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①JdN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 :余闻刺法言 ,有余写之 ,不足补之 。何谓有余 ?何谓不足 〔1〕 ?岐伯对曰 :有余有五 ,不足亦有五 ,帝欲何问 〔2〕 ?帝曰 :愿尽闻之 〔3〕 。岐伯曰 :神有余有不足 ,气有余有不足 ,血有余有不足 ,形有余有不足 ,志有余有不足 〔4〕 ,凡此十者 ,其气不等也 〔5〕 。JdN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一卷。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为刺之道,唯有补法,余已略闻,然未悉之,故曰何谓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举五数也。JdN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闻五数也。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列五数也。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以各有所宗,故不等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神、气、血、形、志各有补写,故有十数,名曰不等。又此十种补写,极理以论,随气慢衍,变化无穷,故曰不等。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虚实,故其气不等。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人有精气津液 ,四支九窍 ,五脏十六部 ,三百六十五节 ,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 ,不足亦有五 ,何以生之乎 〔1〕 ?岐伯曰 :皆生于五脏也 〔2〕 。夫心藏神 〔3〕 ,肺藏气 〔4〕 ,肝藏血 〔5〕 ,脾藏肉 〔6〕 ,肾藏志 ,而此成形 〔7〕 。志意通 ,内连骨髓 ,而成身形五脏 〔8〕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9〕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 ① 而生 ② ,是故守经隧焉 〔10〕 。JdN中华典藏网

①变化:《太素》作“化变”。JdN中华典藏网

②而生:此下《太素》有“于血气”三字。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针经》曰:两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液之渗于空窍,留而不行者,为液也。十六部者,谓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合为十六部也。三百六十五节者,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针经》曰:所谓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皆神气出入游行之所,非骨节也。言人身所有则多,所举则少,病生之数,何以论之?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支合手足故有十六部,如此人身之数,皆有虚实,有余不足者,是亦众多,未知生病,其数何如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四支,手足也,合九窍五脏,共为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者,言脉络之会。如《九针十二原》篇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谓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凡此诸部,皆所以生百病者。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谓五神脏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脏为身之内主,用摄身病,无理不尽,故曰皆生五脏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阴阳表里,无非五脏之所主也。JdN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心藏神者,心藏于脉以舍神。今藏神者,言所舍也。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肺藏气者,肺藏于气,气以舍魄。今藏气者,言其舍也。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血藏于肝以舍魂。今藏血者,亦言其舍。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脾藏肉者,脾主于肉,故曰藏肉,非正藏肉,脾于营以为正也。脾藏营,营以舍意及智二神,以脾营血,谷气最大,故二神舍也。JdN中华典藏网

〔7〕【王冰】 言所以病皆生于五脏者何哉?以内藏五神而成形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藏志者,肾藏于精,精以舍志。今藏志者,言所舍也。肾有二枚,在左为肾,在右为命门,肾以藏志,命门藏精,故曰肾藏精者也。《八十一难》精亦名神,故有七神。又此五脏,心藏脉者,脉通经络血气者也。脾藏营者,通营之血气者也。肝藏血者,言其血有发眼之明也。五神藏于五脏,而共成身形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正以见形成于外,神藏于内,惟此五者而已。JdN中华典藏网

〔8〕【王冰】 志意者,通言五神之大凡也。骨髓者,通言表里之成化也。言五神通泰,骨髓化成,身形既立,乃五脏互相为有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五脏”二字。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意是脾神,通于营气,志是肾神,通于三焦原气别使,皆以内连骨髓,成身形及五脏,故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志意者,统言人身之五神也。骨髓者,极言深邃之化生也。五神藏于五脏而心为之主,故志意通调,内连骨髓,以成身形五脏,则互相为用矣。JdN中华典藏网

〔9〕【杨上善】 五脏之道,皆出于十二经络之隧,以行营卫血气也。JdN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血气者,人之神,邪侵之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故变化而百病乃生矣。然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故守经隧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经隧”作“经渠”,义各通。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营卫不和,百病还生血气之中,故守经隧以调血气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隧,潜道也。经脉伏行,深而不见,故曰经隧。五脏在内,经隧在外,脉道相通,以行血气,血气不和,乃生百病,故但守经隧,则可以治五脏之病。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神有余有不足何如 ?岐伯曰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①〔1〕 。血气 ② 未并 ,五脏安定 ,邪客于形 ,洒淅 ③ 起于毫毛 ,未入于经络也 ,故命曰神之微 〔2〕 。帝曰 :补写奈何 ?岐伯曰 :神有 余 ,则写其小络之血 ,出血勿之深斥 ,无中其大经 ,神气乃平 〔3〕 。神不足者 ,视其虚络 ,按 ④ 而致之 ,刺而利之 ,无出其血 ,无泄其气 ,以通其经 ,神气乃平 〔4〕 。帝曰 :刺微奈何 〔5〕 ?岐伯曰 :按摩勿释 ,著针勿斥 〔6〕 ,移气于不足 ⑤ ,神气乃得复 〔7〕 。帝曰 :善 〔8〕 。JdN中华典藏网

