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大意21N中华典藏网

湿胜则濡泻。(内经)脾土受湿。不能渗化。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泄泻。(指掌)泄者。大便溏薄。泻者。大便直下。略分轻重。总属脾虚。(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内因21N中华典藏网

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营卫。若饮食起居内外之邪。伤于脾胃。传化失节。清浊不分。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泄泻矣。(机要)21N中华典藏网

外候21N中华典藏网

泄分五种。如脾泄。饮食不和。色黄。胃泄。腹胀注下。食则呕吐。大肠泄。食已窘迫。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21N中华典藏网

溲涩。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难经)又有飧泄、肠垢、鸭溏、濡泄、滑泄之名。21N中华典藏网

飧泄者。湿兼风也。故恶风自汗。完谷不化。肠鸣脉弦。肠垢者。湿兼暑也,故稠粘垢秽。小水赤涩。烦渴脉数。21N中华典藏网

鸭溏者。湿兼寒也。故澄彻清冷。俨如鸭粪。溺白脉迟。濡泄者。湿邪自甚也。故泻多清水。肠鸣身重。溺短脉沉。滑泄者。湿胜气虚也。故所下不禁。大孔如竹筒。直出不止。又食积泄者。泻下腐臭。噫气作酸也。痰泄者。21N中华典藏网

或多或少。胸闷泻沫。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气泄者。腹常痞满。去不通泰。虚泻者。困倦无力。食减微溏。必兼体瘦。 泻者。停蓄饮食。数日一泻。必兼腹胀。肾泄者。五更腹痛。微响乃泄。必兼足冷。肝泄者。忿怒所伤。厥而面青。必兼胁满。交肠泻者。大小便易位而出。直肠泻者。饮食入口。少顷即泻。(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泻分久暴21N中华典藏网

暴注下迫。食不及化。是无水也。溏泄日久。止发无恒。是无火也。(太仆)21N中华典藏网

腹痛分辨21N中华典藏网

泻不腹痛者。湿也。泻白腹痛者。寒也。痛一阵。泻一阵。泄复涩滞者。火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者。食也。腹中胀痛。泻不减者。肝气也。腹中绞痛。暴泻烦渴者。霍乱也。腹中绞痛。下无休时。去如蟹渤者。气食交并也。腹中觉冷。隐隐微痛。下如稠饮者。痰也。(戴氏)21N中华典藏网

寒热分辨21N中华典藏网

热者。小便赤涩。烦渴。肛门热。谷食腐化。或虽不化。而色变焦黄。身能动作。手足温暧。寒者。小便清白。不渴。腹中冷。完谷不化。色亦不变。变亦白色。身懒动作。饮食不下。手足清冷。(河间)21N中华典藏网

肠鸣分辨21N中华典藏网

湿多成五泻。肠走若雷奔。此寒湿之患。然亦有火势攻冲。抟击水气而鸣者。必兼腹痛。暴注下迫。肛门涩滞。小水色黄。非若湿症之腹不痛也。(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完谷分辨21N中华典藏网

完谷不化。其因有四。曰气虚。曰胃寒。曰胃火。曰胃风。夫气虚胃寒。固不能传化矣。火者。火性急速。传运失常。即邪热不杀谷也。至于胃风者。肝风传脾。脾受其克。不能变化。名为飧泄。乃五泄之一也。(医统)21N中华典藏网

泄泻死症21N中华典藏网

脉细。皮寒。少气。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者死。其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素问)21N中华典藏网

脉法21N中华典藏网

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缓湿邪。沉虚滑脱。凡泄注沉缓弱小者生。浮大弦数者死。(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治法21N中华典藏网

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次则分利下焦。继以风药燥湿。久则升举元气。滑脱不禁。然后涩之。其间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火则清凉。痰则涌吐。陷则升提。随症而用。不拘次序。(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治审虚实21N中华典藏网

下积如稠脓者。消化为上。去薄而小便短少者。利水为捷。若小便如常。不必再利。惟燥脾而已。如兼口渴。21N中华典藏网

则利水与燥脾。皆不可用。但审溺赤为有热。如溺短而色不变。则补益无疑也。(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郁结当开21N中华典藏网

忧思太过。脾气结而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宜开郁结。使气升而谷自化。(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郁热当清21N中华典藏网

有肺热闭锢。咳嗽胸满。误服参、术。使肺中之热。回奔大肠而泻者。当先清肺金。然后和脾。(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泄泻忌用21N中华典藏网

