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二十九针灸上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明堂三人图第一
手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下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大医针灸宜忌第七
明堂三人图第一仰人十四门 伏人十门 侧人六门
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还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备预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鸠集今古名医明堂①,以述《针灸经》一篇,用补私阙。庶依图知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经,人是②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为图,人身长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马六尺为步,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于后,亦睹之便令了①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八名,双穴三百一名。
① 明堂 即人体经脉孔穴图。亦称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医说》:“今医家计针灸之穴,为偶人点老其处,名明堂。”
② 人是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是”作“长”。
① 了 明白,懂得。《尔雅•序》:“其所易了,阙而不论。”邢昺疏:“谓通见诗书不难晓了者,则不须援引,故阙而不论也。”
仰人明堂图
十四门 一百五十七穴。内三十二穴单,一百二十五穴双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一
头部中行
上星 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者中。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陷中。
百会 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
头第二行
五处 在头上,去上星旁②一寸半。
② 旁 原作“傍”,今改。按“傍”,同“旁”。《广韵•唐韵》:“傍,亦作旁。”
承光 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本言一寸半。
通天 在承光后一寸半
头第三行
临泣 在目上眦直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
目窗 在临泣后一寸。
正营 在目窗后一寸。
正面部中行
神庭 在发际直鼻,不刺。
素窌 在鼻柱端。
水沟 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 在唇上端。
龈交 在唇内齿上龈缝。
承浆 在颐前下唇之下。
廉泉 在颔下结喉,上舌本。
面部第二行
曲差 夹神庭旁一寸半,在发际。
攒竹 在眉头陷中。
精明① 在目内眦外。
① 精明 经穴名,即“睛明”,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一分处。主治目赤肿痛等。
巨窌 夹鼻旁八分,直瞳子。
迎香 在和窌上一寸,鼻孔旁。
禾窌 直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面部第三行
阳白 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 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灸。
四白 在目下一寸。
地仓 夹口旁四分。
大迎 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面部第四行
本神 夹曲差旁一寸半,在发际。一云直耳上入发际四分。
丝竹空 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子窌,在目外去眦五分。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面部第五行
头维 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颧窌 在面鼽骨②下,下廉陷中。
② 鼽(qiú 求)骨 颧骨。参见本书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鼽”条注释。
上关 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取之。一名客主人。
下关 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则闭。
颊车 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
胸部中央直下七穴远近法第二
天突 在颈结喉下五寸宛宛中。
旋机①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
① 旋机 经穴名,即“璇玑”,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当天突穴下一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华盖 在旋机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紫宫 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玉堂 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
亶中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
中庭 在亶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部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俞府 在巨骨下去旋机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
或中 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
神藏 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灵墟 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墟或作墙。
神封 在灵墟下一寸六分。
步郎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气户 在巨骨下夹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库房 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 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 禁不灸刺。
乳根 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云门 在巨骨下夹气户两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中府 在云门下一寸,一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
周荣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卿 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天溪 在胸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食窦 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
腹中第一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鸠尾 在臆前①蔽骨下五分,不灸刺。
① 臆前 胸骨之前。按“臆”,胸骨。《说文解字•肉部》:“肊,胸骨也……或从意。”
巨阙 在鸠尾下一寸。
上脘 在巨阙下一寸,去蔽骨三寸。
中脘 在上脘下一寸。
建里 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 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 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
脐中 禁不刺。
阴交 在脐下一寸。
气海 在脐下一寸半。
石门 在脐下二寸,女子不灸。
关元 在脐下三寸。
中极 在脐下四寸。
曲骨 在横骨之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幽门 在巨阙旁半寸陷中。心脏卷云:夹巨阙两边相去各一寸。
通谷 在幽门下一寸。
阴都 在通谷下一寸。
石关 在阴都下一寸。一名石阙。
商曲 在石阙下一寸。一名高曲。
肓俞 在商曲下一寸,直脐旁各五分。
中注 在肓俞下五分。
四满 在中注下一寸。肺脏卷云:夹丹田
气穴 在四满下一寸。《妇人方》上卷云:在关元左边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户。
大赫 在气穴下一寸。肾脏卷云:在屈骨端三寸。
横骨 在大赫下一寸。肾脏卷云:名屈骨,在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不容 在幽门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①,相去四寸。
① 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 《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一作“去任脉三寸,至两肋端。”
承满 在不容下一寸。
梁门 在承满下一寸。
关门 在梁门下一寸,太一上。
太一② 在关门下一寸。
② 太一 经穴名,即“太乙”,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正中线脐上二寸处。主治胃痛,腹胀等。
滑肉门 在太一下一寸。