①悲:《太素》作“忧”。JdN中华典藏网

②血气:此上《太素》有“神不定则”四字。JdN中华典藏网

③洒淅:《太素》作“洫溯”。JdN中华典藏网

④按:《太素》作“切”。JdN中华典藏网

⑤移气于不足:《太素》作“移气足”。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心之藏也。《针经》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悲”一为“忧”,误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云:悲,一为忧,误也。按《甲乙经》及《太素》并全元起注本并作“忧”。皇甫士安云:“心虚则悲,悲则忧,心实则笑,笑则喜。夫心之与肺,脾之与心,互相成也。故喜发于心而成于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一过其节则二脏俱伤。”杨上善云:“脾之忧,在心变动也。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神有余不足忧笑者,神病候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心藏神,火之精也。阳胜则神王,故多喜而笑。阳衰则阴惨乘之,故多忧而悲。《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皆此义也。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并,谓并合也。未与邪合,故曰未并也。洒淅,寒貌也。始起于毫毛,尚在于小络,神之微病,故命曰神之微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洒淅”作“凄厥”,《太素》作“洫泝”。杨上善云:“洫,毛孔也。水逆流曰泝,谓邪气入于腠理,如水逆流于洫。”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下言神病微也。夫神者,身之主也。故神顺理而动,则其神必安,神安则百体和适,和则腠理周密,周密则风寒暑湿无如之何,故终天年而无不道者也。若忘神任情,则哀乐妄作,作则喜怒动形,动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则邪气竞入,竞入为灾,遂成百病,夭丧天年也。既不能善摄而病生者,可除于晚微。故邪之初客,外则始在皮毛,未入经络,内则血气未得相并,五脏安定,洫溯之于毫毛,名曰神之微病也。洫,谓毛孔也。水逆流曰溯,谓邪气也。邪气入于腠理时,如水逆流于洫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外邪之在心经也。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今血气未并,邪犹不深,故五脏安定。但洒淅起于毫毛,未及经络,此以浮浅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病也,故命曰神之微。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邪入小络,故可写其小络之脉出其血,勿深推针,针深则伤肉也。以邪居小络,故不欲令针中大经也。络血既出,神气自平。斥,推也。小络,孙络也。《针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平,谓平调也。新校正云: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斥,齿亦反,推也。勿深推也。神之有余气浅,故刺小络出血也。斥者,深则触其大经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小络,孙络也。斥,弃除也。心主血脉而藏神,神本无形,故神有余者,但写其小络之血,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经,神自平矣。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但通经脉令其和利,抑按虚络今其气致,以神不足,故不欲出血及泄气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按”作“切”,“利”作“和”。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神之不足则虚,故刺而不洩泄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按而致之,致其气也。刺而利之,补不足以行其滞也。病以神不足,故不宜出血及泄其气,但欲通其经耳。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覆前初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者。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微,即未病之病也,夫和气之要,莫先按摩之,以手按摩之,邪气得洩,神气得通,微邪得洩,何得须以针斥之。JdN中华典藏网

〔7〕【王冰】 按摩其病处,手不释散,著针于病处,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气内朝于针,移其人神气,今自充足,则微病自去,神气乃得复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云“移气于足”,无“不”字。杨上善云:按摩,使气至于踵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刺外邪之在心经者,即上文所谓神之微也。微邪在心经之表,故当按摩勿释,欲散其外也;著针勿斥,毋伤其内也;乃可移气于不足,邪去而神自复矣。JdN中华典藏网

〔8〕【杨上善】 按摩使神气至踵,则邪气复遁去之也。JdN中华典藏网

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不足则息利少气 〔1〕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2〕 ,皮肤微病 ,命曰白气微泄 〔3〕 。帝曰 :补写奈何 ?岐伯曰 :气有余 ,则写其经隧 〔4〕 ,无伤其经 〔5〕 ,无出其血 ,无泄其气 〔6〕 ;不足则补其经隧 ,无出其气 〔7〕 。帝曰 :刺微奈何 〔8〕 ?岐伯曰 :按摩勿释 ,出针视之 ,曰我将深之 ,适人必革 ,精气 ① 自伏 〔9〕 ,邪气散乱 ,无所休息 ②〔10〕 ,气泄腠理 ,真气乃相得 〔11〕 。帝曰 :善 〔12〕 。JdN中华典藏网

①精气:《太素》无“气”字。JdN中华典藏网

②休息:《太素》作“伏息”。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肺之藏也。肺藏气,息不利则喘。《针经》曰: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满仰息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息利少气,以肺气不足,则出入易,故呼吸气少而利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肺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大略同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以下言其气微也。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肺合脾,其色白,故曰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肺脏外主皮肤,内主于气。今外言其皮肤病,其内言于气之微病。五色气中,肺为白气。洩者,肺气洩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肺经之表邪也。血气未并,义俱如前。肺主皮肤而属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气微泄。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经隧者,手太阴之别,从手太阴走手阳明,乃是手太阴向手阳明之道,故曰经隧。遂,道也。欲通脏腑阴阳,故补写之,皆取其正经别走之络也。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写其阴经别走之络,不得伤正经也。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写太阴别走经隧者,不得出血出气也,所谓写阴实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7〕【王冰】 气,谓荣气也。针写若伤其经,则血出而荣气泄脱,故不欲出血泄气,但写其卫气而已。针补则又宜谨闭穴俞,然其卫气亦不欲泄之。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经隧者,手太阴之别,从手太阴走手阳明,乃是手太阴向手阳明之道,欲道脏腑阴阳,故补写皆从正经,别走之络,写其阴经,别走之路,不得伤其正经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刺太阴经之别走之络,以补太阴,不令气洩于外,所谓补阴虚也。补写阳经,亦如阴经法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经隧义如前。写其经隧者,谓察其有余之脉,写其邪气而已;无伤其大经,出其血,泄其正气,此刺气之法也。有余尚尔,不足可知矣。JdN中华典藏网