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必读)21N中华典藏网

用药21N中华典藏网

主以茯苓、白术。加陈皮、半夏。湿加猪苓、泽泻。火加黄连、白芍。寒加炮姜、益智。风加防风、苍术。食加枳实、浓朴。食积加楂肉、麦芽。气虚加人参、黄 。气陷加升麻、柴胡。泄久脾虚。饮食难化。加参、 、神曲、麦芽、干姜。泄久肠滑。加肉果、诃子、木香。有夏月暴注水泄。用香薷散、益元散。有肾脾两虚。每朝五更洞泻。用四神丸、浆水散。有经年脾泻。用桂香丸、椒附丸。有痰积肺中。魄门不禁。用二陈加防风、桔梗探吐。有肺热移肠。下为肠癖。用黄芩、地骨皮、阿胶、百合、兜铃、甘草。有酒积作泻者。五更腹鸣作痛。泻下黄赤。此酒湿入脏所致。非肾虚者比也。宜四苓、葛花。或金匮泽泻汤加萆 之类。凡煎泻药。用甘澜水者。取其不助湿而益脾胃也。(汇补)21N中华典藏网

泄泻选方21N中华典藏网

白术茯苓汤 统治泄泻。21N中华典藏网

白术 茯苓 甘草胃苓汤即五苓合平胃散益元散(方见暑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21N中华典藏网

香薷饮 治夏月暑泻(方见暑症)21N中华典藏网

四苓散 治清浊不分。因作泄泻。21N中华典藏网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加桂。名五苓散。21N中华典藏网

白术散白术 芍药(各三钱) 炮姜(五钱) 甘草(二两)21N中华典藏网

每服二钱。水煎。21N中华典藏网

桂枝汤桂枝 白芍 白术(各五钱) 炙草(二钱)21N中华典藏网

每服五钱。水煎。21N中华典藏网

术附汤白术 附子 甘草连理汤即理中加茯苓、黄连。21N中华典藏网

五味子散 治肾虚人感阴气。而每泄于五更者。21N中华典藏网

五味(二两) 吴萸(五钱)21N中华典藏网

炒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加补骨、肉果。名四神丸。21N中华典藏网

参附汤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21N中华典藏网

每服五钱。加姜十片煎。21N中华典藏网

二神丸 治脾肾虚泄。五更肠鸣。21N中华典藏网

补骨脂(四两) 肉豆蔻(二两)21N中华典藏网

加五味子二两。吴茱萸五钱。名四神丸。21N中华典藏网

四柱散 济生治脏腑虚冷。真阳耗散。脐腹冷痛泄泻。21N中华典藏网

茯苓 附子 人参 木香(各一两)21N中华典藏网

每服三钱。姜五片。加肉果、诃子。名六柱散。活人方有白术。无诃子。21N中华典藏网

浆水散(洁古) 治脾土阴寒。水泻清冷。21N中华典藏网

半夏(二两) 良姜(二钱半) 干姜 肉桂 甘草 附子(各五钱)21N中华典藏网

为末。每服三钱。21N中华典藏网

椒朴丸(魏氏)21N中华典藏网

益智 川椒(炒) 浓朴 陈皮 白姜 茴香(炒各等分)21N中华典藏网

上用青盐。于银石器内。以水浸干药。用火煮干。焙燥为末。酒糊丸。盐汤下。21N中华典藏网

椒附丸 治肾脏虚寒。大便久泻。21N中华典藏网

椒红(炒) 熟附 鹿茸(焙) 桑螵蛸(炙) 山药 山萸 龙骨( )21N中华典藏网

桂香丸(三因) 治脏腑虚寒。为风寒所迫。冷滑注下。老人虚人。危笃。累效。21N中华典藏网

附子 肉豆蔻 茯苓(各一两) 桂心 干姜 木香(各半两) 丁香(二钱半)21N中华典藏网

为末。面糊丸。米饮下五十丸。21N中华典藏网

戊己丸(和剂) 治脾胃不足。湿热下乘而泄。21N中华典藏网

黄连 吴萸 白芍(各等分)21N中华典藏网

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米饮下。21N中华典藏网

温六丸(丹溪) 治湿热气滞。用为向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21N中华典藏网

六一散(七两) 干姜(一两)21N中华典藏网

末之。粥丸。一方。去干姜。加吴萸二两。名参萸丸。21N中华典藏网

节斋泄利方21N中华典藏网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砂仁 神曲 麦芽21N中华典藏网

21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