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大意mWI中华典藏网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闭塞滞下。为飧泄肠癖。(内经)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汇补)故曰。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杂着)mWI中华典藏网

内因mWI中华典藏网

生冷油腻。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为调摄失宜。风寒暑湿。干触秽浊。故为此疾。(指掌)其多发于夏秋者。因脾主长夏。脾感酷暑。肺金亦病。至秋阳气收敛。火气下降。肺传大肠。并迫而为病也。(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外候mWI中华典藏网

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纯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大痛之分。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丹溪)若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者。带表症也。初起有心烦口渴。腹痛呕吐者。里实症也。(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分寒热mWI中华典藏网

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必读)mWI中华典藏网

辨虚实mWI中华典藏网

胀满恶食。急痛惧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而实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无非虚寒矣。其相似之际。最当审察。如口渴而喜冷者。为热。口渴而喜热者。为寒。腹痛而胀闷者。为实。腹痛而喜按者。为虚。溺短而赤涩者。为热。溺短而清白者。为寒。后重而新病为实。后重而久病为虚。脉大而沉实为实。脉大而浮洪亦虚。(必读)mWI中华典藏网

辨五色mWI中华典藏网

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见。气血俱病也。纯下清血者。伤风也。色如豆汁者。伤湿也。淡黄挟白者。食积也。微红焦黄者。热毒也。紫黑血丝者。瘀血也。杂下散血者。损伤也。如鱼脑者。脾失运而陈积不腐也。如冻胶者。肠胃冷而真液下脱也。如白脓者。虚而挟热。津液努责而结也。如屋漏水尘腐色者。元气弱极也。如鸡肝色者。百脉皆伤也。(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辨寒热mWI中华典藏网

世俗多以白为寒。赤为热。似矣。然白色亦有属热者。如谷食腐熟而成脓也。赤色赤有属寒者。因血瘀凝泣而入肠也。不可以赤白为准。但当以脉辨之。(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积分新旧mWI中华典藏网

旧积者。湿热食积也。当推荡。新积者。下后又生也。当调补。不可轻攻。脾运而积自化。若因虚而痢。虽旧积亦不可下。虚回而痢自止。丹溪有先用参术。补完胃气而后下者。亦一时之权宜也。(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邪分逆顺mWI中华典藏网

先水泻。后便脓。此脾传肾之贼邪。为逆。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传脾之微邪。为顺。易愈。(丹溪)mWI中华典藏网

里急分辨mWI中华典藏网

里急而不及更衣者。火也。火性急速。能燥物也。里急而频见更衣者。虚也。元气滑脱。不禁固也。(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后重分辨mWI中华典藏网

邪迫而后重者。至圊积减。未几复作。此大肠经积滞。不能宣通也。虚滑而复重者。至圊不减。后反加甚。此肺脾气降。不能发升也。(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身热分辨mWI中华典藏网

初痢身热脉浮者。可解表。初痢身热脉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热脉虚者。正虚可治。久痢身热脉大者。邪盛难医。(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腹痛分辨mWI中华典藏网

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宜苦梗开之。丹溪后随症用药。因积滞者。腹必胀满。血虚者。痛必喜按。mWI中华典藏网

又有虚寒作痛者。必久痢见之。(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色黑分辨mWI中华典藏网

下痢色黑有三。黑而焦色者。热极反见水化也。黑而有光如漆者。瘀血也。黑如尘腐者。乃死症耳。(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呕逆分辨mWI中华典藏网

痢而呕者。胃气不和也。心法有胃中火逆而呕者。有毒气上攻而呕者。有胃虚而呕者。有肝旺而呕者。大率久痢见之为逆。(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气滞痢mWI中华典藏网

七情乖乱。气不宣通。郁滞肠间。触发积物。去如蟹渤。拘急独甚。必兼胸宇不宽。首宜化气。(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食积痢mWI中华典藏网

饮食过多。脾胃不运。生冷失调。湿热乃成。痢下黄色。或如鱼脑。腹痛胀满。不嗜饮食。宜消导。(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时疫痢mWI中华典藏网

有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长幼相似。是疫毒痢也。mWI中华典藏网

当察运气之相胜。以发散疫邪。(大全)不可用克导攻下之剂。mWI中华典藏网

瘀血痢mWI中华典藏网

凡饱食疾走。极力叫号。跌仆受伤。郁怒不泄。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误吞生冷。恶血不行。凝滞于内。侵入肠间而成痢疾。纯下紫黑恶血。脉现芤细结促。治当祛瘀。(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噤口痢mWI中华典藏网