〔8〕【王冰】 复前白气微泄者。JdN中华典藏网

〔9〕【杨上善】 释,停发也。革,改也。夫人闻乐至,身心欣悦,闻痛及体,情必改异,欣悦则百体俱纵,改革精志必拒,拒则邪精消伏也。JdN中华典藏网

〔10〕【杨上善】 邪气伏已,邪精散于腠理,无由更聚也。JdN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亦谓按摩其病处也。革,皮也。我将深之,适人必革者,谓其深而浅刺之也。如是胁从,则人怀惧色,故精气潜伏也。以其调适于皮,精气潜伏,邪无所据,故乱散而无所休息,发泄于腠理也。邪气既泄,真气乃与皮腠相得矣。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革,改也。夫人闻乐至,则身心忻悦,闻痛及体情必改异,忻悦则百体俱纵,改革则情志必拒,拒则邪气消伏。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刺肺经之微邪也。适,至也。革,变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肤之气流行也。次出针而视之曰:我将深之。欲其恐惧而精神内伏也。适人必革者,谓针之至人,必变革前说而刺仍浅也。如是则精气既伏于内,邪气散乱,无所止息,而泄于外,故真气得其所矣。JdN中华典藏网

〔12〕【杨上善】 邪气散洩,故真气无乱,所以相得也。JdN中华典藏网

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①〔1〕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孙络水溢 ② ,则经有留血 〔2〕 。帝曰 :补写奈何 ?岐伯曰 :血有余 ,则写其盛经出其血 。不足 ,则视 ③ 其虚经 〔3〕 ,内针其脉中 ,久留而视 ④ ,脉大 ,疾出其针 ,无令血泄 〔4〕 。帝曰 :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 :视其血络 ,刺出其血 ,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 ⑤〔5〕 。帝曰 :善 〔6〕 。JdN中华典藏网

①恐:《太素》作“悲”。JdN中华典藏网

②水溢:《太素》作“外溢”。JdN中华典藏网

③视:《太素》作“补”。JdN中华典藏网

④久留而视:《太素》作“久留而血至”。《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久留之血至。”《太素》同。JdN中华典藏网

⑤其疾:《太素》作“其病”。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肝之藏也。《针经》曰:肝藏血。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经》及《太素》并同。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肝血有余于肝,所以嗔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肝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肝藏血。肝气虚则恐,实则怒。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络有邪,盛则入于经,故云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言血微邪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肝经之表邪也。邪不在脏而在经,但察其孙络之脉有外溢者,则知其大经之内,有留止之血也。JdN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写其盛经出血,所以不怒。正补其虚,令不洩血,所以不悲。有本视其虚经也。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脉盛满则血有余,故出之。经气虚则血不足,故无令血泄也。久留疾出,是谓补之。《针解论》曰:徐而疾则实。义与此同。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内针足厥阴脉中,血至针下,聚而脉大,疾出其针,勿令血洩,所以称疾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有余则盛经满溢,故当写而出之;不足则察其经之虚者,内针补之。然补虚之法,必留针以候气,所谓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者是也。留针既久,但视其脉已大,是气已至,则当疾出其针矣。血去则愈虚,故无令血泄也。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血络满者,刺按出之,则恶色之血不得入于经脉。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刺肝经之表邪也。邪血在络,但速去之,自可免入经之患矣。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刺去血脉,遂无令恶血入经中,故无血邪微病也。JdN中华典藏网

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 ① 不利 ,不足则四支不用 〔1〕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肌肉蠕动 ② ,命曰微风 〔2〕 。帝曰 :补写奈何 ?岐伯曰 :形有余则写其阳经 ,不足则补其阳络 〔3〕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取分肉间 ,无中其经 ③ ,无伤其络 〔4〕 ,卫气得复 ,邪气乃索 〔5〕 。帝曰 :善 〔6〕 。JdN中华典藏网

