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诊简摩
作者:周学海
诊断学著作。2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光绪20年)。本书以望诊为重点,兼谈问诊、闻诊。周氏首先将《内经》有关望、闻、问三诊的原文予以编录,并将《难经》以下有关论著,选其切于实用和重要的内容加以补充后综合整理而成。上卷专谈“望形”,首叙“形诊总义”,包括身形内应脏腑部位及其病症;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作者系统引证《内经》论述,有不少个人的见解和发挥。下卷以“望色”为主,先谈“面色总义”,包括面部内应脏腑、外应肢节,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明等;次述面色,分析面色吉凶情况,并介绍伤寒、温病、杂病的面色见证等;又次为目色、舌色及外诊杂法类等。其中“目色”介绍目部内应脏腑部位,目胞、目睛的形色见证等;“舌色”以论述舌苔和舌质为主,并辨伤寒、温病、杂病的舌苔所见。外诊杂法包括诊毛发、鼻、人中、唇、齿、耳、爪(指甲)等,并介绍按、溴、闻、问四法。全书内容丰富,反映了周氏钻研“形色外诊”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临床辨证颇有参考价值。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训儿俗说译注
袁了凡著。了凡所作《训儿俗说》共有八篇,分别为:“立志第一”、“敦伦第二”、“事师第三”、“处众第四”、“修业第五”、“崇礼第六”、“报本第七”、“治家第八”。在书中,了凡以一位父亲的训示其子,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既严肃而又亲切,既庄重而又和蔼,时人沈大奎称赞说“自古家庭之训,见于记籍者,未有若是之详且晰也”,“将为天下后世教家之模范”。为完整体现袁了凡的学问脉络,附录《了凡四训》;又同时附录了袁了凡及其兄弟记录的其父母言行的《庭帏杂录》。《庭帏杂录》不仅体现了袁氏家学之渊源,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家训著作。
翰林志
唐李肇撰。一卷。3800余字,书成于宪宗元和四年(809)。撰于作者任翰林学士时,故所记唐代翰林渊源、建置与沿革诸事。凡有厅堂苑宇、学士职掌、仪则、饮善、唱和等十三则。为记翰林院掌故的最古之作。宋洪遵收入《翰苑群书》。另有《百川学海》、《历代小史》等本。
卢沟桥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二妙集
金代诗合集。8卷。段克己、段成己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幼时有才名,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很赏识2人,称之为“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二妙”为名。卷1存五言古诗,计段克己12首,段成己18首;卷2存七言古诗,计段克己6首,段成己5首;卷3存五言律诗,计段克己19首,段成己8首;卷4存七言律诗,计段克己19首,段成己85首;卷5存绝句,计段克己50首,段成己74首;卷6存杂言,计段克己9首,段成己1首;卷7存段克己词19调67首;卷8存段成己词18调63首。《四库全书总目》评《二妙集》:“集凡诗六卷,乐府二卷,大抵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值故都倾覆之余,怅怀今昔,流露于不自知。”吴澂在为《二妙集》所写的序中指出:二段有感于兴亡际会,“则陶之达、杜之忧盖兼有之”。《二妙集》编成后,稿本原藏于家,后由段克己之孙献出。现存有《四库全书》本、《九金人集》本等版本。后一种版本尚附有《逸文》1卷。民国时孙德谦所辑《妙集补遗》1卷,编入《金源七家文集补遗》之中。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1卷,隋阇那崛多等译。编号一三五四。
华严法界玄镜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又主张十玄门系出自周遍含容观之十门等。宗密之注华严法界观门即承本书而作之简要注释,而华严法界观门之广为流布,可谓深受此二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