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观彖
作者:李光地李光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红楼风俗谭
此书与《红楼识小录》为姊妹篇。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魏晋玄学论稿
现代学者汤用彤的思想史著作,收集了作者1938年至1947年间的9篇论文。第一篇《读人物志》,对刘劭《人物志》一书的宗旨,汉晋之际名实之学兴起、变迁,魏初儒、名、法、道等思想的活跃与它们之间相互杂糅的问题作了论述。第二篇《言意之辨》,就魏晋之际思想界讨论的“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等问题作了论述,并揭示出 “言意之辨” 对形成玄学理论体系的巨大影响。第三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对何晏与王弼、向秀与郭象以及僧肇等玄学家的思想作出分析。第四篇《王弼大衍义略释》、第五篇《王弼圣人有情义释》、第六篇《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第七篇《向郭之庄周与孔子》、第八篇《谢灵运辨宗论书后》等,概括了王、向、郭、谢诸人的玄学理论及其主旨。第九篇《魏晋思想的发展》作为该书《附录》,通过“魏晋时代思想的成分” 、“魏晋玄学的发生与长成” 、“魏晋思想的演变” 等三方面论述,对以玄学为内容的魏晋思想史作出明晰的结论,即 “关于魏晋思想的发展,粗略分为四期:(一) 正始时期 (240—249年) ,在理论上多以 《周易》、《老子》为根据,用何晏、王弼作为代表。(二) 元康时期 (291—299年) ,在思想上多受庄子学的影响,‘激烈派’ 的思想流行。(三) 永嘉时期(307—313年),至少一部分人士承正始时期 ‘温和派’ 的态度,而有 ‘新庄学’ ,以向秀、郭象为代表。(四) 东晋时期,亦可称‘佛学时期’ 。” 各篇文章均言简意赅,甚有说服力。该书有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本。
伤寒大白
医经研究著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著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撰人不详。内称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应为宋代天心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讲述道上举行天心正法时,修建道场之设醮仪式。有宣咒、奏章、请圣、上香酒茶等程序。按天心正法为宋代天心派道士所行法事,详见《上清天心正法》、《上清北极天心正法》二书。
宋诗钞(四库本)
一百六卷。清吴之振编。本书是作者不满明代前后七子“尊唐抑宋”,故搜集宋代诗人专集,选刻此书,以展宋诗全貌,显 “宋诗之长”。收诗人一百家 (其中十六家有目无书),收诗一万二千余首。所收宋人诗作,原已成集者按时代先后为序。原已成集但选诗不满五首者与原未成集者另为一编,附在全集之后。每集之首列有诗人小传。入选诸作,不加批点,不另品题。《宋诗钞》的编选,是向 “尊唐抑宋”潮流的一种挑战。吴之振在 “序”中说: “宋诗 ‘向无总集,亦无专选’,‘故今之黜宋者,皆未见宋诗者也’。”他们编选《宋诗钞》,正是为了让“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因此,《宋诗钞初集》的编选,对清初的“唐宋诗之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成之后,流传甚广。但书中存有明显疏误,钞选诗中漏错互出,对卷帙繁多的别集,往往前详后略。然诗的艺术风格专主宋人,“出入于宛陵 (梅尧臣)、东坡 (苏轼)、山谷 (黄庭坚) 诸家。”(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但同时注意避免许多宋诗佶屈聱牙、生硬艰涩的毛病。题材上多为写景、酬赠之作,山林诗最有名,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篇章,如 《常州歌》之一:“下车容易上车难,水到田头渐渐干。莫惮苦辛齐著力,十分收得总输官。”体裁上,以七言绝句见长。描写风俗的《课蚕词》十六首被称为绝唱。版本有1914年,李宣龚校补了其中的缺文,计五十八家七百二十八字,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 有康熙十年(1671)吴氏鉴古堂刻本; 1914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第二集) 本; 《四库全书》本。
北狩见闻录
杂史。宋曹勋撰。1卷。勋于靖康二年(1127)二月随徽宗入金营,后又从徽、钦二帝北行,七月初自燕山遁归南京(河南商丘),乃撰是书记途中见闻以进。凡4,000余字,起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迄同年六月,末附徽宗轶事四条。所记徽宗播迁情状及金营见闻多属亲历,较他书得之传闻者可信,故《三朝北盟会编》多采之。有《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