①泾溲:《太素》无“泾”字。JdN中华典藏网

②蠕动:《太素》作“濡动”。JdN中华典藏网

③其经:《太素》无“其”字。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脾之藏也。《针经》曰: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泾,大便。溲,小便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泾”作“经”。妇人月经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形者,非唯身之外状名形,举体皆名。溲,四支不随也。有本经溲者,经即妇人月经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脾脏之虚实也。泾,水名也。溲,溺也。脾湿胜则气壅不行,故腹胀而泾溲不利。脾主四肢,故虚则四支不用。此与《本神》篇义同。泾音经。溲音搜。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邪薄肉分,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故肉蠕动。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蠕”作“溢”。《太素》作“濡”。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濡动者,以体虚受风,腠理内动,命曰微风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脾经之表邪也。脾主肌肉,故微邪未深者,但肌肉间蠕动,如有虫之微行也。脾土畏风木,风主动,故命曰微风。蠕音软,又乳允切。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并胃之经络。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阳经络,足阳明经及络也。或为阳营,非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经穴、络穴皆足阳明者,以胃为脾之阳也。故实者写之,写脾之阳邪也;虚者补之,补脾之阳气也。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可中分肉之间卫气,不可伤足阳明经络之脉也。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故肉蠕动即取分肉间。但开肉分,以出其邪,故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复旧而邪气尽。索,散尽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刺脾经之微邪也。邪在肌肉,故但当刺其分肉间,使卫气得复,则邪气自索。索者,散也。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分肉之间,卫气行处,邪气已散,卫气复得也。索,散也。JdN中华典藏网

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①〔1〕 ,不足则厥 〔2〕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骨节有动 〔3〕 。帝曰 :补写奈何 ?岐伯曰 :志有余则写然筋血者 ② ,不足则补其复溜 ③〔4〕 。帝曰 :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 :即取之 ,无中其经 ,邪所 ④ 乃能立虚 〔5〕 。帝曰 。善 〔6〕 。JdN中华典藏网

①飧泄:《太素》作“飡洩”。JdN中华典藏网

②筋血者:此下《太素》有“出其血”三字。《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云:写然筋血者,出其血。杨上善云:然筋,当是然谷下筋。再详诸处引然谷者,多云然骨之前血者,疑少“骨之”二字,“前”字误作“筋”字。JdN中华典藏网

③复溜:《太素》作“复留”。JdN中华典藏网

④邪所:《太素》作“以邪”。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志,肾神气也。有余即少腹胀满,饮食不消,为飡洩也。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肾之藏也。《针经》曰: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胀,谓胀起。厥,谓逆行上冲也。足少阴脉下行,令气不足,故随冲脉逆行而上冲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肾脏之虚实也。肾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肾邪有余,则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肾气不足,则阴虚阳胜而为厥逆上冲。《本神》篇曰: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解精微论》曰: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足逆冷也。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肾合骨。故骨有邪薄,则骨节假动,或骨节之中,如有物鼓动之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骨节动者,肾志病微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肾经之微邪也。肾主骨,邪未入脏而薄于骨,故但于骨节之间,有鼓动之状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然筋,谓然谷,足少阴荥也,在内踝之前,大骨之下陷者中。血络盛则泄之,其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复溜,足少阴经也,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然筋,足少阴营,在足内踝之下,名曰然谷。足少阴经无然筋,当是然谷下筋也。复留,足少阴经,在足内踝上三寸,此二皆是志之脉穴,故写然筋之血,补复留之气。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然筋当作然谷,足少阴之荥穴也,出其血可以写肾之实。复溜,足少阴之经穴也,致其气可以补肾之虚。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不求穴俞,而直取居邪之处,故云即取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邪所”作“以去其邪”。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刺肾经骨节之邪也。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故无中其经穴,则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虚矣。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未并者,志微病。以病是微,未中于经,但刺经气所发之穴,邪气立虚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余已闻 ① 虚实之形 ,不知其何以生 〔1〕 。岐伯曰 :气血以并 ,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 ,血逆 ② 于经 〔2〕 ,血气离居 ,一实一虚 〔3〕 。血并于阴 〔4〕 ,气并于阳 ,故为惊狂 〔5〕 ;血并于阳 ,气并于阴 ,乃为炅 中 〔6〕 ;血并于上 ,气并于下 ,心烦惋 ③ 善怒 〔7〕 ,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 ,乱而喜忘 〔8〕 。JdN中华典藏网

①已闻:《太素》作“以闻”。JdN中华典藏网

②血逆:《太素》作“血留”。JdN中华典藏网

③惋:《太素》作“悗”。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形,状也。虚实之状,已闻于上,虚实所生,犹未知之,故复请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十二经气乱卫气也。十二经血留于营经也。或曰血流也。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卫行脉外,故气乱于卫;血行经内,故血逆于经。血气不和,故一虚一实。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血气相并,离于本居处,故各有虚实也。夫血气者,异名同类,相得成和。今既相并,一实一虚,虚实所生,是所由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并,偏胜也。倾,倾陷也。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实,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血并足太阴脉及足少阴脉也。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气并于阳,则阳气外盛,故为惊狂。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气并足阳明脉及足太阳脉也。血气皆盛,故发惊狂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并于阴,是重阴也。气并于阳,是重阳也。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故为惊狂。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血并足阳明,气并足太阴,为热中病也。炅,热也。JdN中华典藏网

【王冰】 气并于阴,则阳气内盛,故为热中。炅,热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并于阳,阴在表也。气并于阴,阳在里也。故为炅中。炅,热也。炅,居永切。JdN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血盛上冲心,故心烦闷而喜怒。悗则闷同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鬲上也。下,鬲下也。血并于上,则阴邪抑心,故烦惋。气并于下,则火动于肝,故善怒。惋,乌贯切。JdN中华典藏网

