD中华典藏网

③玄府:《太素》作“六腑”。2AD中华典藏网

④行于皮里:《太素》作“行于皮肤”。2AD中华典藏网

⑤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太素》无此八字。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牝,阴也,亦主阴位,故云牝脏。2AD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牝,阴也。地气,阴气也。阴气盛水,上属于肾,生于津液也,故以肾为极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牝,阴也。地气上者,阴气升也。以阴从阴而生水液,故曰至阴。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勇而劳甚,谓力房也。劳勇汗出,则玄府开,汗出逢风,则玄府复闭。玄府闭已则余汗未出,内伏皮肤,传化为水,从风而水,故名风水。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勇者,腰脊用力劳甚,肾上腠开汗出,邪风因入,其风往来,内不得入腑之余脏,外不得洩腑之皮肤,聚水客于六腑之中,行于皮传为胕肿,其本肾风所为,名曰风水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勇而劳甚者,汗自阴分深处而发,故曰肾汗。汗出逢风则腠理闭,内已离于脏腑,外不得泄于皮肤,故客于玄府而为胕肿。此则因水因风,故名风水。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甲乙》“汗空”作“汗孔”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空,孔同。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水俞五十七处者 ,是何主也 ① ?岐伯曰 :肾俞五十七穴 ,积阴之所聚也 ,水所从出入也 〔1〕 。尻上五行行五者 ,此肾输 ②〔2〕 ,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 ,上为喘呼 〔3〕 ,不得卧者 ,标本俱病 〔4〕 ,故肺为喘呼 ,肾为水肿 〔5〕 。肺为逆不得卧 〔6〕 。分为相输 ,俱受者 ③ ,水气之所留也 〔7〕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 ,此肾之街 ④ 也 〔8〕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 〔9〕 ,此肾脉之下行也 ,名曰太冲 〔10〕 。凡五十七穴者 ,皆脏之阴络 ⑤ ,水之所客也 〔11〕 。2AD中华典藏网

①是何主也:《太素》作“是何所主也”。2AD中华典藏网

②此肾输:《太素》作“此皆肾输也”。2AD中华典藏网

③分为相输俱受者:《太素》作“分之相输受者”。2AD中华典藏网

④街:《太素》作“所冲”。2AD中华典藏网

⑤皆脏之阴络:《太素》作“皆脏阴之终也”。2AD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以下言水输也。肾为积阴,故津液出入也,皆肾为主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凡此五十七穴者,皆积阴之所聚,水所从出入者也。肾主水,故皆曰肾俞。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背部之俞,凡有五行,当其中者,督脉气所发,次两傍四行,皆足太阳脉气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尻上五行合二十五输者,有非肾脉所发,皆言肾输,以其近肾,并在肾部之内,肾气所及,故皆称肾输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尻上五行者,中行督脉也。傍四行,足太阳膀胱经脉也。行五者,中行五穴: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也。次二行各五穴:白环俞、中膂内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也。又次二行各五穴: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也。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肾俞。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水下居于肾,则腹至足而胕肿。上入于肺,则喘息贲急而大呼也。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标本者,肺为标,肾为本。如此者,是肺肾俱水为病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水之本在肾,标在肺,标本俱病,故在下则为胕肿大腹,在上则为喘呼不得卧。2AD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标为肺也,本为肾也。肺为喘呼,肾为水肿。二脏共为水病,故曰俱病也。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肺为喘呼气逆不得卧者,以其主呼吸故也。肾为水肿者,以其主水故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肺以主气,肺病气逆,故曰水病不得卧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主气,水在上则气不化,故肺为喘呼。肾主水,水在下则湿不分,故肾为水肿。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于肺,其病剧矣,故肺为逆不得卧也。2AD中华典藏网

〔7〕【王冰】 分其居处以名之,则是气相输应,本其俱受病气,则皆是水所留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以主水,肺以主气,故曰分之。二气通聚,故曰相输受也。相输受者,水之与气并留止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言水能分行诸气,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也。2AD中华典藏网