痢而能食。知胃未病。有脾家湿热。熏蒸清道而成噤口者。亦有脾胃素虚者。亦有误服利药。犯其胃气者。mWI中华典藏网

亦有服涩剂太早者。如胃弱气陷。绝不思食。则难治矣。如大虚大热者。以人参同姜炒黄连煎汤。时时呷之。或单用石莲肉炒香煎服。外用田螺捣烂。入麝一分。纳入脐中。引热下行。(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休息痢mWI中华典藏网

屡止屡发。经年不愈。名曰休息。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所致。亦有调理失宜。亦有过服寒凉。亦有元气下陷。亦有肾虚不固。均能患此。(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虚滑痢mWI中华典藏网

劳役过度。中州衰损。四肢困倦。谷食难化。下痢糟粕。腹中微痛。但有虚坐。并无努责。六脉沉伏。或应指模糊。治宜调补。不可以常例治之。亦有痢久不愈而变成者。治法相同。如再用寒凉行气。则恶寒厥逆自汗昏沉等症立见矣。须大剂辛温之品补之。mWI中华典藏网

阴虚痢mWI中华典藏网

有素患阴虚。偶感寒邪。腹痛下痢。里急后重。赤白稠浊。或见红水。发热夜甚。烦渴不宁。胸中似饥。得食则胀。治以清解热邪。兼滋阴血。庶可保全。设用凉血攻积补气破气治之。必死。如白芍、生地、丹皮、山药、甘、桔、阿胶、石莲、赤苓、陈皮、风、米、泽泻之类。(寓意草)mWI中华典藏网

蛲虫痢mWI中华典藏网

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乘。或痛或痒。从谷道中出。其形极细。乃九虫之一也。宜清热杀虫。(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虫疰痢mWI中华典藏网

痢下黑色。形如鸡肝。口燥大渴。五内切痛。由服金石汤丸。逼损真阴。其血自百脉经络而来。难治。(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痢分轻重mWI中华典藏网

凡痢身不热者轻。身热者重。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不食者死。(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疟痢前后mWI中华典藏网

疟痢二症。同因暑邪饮食失宜。致有疟后发痢者。由汗多亡阳。元气下陷。后重里急。似痢非痢也。亦有痢后发疟者。因下多亡阴。荣卫失调。寒热交争。似疟非疟也。俱不可纯用攻剂。若疟痢兼发者。内有积滞。外受风寒。可双解之。(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死症mWI中华典藏网

下痢纯血者死。如尘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如鱼脑如猪肝者。半死半生。气短呃逆者死。唇若涂朱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身热脉弦者。半生半死。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五虚者死。直肠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结粪者死。小儿出痘。即发痢者死。妇人新产。即发痢者亦死。(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脉法mWI中华典藏网

肠癖下脓血脉沉小滑利者吉。浮洪弦数者凶。又洪弦者重。浮大者未止。微弱者自愈。虽发热不死。惟弦急者难治。(汇补)mWI中华典藏网

治法mWI中华典藏网

和血则便脓自愈。行气则后重自除。(内经)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祛风。(东垣)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必读)mWI中华典藏网

初痢忌涩mWI中华典藏网

初痢之法。化滞清热。直候积消毒散。脾胃已和。气血将复。方可调补。不可遽用肉蔻、诃子、白术辈。以补住湿热。不可妄投粟壳、龙骨、乌梅等。以秘涩肠胃。恐邪得补而愈甚。腹痛欲死。变症百出。日久延迁而未已也。(心法)mWI中华典藏网

久痢忌攻mWI中华典藏网

气本下陷。而再行其气。后重不益甚乎。中本虚衰。而复攻其积。元气不愈竭乎。湿热伤血者。自宜调血。若过行推荡。血不转伤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与渗利。津不转耗乎。(必读)mWI中华典藏网

痢有汗法mWI中华典藏网

初起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表症见者。即宜发散。所谓风邪内结者。汗之是也。(医统)mWI中华典藏网

痢有补法mWI中华典藏网

脉来微弱者可补。形色虚薄者可补。病后而痢者可补。因攻而剧者可补。(必读)mWI中华典藏网

痢久补脾mWI中华典藏网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徒知止涩。竟难奏效。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 、白术、升麻之属。自能渐愈。甚者灸气海天枢百会穴。(医统)如食少者。专调脾胃。饮食进而气血和。盖痢以胃气为本也。(入门)mWI中华典藏网

痢久补肾mWI中华典藏网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虚。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盖病在火衰。土位无母。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救脾家之母。则门户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复。(士材)mWI中华典藏网