〔8〕【王冰】 上,谓鬲上。下,谓鬲下。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气盛乱心,故善忘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如是 ① 血气离居 ,何者为实 ?何者为虚 〔1〕 ?岐伯曰 :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2〕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 ,血之所并为气虚 〔3〕 。JdN中华典藏网

①如是:《太素》作“于是”。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血气离居相并,未知二经虚实何定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并于阴则阳中无阴,气并于阳则阴中无阳,阴阳不和,故血气离居。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泣,谓如雪在水中,凝住而不行去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之与气,体虽异而性则同,故皆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泣而留滞,温则消散而运行。邪之或并于血,或并于气,由于此矣。泣,涩同。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气并于血则血少,故血虚;血并于气中则气少,故气虚。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血之与气,皆恶于寒,故脉有寒则泣而不流者,温则消释而去。是以气寒则血来并之,以为血虚,则气为实也;若血寒则气来并之,以为气虚,则血为实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气并于阳则无血,是血虚也。血并于阴则无气,是气虚也。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 。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 ,气并为虚 ,是无实乎 〔1〕 ?岐伯曰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2〕 ,故气并则无血 ,血并则无气 ,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 〔3〕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 〔4〕 ,血与气并 ,则为实焉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 暴死 ,气复反 ① 则生 ,不反则死 〔5〕 。JdN中华典藏网

①气复反:《太素》无“气”字。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人之所生,唯血与气。今夫子但言血气有虚,不言其实,是为人之血气不足,请申其意也。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气并于血则血无,血并于气则气无。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气并于血,则血失其气;血并于气,则气失其血,故曰血与气相失。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血并则血有气毋,气并则气有血毋,是以言虚不无其实,论实不废其虚,故在身未会无血气也。所言虚者,血气相并相失为虚,相得为实耳。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相失者,不相济,失则为虚矣。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大络、孙络,俱输血气入于大经,则大经血气俱实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大经血气皆实,走膈以上,以下无气,故手足逆冷,卒暴死也。手足还暖复生,不还则死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文言血与血并,气与气并,偏虚偏实也。此言血与气并,并者为实,不并者为虚也。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若气极而反,则阴必渐回,故可复苏。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实者何道从来 ?虚者何道从去 ?虚实之要 ,愿闻其故 〔1〕 。岐伯曰 :夫阴与阳 ,皆有俞会 ,阳注于阴 ,阴满之外 〔2〕 ,阴阳匀平 ① ,以充其形 〔3〕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4〕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 〔5〕 。JdN中华典藏网

①匀平:《太素》作“旬平”。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血气何道来入此经为实,何道而去此经为虚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脏腑阴阳之脉,皆有别走输会相通。如足阳明从丰隆之穴,别走足太阴,太阴从公孙之穴,别走足阳明,故曰外也。JdN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甲子一日一迎为旬。旬,迎也。阴阳之脉五十迎无多少者,名曰旬平。旬平和气,以充其身形也。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平人,谓平和之人。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九候之动不先后,又不相反,故曰若一。和气若一,故人得和平。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俞会,经穴有俞有会也。阳注于阴,则自经归脏;阴满之外,则自脏及经。九候若一,则阴阳和,血气匀,身安无病,故曰平人。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阴,五脏也。阳,六腑也。风雨寒暑外邪,从外先至六腑,故曰生于阳也。饮食起居,男女喜怒,内邪生于五脏,故曰生于阴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风雨寒暑,生于外也,是为外感,故曰阳。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于内也,是为内伤,故曰阴。外感多有余,内伤多不足。此实之所以来,虚之所以去也。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风雨 ① 之伤人 ,奈何 ?岐伯曰 :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 ,络脉满则输 ② 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 ,其脉坚大 ,故曰实 〔1〕 。实者外坚充满 ,不可按之 ③ ,按之则痛 〔2〕 。帝曰 :寒湿之伤人 ,奈何 〔3〕 ?岐伯曰 :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 ④ ,肌肉坚紧 ,荣血泣 ,卫气去 ,故曰虚 。虚者聂辟 ⑤ ,气不足 〔4〕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5〕 。JdN中华典藏网

①风雨:此下《太素》有“寒暑”二字。JdN中华典藏网

②则输:《太素》作“乃输”。JdN中华典藏网

③不可按之:《太素》无“之”字。JdN中华典藏网

④皮肤不收:《太素》无“不”字。《素问》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不收,不仁也。《甲乙经》及《太素》云“皮肤收”,无“不”字。JdN中华典藏网

