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捷径指南全书
作者:王宗显
简称《医方捷径》。综合类著作。明王宗显辑。二卷(一作四卷)。宗显自号怀阴道人。约成书于万历年间。全书约三万三千字。卷上包括医学入门、本草引序、药性赋、诸品药性歌二百首、用药发明、药本五味歌、引经报使药歌、六陈歌、十八反歌、捷径歌、十九畏歌、妊娠服药禁歌、炮制药歌、药象圭治及用药身稍论、用药丸散论、和类集古方、得效诸方歌百五十八首;卷下包括用药入门要诀、伤寒六经传变、正病歌九首及伤寒各症歌诀,载方二百零八首内、妇、儿各科病症六十七类。后附救急数条。所选方药多以歌括形式表现,内容完备,便于学者记诵,为中医入门之参考书。有万历刻本,天启间刻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 刻本。
王宗显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清江贝先生集
诗文集。明人贝琼撰。四十卷。琼字廷臣; 一名阙,字廷琚,崇德(今并入浙江桐乡)人。元末客游江浙间,张士诚据吴,累征不就。明初召修《元史》,官至中都国子监助教。是书分诗、文二集。文集三十卷,包括《海昌集》,《云间集》,《两峰集》,《金陵集》,《中都稿》、《归田稿》等。卷首有徐一夔《序》云:“其文驰骤奇崛,如长风驾涛,银山铁壁,澎湃叠至。”诗集十卷,收各体诗约八百余首。其诗风格平易,多为写景记事之作。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其诗“爽豁类汪广洋,整丽似刘基,圆秀胜林鸿,清空近袁凯,风华亚高启,朗净过张羽,繁缛愈孙蕡,足以领袖一时”。有明洪武刻本,《四部丛刊》据此本影印。又有明万历中刻三卷本,系据《皇明文衡》、《文章辨体》等所载汇辑而成。又有清康熙己亥(1719)桐乡金氏刻本。
捕蝗要诀
一卷。清无名氏撰。此书不知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极可能是某地方官根据民间治蝗经验编写成的。咸丰六年 (1856)直隶一带出现蝗灾,清政府把原存的 《捕蝗要说》二十则、《图说》十二幅拿出付印,以应付蝗灾,直隶布政司使钱炘和为之作序。《捕蝗要诀》简单明了,捕蝗、灭蝗的方法切实可行,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当时,它的推广应用对于减轻蝗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捕蝗要诀》,又称《捕蝗要说》、《捕蝗图说》。《捕蝗要诀》除咸丰六年本外,还有咸丰七年 (1857)陕西本、崇文书局本、江宁藩署本、江苏书局本。
画眉解
清代动物志,金文錦撰,金文錦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养画眉专著。三元堂板。原文有附圖,圖省略未錄,以【圖:】代替。
玉楮集
诗别集,八卷,南宋岳珂撰。珂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岳飞孙,岳霖子,汤阴(今属河南)人。嘉定间出守嘉兴,定居府西北之金陀坊。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宝谟阁学士。岳珂痛其祖父为秦桧所害,为之剖白辩冤,奔走呼号,作《吁天辩诬录》《天定录》等,后编为《金陀稡编》。此集为作者自戊戌到庚子(1238-1240)三年期间(任湖广总领“西溯鄂”和东归江州旧居,提举州太平兴国宫,以及进谒临安时)诗歌作品的结集,共收三百五十八首诗。岳氏因写诗得罪于人,罢黜五年,此时初被起用,故集中所登录之诗充满了愤懑和不平之气,所谓“老夫五年受奇谤,身则渔樵志犹壮”(《戊戌二十日……》)。许多诗篇感慨仕途维艰,人心险恶,如《太行道》《长门怨》等。作者既不为失位而悲,也不因得官而喜。在《试庐陵驾发竹丝笔》中借物喻志,表明自己坦荡磊落的心迹:“此君素以直节名,延风揖月标韵清。何人心匠出天巧,缕析毫分匀且轻。居然束缚复其始,即墨纡朱封管城。世门官爵岂必计,且幸一家同汗青。”丐岳诗中还有一部分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如《病虎行》《浩歌行》《玉唾壶》等。岳诗颇著气势,有乃祖之风,但较为粗糙,与刘过、江湖诗人接近。此集名取义于《韩非子·喻老》《列子·说符》宋人刻玉为楮叶三年而成之意(此集亦为三年的作品)。岳集以抄本流传,至明有岳元声刻本。常见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诸葛亮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诸葛亮》孙毓修著。诸葛亮,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建安十二年(207)出山,任刘备军师,221年刘备称帝,拜为丞相。死谥忠武。
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