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药物学著作。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书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万历十八年(1596)后刊行。系作者参阅八百余种古代医药书籍,遍访名医宿儒,广集民间验方;跋涉高山旷野,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以《证类本草》为底本,整理、充实、反复三次修改,历时二十七年写成。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工程浩大。全书共十六部,分六十二类,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由作者总结民间经验列入的药物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中收集古代名方及民间验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附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六十幅。约一百九十万字是书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每种药物的性能、功用、名称、炮制方法、产地、形状以及辨异,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丰富了生物学、化学和矿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对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首次刊行后曾翻刻多次。有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刘衡如校刊本。有日、朝、德、英、俄、越南及拉丁文译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
章节列表
升序↑- 简介
- 《本草纲目》原序
- 《本草纲目》疏
- 《本草纲目》凡例
- 第一卷 序例上
- 第二卷 序例下
- 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一)
- 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二)
- 第五卷 水部
- 第六卷 火部
- 第七卷 土部
- 第八卷 金石部
- 第九卷 石部(一)
- 第十卷 石部(二)
- 第十一卷 石部(三)
- 第十二卷 草部(一)
- 第十三卷 草部(二)
- 第十四卷 草部(三)
- 第十五卷 草部(四)
- 第十六卷 草部(五)
- 第十七卷 草部(六)
- 第十八卷 草部(七)
- 第十九卷 草部(八)
- 第二十卷 草部(九)
- 第二十一卷 草部(十)
- 第二十二卷 谷部(一)
- 第二十三卷 谷部(二)
- 第二十四卷 谷部(三)
- 第二十五卷 谷部(四)
- 第二十六卷 菜部(一)
- 第二十七卷 菜部(二)
- 第二十八卷 菜部(三)
- 第二十九卷 果部(一)
- 第三十卷 果部(二)
- 第三十一卷 果部(三)
- 第三十二卷 果部(四)
- 第三十三卷 果部(五)
- 第三十四卷 木部(一)
- 第三十五卷 木部(二)
- 第三十六卷 木部(三)
- 第三十七卷 木部(四)
- 第三十八卷 服器部
- 第三十九卷 虫部(一)
- 第四十卷 虫部(二)
- 第四十一卷 虫部(三)
- 第四十二卷 虫部(四)
- 第四十三卷 鳞部(一)
- 第四十四卷 鳞部(二)
- 第四十五卷 介部(一)
- 第四十六卷 介部(二)
- 第四十七卷 禽部(一)
- 第四十八卷 禽部(二)
- 第四十九卷 禽部(三)
- 第五十卷 兽部(一)
- 第五十一卷 兽部(二)
- 第五十二卷 人部
- 附 本草纲目别名录
猜你喜欢的书
立斋闲录
笔记,采摘当时的相关文集、档案、地方志、碑帖等诸种文献内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揭示了明前期尤其是建文朝的某些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原本周易本义
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清《四库全书》收录原本《周易本义》为十二卷,系南宋咸淳间吴革刊本。《四库全书》另收录四卷本《周易本义》,系董楷等割裂本义以附程传的经传参合本。在原本《周易本义》里,朱熹着重依据《周易》的经传体例来探究《易》的卜筮之义,同时也阐发义理,主张通过象数去讲义理。该书流传甚广,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周易玩辞困学记
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余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旨,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素灵微蕴
综合性医书。4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书于嘉庆五年(1800年)。为作者研究《内经》的心得。前2卷论述病因、病理、治法,按胎化、脏象、经脉、营卫、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十解论述。后2卷论16种病证,结合病案以分析病因、病机及各种兼症、变症之由来。
止学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略称教诫律仪。又作行相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凡二十三章四六五条。卷首有自序,谓研钻义学之盛,诸善律仪渐趋废颓,然护持正法阐敷遗教,不能不重律规,故作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