⑤聂辟:《太素》作“慑辟”。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此先言风雨二邪也。人因饥虚汗出,腠理开发,风雨之气,因客腠理,次入孙络,次入大络,次入大经。客腠理时,所客之脉坚而且大,故得称实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所客之处外坚,按之则痛,以其气实故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外感之生实也。实痛者必坚满,中有留邪也。按之则实邪相拒,故痛愈甚。虚痛者必柔软,中空无物也。按之则气至而温,故其痛止。是以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也。此节与《皮部论》、《缪刺论》大同。JdN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次论寒湿之气也。雨气上侵,湿气下入,有斯异也,略不言暑耳。寒湿中人,致虚有四:皮肤收者,言皮肤急而聚也;肌肉坚者,肌肉坚而不迎也;营血泣者,邪气至于脉中,故营血泣也;卫气去者,邪气至于脉外,卫气不行,故曰去也。卫去之处,即为虚也。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聂,谓聂皱。辟,谓辟叠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摄辟”,《太素》作“慑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慑,纸辄反。分肉间无卫气,谓气不足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外感之生虚也。凡寒湿中人,必伤卫气,故皮肤不收而为纵缓,肌肉坚紧而为消瘦,营血涩于脉中,卫气去于脉外,所以为虚。凡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皆气不足也。气虚作痛者,按之可以致气,气至则阳聚阴散,故可快然而痛止也。聂,尼辄切。辟音壁。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分肉之间既无卫气故寒,按之益损,所以气足又温,故快然也。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善 。阴之生实 ,奈何 〔1〕 ?岐伯曰 :喜怒不节 ,则阴气上逆 ① ,上逆则下虚 ,下虚则阳气走之 ,故曰实矣 〔2〕 。帝曰 :阴之生虚 〔3〕 ,奈何 ?岐伯曰 :喜则气下 〔4〕 ,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空 ② ,因寒饮食 ,寒气熏满 ③ ,则血泣气去 ,故曰虚矣 〔5〕 。JdN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经》云: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疑剩“喜”字。JdN中华典藏网

②虚空:《太素》无“空”字。JdN中华典藏网

③熏满:《太素》作“熏脏”。《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动脏”。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实,谓邪气盛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人有喜怒不能自节,故怒则阴气上,阴气上则上逆,或欧血,或不能食。阴气既上则是下虚,下虚则阳气乘之,故名曰阴实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内伤之生实也。阴逆于上则虚于下,阴虚则阳邪凑之,所以为实。然则实因于虚,此所以内伤多不足也。按:下文以喜则气下为虚,而此节所重在怒,故曰实也。观阴气上逆之意,言怒可知。又《举痛论》曰:怒则气上。正此之谓。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虚,谓精气夺也。JdN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天寒则气聚,温则气散,怒则气上,喜则气下,此物理之常也。喜则气和志达,营卫之行通利,故缓而下也。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夫人悲者,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两焦不通,营卫不行,热气在中,故正气消散,经络空虚也。又因寒饮寒食,寒气熏脏,脏之血泣,其气移去,故为虚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内伤之生虚也。下,陷也。消,散也。《举痛论》曰:喜则气缓。与此稍异。因寒饮食者,寒气熏满中焦,必伤阳气,故血涩气去而中为虚也。若饮食过度,留滞不消,虽亦内伤,此则虚中挟实,是又不可不为详辨。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经言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1〕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余已闻之矣 ,不知其所由然也 〔2〕 。岐伯曰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 、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 ,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 〔3〕 。帝曰 :阴虚生内热 ,奈何 ?岐伯曰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①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② ,故内热 〔4〕 。JdN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下焦不通”。JdN中华典藏网

②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太素》作“胃热熏中”。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经言,八十一篇经也。腑脉虚者,阴气乘之,故外寒也。脏脉虚,阳气乘之,故内热也。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经言,谓上古经言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六腑主外为阳,故阳盛外热也。五脏主内为阴,故阴盛为寒。余已前闻,然未知所由然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经言,引古经语也。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也。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栗,谓振栗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阳,卫气也。卫出上焦,昼行阳二十五周,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阳虚阴乘留于外,故外寒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寒气在外,阻遏阳道,故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乃为寒栗,此阳虚则外寒也。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甚用其力,致劳倦也。贪役不食,故谷气不盛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内热之病,所由有五:一则有所劳倦致虚,二则形体及气不足,三则胃中无食,四则上焦卫气不行,五则肠胃不得相通。脘,古缓反,胃腑也。下脘,胃下口也。由此五种,卫热熏中,故内热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形气,阴气也。上焦之气,水谷精微之所化也。今劳倦不慎,而形气衰少,伤脾阴也。故谷气不盛则上焦不行,上不行则下脘不通,以致胃腑郁热,熏于胸中,此阴虚生内热也。按:本节言劳倦伤形,指脾胃也。若情欲不节,则五脏失守而伤精,精伤则水亏,故邪火易生,阴虚内热,此为尤甚。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阳盛生外热 ,奈何 ?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 ,则皮肤致密 ,腠理闭塞 ,玄府 ① 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1〕 。帝曰 :阴盛生内寒 ,奈何 ?岐伯曰 :厥气上逆 ,寒气积 ② 于胸中而不写 ,不写则温气去 ,寒独留 ,则血凝泣 ③ ,凝则脉不通 ④ ,其脉盛大以涩 ,故中寒 〔2〕 。JdN中华典藏网

①玄府:《太素》无此二字。《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玄府”二字。JdN中华典藏网

