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白话文

作者:佚名
黄帝内经灵枢经白话文

与《素问》合为《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一般认为较《素问》为晚,九卷,故称《九卷》,后又称《针经》。王叔和、皇甫谧已见其书,皇甫谧认为此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一半,后人多宗此说。隋唐之际出现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唐王冰注《素问》即采用《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北宋元祐八年(1093)高丽献来《黄帝针经》一部,诏颁发天下。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又据家藏旧本《灵枢》九卷重新编校,改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为现存最早版本。本书内容与《素问》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互为补充,各有阐发,亦为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琉璃宫史

琉璃宫史

缅甸标准编年史书。因在缅王宫廷琉璃宫内编纂,故名。1829年,缅王孟既(缅名巴基道)诏令由孟越萨耶道等全国各地13位著名僧俗学者组成《琉璃宫史》编纂委员会,由缅王亲自主持整个编纂工作。学者们博采各家史书,汇集历代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雅甘"、"埃钦"、"茂贡"等诗史,进行整理考订,按年代顺序编纂,至1832年,历时4年完成。全书分3大卷,21分卷,约百万字。此史书记述了从远古时代原始公社起,经骠国等早期王国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直至贡榜王朝的创建者雍籍牙即位后的第二年(1754)为止的全部兴衰过程。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无所不包,内容丰富。该书因系国王钦定的"正史",又由御用高僧和封建士大夫编纂,其观点难免有唯心主义和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但它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和历史资料,仍不失为东西方治缅甸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目前各国出版的有关缅甸史的著作,无不引用其史料。其中一部分已译成英、法、日等文本。现有的英译本为其第 1卷中的第3~5部分,由佩貌丁和G.H.鲁斯合译,1923年由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由缅甸学会在仰光大学再版。1909年由法国学者E.于贝将其中《蒲甘末叶史》部分译成法文,载《法国河内远东学校校刊》第9卷;日译本由日本鹿儿岛大学荻原弘明教授译出1~2卷。已在《史学》杂志上连续刊出。

三四一

三四一

通俗文学集。老舍作,1938年11月重庆独立出版公司出版。抗战时期,老舍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以适应动员群众、宣传抗日之需。1938年6月将其用“旧瓶装新酒”创作的三篇大鼓书词《王小赶驴》、《张忠定计》和《打小日本》,四出平剧《新刺虎》、《忠烈图》、《王家镇》和《薛二娘》,一篇旧型通俗小说《兄妹从军》,汇印成册,故名《三四一》。三篇鼓词歌颂了足智多谋、计取敌寇的普通百姓;四出平剧以历史故事为依托,注入现实内容,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赞美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小说《兄妹从军》表现了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抵抗。这些作品情节完整,细节生动,语言风趣,通俗易懂。该书出版后在三个月内连出五版,成为当时的一部畅销读物。

堪舆倒杖诀

堪舆倒杖诀

《堪舆倒杖诀》作者谢和卿,字觉斋,别具玉元子,有神宝经、天宝经传世。此书专言作穴之法。全书计三十六章,每章以四言绝句的韵文形式概述全章大旨。另有高山、平地、四应杂录三篇,详言水法和山法,多有精义。注解者高懋,字时勉,号望京。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高懋为四川铜梁人,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己丑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进士。任钦天挈壶正,从八品,掌漏刻孔壶,考中星昏明、击钟鼓报时。精于堪舆之学,逐一训解谢和卿倒杖三十六诀,条分缕析,发明倒杖之妙,深辨卦例之非。考是书高懋自序,成于嘉靖壬辰即嘉靖十一年。

正蒙初义

正蒙初义

十七卷。清王植撰。王植有《四书参注》已着录。《正蒙》是张载的重要着作,原只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着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特性的范畴,在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个进步。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这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元气,这种气是无形的(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气的聚合、分解(散)都是暂时的现象(客形)。太虚就是气,不是在气之外还有一个太虚。《正蒙》注释很多。是书,诠释《正蒙》。冉祖、李光地、张伯行之注,列于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相参证,而又各以己见参订于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朱多不满此书“太虚”二字。然晰其旨,殊涂同归,正不必执程朱诸论以毁谤。又谓《诗笺》、《书序》、《礼疏》、《旧说》张子所用颇多。今人习见习闻,皆程朱遗泽,遂咤而怪之。当时能破门户之见的,其谓张子自注。又谓十七篇为苏昺所传,张子所,李光地本多割裂,其辨析皆为不苟,称张伯行注出于他人之假名,非所自着,云云,亦足资考证。有明刘玑《正蒙会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刊续编咸丰八年(1858)刊《惜阴轩丛书》本。清王植《正蒙初义》十七卷,清乾隆三十年《四库全书》抄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平洋书局《船山遗书》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本,1975年中华书局本。

释量论略解

释量论略解

九卷,法称着 僧成释 法尊译,明代根敦珠巴(僧成,1391—1474)著。现代法尊法师由藏文本编译为汉文本,198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是对法称“因明七论”之首《释量论》的注释,依原书分为自义比量、成量、现量、他义比量4品,论释因明基本学说。

金刚经疏

金刚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首残尾全,但无尾题,据内容拟题。所疏乃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现存部分相当于传世罗什本第九分至第三十二分。但此疏原文未作如此分段。疏文在结束一段疏释时,常结一偈诵。如疏第一菩提果之后,诵曰:“或后曾修戒定惠,不知诸法本元由。妄执我真以为真,所作违于无我理。以违利故名颠倒,还被业知之所牵。常生三界牢狱中,纵得生天不脱苦。”又如“亲同宿林鸟,晓即随缘去。恩爱当头栖,相看如陌路。”这些偈颂与经文大抵无直接关系,相当于“劝善诗”之类。为其他经疏所未见。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与讲经文有何关系,值得研究。又疏文中有:“已前上、中两卷了,从此以后入[下]卷”之语,则原著或为三卷。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