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诊简摩
作者:周学海
诊断学著作。2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光绪20年)。本书以望诊为重点,兼谈问诊、闻诊。周氏首先将《内经》有关望、闻、问三诊的原文予以编录,并将《难经》以下有关论著,选其切于实用和重要的内容加以补充后综合整理而成。上卷专谈“望形”,首叙“形诊总义”,包括身形内应脏腑部位及其病症;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作者系统引证《内经》论述,有不少个人的见解和发挥。下卷以“望色”为主,先谈“面色总义”,包括面部内应脏腑、外应肢节,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明等;次述面色,分析面色吉凶情况,并介绍伤寒、温病、杂病的面色见证等;又次为目色、舌色及外诊杂法类等。其中“目色”介绍目部内应脏腑部位,目胞、目睛的形色见证等;“舌色”以论述舌苔和舌质为主,并辨伤寒、温病、杂病的舌苔所见。外诊杂法包括诊毛发、鼻、人中、唇、齿、耳、爪(指甲)等,并介绍按、溴、闻、问四法。全书内容丰富,反映了周氏钻研“形色外诊”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临床辨证颇有参考价值。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遗忘的星球
《遗忘的星球》(The Forgotten Planet)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穆雷·伦斯特(Murray Leinster)的代表作,首版发行于1954年,由三个短篇辑成。这颗被“遗忘”的星球早先曾被播种生命,第一次是微生物,第二次是植物和昆虫,然而第三次要播种人类的时候,戏剧性的时刻到来了。因为一千年过后,植物和昆虫都进化出了巨大的体型。当宇宙飞船在这颗星球上坠毁后,宇航员的后人们开始了艰难的生存斗争。他们要同狼一样大的蚂蚁战斗,还有鸡一样大的苍蝇、巨型黄蜂……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出版人格罗夫?考克林盛赞此书为伦斯特“最激动人心,手法也最为纯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达到了顶级的水平”。
明诗评
诗人传记与评论著作。明王世贞撰。该书四卷,前后各有自叙一篇,共收录明代诗人一百十八人,各人名下均列其小传及一段评语,亦有两人合一段评语者。卷一首列“李君梦阳”、“何君景明”、“李君攀龙”,其后自“徐博士祯卿”、“谢山人榛”以下,均称其官衔,未仕者称山人或布衣,唯前三人尊称为“君”,推崇备至。其评李梦阳称:“此道芜千馀年,至梦阳始辟之,社稷勋哉! 其诗如孙、吴用兵,奇正阖辟,变化不穷;又如苍鹘击空,云龙戏海,健急怪伟,种种入神。”评何景明称:“景明诗如太华芙蓉,秀出云表,朝霞贴水,灿烂万状;又如西施、毛嫱,工艺绝世,婉恋有情。气力少让李梦阳,烨烨动人,颇自不减。”可见其站在七子的立场,揄扬过甚。又如评杨基谓“如西湖柳枝,绰约近人,颠顿特甚,情至之语,风骨扫地”,评杨士奇谓“如潦倒书生,虽复酬酢驯雅,无复生气”,亦反映了七子对于台阁体的批评。总之,书中所评虽未必尽当,但作为明人评明诗,并代表了当时后七子一派的诗学观点,亦自有其资料价值。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田间诗学
诗经注本。十二卷。清钱澄之撰。此书大旨以《诗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家论说,自《毛诗正义》、《诗集传》以外,以宋人之说为多,有十五六家,元代未引,明代仅及四家。所引诸家之中,王安石、杨时、范祖禹、谢枋得四家,今无传本,盖采于他书,陆佃、罗愿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而已。钱氏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官学仍恪宗《集传》,然此书已不墨守朱熹一家,显露出倾向汉学之端倪。论者以为其书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安徽桐城刊本。
历代纪事年表
一百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书。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布衣袭士炯献历代年表,所载至隋而止,乃先后诏工部侍郎周清源、内阁学士王之枢重修,相续成书。该书所载史事上起帝尧元载甲辰,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共3750年,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维以正统居第一格,为全书之通例,不可限以一法者,则每代变动体例,在表首予以说明。该书网罗历代,总括始终,记录无遗而义例至密,翦裁得体而书法至明,读史者奉此一书亦可以知所津逮矣。
大宝积经述
大宝积经述,一卷,唐徐锷撰,眉注藏欠此一本故收。按已见碛嘉两藏本经前。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