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校注
作者:扁鹊
《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全书以阐明《内经》等古医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设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学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腧穴、原穴、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难经校注》是对《难经》整理研究的成果。书中设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项,对《难经》的每一难勾玄旨要、校勘讹、训释词义,并联系临床实际,论述医理,探隐发微,解析疑难。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十年代的部级科研课题,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中医界对《难经》研究的新水平。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
钱基博撰。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为王云五主编《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凡七章,第一至六章为绪论及《周易》解题、作者、先秦诸子引《易》、汉以后《易》学、《周易》本子;第七章《周易之读法》,为书中重点,分四事简说:一曰《明易之学》,二曰《读易之序》,三曰《籀易之例》,四曰《说易之书》。全书大旨,盖欲略述《易》学之基本问题,以导引初学者入门。
韵石斋笔谈
笔记。明末姜绍书撰。二卷。绍书字二酉,延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崇祯间曾在朝为官。奇石收藏家。颜其室曰韵石斋,故以名书。是书共五十八条,多古董家言。仿周密《云烟过眼录》,记吉金乐石,周鼎商彝,考据精审。旁及书法名画,鉴别真膺,亦能洞悉本原。凡审玉辨石,鉴印,考墨诸篇,均有参考价值。约作者之意颇富惩玩物丧志之习,而能“怡情于游息之具风雅之林”(蒋清《序言》)其切要之语,以为“物之尤者,应如烟云过眼”,盖盛衰靡常,而聚散之有数也。故评者以为作者胸无俗趣,口无鄙言,盖其阅历深而有得于道者。《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其以“天成太极图”石质,驳朱子太极无形之说,殊为迂谬。有《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黄帝明堂灸经
针灸著作。佚名撰。三卷(又作一卷,)。原书早佚。约于北宋末年,经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 《明堂灸经》 与《小儿明堂灸经》 全文而成。约二万字。首论定尺寸、点灸、下火、用火、候天气、定发际、淋洗灸疮诸法,及人神所在不宜灸等,记灸法基本知识四十条,简明扼要。次载正人形、背人形、侧人形及小儿明堂应验穴图计四十五幅,并以图为题,详述循经取穴及其主治病证。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和灸治经验,内容丰富,文辞精练,为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元至大四年 (1311) 著名针灸学家窦桂芳将其辑入 《针灸四书》。其大部分内容亦被明以后各种针灸名著所转载。有日本延宝三年(1675)重刻元至大四年燕山窦氏活济堂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包身工
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夏衍作。刊于1936年6月《光明》第1卷1号,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6月出版,启明书局1945年11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再版,曾收入多种文选及课本中。本文是一篇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生活的报告文学。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有两千多名穿着破衣烂衫专门替别人制造衣料的、被老板们叫着“猪猡”的女工,她们的正式名字叫“包身工”,大部分是贫苦农民的女儿,年龄都在十七、八岁。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管理包身工的工头)的老板。每年,特别是遇到水旱灾害,“带工”们就到家乡或灾区,用能把一根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游说那些无力抚养、又不忍心饿死自己子女的农民,把他们的孩子骗进工厂。“包身契”规定:期限3年。期限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听天由命。进了工厂,包身工过的是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地狱般的悲惨生活。一间七尺宽的工房里挤住着十七、八个人,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每天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所谓的粥和饭,里面只有较少的秈米、锅焦、碎米,较多的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的渣粕。就是这样的粥每人每顿也只能分到稀稀的一碗。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老板的,她们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每天除了12小时的强体力劳动,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身体衰竭得不能走路,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子象弓一样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一二·八”以后,东洋纱厂大批的产业工人被解雇,而对包身工这种特殊的廉价劳动力的需要却突然增加起来。全上海30家东洋纱厂的48000多工人里面,包身工就占一半以上。这些厂里拆包、弹花、钢丝等工种,在本国都是男工做的。而在上海,他们竟毫无顾忌地把这些女性不能胜任的工作强加到包身工身上,而她们的工资还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报告文学,是在白色恐怖下写成的。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迫害中国工人的罪行,警告那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李芳远(1367年6月13日-1422年5月30日),即朝鲜太宗(조선 태종),字遗德,朝鲜王朝第三代君主(1400年—1418年在位),也是第一位受中国册封的朝鲜国王。朝鲜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亲为神懿王后韩氏。李芳远文武兼备,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科举及第,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功劳颇大,他所策划的最重要的行动就是暗杀郑梦周。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后,他以两次王子之乱的方式铲除异己,进而于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即位于寿昌宫。李芳远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李芳远传位于朝鲜世宗。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在汉城泉达坊新宫去世,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岁。明朝赐谥号为“恭定”,朝鲜为李芳远上谥号为恭定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庙号太宗,葬于献陵 。
读春秋略记
十二卷。明朱朝瑛撰。此为朱氏《五经略记》之一。此书辑录上自啖助、赵匡,下及季本、郝敬诸家旧说,补以己意。朱氏之说出其师黄道周,其最大之特色在于不囿旧说,不拘俗见,多发己意。其所辑录之诸家,大多皆是标新立异,不肯旁三传以说经者。其卷首《总论》云:“《春秋》大义,一言以蔽之曰:尊王。”又云:“读《春秋》者须观圣人之特笔,观其特笔而全书之旨可会而通也。于稷之会特书‘成宋乱’,恶贿赂之始行也;于澶渊之会特书‘宋灾故’,惜义理之终不明也。……书‘成宋乱’见正身之要焉,书‘宋灾故’见辨义之精焉,……凡圣人所为格致诚正、修齐冶平之道无不着于此矣。”此为其书之宗旨。朱氏认为,《春秋》一书原是经史相辅而行,史以陈其事,经以着其义,一笔一削,了然可见,但自鲁史亡而《左传》作,《春秋》之义遂多不可解。由于《左传》作于战国,其书多采他史以附之,故有与经文谬戾而不合其大旨者,而《公羊》、《穀》之略更不待言。因此,如果不因经以考传,而欲据传以明经,则会名实抵牾,是非舛错,而《春秋》之义则愈辨愈晦。可见朱氏仍深受啖、赵一派之影响。《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d/file/books/7345bacfd1f97ea3b1e4712000f4281a.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