〔8〕【王冰】 街,谓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侠齐两傍,则肾脏足少阴脉及冲脉气所发,次两傍则胃腑足阳明脉气所发,此四行穴则伏菟之上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伏菟以上各二行者,左右四行,合有二十输者,皆是肾气足少阴傍冲脉所冲之输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伏菟,足阳明经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脉,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夹脐旁两行者,足少阴并冲脉气所发,行各五穴,则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阳明经所行,行各五穴,则气冲、归来、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气往来之道路,故为肾之街也。2AD中华典藏网

〔9〕【杨上善】 足三阴脉交结脚者,从踝以上左右各有一行,行六输,合有十二输,故聪有五十七穴也。2AD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冲脉上出于颃颡,下者注足少阴大络,以下伏行出跗循跗,故曰肾脉下行名曰大冲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三阴,肝、脾、肾三经也。三阴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阴交穴。踝上各一行,独指足少阴肾经而言。行六穴,则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肾之大络,并冲脉下行于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2AD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经》所谓五十七者,然尻上五行行五,则背脊当中,行督脉气所发者,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当其处也。次侠督脉两傍,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俞、内俞、白环俞,当其处也。又次外侠两旁足太阳脉气所发者,有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当其处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腹部正俞侠中行任脉两傍,冲脉足少阴之会者,有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当其处也。次侠冲脉足少阴两傍,足阳明脉气所发者,有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当其处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足内踝之上,有足少阴、阴跷脉并循腨上行,足少阴脉有太冲、复溜、阴谷三穴,阴跷脉有照海、交信、筑宾三穴。阴跷既足少阴脉之别,亦可通而主之,兼此数之,犹少一穴。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不可灸,令人偻。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缪刺论》注并《热穴》注俱云“刺入二寸”,而《刺热》注、《气府》注并此注作“二分”。宜从二分之说。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长强,在脊骶端,督脉别络,少阴所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此五穴者,并督脉气所发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少一穴,按《气府论》注十二椎节下有“阳关”一穴,若通数“阳关”,则不少矣。次侠督脉两傍,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侠督脉两傍,去督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中 内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大肠俞。侠脊 肺起肉,留十呼;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如大肠俞,伏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可入八分,不可灸。此五穴者,并足太阳脉气所发,所谓肾俞者,则此也。又次外两傍,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三寸,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膏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正坐取之。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伏而取之。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相去及刺灸分壮法如胃仓,伏而取之。此五穴者,并足太阳脉气所发也。次伏菟上两行,中注在齐下同身寸之五分两傍,相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五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同《气府》注云:侠中行方一寸。文异而义同。四满,在中注下同身寸之一寸。气穴,在四满下同身寸之一寸。大赫,在气穴下同身寸之一寸。横骨,在大赫下同身寸之一寸。各横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壮。次外两傍穴,外陵,在齐下同身寸之一寸。新校正云:按《气府论》注云:外陵在天枢下一寸。与此正同。两傍,去冲脉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大巨,在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同身寸之三寸;归来,在水道下同身寸之三寸;气街,在归来下。新校正云:按《气府》注、《刺热》注、《热穴》注云:在腹齐下,横骨两端,鼠蹊上一寸。《刺禁》注云:腹下侠齐两傍,相去四寸,鼠仆上一寸,动脉应手。《骨空》注云:在毛际两傍,鼠蹊上。诸注不同,今备录之。鼠蹊上同身寸之一寸,各横相去同身寸之二寸,此五穴者,并足阳明脉气所发,水道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半,若灸者可灸五壮;气街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余三穴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并可五壮。所谓肾之街者,则此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太钟在足内踝后街中。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跟后冲中。《刺疟》注、《刺腰痛》注作:跟后街中动脉。此云:内踝后。此注非。足少阴络别走太阳者,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复溜,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照海,在内踝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交信,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阴跷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筑宾,在内踝上腨分中,阴维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阴谷,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所谓肾经之下行,名曰太冲者,则此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是等诸穴,皆肾之阴脏所终之输,水客之舍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共五十七穴。皆脏之阴络,为阴气之所行,故治水者当察而取之。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春取络脉分肉 ,何也 〔1〕 ?岐伯曰 :春者木始治 ,肝气始生 ① ,肝气急 ,其风疾 ,经脉常深 ,其气少 ,不能深入 ,故取络脉分肉间 〔2〕 。帝曰 :夏取盛经分腠 ,何也 ?岐伯曰 :夏者火始治 ,心气始长 ,脉瘦气弱 ,阳气留溢 ② ,热熏分腠 ,内至于经 ,故取盛经分腠 ,绝肤而病去者 ,邪居浅也 〔3〕 。所谓盛经者 ,阳脉也 〔4〕 。2AD中华典藏网

