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药物学著作。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书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万历十八年(1596)后刊行。系作者参阅八百余种古代医药书籍,遍访名医宿儒,广集民间验方;跋涉高山旷野,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以《证类本草》为底本,整理、充实、反复三次修改,历时二十七年写成。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工程浩大。全书共十六部,分六十二类,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由作者总结民间经验列入的药物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中收集古代名方及民间验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附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六十幅。约一百九十万字是书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每种药物的性能、功用、名称、炮制方法、产地、形状以及辨异,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丰富了生物学、化学和矿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对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首次刊行后曾翻刻多次。有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刘衡如校刊本。有日、朝、德、英、俄、越南及拉丁文译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
章节列表
升序↑- 简介
- 《本草纲目》原序
- 《本草纲目》疏
- 《本草纲目》凡例
- 第一卷 序例上
- 第二卷 序例下
- 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一)
- 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二)
- 第五卷 水部
- 第六卷 火部
- 第七卷 土部
- 第八卷 金石部
- 第九卷 石部(一)
- 第十卷 石部(二)
- 第十一卷 石部(三)
- 第十二卷 草部(一)
- 第十三卷 草部(二)
- 第十四卷 草部(三)
- 第十五卷 草部(四)
- 第十六卷 草部(五)
- 第十七卷 草部(六)
- 第十八卷 草部(七)
- 第十九卷 草部(八)
- 第二十卷 草部(九)
- 第二十一卷 草部(十)
- 第二十二卷 谷部(一)
- 第二十三卷 谷部(二)
- 第二十四卷 谷部(三)
- 第二十五卷 谷部(四)
- 第二十六卷 菜部(一)
- 第二十七卷 菜部(二)
- 第二十八卷 菜部(三)
- 第二十九卷 果部(一)
- 第三十卷 果部(二)
- 第三十一卷 果部(三)
- 第三十二卷 果部(四)
- 第三十三卷 果部(五)
- 第三十四卷 木部(一)
- 第三十五卷 木部(二)
- 第三十六卷 木部(三)
- 第三十七卷 木部(四)
- 第三十八卷 服器部
- 第三十九卷 虫部(一)
- 第四十卷 虫部(二)
- 第四十一卷 虫部(三)
- 第四十二卷 虫部(四)
- 第四十三卷 鳞部(一)
- 第四十四卷 鳞部(二)
- 第四十五卷 介部(一)
- 第四十六卷 介部(二)
- 第四十七卷 禽部(一)
- 第四十八卷 禽部(二)
- 第四十九卷 禽部(三)
- 第五十卷 兽部(一)
- 第五十一卷 兽部(二)
- 第五十二卷 人部
- 附 本草纲目别名录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河津县志
八卷,清马光远修,刘梁嵩纂。光远,字月生。东海人。进士。康熙十年(1671)任知县,任上兴修水利,革除火耗,捐俸造桥。梁嵩,邑人。进士。正文分八门五十三目,图考六幅,记事止康熙十一年。沿革目记旧编共三十六里,清以来改为十八里。山川目记唐所修水渠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冲毁,百姓仍需纳水田粮赋,甚为窘迫。隆庆五年(1571)知县张汝乾捐俸凿山通渠,使水利复兴。陵墓目记辛村多古塚,高丈余,传说系商王陵墓,嘉靖初大阳村西为大风吹荡,金井暴露,可为一徵。公署记知县马氏修葺大堂而不加费用于民。立寨堡为目,记崇祯年间建寨堡六十九座,又记福亭里有唐建河南武备寨。物产目记邑有虎。人物门记梁嵩父有纶甚详。艺文门收文较详。有赵用光《河津县兴革利弊事宜四款》,其一禁止以赠送为名,征瓜农赤日之下担瓜往州、府数十里徒步送瓜;其二议修盐池堤岸的伕费当合理摊派,以杜绝胥吏从中克扣之弊。寺观目记一座隋建筑,八座唐建筑。又记大觉寺为汉永乐年建,误,汉代无永乐年号。有康熙十一年刻本。北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黄白镜
