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作者:沈金鳌
清·沈金鳌撰。成书于1774年。全书分16卷, 34. 4万字。该书首冠以总论, 分为脉症、六经主症、表里、传变等篇。自卷一至卷十五, 循六经之次, 编列《伤寒论》原文; 其不得分属六经者, 如伤寒后症及辨脉、平脉等篇, 悉列另篇, 以为十六卷。因是书编次, “以仲景论为纲, 历代诸家之语足以阐明仲景者为目”, 故名曰《伤寒论纲目》。其编次注释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按证归类, 重编《伤寒》。其在《凡例》中说: “仲景《伤寒论》, 自叔和窜乱后, 其六经条款,凡注释家各以意为前后, 讫无一定。独柯氏《论注》, 其分隶六经者, 颇有理据, 今《纲目》所定, 皆依柯本。” ②博采群书, 以目释纲。其在六经原文纲下, 则采辑叔和以下42家伤寒著作为目, 各摘其语之尤精且当者, 以发明仲景之论。而其中又以柯韵伯之说为主。并附以己见阐发于后。③六经传变, 注重辨证。沈氏认为, “伤寒之病, 有传经, 有直中, 有始终不传, 有风寒交中, 千态万状, 棼如乱丝”。学者当循六经辨证之旨, 明邪犯脏腑经络, 轻重虚实之异, 而随证论治。④立法用方, 灵活变通。其驳斥“但取仲景法, 不取仲景方” 之诡言, 谓仲景之书, “方因法立, 法就方施,113方, 方方皆活, 397法, 法法皆通”。若将其法与方融会贯通, 诚
章节列表
升序↑-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 卷首·总论 六经主症
- 卷首·总论 阴阳
- 卷首·总论 表里
- 卷首·总论 传变
- 卷首·总论 愈解
-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 寒伤营
- 卷一·太阳经症 发热
- 卷二 恶热
- 卷二 恶寒
- 卷二 恶风
- 卷二 振战栗
- 卷二 身热恶寒 身寒恶热
- 卷二 热多寒少
- 卷二 下之热不退
- 卷二 头痛项强
- 卷二 头眩郁冒
- 卷二 摇头直视
- 卷二 目中不了了
- 卷三 身摇
- 卷三 身痒
- 卷三 身疼
- 卷三 百节疼痛
- 卷三 筋惕肉瞤
- 卷三 胁痛
- 卷三 结胸
- 卷三 脏结
- 卷三 痞
-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 卷三 腹中雷鸣
- 卷三 动气
- 卷四 少腹硬满
- 卷四 奔豚
- 卷四 烦躁
- 卷四 咳嗽
- 卷四 喘
- 卷四 呕吐
- 卷四 可吐
- 卷四 不可吐
- 卷四 渴
- 卷四 惊
- 卷四 悸
- 卷五 痉
- 卷五 螈
- 卷五 不仁
- 卷五 发黄
- 卷五 如疟
- 卷五 鼻衄
- 卷五 鼻鼾 鼻鸣
- 卷五 吐血
- 卷五 蓄血
- 卷五 下血 便脓血
- 卷六 嗜卧 不卧
- 卷六 无汗
- 卷六 自汗
- 卷六 盗汗
- 卷六 可汗
- 卷六 不可汗
- 卷六 自利
- 卷六 协热利
- 卷六 小便自利 小便数
- 卷六 小便不利 小便难
- 卷六 遗溺
- 卷七 过经不解
- 卷七 合病
- 卷七 并病
- 卷七 两感伤寒
- 卷七 伤寒坏病
- 卷七 温病
- 卷七 温毒
- 卷七 风温
- 卷七 温疟
- 卷七 温疫
- 卷七 暑
- 卷七 湿痹
- 卷七 风湿
- 卷七 头中寒湿
- 卷七 湿热
- 卷七 湿温
- 卷七 风寒湿杂合病
- 卷八·阳明经症 阳明经脉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谵狂
-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 郑声
-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 头眩
-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 卷九 直视
- 卷九 呕
- 卷九 吐
- 卷九 哕
- 卷九 干呕
- 卷九 欲吐
- 卷九 咳逆
- 卷九 喘
- 卷九 渴
- 卷九 漱水不欲咽
- 卷九 鼻燥 口舌燥 咽燥
- 卷九 舌苔
- 卷九 心下逆满硬痛
- 卷九 懊憹
- 卷九 烦躁
- 卷九 虚烦
- 卷九 短气
- 卷九 不得卧
- 卷九 身痒
- 卷九 身重
- 卷十 循衣摸床
- 卷十 自汗
- 卷十 盗汗
- 卷十 头汗
- 卷十 额汗
- 卷十 手足汗
- 卷十 蓄血
- 卷十 发狂
- 卷十 发黄
- 卷十 便脓血
- 卷十 大便先硬后溏
- 卷十 不大便
- 卷十 可下
- 卷十 不可下
- 卷十 小便自利
- 卷十 小便数
- 卷十 小便不利
- 卷十 小便难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少阳经脉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寒热往来
- 卷十一·少阳经症 面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头痛
- 卷十一·少阳经症 耳聋 目眩 口苦 咽干
- 卷十一·少阳经症 结胸
- 卷十二 痞满
- 卷十二 胁满 腹痛
- 卷十二 呕
- 卷十二 发斑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太阴经脉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寒实结胸
- 卷十三·太阴经症 腹满 腹痛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吐利
- 卷十三·太阴经症 汗后寒热不解
- 卷十三·太阴经症 发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少阴经脉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 表寒里热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咳 悸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渴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漱水不咽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咽痛 咽干 口燥
- 卷十四·少阴经症 烦躁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身痛
- 卷十四·少阴经症 蜷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不得卧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手足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急温症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呕吐 下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四·少阴经症 下利清谷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利
