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博议
作者:罗美章节列表
升序↑- 卷之一 天道部 天地阴阳大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其气三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六节五制生五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正六气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为运为气五六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五运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司天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地上三阴三阳说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或问五则
- 卷之一 天道部 天道六气中见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地理六节位下六承论
- 卷之一 天道部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人道大阴阳疏
- 卷之一 人道部 心肾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君相二火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卫气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五脏五主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五脏苦欲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六腑说
- 卷之一 人道部 太冲三焦论
- 卷之一 人道部 奇经八脉原
- 卷之一 人道部 二十七气疏
- 卷之一 人道部 十二经不并拈说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原
- 卷之二 脉法部 脉诊总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胃脉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诊法论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一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二
- 卷之二 脉法部 附论三
- 卷之二 针刺部 十二原脏井木腑井金释
- 卷之二 针刺部 十干纳脏腑之谬辨
- 卷之二 病能部 手太阴肺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手少阴心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阳明胃腑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太阴脾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少阴肾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足厥阴肝脏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经络及膀胱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气交外感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厥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阴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少阳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阳明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太阳岁气病疏
- 卷之二 病能部 奇恒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冲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任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二维病论
- 卷之二 病能部 带病论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疟痿咳病第六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 卷之四 述病部下 疝伏梁狂癫痫黄胆血枯病第八
- 附录 张子和九气感疾论
- 附录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
猜你喜欢的书
宋诗纪事
诗总集。清厉鹗(1692—1752)选辑。一百卷。鹗有《樊榭山房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二十余年。系继宋计成功《唐诗纪事》之后裒辑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据厉鹗《序》称,因有感于“前明诸公剽拟唐人太甚,凡遇宋人集,概置不问,迄今流传者,仅数百家。即名公巨手,亦多散逸无存,江湖林薮之士,谁复发其幽光。”于是利用扬州小玲珑山馆马氏藏书,从宋人文集、诗话、笔记、以至山经、地志等各种珍秘典籍中辑撰成。每一作家后多附小传,所收作品亦标出处,并加评论,或引诗话、笔记等材料给以注释、说明,颇便使用。但所收诗作多无本事,与书名不符;或有事而无诗,又类说部。从全书体例看,可视为一部宋代诗集。
医方集宜
方书。明丁凤撰。十卷。凤字文瑞,又字竹溪,金陵 (今江苏南京) 人。世代为医,幼承家训,医术日精,名著金陵。将家中数世遗编,参以古方,并经临床运用体验,汇辑成帙,全书约二十万字。成书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取“医者意,意者宜也”之意,故名。卷一为六气并十二经见证。有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燥病、火病等内容。卷二分伤寒、湿热、瘟疫、天行大头病四类。卷三分内伤、泄泻等十一类。卷四分中气、痰饮等十五类。卷五分头痛、眩晕等十三类。卷六分眼目、咽喉等六类,为五官科疾病。卷七分妇人、胎前、产后、崩漏、带下五类。卷八为儿科诸症。卷九为痘疹。卷十为外科病症。全书包括临床各科病症,共载方约二千首。每门均列病源、形证、治法、治方等项。引《内经》及历代名医之论,以阐发病证机理,详细分辨形证及治疗方法,分析透彻,清晰明了,对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及临症用方,均有参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三年刊本,万历四十六年 (1618) 重刊本。
白石道人诗集
诗别集。宋姜夔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载“《白石道人集》三卷”。《宋史·艺文志》载《姜白石丛稿》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云:“今止一卷,殆非完本。考《武林旧事》载夔诗四首,《咸淳临安志》载夔诗三首,《研北杂志》亦载夔诗一首,皆此本所无,知在所佚诸卷之内。”此外,尚有影抄《南宋六十家集》本,存诗一百六十九首,《白石诗集》出于宋本者,当推此为最善。《南宋群贤小集》本,嘉庆六年(1801)辛酉读画斋刊。陆钟辉刊本,乾隆八年(1743)江都陆钟辉刊,此本流传很广。《中兴群公吟稿》戊集卷六亦录白石诗七十六首。又世传有《白石晚年自定集》,出于姜忠肃祠堂,夏承焘先生以为“全出伪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附《版本考》)。白石诗集除单行本外,又有诗词合刊本,有陆钟辉本、江春鹤本、许增本。夏承焘曾以陆氏本为底本,遍校他本,整理出《白石诗词集》。其《诗集》两卷,分卷上、卷下,又集外诗及集外诗补遗十六首,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又有孙玄常《姜白石诗集笺注》,198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瓶粟斋诗话
《瓶粟斋诗话》是沈其光创作的诗话类书籍。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唐代华严学者李通玄撰,四十九卷。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身为李唐王室后裔,其早年钻研易理、精通儒学,后转而深入佛典,对《华严经》用功尤深。 这部论著围绕《华严经》展开阐释。开篇以立十门之法,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来剖析《华严》一经义理,为理解全经搭建起基本框架。在释经文时,先对经意进行总叙,阐明经宗趣,点明教体,总陈会数,随后详细解读经文内容。 书中观点独特,创立 “十宗十教” 判教理论,将《华严经》全部内容划分为十段,指出其有五种因果遍周义。强调文殊、普贤与毗卢遮那佛的三圣圆融关系,纠正当时佛教界轻视文殊而重普贤的倾向。同时,其学说受《大乘起信论》影响,并将《周易》思想融入对《华严经》的解读中,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在华严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凉国师澄观的《华严经疏钞》并称为 “华严双璧”,为后世华严学者提供新视角与思路,对中国华严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一卷,不空译。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