天枢 一名长溪,去肓俞一寸半,直脐旁二寸。脾脏卷云:名长谷,夹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
外陵 在天枢下半寸,大巨上。
大巨 在脐下一寸两旁各二寸,长溪下二寸。
水道 在大巨下三寸。
归来 在水道下二寸。《外台》作三寸。
气冲 在归来下一寸,鼠鼷①上一寸。《素问•刺热论》注云: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① 鼠鼷(xī 溪) 也作“鼠蹊”。指大腿和腹部相连的部分,即腹股沟。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期门 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半,上直两乳。
日月 在期门下五分。
腹哀 在日月下一寸半。
大横 在腹哀下二寸,直脐旁《甲乙》云:三寸。
腹结 在大横下一寸三分。
府舍 在腹结下三寸。
冲门 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少商 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鱼际 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大泉 在手掌后陷者中。此即太渊也,避唐祖名,当时改之,今存此名不改正,恐后人将为别是一穴也。
经渠 在寸口陷者中,不灸。
列缺 在腕上一寸半,手太阴络,别走阳明。
孔最 在腕上七寸,手太阴郄也。
尺泽 在肘中约上动脉。
侠白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
天府 在腋下三寸,不灸。
臑会 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甲乙》:此穴在肩部,《外台》属大肠,《铜人经》属三焦。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一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
劳宫 在掌中央动脉。
大陵 在掌后两骨间①
① 两骨间 《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五、《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骨”并作“筋”。
内关 在掌后去腕二寸《外台》作五寸,手心主络②,别走少阳。
间使 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② 手心主络 “络”原作“胳”,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凡本书内经络之“胳”悉据此改为“络”。
郄门 在掌后去腕五寸,《外台》云:去内关五寸。手厥阴郄也。
曲泽 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
天泉 在腋下二寸,举腋取之。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少冲 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少府 在手小指大节后陷者中,直劳宫。大节又作本节。
神门 在掌后兑骨③端陷者中。
③ 兑骨 骨骼部位名,亦称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性隆起,今称尺骨茎突。
阴郄 在掌后动脉中,去腕半寸,手少阴郄也。
通理④ 在腕后一寸,手少阴络,别走太阳。
④ 通理 经穴名,即“通里”,属手少阳心经,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沿,腕横纹上一寸处。主治心痛,心悸怔忡,咽喉肿痛等。
灵道 在掌后一寸半。
少海 在肘内廉节后陷中。
极泉 在腋下筋间动脉,入骨⑤。
⑤ 入骨 《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六、《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骨”并作“胸”。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第十三
隐白 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大都 在足大趾内本节后陷中。肝脏卷云:在足大趾本节内侧白肉际。
太白 在足大趾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 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足太阴络,别走阳明。
商丘 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 在内踝上三寸①骨下陷中。
① 三寸 “三”原作“八”,据《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三十、《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改。
漏谷 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太阴络。《铜人经》云:亦名太阴络。
地机 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足太阴郄也。
阴陵泉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
血海 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一作三寸。
箕门 在鱼腹上筋间动应手阴市内。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厉兑 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内庭 在足大趾次趾外间。
陷谷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去内庭二寸。
冲阳 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
解溪 在冲阳后一寸半。
丰隆 在外踝上八寸,足阳明络,别走太阴。
下廉 一名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
条口 在下廉上一寸。
巨虚上廉② 在三里下三寸。
② 巨虚上廉 经穴名,即“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在足三里下三寸,主治腹痛胀满,肠痈痢疾等。
三里 在膝下三寸,胻骨③外。
③ 胻(héng 横)骨 胫骨上部。《说文解字•肉部》段玉裁注:“胫近膝者胻。”
犊鼻 在膝膑下骭④上,夹解大筋中。
④ 骭(gàn 干) 胫骨。《广韵•谏韵》:“骭,胫骨。”
阴市 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第二十卷云:在膝上当伏兔下行二寸,临膝取之。
伏兔 在膝上六寸,不灸。
髀关 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梁丘 在膝上二寸两筋间,或云三寸,足阳明郄也。
伏人明堂图十门一百五穴。内十六穴单,八十九穴双。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后顶 在百会后一寸半。
强间 在后顶后一寸半。
脑户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不灸。
风府 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不灸。
喑门 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不灸。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络却 在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 在络却后七分半,夹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天柱 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承灵 在正营后一寸半。
脑空 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旁枕骨下陷中,一名颞颥。
风池 在颞颥后发际陷中。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颅息 在耳后青脉间。
瘛脉 在耳本鸡足青脉,不灸。
完骨 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窍阴 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 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翳风 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大椎 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 在大椎下节间。
身柱 在第三椎下节间。
神道 在第五椎下节间。
至阳 在第七椎下节间。
筋缩 在第九椎下节间。
脊中 在第十一椎下节间,不灸。
悬枢 在第十三椎下节间。
命门 在第十四椎下节间。
腰俞 在第二十一椎下节间。
长强 在脊骶端。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远近法第六
大杼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
风门 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肺俞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肺脏卷云:对乳引绳度之。
心俞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膈俞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肝俞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第八卷云:第九椎节脊中。
胆俞 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脾俞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第八卷云: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脏俞是脾穴。
