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明理论
作者:成无己
三卷。金成无己撰。该书成于 《注解伤寒论》之后,是作者研究《伤寒论》的又一卓著成果。该书摘取 《伤寒论》中五十种症候进行了病象、病因、病理及临床施治方面的阐述。辨识精微,言语通俗。如 《咳第二十五》篇云:“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謦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咳之由来,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通过鉴别不同病因而导致此症不同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益借鉴。严器之序中评价此书:“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辩之。……所谓真得长沙公 (按:指张机)之旨趣也。使习医者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这可以说是对该书的中肯评价。该书有宋刻本,明安正堂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 扫叶山房刻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成无己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敦煌
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奖得主——井上靖代表作之一,荣获每日艺术大奖,无数读者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作家对人生对历史寄予了独特思考,对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亦有秉承和借鉴。在涉及这种题材时严谨的治学态度亦深得史学家称道。
治河图略
元代水利学著作。元王喜撰。一卷。王喜曾任河工,继都实(又译作笃什)、潘昂霄之后据实绘图,详加图说成书,约四千字。绘有禹河之图、汉河之图、宋河之图、今河之图、治河之图、河源之图共十二幅,图末各系图说,据文献资料略述古今黄河水害与水利关系,陈述治理方案。 《治河方略》和《历代决河总论》分别考证历史,结合当时黄河现状,制订上、中、下三策,以备御览,《元史》顺帝本纪和《河渠志》所载治河理论均与本书吻合,得知已被朝廷采纳,用于实践。有《四库全书》本, 《墨海金壶》本。王止峻《元代治河的勋绩》一文(《醒狮》1975、2)可供参考。
阳羡风土记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暑症发源
温病著作。一卷。清·李识候参订。书成于1902年。此书论述暑证以及与暑邪有关病证,包括初夏湿温、季夏暑病、秋令伏暑和疟疾、痢疾等。对上述各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等论述较为详备、且有创新见解。作者分经辨证,并按标本虚实寒热立方遣药,颇多经验之谈。现有《三三医书》本等。
何澹安医案
医案。清何游撰。一卷。游号澹安,丹徒(今属江苏)人。先世皆以医道名著朝野,家藏医书甚富。幼承家学,通内、外、针灸等科,在当地颇有名望。另撰有《医学折衷论》、《何氏十三方注解》 等书,但未见刊行。此书初稿成于光绪元年 (1875),后经曹炳章整理编次后刊行。依病证分为类中、肝风、眩晕、头痛、咳嗽、吐血、失音、肺痿、虚劳、遗精、淋浊、尿血、小便闭癃等十三类,每类又分若干证治。每案只载脉症方药,不记患者姓氏、年龄、里贯等项,有按语颇简。其法崇尚叶派,辨证精确,用药善权变。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三七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
呆庵普庄禅师语录
凡八卷。八卷,明普庄说,慧启、智粤、智胜等编,附塔铭,又云敬中和尚语录,内题呆菴庄禅师语录,惟末卷尾题吴门兜率园比丘明闻阅呆庵庄禅师语录。刊于崇祯三年(1630)。又称敬中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敬中普庄为临济宗了堂惟一之法嗣,曾住持抚州(江西临川)北禅寺、江西南康云居真如禅寺、杭州(浙江杭县)径山万寿禅寺,弘扬禅法,接化学人。本书内容乃普庄住持上记三刹之语录,包括上堂、小参、拈古、颂古、偈、诗、赞、塔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