①始生:《太素》无“始”字。2AD中华典藏网

②留溢:《太素》作“流溢”。《素问》新校正云:按别本“留”一作“流”。2AD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本论之义,即所以释前篇也。2AD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络脉浮浅,经脉常深,春时邪在络脉分肉间,故取之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春属木,木应肝,肝主风。春刺络者,刺肝邪也。风木之邪虽为急疾,然春风本柔,将达于外,经脉常深,邪非深入,故当取络脉之穴如前篇,及分肉间也。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绝,谓绝破,今病得出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阳气独盛,故脉瘦气弱也。热气内至于经,外薰分腠,故取盛经分腠浅处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夏属火,火应心,心主热。夏令阳浮于外,热熏分腠,气在盛经孙络之间。故夏取盛经分腠者,治在阳分,所以去心邪也。2AD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三阳盛经也。夏日其经热盛,故取其盛经部内分腠。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谓手足三阳及十二经之经穴,如手太阴经渠之类,凡夏气所在者,即阳脉也。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秋取经俞 ,何也 ?岐伯曰 :秋者金始治 ,肺将收杀 ①〔1〕 。金将胜火 ,阳气在合 〔2〕 ,阴气初胜 ,湿气及体 〔3〕 ,阴气未盛 ,未能深入 ,故取俞以泻阴邪 ,取合以虚阳邪 。阳气始衰 ,故取于合 ②〔4〕 。2AD中华典藏网

①收杀:《太素》作“初杀”。2AD中华典藏网

②故取于合: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谓始秋之治变。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三阴已升,故渐将收杀。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金王火衰,故云金将胜火。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以渐于雨湿雾露,故云湿气及体。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经俞者,诸经之经穴俞穴也。俞应夏,经应长夏,皆阳分之穴。秋属金,金应肺,令主收杀。其时金将胜火,阳气尚在诸经之合。阳气初衰,阴气初胜,故寒湿之气及体。2AD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经输者,谓经之穴也。秋病在输者,故取其输以写阴邪;阳衰在合,故取于合以虚阳邪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阴气未深,犹在阳分,故取经俞以写阴邪。阳气始衰,邪将收敛,故取合穴以虚阳邪也。皇甫士安云:是谓始秋之治变。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冬取井荥 ,何也 ?岐伯曰 :冬者水始治 ,肾方闭 ,阳气衰少 ,阴气坚盛 ① ,巨阳伏沉 ,阳脉乃去 〔1〕 ,故取井以下阴逆 ,取荥以实阳气 ②〔2〕 。故曰 :冬取井荥 ,春不鼽衄 。此之谓也 ③〔3〕 。2AD中华典藏网

①坚盛:《太素》作“紧”。2AD中华典藏网

②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实”作“遣”,《甲乙经》、《千金方》作“通”。2AD中华典藏网

③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是谓末冬之治变。又按:此与《四时刺逆从论》及《诊要经终论》义颇不同,与《九卷》之义相通。2AD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去,谓下去。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紧,盛也。巨阳足太阳气,伏沉在骨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井应冬,荥应春也。冬属水,水主肾,水王于冬,其气闭藏也。少阴,肾也。巨阳,膀胱也。二经表里,阴气方盛,所以阳脉衰去。2AD中华典藏网

〔2〕【张介宾】 取井以下阴逆,抑有余也。取荥以实阳气,扶不足也。2AD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井为木也,荥为火也。冬合之时取井荥者,冬阴气盛,逆取其春井,写阴邪也;逆取其夏荥,补其阳也。故冬无伤寒,春不鼽衄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皇甫士安云:是为初冬之治变。鼽音求。2AD中华典藏网

帝曰 :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 ,余论其意 ,未能领别 ① 其处 ,愿闻其处 ,因闻其意 〔1〕 。岐伯曰 :头上五行行五者 ,以越诸阳之热 逆也 〔2〕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 ,此八者 ,以泻胸中之热也 〔3〕 。气街 、三里 、巨虚上下廉 ,此八者 ,以写胃中之热也 〔4〕 。云门 、髃骨 、委中 、髓空此八者 ,以写四支之热也 〔5〕 。五脏俞傍五 ,此十者 ,以写五脏之热也 〔6〕 。2AD中华典藏网

