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药物学著作。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书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万历十八年(1596)后刊行。系作者参阅八百余种古代医药书籍,遍访名医宿儒,广集民间验方;跋涉高山旷野,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以《证类本草》为底本,整理、充实、反复三次修改,历时二十七年写成。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工程浩大。全书共十六部,分六十二类,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由作者总结民间经验列入的药物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中收集古代名方及民间验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附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六十幅。约一百九十万字是书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每种药物的性能、功用、名称、炮制方法、产地、形状以及辨异,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丰富了生物学、化学和矿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对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首次刊行后曾翻刻多次。有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刘衡如校刊本。有日、朝、德、英、俄、越南及拉丁文译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
章节列表
升序↑- 简介
- 《本草纲目》原序
- 《本草纲目》疏
- 《本草纲目》凡例
- 第一卷 序例上
- 第二卷 序例下
- 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一)
- 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二)
- 第五卷 水部
- 第六卷 火部
- 第七卷 土部
- 第八卷 金石部
- 第九卷 石部(一)
- 第十卷 石部(二)
- 第十一卷 石部(三)
- 第十二卷 草部(一)
- 第十三卷 草部(二)
- 第十四卷 草部(三)
- 第十五卷 草部(四)
- 第十六卷 草部(五)
- 第十七卷 草部(六)
- 第十八卷 草部(七)
- 第十九卷 草部(八)
- 第二十卷 草部(九)
- 第二十一卷 草部(十)
- 第二十二卷 谷部(一)
- 第二十三卷 谷部(二)
- 第二十四卷 谷部(三)
- 第二十五卷 谷部(四)
- 第二十六卷 菜部(一)
- 第二十七卷 菜部(二)
- 第二十八卷 菜部(三)
- 第二十九卷 果部(一)
- 第三十卷 果部(二)
- 第三十一卷 果部(三)
- 第三十二卷 果部(四)
- 第三十三卷 果部(五)
- 第三十四卷 木部(一)
- 第三十五卷 木部(二)
- 第三十六卷 木部(三)
- 第三十七卷 木部(四)
- 第三十八卷 服器部
- 第三十九卷 虫部(一)
- 第四十卷 虫部(二)
- 第四十一卷 虫部(三)
- 第四十二卷 虫部(四)
- 第四十三卷 鳞部(一)
- 第四十四卷 鳞部(二)
- 第四十五卷 介部(一)
- 第四十六卷 介部(二)
- 第四十七卷 禽部(一)
- 第四十八卷 禽部(二)
- 第四十九卷 禽部(三)
- 第五十卷 兽部(一)
- 第五十一卷 兽部(二)
- 第五十二卷 人部
- 附 本草纲目别名录
猜你喜欢的书
小山类稿
文集。明张岳撰。 二十卷。岳字维乔,惠安(今属福建)人。正德进士。初授行人,以疏谏南巡廷杖,调南京国子监学正。嘉靖初复原官,又以议礼忤张,继忤夏言,忤严嵩父子。官至刑部侍郎,掌都察院事。复出总督湖广、四川、贵州。卒谥襄惠。岳博览群书,工文章 经术湛深,不喜五守仁学。是集约十六万五千字。含奏议五卷,书五卷,序三卷,记文铭三卷,杂著二卷志论一卷,赋一卷。集中奏议皆据历官年月,次第编排,多涉经政之事,颇具史料价值。《草堂学》及诸书牍,则为岳理学之作,大都推阐切至,言之有物。有《四库全书》本
河南志
实即洛阳志。宋人宋敏求纂修。原书已佚,后经清代人辑佚,现有永乐大典辑本、灵岩山馆本、缪荃孙《藕香零拾丛书》本等。缪氏辑本四卷八目: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卷二成周城阙宫殿古迹,后汉城阙宫殿古迹,晋城阙宫殿古迹;卷三后魏城阙古迹,隋城阙古迹;卷四唐城阙古迹,宋城阙古迹。卷首有图五幅;东汉东都城图,魏金墉城图,后魏洛阳宫城图,西晋洛阳京城图,宋西京城图。此志间有元代资料,非宋书原版。清人沈垚谓: “是书实出元人之手,而宫殿坊市则直录宋敏求之书,间加改窜”(见《落帆楼文集》)。此志是现在仅存的河南古方志,极有价值。
浮槎山水记
宋代茶文。北宋欧阳修作。约600字,主要描写浮槎山之水品质极佳,而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未予列入,于是“颇疑”张又新的评水方法,十分赞同陆羽的评水原则:“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同时,倡导“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的“山林之乐”。
草书状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李珦(1414年—1452年),朝鲜王朝第五任君主(1450—1452年在位)。字辉之,是朝鲜世宗李裪嫡长子,朝鲜世祖李瑈同母兄,母昭宪王后沈氏,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月三日生于汉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月册封为王世子。正统十年(1445年),因朝鲜世宗身体抱恙,开始协助处理政务。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薨于永膺大君李琰府邸,李珦继承王位。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四日, 李珦薨于康宁殿。庙号文宗,谥号恭顺钦明仁肃光文圣孝大王,葬于显陵。
佛说普门品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异译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d/file/books/7345bacfd1f97ea3b1e4712000f4281a.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