- 卷十四·少阴经症 小便不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厥阴经脉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吐蛔
- 卷十五·厥阴经症 除中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气上撞心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胸胁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腹满痛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少腹满急
- 卷十五·厥阴经症 囊缩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 卷十五·厥阴经症 热利下重
- 卷十五·厥阴经症 便脓血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阴阳易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劳复食复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诸寒热症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瘥后诸病
- 卷十六 伤寒后症 妇人伤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百合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狐惑病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阴毒
- 卷十六 伤寒所属诸病 阳毒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辨脉篇
- 卷十六 仲景辨脉平脉 平脉篇
猜你喜欢的书
橘山四六
文别集。南宋李廷忠撰。二十卷。廷忠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昌化)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无为教官,旌德知县,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今不传。此编于明万历中由丹阳孙云翼笺注,始刊。书中一律用骈体,故名。收文二百余篇,廷忠名位不显,故集中启、札为多,大抵候问酬谢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所作体格稍卑,往往好博务新,转伤繁冗,然织组尚为工稳,其佳处要不可掩”。云翼笺注,尤多芜杂。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本,《四库全书》据以收录,有孙云翼原序。
真山民集
诗别集。南宋真山民(约1274年前后在世)撰。一卷。山民真名不详,或云名桂芳,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或以为真德秀之孙。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惟所至好题咏。此集收诗凡百十六首。多为咏物述怀、探幽赏胜之作,未曾有江湖应酬语。山民工诗,所至辄好题咏,因有诗作流传人间,人或拟之以陶渊明。其诗以写麦秀黍离之悲与山林隐逸生活为主。诗学晚唐,风格清丽,颇多警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举其佳句:“鸟声山路静,花影寺门深”,“风蝉声不定,水鸟影同飞”,“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州县事宜
一卷。清田文镜、李卫奉敕撰。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雍正时先后任河南巡抚、河南山东总督。李卫,字又玠,江苏铜山人,雍正时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因善捕“盗”,被清世宗誉为“督抚楷模”。世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他指出,州县官为亲民之官,一人之贤否关系到百姓之休戚。雍正二年,他以大学士朱轼、吏部右侍郎沈近思在外任职多年,周知地方利弊,令其商酌规则,以为州县之南车。但不久,沈近思去世,朱轼多病,书未编成。七年,又降旨令田文镜、李卫,各据所见,缮录条例进呈。不久,田文镜胪列二十条:放任、交盘、关防、宣讲圣谕律条、放告、催科、借粜仓谷、弥盗、验伤、听断、堂事、防胥吏、慎延幕宾、待绅士、免行户、谨差下乡、劝农桑、严禁狱、讲读律例、操守。李卫胪列十条:随时随事体访疾苦,整理地方;验鞫命案,催征钱粮;禁耗羡外浮收妄索; 禁盘量漕白米石抑勒掯迟; 重治窃贼;筹储仓谷,慎重出纳;救灾恤荒;禁故纵蠹吏棍徒及盗贼赌博等;报升新垦,抵补积荒;严察发驿徒犯,私放归家。世宗披览之后,认为条理详明,言词剀切,民情吏习无不兼顾,大纲细目莫不备举,于八年下谕旨颁赐州县官各一帙,使置之桌案上,以朝夕观看,按条例执行,这样,国家即可“得司牧之贤,草野有父母之颂”(八年 《谕旨》)。本书首列道光十六年宣宗上谕,其中称,应山西巡抚申启贤奏请,再将《州县事宜》颁布通省官员,使他们严格遵守,各尽其职;次列雍正八年谕旨 (如上述)。本书有《牧令书七种》本,同治十二年重刻于羊城书局。
书经稗疏
四卷。清王夫之撰。此书说解《尚书》,颇多精当见解,如谓《尚书》之“禋”非《周礼》之 “禋”,“类”非《周礼》之“类,五服、五章亦不以周制解虞制; 因《周礼》日月辰次,正《泰誓》十三年为辛卯;引《说文》、《大戴礼记》证蠙珠非蚌珠, 斥蔡沈不明古字通假; 引《左传》证奄与、淮夷为二; 引 《说文》“羑”字之说解以解“羑若”,驳苏轼、蔡沈之误,等等,其说确有根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书中穿凿、武断之处,偶亦有之,此其缺憾。现存版本有清王嘉恺抄本,作二卷,藏湖南省博物馆。此外尚有 《船山遗书》本。
书义断法
六卷。元陈悦道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自题曰邹次,亦不可确知其籍贯。此书说解《尚书》,于经文不作全面说解,仅摘录书中可供命题之文,逐句加以诠释,并标明作文之程式与要领。书首冠以“科场备用”,知此书实为科举应付考试而作,其书类似后世之讲章。学者不读全经,专在考题上下功夫,以为科举考试之捷径,此书实乃始作俑者,其影响极为不好。此书始刊于元代,原本久佚,现存除四库浙江巡抚采进本之外,未见别本。
俱舍论法宗原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