②积:《太素》作“积留”。JdN中华典藏网

③凝泣:《太素》作“涘泣”。JdN中华典藏网

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腠理不通”。JdN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外伤寒毒,内薄诸阳,寒外盛则皮肤收,皮肤收则腠理密,故卫气稸聚,无所流行矣。寒气外薄,阳气内争,积火内燔,故生外热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外热之所由有三:上焦出气之处不通利,一也;皮肤致而腠闭,二也;卫气不得洩于腠理,三也。有此所由,故外热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焦之气,主阳分也。故外伤寒邪,则上焦不通,肌表闭塞,卫气郁聚,无所流行而为外热,所谓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此外感证也。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温气,谓阳气也。阴逆内满,则阳气去于皮外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寒中有四:一则寒厥积胸,二则温去寒留,三则血凝脉壅,四则脉大汗涩。有此所由,故寒中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脏,或食饮寒凉,寒留中焦,阳气乃去,经脉凝滞,故盛大而涩。盖阳脉流利多滑,不滑则无阳可知,此内伤证也。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阴与阳并 ① ,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 ,刺之奈何 〔1〕 ?岐伯曰 :刺此者 ,取之经隧 ,取血于营 ,取气于卫 ,用形哉 ,因四时多少高下 〔2〕 。帝曰 :血气以并 ,病形已成 ,阴阳相倾 ,补写奈何 ?岐伯曰 :写实者 ,气盛乃内针 〔3〕 ,针与气俱内 ,以开其门 ,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 ,精气不伤 ,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 ,以出其疾 ② ,摇大其道 ,如利其路 ,是谓大写 。必切而出 ,大气乃屈 〔4〕 。帝曰 :补虚奈何 ?岐伯曰 :持针勿置 ,以定其意 〔5〕 ,候呼内针 〔6〕 ,气出针入 ,针空四塞 ,精无从去 〔7〕 ,方实而疾出针 ,气入针出 〔8〕 ,热不得还 ③〔9〕 ,闭塞其门 ,邪气布散 ,精气乃得存 ,动气候时 ④〔10〕 ,近气不失 ,远气乃来 ,是谓追之 〔11〕 。JdN中华典藏网

①阴与阳并:《太素》作“阴之与阳”。JdN中华典藏网

②其疾:《太素》作“其病”。JdN中华典藏网

③还:《太素》作“环”。JdN中华典藏网

④动气候时:《太素》作“动无后时”。《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动无后时”。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问疗已成之病。JdN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营主血,阴气也。卫主气,阳气也。夫行针之道,必先知形之长短,骨之广狭,循《三备》法通计身形,以施分寸,故曰用形也。四时多少高下,具在下篇。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刺已成病法有三别:一则刺于大经别走之道,隧,道也,别走之道通阴阳道也;二则刺于脉中营血;三则刺于脉外卫气。用针之状,须因四时之气,观病轻重,发针多少;又须量病高下所在,取之令中,不同刺微之易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连前二章而统言刺法也。取血于营,刺阴气也。取气于卫,刺阳气也。且人之形体,有长短肥瘦大小不同;天之四时,有寒暑温凉不一。故凡刺此者,必用人之形,因天之序,以为针之多少高下耳。JdN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夫写者,以其邪气实盛,故须写也。仍以掐之令下,然后刺之。不盛何写,故譬无击逢逢之陈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言欲开其穴,而写其气也。切,谓急也,言急出其针也。《针解》篇曰: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也。大气,谓大邪气也,屈,谓退屈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人之吸气,身上有孔开处,皆入聚于肾肝;呼气之时,有孔开处,气皆从心肺而出,比囊之呼吸也。针开孔时,病人吸气,故针与气俱入内也。针得入已,摇大其穴,因呼出针,故针与邪气俱出,勿伤正气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气盛乃内针者,因病人之吸气而入针也。针与气俱出者,候病人之呼气而出针也。盖气盛内针,迎而夺之也。开其门,利其户,针与气俱出,则邪必从而竭矣。故必切中其疾而后出针,则大邪之气可以屈伏,是谓大写之法。JdN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持针勿置于肉中,先须安神定意,然后下针。若医者志意散乱,针下气之虚实有无皆不得知,故须定意也。JdN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人之呼气,身上有孔,其气皆出,故所针孔气出之时内针,欲令有气从针而入,不使气洩,所以候呼内针者也。JdN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呼气出时针入穴者,欲使针空四塞,不洩正气也。JdN中华典藏网

〔8〕【杨上善】 方,正也。候气正实疾出针。JdN中华典藏网

〔9〕【杨上善】 夫虚者多寒,得热为补。环,转也。疾出针,使针下热气不得转也。JdN中华典藏网

〔10〕【杨上善】 出针已去,纵邪不出尽,自然布散消亡,精气独在,无病动于后时也。JdN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言但密闭穴俞,勿令其气散泄也。近气,谓已至之气。远气,谓未至之气也。欲动经气而为补者,皆必候水刻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得时而调之。追,言补也。《针经》曰:追而济之,安得无实。则此谓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行补之时,非其补处近气不失,远气亦来至此集也。已虚之气引令实,故曰追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谓宜详审补法而后下之针也。如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之类皆是也。候呼内针,即气出针入,谓乘其虚而济之也。方实而疾出针,候吸引针也。气入针出,则针下所致之气,聚而不退,故热不得还也。动气者,气至为故也。候时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也。必如是则已至之近气可使弗失,未至之远气可令其来,所谓追而济之,是补法也。上二节当与《离合真邪论》参阅。空,孔同。JdN中华典藏网

