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说疫

作者:刘奎
松峰说疫

瘟疫著作。6卷。清·刘奎 (松峰)约撰于 1785年。卷1述古,广采前贤有关瘟疫之论,以明其学术渊源;卷2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等;卷3杂疫,集诸疫七十余证,列举放痧、刮痧、治痧诸法及用药宜忌;卷4辨疑,列举14条论瘟之疑,详加辨析;卷5诸方,载方120余首;卷6运气,阐述气候变化与瘟疫的关系。此书上承《内经》运气学说,兼采吴又可等瘟疫名家,参以作者见解,将疫症统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首倡瘟疫统治八法,在瘟疫著作中有一定地位。现存嘉庆年间刻本。

刘奎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群书会元截江网

群书会元截江网

类书。撰人不详。35卷。书中有淳祐、端平年号,盖南宋理宗时程式策论之本,出自坊间以应科举之用。此书命名“群书会元”者,以见群书有会归之地,“截江网”者,以状其网罗无遗。书分65门,每门间附子目。各类之中,以历代事实、宋朝事实、经传格言、名臣奏议、诸儒至论、警段偶句分段标识。内容丰富,每事皆有始终,便于翻检。于宋代典故引用尤详,有可补正史之不足者。

晚照楼论文集

晚照楼论文集

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今人马茂元著。马茂元,字懋园,安徽桐城人。马氏从小好学,其祖父马其昶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受祖父教诲和家庭环境熏陶,学业日进。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任于安徽省桐城中学、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并担任过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编审会编审。1949年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后更名上海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治学侧重于楚辞与唐诗,有著作《古诗十九首初探》、《唐诗选》等。楚辞研究方面有《楚辞选》、《楚辞研究集成》二种,《晚照楼论文集》收集了作者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斯所作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18篇论文,内容有评价作家作品的,有探讨理论问题的,也有考订文献资料的。根据论述的内容,从战国到清代,按时间顺序编次。18篇文章中,前3篇为楚辞论文。第一篇《论〈九歌〉》,分别论述了“九歌”名称的来源,《九歌》的原来面目和屈原加工改写的创作过程,逐篇分析11篇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九歌》是南楚人民的生活之歌是屈原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四个部分。第二篇《关于〈离骚〉时代问题的商榷》,论定《离骚》产生的时代可能在“屈原三十九岁以后四十一岁以前”的三年中。第三篇《从汉代关于屈原的论争到刘勰的〈辨骚〉》,分析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王逸关于屈原评价问题的论争,指出了王逸宗经论骚的得与失,继而论述了《辨骚》“跳出了以经义衡量文学的圈子”的理论意义。作者据“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诗意为是书命名。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片爱国心

一片爱国心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1926年《东方杂志》第23卷10、11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剧本从家庭内部矛盾这个生活侧面,通过对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开掘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深刻地揭示了一场爱国与卖国之不可调和的尖锐斗争。女主人公唐亚男是聪明热情的女学生,母亲秋子是一个日本籍妇女,母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亚男对母亲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连被同学们骂为“卖国奴”的痛苦都能忍受。亚男的父亲唐华亭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他对其妻秋子的救命之恩无限感激,相爱甚笃。但是,当涉及国家民族利益这一大是大非问题时,女儿和父亲的爱国热情便如火如荼的迸发出来。母亲要让身为实业督办的儿子唐少亭在一张出卖祖国矿山权益的契约上签字,父亲夺过契约,欲以火烧;母亲抢过来,要送日本公使馆,女儿夺回契约,撕了个粉碎!全剧谴责了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行为,表现了反对侵犯国家主权的强烈反帝意识。

全唐诗话续编

全唐诗话续编

诗话。清人孙涛辑。二卷。涛字乐山,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未详。此编系为续《全唐诗话》而作。书分上、下卷,冠孙涛“弁言”。总百○四条。上卷补《全唐诗话》“载其人而遗其事者”,下卷补“其人与事之俱未及载者”。辑者以张巡列下卷之首,寓有微意。巡为盛唐人,安史之乱中奋战到底,曾杀爱妾以饷士卒,城破身亡,为世人敬仰。下卷收有卢照邻、宋之问、杜审言、高适、岑参、崔颢等五十一人之事,虽辑自各书,无甚发明,于读者研究唐诗毕竟提供不少方便。足补原诗话之疏漏。有《清诗话》本。

白话汉书

白话汉书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班固撰。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全书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其中八表和《天文志》系固妹班昭及马续续成。记事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迄于刘玄更始二年(24),凡二百三十年历史。此为《汉书》白话文。

原善

原善

中国清代伦理学著作。戴震著。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曲阜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本。论述了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基本观点。在自然观上,坚持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人和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把仁、礼、义这三者既看成是自然界的常规,即所谓“天地之常”,又看成是人、物所具备的美好的德性,即所谓“天下之懿德”,“人物之常”。这样,人物与天地就被看成是息息相通的。初为上中下三章,后以三章及 《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为基础,修订成三卷。 本书着重阐述善的内容及其与天道、人性、人道的关 系。认为天道即五行阴阳,“分而有之以成性”,人性得 天道之全。人性内容为欲和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