①领别:《太素》无“领”字。2AD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其意。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头上五行者,当中行谓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傍,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容豆,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囟会在上星后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前顶在囟会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刺如囟会法;百会在前顶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刺如上星法;后顶在百会后同身寸之二寸五分枕骨上,刺如囟会法。然是五者皆督脉气所发也。上骨留六呼,若灸者并可灸五壮;次两傍穴,五处在上星两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承光在五处后同身寸之一寸;通天在承光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络却在通天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玉枕在络却后同身寸之七分。然是五者,并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五处、通天各留七呼,络却留五呼,玉枕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承光不灸,玉枕刺入二分。又次两傍,临泣在头直目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五分,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目窗、正营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承灵、脑空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然是五者并足少阳、阳维二脉之会。脑空一穴,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余并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临泣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下言热输也。人头为阳,故头上二十五输,以起诸阳热者。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头上五行者,督脉在中,傍四行,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也。次两傍二行各五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又次两傍二行各五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热气之逆于上者。2AD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气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并《气穴》注作“七壮”。《刺疟》注、《刺热》注作“五壮”。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在胸中行两傍,相去同身寸之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仰而取之,手、足太阴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五壮。缺盆在肩上横骨陷者中,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背俞即风门热府俞也,在第二椎下两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三分,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今《中诰孔穴图经》虽不名之,既曰风门热府,即治热之背俞也。新校正云:按王氏注《刺热论》云“背俞未详何处”,注此指名“风门热府”注,《气穴论》以“大杼”为背俞,三经不同者,盖亦疑之者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杼,除吕反。膺输,膺中输也。背输,肺输。此八前后近胸,故写胸中热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阴经穴。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风门也,一名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后,故可写胸中之热。2AD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气街在腹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气街诸注不同,具前《水穴》注中。三里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胻外廉两筋肉分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此八皆是胃脉足阳明所贯之输,故写胃中热气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气冲、三里、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写胃中之热。2AD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相去同身寸之六寸,动脉应手,足太阴脉气所发。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同《气穴》注作“手太阴”,《刺热》注亦作“手太阴”。举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验今《中诰孔穴图经》无髃骨穴,有肩髃穴,穴在肩端两骨间,手阳明、跷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中在足膝后屈处,腘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按今《中诰孔穴图经》云:腰俞穴一各。髓空在脊中第二十一椎节下,主汗不出,足清不仁,督脉气所发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腰俞刺入“二寸”当作“二分”,以具前《水穴》注中。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云门近肩,髃骨在肩,并向手臂也;委中在腘,髓空在腰,一名腰输,皆主于脚,故写四支之热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云门,手太阴经穴。髃骨,即肩髃,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云门、髃骨连手,委中、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写四支之热。空,孔同。2AD中华典藏网

〔6〕【王冰】 俞傍五者,谓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侠脊两傍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并足太阳脉气所发也。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五壮;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魂门在第九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五壮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皆太阳五脏之输,左右各有五输,故有十输,以写五脏之热也。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五脏俞傍五穴:肺俞之傍,魄户也;心俞之傍,神堂也;肝俞之傍,魂门也;脾俞之傍,意舍也;肾俞之傍,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写五脏之热。2AD中华典藏网

凡此五十九穴者 ,皆热之左右也 〔1〕 。帝曰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 ,何也 ?岐伯曰 :夫寒盛则生热也 〔2〕 。2AD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皆热病左右之输也。2AD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寒气外凝,阳气内郁,腠理坚致,元府闭封,致则气不宣通,封则湿气内结,中外相薄,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而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斯乃新病数日者也。2AD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夫阳极则降,阴极则升,是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斯乃物理之常也。故热病号曰伤寒,就本为名耳。2AD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寒邪外束,则阳气内郁,故传而为热,所以寒盛则生热也。然则外感发热者,因伤于寒也,散其寒则阳气泄而热自除矣。今有不知标本者,但见发热,辄用苦寒。夫阴寒沉滞,焉能解表?表不解则热愈甚,所以轻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戒也。2AD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