用药mWI中华典藏网

主以保和丸。赤痢。加川芎、当归。白痢。加苍术。腹痛。加当归、芍药。后重。倍槟榔、枳壳。小水赤涩。加茯苓、木通。肛门热痛。加大黄、朴硝。此通导之法。凡实热者用之。若赤痢久而血虚者。四物汤。加阿胶、陈皮、白术、甘草。白痢久而气虚者。四君子汤。加黄 、扁豆、木香、砂仁。痢久而后重不去。此元气下陷。补中益气汤。mWI中华典藏网

痢久而积滞不化。为脾气不运。六君子汤。中焦寒者。理中汤。下焦虚者。四神丸。此温补之法。凡虚寒者用之。若血瘀痢者。用当归、桃仁、赤芍、枳壳、甘草、黄芩、香附、陈皮、肉桂。若食积痢者。用化滞汤。加山楂、枳壳、木香、砂仁。此疏利之法。凡内伤气食者宜之。若时疫痢者。用防风汤。加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此发散之例。凡外感风寒者用之。若噤口痢者。香连丸。同石莲肉、竹茹、枇杷叶、苍术。徐徐呷下。此清解之例。凡虚热者宜之。若秽尽气虚。用芍药汤。加参、 、苓、术、诃黎、粟壳、乌梅、肉果、香椿皮。此兜涩之剂。凡滑脱者宜之。若阳邪陷入阴中。脉沉数有力。肌肤晦黑者。初则升散。用人参败毒散。后则升补。用补中益气汤。服药时外宜坐殿肛门。mWI中华典藏网

努力忍便。直待药势已行。皮间汗润而止。务使内陷之邪。提之转从表出。所以挽其不趋之势也。凡初痢腹痛。不可骤用参术。虽胃气虚弱。亦当禁之。mWI中华典藏网

痢疾选方mWI中华典藏网

保和丸(方见伤食) 理中汤(方见中寒)mWI中华典藏网

芍药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诸症。mWI中华典藏网

芍药(二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肉桂(二钱五分)mWI中华典藏网

槟榔 甘草(各三钱) 木香(一钱)mWI中华典藏网

每服五钱。水煎。加枳壳。名导气汤。mWI中华典藏网

化滞汤 治下痢因于食积气滞者。mWI中华典藏网

青皮 陈皮 浓朴 枳实 黄芩 黄连当归 芍药(各二钱) 木香(五分) 槟榔(八分) 滑石(三分) 甘草(四分)mWI中华典藏网

加味平胃散 治下痢因于湿蒸热郁者。mWI中华典藏网

苍术 陈皮 甘草 黄芩 黄连 槟榔茯苓 木香 泽泻 木通加味防风汤 治下痢困于风邪时疫者。必有表症。乃可用之。mWI中华典藏网

麻黄 防风 苍术 川芎 本 羌活白芷 桔梗 芍药 甘草香连丸(直指) 统治痢疾初起。乃和平之剂。mWI中华典藏网

黄连(十两) 木香(四两)mWI中华典藏网

末之。醋糊丸。淡姜汤下。(随症加入)mWI中华典藏网

芩术汤 统治痢疾积去调理之剂。mWI中华典藏网

白术(一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mWI中华典藏网

每服三钱。水煎。mWI中华典藏网

黄芩汤。mWI中华典藏网

黄芩(二钱) 芍药(一钱半) 甘草(五分)mWI中华典藏网

真人养脏汤(和剂) 治痢久脾肾俱虚。肠胃不固。经年不愈者。mWI中华典藏网

人参 白术 当归(各六钱) 白芍 木香(各一两六钱) 甘草肉桂(各八钱) 肉果(半两) 粟壳(蜜炙三两半) 诃子(一两二钱)mWI中华典藏网

每服四钱。水煎。久病。加附子。mWI中华典藏网

四神丸 治下焦不固。下痢不止。(方见泄泻)mWI中华典藏网

卫生汤即异功散 加山药、苡仁、泽泻、黄连。mWI中华典藏网

钱氏白术散 治脾虚泄痢肌热。mWI中华典藏网

即四君子加木香藿香、干葛。mWI中华典藏网

四君子汤 治白痢久而不愈。属气虚者。mWI中华典藏网

六君子汤 治痢久而积滞不减。脾气不运者。mWI中华典藏网

补中益气汤 治痢久而后重不去。属脾气下陷者。(方俱见中风)mWI中华典藏网

胃风汤 治中焦虚寒。下痢不止。mWI中华典藏网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芍药 川芎(各等分) 肉桂(减半)mWI中华典藏网

水煎。一方。加干葛。mWI中华典藏网

四物汤 治赤痢久而不愈。属血虚者。(方见中风)mWI中华典藏网

mWI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