胃俞 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三焦俞 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肾俞 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大肠俞 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小肠俞 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膀胱俞 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中膂俞 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白环俞 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上窌 在第一空①腰髁下一寸,夹脊两旁②。
① 空(kǒng 孔) 也作“孔”。谓腧穴。《说文解字•穴部》:“空,窍也。”段玉裁注:“今俗语所谓孔也。”
② 夹脊两旁 《针灸甲乙经》卷三•第八、《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取孔穴法“两旁”并作“陷中”。
次窌 在第二空夹脊陷中。
中窌 在第三空夹脊陷中。
下窌 在第四空夹脊陷中。
会阳 在阴尾骨两傍。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附分 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各三寸。
魄户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神堂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在肩膊内廉夹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
膈关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
魂门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外台》云:十椎下。
阳纲 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外台》云:十一椎下。
意舍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外台》云:九椎下。
胃仓 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肓门 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志室 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胞肓 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秩边 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第八
关冲 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掖门① 在小指次指间陷者中。
① 掖门 经穴名,即“液门”,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背侧第四、五指缝间。主治头痛,耳鸣等。
中渚 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
阳池 在手表腕上陷者中。
外关 在腕后二寸陷中,手少阳络,别走心主。
支沟 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
会宗 在腕后三寸空中,手少阳郄也。
三阳络 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不刺。
四渎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 在肘后外大骨后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
清冷泉② 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泉亦是渊字。
② 清冷泉 经穴名,即“清冷渊”。按“泉”为“渊”之避讳字。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而改。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肘尖上方二寸处。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
消泺 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行。
天宗 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外台》属小肠经。
臑俞 夹肩窌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下。
肩外俞 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
肩中俞 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
曲垣 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应手痛。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第九
少泽 在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
前谷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后溪 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 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 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之下陷中。
养老 在手踝骨上,一空在腕后一寸①陷者中,手太阳郄也。
① 腕后一寸 “腕”字原脱,据《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九补。
支正 在腕后五寸,手太阳络,别走少阴。
小海 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肩贞 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②,肩髃后陷者中。《外台》在三焦经。
② 两骨解(xiè 谢)间 两骨相连接的地方。按“解”,关节骨骼相连接的地方。《素问•气穴论》王冰注:“解,谓骨解之中经络也。”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第十
至阴 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通谷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束骨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京骨 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申脉 阳跷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门 在足外踝下陷中,一名关梁,足太阴郄也。
仆参 一名安耶,在足跟骨下陷中。
昆仑 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承山 一名鱼腹,一名伤山,一名肉柱,在兑踹肠下分肉间陷者中。
飞扬 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阳络,别走少阴③。
③ 别走少阴 “阴”原作“阳”,今改。
承筋 一名踹肠,一名直肠,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腨中央陷中,不刺。
合阳 在膝约中央下三寸。
委中 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
委阳 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
浮郄 在委阳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门 在肉郄下六寸。
承扶 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下纹中。一云尻臀下横纹中。
侧人明堂图六门 八十七穴双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颔厌 在曲周颞颥上廉。
悬颅 在曲周颞颥中。
悬厘 在曲周颞颥下廉。
天衢① 在耳上如前三分②。
① 天衢 经穴名,即“天冲”,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颞部,耳廓后上方,入发际二寸处。主治头痛,癫痫等。
② 三分 “分”原作“寸”,据《针灸甲乙经》卷二•第五改。
率谷 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
曲鬓 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
角孙 在耳郭中间,开口有空。
和窌 在耳前兑发下动脉。
耳门 在耳前起肉当耳缺。
听会 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
听宫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容 在耳下曲颊后。
天牖 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一寸。
缺盆 在肩上横骨陷中。
扶突 在气舍后一寸半。
天窗 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中。
天鼎 在颈缺盆直扶突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人迎 在颈大脉应手夹结喉旁,以候五脏气,不灸。
水突 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一本云:水突在曲颊下一寸近后。
气舍 在颈直人迎夹天突陷中。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章门 一名长平,在大横纹外直脐季肋端。
京门 在监骨腰中季肋本夹脊。
