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作者:纳兰性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八十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编。相传其稿出自陆元辅,性德死后,徐乾学刻入《九经解》,才取性德的名字。性德原作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官至乾清门侍卫。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此书将宋代陈友文《大易集义》,方闻一《大易粹言》二书合编为一。陈友文书本六十四卷,所收集的诸儒之说共十八家,加之没有姓名者两家。《粹言》原书七十卷,所收集的前人《易》说共七家。用二书校对,除却重复者以外,《集义》、《粹言》引用的实际上至多只有十一家。《粹言》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而《集义》则到上经下经为止,故所引未能全备。性德从十一家书中择取其论《系辞》各传,补充所缺内容,与《粹言》合为一编。又删去繁复芜杂之处,勘成此书。今《粹言》尚有传本,《集义》则流播较少,幸赖此书而存其大概。书中理数并陈,不专主一说,宋儒微义,实际已略备于此。李衡删房审权之书,俞琰钞李心传之说,并以取精撷要,有胜原编。此书之作,其功劳亦相差不远。收入《四库全书》,有通志堂本。

猜你喜欢的书

莫斯科日记

莫斯科日记

《莫斯科日记》是德国学者本雅明1926年底至1927年初访问莫斯科的所见所闻,他以城市“相面师”的眼光,将其间有意义的细节,身边琐事,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鲜因素,非常规的个别事物,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微观语言表达了出来。

幼仪杂箴

幼仪杂箴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首中则把理学关于修养心性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归纳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而把此杂箴放在全集第一卷,可见作者对日常修养的重视。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

楚辞研究专著。宋代朱熹著。16卷。其中《集注》8卷,《辩证》2卷,《后语》6卷。此书以王逸《章句》为底本,剔去无病呻吟的《七谏》以下4篇汉人拟骚之作,增益贾谊《吊屈》、《鵩赋》2篇。自卷一至卷五为屈赋25篇,统称“离骚”,卷六至卷八(即《九辩》以下16篇),统称为“续离骚”。此书注释依《诗集传》之例,以四句为一章,始注字义,后通释章旨。每章各系以“赋”、“比”、“兴”字样。其特点有四:一是于训诂之外阐发义理,大抵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于屈原毁誉参半,而着重其“忠君爱国”。二是注文简洁明快,无诘诎奇碎之病。三是托寓时政,籍注《楚辞》隐刺权贵,非纯学术之作。四是治学态度谨严,实事求是,于其所不知,宁付阙如。《辩证》2卷是对《楚辞》中若干疑难问题的详尽考证。盖合于《集注》中,“虑文字之太繁,览者或没溺而失其旨也,故记于后,以备参考”。(《自序》)其所考证多有创发,皆极精卓,如谓“灵修”为妇人悦夫之称,为后人《楚辞》女性中心说所依据。《后语》是在晁补之《续楚辞》基础上加以删增而成,收录荀子至吕大临辞赋52篇,每篇皆自为小序。唯此书处处以“三纲五典”强注之,不免迂阔难通,又以“叶音”法注音,亦多失其真。此书版本极多,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据宋端平刻本影印本。

藏斋诗话

藏斋诗话

“赵元礼好为诗,以余力为随笔。近复摘随笔中之谈诗者以为诗话”。《藏斋诗话》主要内容是谈诗论诗。一是,结合具体诗作,对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等唐宋诗词大家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如他认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诗具有“磊落刚健”的特点;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一诗体现了诗人的“抱负”;韩愈“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一诗表达了作者的“倔强”气;苏东坡“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一诗“坦白阔大”。正因为这些大家具有不同风格,并且这些诗作均记录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故赵元礼认为,“熟读此等诗可以变化气质”。二是,记录了城南诗社的一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赵元礼晚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天津,且在1921年与严修、金息侯、王仁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城南诗社”,因此,《藏斋诗话》记载很多这方面的情况,这也是该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吴玉章回忆录

吴玉章回忆录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吴玉章回忆录》是一部由吴玉章亲自撰写,回溯其波澜壮阔人生历程的经典之作。吴玉章,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自己从青年时代追求救国真理,到投身革命洪流,再到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基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书中从吴玉章早年求学经历讲起,彼时的他目睹国家积弱、民族受辱,毅然踏上寻求救国之道的征程。他参与了辛亥革命,见证封建帝制的覆灭;历经五四运动,感受到青年学生与民众觉醒的磅礴力量;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更是坚定地站在革命斗争前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尤其在教育领域,吴玉章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枯树经

枯树经

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