帝曰 :夫子言虚实者有十 ,生于五脏 ,五脏五脉耳 ,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 ① ,今夫子独言五脏 ,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 ,节有病 ,必被经脉 ,经脉之病 ,皆有虚实 ,何以合之 〔1〕 ?岐伯曰 :五脏者 ,故得六腑与为表里 ,经络支节 ,各生虚实 〔2〕 ,其病 ② 所居 ,随而调之 〔3〕 。病在脉 ,调之血 ③〔4〕 ;病在血 ,调之络 〔5〕 ;病在气 ,调之卫 〔6〕 ;病在肉 ,调之分肉 〔7〕 ;病在筋 ,调之筋 〔8〕 ;病在骨 ,调之骨 〔9〕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10〕 ;病在骨 ,焠针 ④ 药 熨 〔11〕 ;病不知所痛 ,两跷为上 〔12〕 ;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 ,则缪刺之 〔13〕 ;痛在 ⑤ 于左而右脉病者 ,巨刺之 〔14〕 。必谨察其九候 ,针道备矣 〔15〕 。JdN中华典藏网

①皆生其病:《太素》作“皆生百病。”《素问》新校正云:《甲乙经》云:“皆生百病”。《太素》同。JdN中华典藏网

②其病:此上《太素》有“视”字。JdN中华典藏网

③病在脉,调之血:《太素》作“病在血,调之脉”。JdN中华典藏网

④焠针:《太素》作“卒针”。JdN中华典藏网

⑤痛在:《太素》作“病在”。JdN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节,即气穴也。但十二经脉被三百六十五穴,则三百六十五穴所生之病甚多,非唯五脏五脉独生十种虚实者。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所谓节者,神气之所会也,以穴俞为言,故有三百六十五节。被,及也。何以合之,谓何以皆合于五脏也。JdN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内有五脏,外有六腑,腑脏经络表里诸支节,是生虚实,其亦甚多,不相违也。JdN中华典藏网

〔3〕【王冰】 从其左右经气支节而调之。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脏腑相为表里,故为十二经。经络各生枝节,故为三百六十五节。气脉贯通,故皆合于五脏。其间各生虚实,则病有所居,随其所在皆可调之如下文也。JdN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脉者,血之府。脉实血实,脉虚血虚。由此脉病而调之血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云:病在血,调之脉。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脉者,血之府。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故脉病者当调血也。JdN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血病则络脉易,故调之于络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痈疽》篇曰: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而后注于经脉。《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本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故病在血者当调之络也。JdN中华典藏网

〔6〕【王冰】 卫主气,故气病而调之卫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卫主阳气也。JdN中华典藏网

〔7〕【王冰】 候寒热而取之。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随所在而取于分肉之间也。JdN中华典藏网

〔8〕【王冰】 适缓急而刺熨之。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察其缓急,熨刺之也。JdN中华典藏网

〔9〕【王冰】 察轻重而调之。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二节如《终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是虽以手为言,然凡病之在筋在骨者,可于此而类求矣。JdN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调筋法也。筋急则烧针而劫刺之。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视三百六十五节所生病处,量其虚实,随而调之。调者,调于五脏所主脉、卫、分肉、筋、骨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调筋病法也,筋寒则急,故以燔针劫刺之。燔音烦。JdN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调骨法也。焠针,火针也。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卒,穷也。痛痹在骨,穷针深之至骨,出针以药熨之,以骨病痛深故也。熨法,上经已说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在骨者其气深,故必焠针刺之,及用辛热之药熨而散之。按:上节言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但病有浅深,故圣人用分微甚耳。焠音翠。JdN中华典藏网

〔12〕【王冰】 两跷,谓阴跷脉,阴跷之脉,出于照海。阳跷之脉,出于申脉。申脉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在踝下五分。”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照海在足内踝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诸骨病,不定知于病之所在者,可取足少阴两阴跷。两阴跷是足少阴别,足少阴脉主骨者也。上者,胜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不知所痛者,如《痹论》所云。两跷者,阳跷脉出足太阳之申脉,阴跷脉出足少阴之照海。俱当取之,故曰为上。JdN中华典藏网

〔13〕【王冰】 莫病,谓无病也。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审三部九候竟无病状,然身形有痛者,此络左右有病,可缪刺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形体有痛而大经之九候莫病者,病不在经而在络也。宜缪刺之者,刺络穴也,左痛刺右,右痛刺左。JdN中华典藏网

〔14〕【王冰】 巨刺者,刺经脉。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JdN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病在左经,是右经病也,故刺右经为巨刺也。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身有所痛而见于脉者,病在经也。巨刺者,刺经穴也,亦左痛刺右,右痛刺左。JdN中华典藏网

〔15〕【杨上善】 为刺之道,以察九候为先者,针道毕矣。JdN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之在血气、经络、筋骨、分肉之间者,总不出三部九候之外,察得其详而无失,针道尽之矣。Jd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