一卷、续黄白镜 一卷。明李文烛(生卒年不详)撰。李文烛,字晦卿,自号梦觉道人,丹徒(今属江苏省丹徒县)人。撰有《黄白镜》、《续黄白镜》各一卷。古来修丹者,常以黄金白银比喻丹药之宝贵。又以其颜色比喻炼外丹先白后黄的变化状态。或借以言炉火修丹道而称黄白之术。李文烛则以内丹作黄白之说。他所撰《黄白镜》一书,专言丹汞之术,称土禀中央之气,色象故黄;铅禀西方之气,色象故白。称黄者为药,白者为丹;一药一丹,是谓黄白,自得丹药以至成仙。按其次序分二十六条,其前有自序,后有自跋。他所作《续黄白镜》收《醒醒歌》二十七则,《水心篇》五十则。卷末也有自跋。其跋云:“昔,余遭刘青田(刘基)累,几成孔北海(三国时孔融)祸。姑苏拙老独不避去,于是多老遂欲以修炼胎仙之法告之,故续此境”。题万历辛丑年(1601)午月。然万历辛丑距刘基死时(1375)二百多年,不知其受何累。所以《四库提要》称其“大抵荒诞之谈”。此书传本很少,《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宝颜堂秘笈》本。
灸法秘传
1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 (穴) 图、背面 (穴) 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十症 (为中风、尸厥等病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书中介绍了一种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但书中的人神禁忌部分具有明显的唯心色彩。
临春阁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又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梅村《临春阁》谱冼夫人勤王事,大为张孔吐冤,盖为秦良玉发也。第四折〔收尾〕云:‘俺二十年岭外都知统,依旧把儿子征袍手自缝。毕竟是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此又为左宁南讽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亦为哭明亡之作,似以陈后主比明福王者,关目平板,乏生动之致,非佳构也。”此剧一反“女色亡国”的谬论,歌颂了张丽华、冼夫人的见识才具,而把陈后主亡国的罪责归于当权的君臣。作者实际上是借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剧本艺术上较为一般,无特异足引人之处。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表现了消极思想。
阅藏知津
中国佛教经录。四十四卷。明智旭著。智旭(1599—1655),俗姓锺,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习儒学,誓灭释老,曾撰《辟佛论》。后读莲池《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出家。此后遍学各宗教义,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移住浙江孝丰(今浙江安吉)灵峰寺,弘扬台教,注释经论。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著作除此书外,尚有《楞严玄义》、《楞严文句》、《弥陀要解》、《灵峰宗论》、《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等四十余部。今人辑有《蕅益大师全集》行世。《阅藏知津》系对《大藏经》所收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佛典一一录目,并加以扼要解说,以备后人阅藏。全书分为三部分:一、经藏,分大乘经、小乘经;大乘经按天台宗五时判教之顺序分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方等部又分“显说”(显教)、“密咒”(密教)两部。二、论藏,分大乘论、小乘论;大乘论中又分释经论、宗经论、诸论释三部。作者各有“西土”(印度等)、“此土”(中国)之别。三、杂藏,包括经疏、论疏、纪传等,分为“西土撰述”、“此方撰述”。另于卷首有总目录四卷。此书在编撰上有三大特点,一是部类的划分,二是重译的编次,三是提要的制作。此书首次改变自唐代智昇《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录分类方法,对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日本弘教书院排印的《缩刷藏经》、中国杨仁山居士手订《大藏辑要目录》以及上海排印的《频伽藏》,都依照了此书的分类方法。收录于《大正藏》“法宝总目录”第三册。
古尊宿语录
中国佛教禅宗的著作。因记载的是禅宗著名大师的语录,故名。宋代颐藏主集。全书共四十八卷。汇集了禅宗南岳系怀让以下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中所谓“古尊宿”的语录,多为 《景德传灯录》中所不载者。明万历年间重修《北藏》时收入《大藏经》。赜藏主原有《古尊宿语要》四卷,收集唐宋时期南泉普愿以下二十二家禅宗语录,刊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为四十八卷本《古尊宿语录》的基础。后人又逐渐将云门文偃、真净(宝峰克文)、佛眼(龙门清远)、佛照(育王德光)等数家语录编入,至南宋末年,由于“两浙丛林得之惟艰”,由女居士觉心捐资翻刻。以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至明代收入《大藏经》时,遂成现今所见四十八卷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