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作者:龚廷贤
综合性医书。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期。龚氏在编撰《寿世保元》之前,曾有他所著述的《万病回春》刊行于世。随着他学术经验的积累和增长,总感到过去的著述“意有未尽”(见《郑堂读书记》),遂编写了此书,书中重点论述各科临床治疗经验。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6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中风、伤寒、四时感冒、瘟疫、痰饮、咳嗽、诸气、五疸、发热、眩晕、头痛等多种病证,兼述面、耳、鼻、口舌、牙齿、眼目等病证;卷7为妇人科,首列总论,次述经带、妊娠、产育、产后诸病;卷8为小儿科,介绍惊、疳、热症、脾胃、伤食、吐泻等病证;卷9为外科,包括痈、疔、疥、癣、瘰疬、下疳、打伤、汤火等病证;卷10为医学杂论,介绍单品杂治、杂方、中毒、邪祟、救荒、辟谷、灸法等内容。龚氏论述各病证比较强调辨证论治,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书中搜集了较多的治疗方药和治法,包括古今用方、单方、急救、外治、灸疗等,并附医案。全书内容比较丰富,方论契合,选方精审,切于实用,流传较广。自刊行后,刊本有数十种之多,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方尖碑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庐山记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真诰》提到“紫度炎光,夜照神烛”“流金之铃”等,《云笈 七签》卷9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该经为六朝上清经。述坐观 洞想、佩流金火铃之符以存想诵咒、诵五方神烛颂、服五帝通光 灵符、炼制外丹、餐霞咽液诸法。
福王登极实录
恭闻监国自福邸至淮也,南都文武大臣及科道诸臣方集议拥立之事。佥谓以亲、以贤、以序,即当推奉为臣民主。操臣诚意伯刘孔昭、督臣马士英,各传谕所部将士,以代来中兴之意。将士闻命感泣,亦愿奉为六军主,建义旗讨贼。诸臣恭谒陵庙,告非常大变,恸哭;乃告奉监国之议。议协,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至浦口,具启迎驾于淮安;礼部司务官赍南都百官公启,迎驾于仪真。渡江,泊燕子矶,百官郊迎,命以王礼见。监国素袍角带,对百官恸哭;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著。原为作者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托举办的佛学研究班上的授课讲义,后经作者修改整理,于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除序论、余论外,共九讲:佛学的初传、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般若理论的研究、禅数学的重兴、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南北各家师说(上)(下)、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南北宗禅学的流行。书后有附录文章十四篇,大部分曾发表在《现代佛学》上,部分是《佛教百科全书》稿。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国佛学研究的心得,对中国佛学的传入、形成和发展,佛经典籍的翻译和流传,各家师说宗派的思想渊源和传承等,穷源竞委,条分缕析,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为了解中国佛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指出一条线索。本书还对中国佛学史史料和学术源流上的一些问题,如某些史料的辨伪、汉地佛学初传的时间等,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和佛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菩萨戒本(昙无谶)
全一卷。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又称菩萨戒本经、地持戒本。乃自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四之方便处戒品别录出四波罗夷、四十一轻戒之戒文而成者。系慈氏菩萨所说而为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其内容,卷首记载归敬偈,其次即依布萨说戒之仪则列举各项轻重之戒文,最末为劝说诵持之文。依明代智旭之菩萨戒本笺要之命名,其四波罗夷为:(一)自赞毁他,(二)悭惜财法,(三)嗔不受悔,(四)谤乱正法。另于四十一轻戒中,第二十六戒为‘不习学佛’,此戒条又有分为‘学诸外道’与‘爱乐邪法’者,而总计为四十二轻戒。本戒本之同本异译有:(一)玄奘之瑜伽戒本,列举出四十三轻戒。(二)刘宋求那跋摩之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亦列举四十一轻戒,然开合略有不同。内容包括归敬偈、戒文,并阐明持戒之五事功德,劝人远离身口之诸恶、邪命、严事、放逸等,且举出忏悔、受绳、受锡杖等作法。(三)同为求那跋摩所译之菩萨善戒经一卷本,共列举八项波罗夷,而总计有五十条戒文。注释书有智旭之菩萨戒本笺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