带脉 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枢 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
维道 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居髎 在长平下八寸三分,监骨上。
泉腋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中风卷云:腋门在腋下攒毛中,一名泉腋,即渊腋是也。
大包 在泉腋下三寸。
辄筋 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
天池 在乳后一寸腋下,著胁①直腋撅肋间。
① 著胁 “胁”原作“肋”,据《针灸甲乙经》卷三•第十八改。
侧人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商阳 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二间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
三间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
阳溪 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
偏历 在腕后三寸,手阳明络,别走太阴。
温留 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一作小上大上。手阳明郄也。
下廉 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 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 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①之端。
① 兑肉 突出的肌肉。按“兑”,突出。《广韵•泰韵》:“兑,突也。”
曲池 在肘后转屈肘曲骨之中。
肘窌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 在肘上行向里大脉中,不刺。
臂臑 在肘上七寸肉端②。
② (jūn 菌)肉端 肘膝后肌肉的突起部分。《素问•玉机真脏论》王冰注:“,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肩窌 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
秉风 挟天窌外肩上髃后,举臂有空。
肩井 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天窌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者中。
肩髃 在肩端两骨间。《脉极篇》云: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外台》名扁骨。
巨骨 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窍阴 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侠溪 在足小指次指歧间本节前。
地五会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不灸。
临泣 在足小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一寸半。
丘墟 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三寸。
付阳 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悬锺 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足三阳络。
阳辅 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许,去丘墟七寸。
光明 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
外丘 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阳郄也,少阳所生。
阳交 一名别阳,一名足窌,阳维郄,在外踝上七寸邪,属三阳分肉间。一本云踝上三寸。
阳陵泉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关阳 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一本云关陵。
中渎 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
镮铫① 在髀枢中。
① 镮铫 经穴名,即“环跳”。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第五
大敦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
行间 在足大指间动应手陷中。
太冲 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
中封 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
蠡沟 在足内踝上五寸,足厥阴络,别走少阳。
中郄 在内踝上七寸胻骨中,与少阴相值,一名中都。
膝关 在犊鼻下三寸陷者中,足厥阴郄也。《甲乙》、《铜人经》云:二寸。《甲乙》又以中郄为厥阴郄。
曲泉 在膝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阴包 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五里 在阴廉下二寸。
阴廉 在羊矢②下,去气冲二寸动脉。
② 羊矢 经外奇穴名,主治瘿瘤等。本书定位缺如。《类经图翼》谓在:“会阴旁三寸,股内横纹中,按皮肉间有核如羊矢(屎)。可刺三分,灸七壮。”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第六
涌泉 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肝脏卷云:在脚心大指下大筋。
然谷 一名龙泉,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妇人方》上卷云: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太溪①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① 太溪 原作“大溪”,据本书卷三十•热病第五•疟病改。凡本书中之“大溪”,均据此改为“太溪”。
大钟 在足跟后冲中,足少阴络,别走太阳。
水泉 在太溪下一寸,内踝下,足少阴郄也。
照海 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
伏留 一名昌阳,一名伏白,在足内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 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
筑宾 在内踝上踹分②中。
② 踹分 腓肠肌部。按“踹”,小腿肚,即腓肠肌。《灵枢经•经脉》张隐庵集注:“踹,足肚也,亦名腓肠。”
阴谷 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
会阴 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间。
以上三人图共三百四十九穴。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凡孔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过为源,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灸刺大法:春取荥,夏取输,季夏取经,秋取合,冬取井。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荥,注于大泉为输,过于列缺为源,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心出于中冲为井,心胞络脉也。流于劳宫为荥,注于大陵为输,过于内关为源,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
心出于少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少府为荥,注于神门为输,过于通里为源,行于灵道为经,入于少海为合。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输,过于合谷为源,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
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荥,注于中渚为输,过于阳池为源,行于支沟为经,入于天井为合。
小肠出于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荥,注于后溪为输,过于腕骨为源,行于阳谷为经,入于小海为合。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输,过于冲阳为源,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
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荥,注于临泣为输,过于丘墟为源,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输,过于京骨为源,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荥,注于太白为输,过于公孙为源,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荥,注于太冲为输,过于中封为源,行于中郄为经,入于曲泉为合。
肾出于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荥,注于太溪为输,过于水泉为源,行于伏留为经,入于阴谷为合。
针灸禁忌法第三
针禁忌法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怒。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
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刺中五脏死日变动出《素问•刺禁篇》。又《诊要经终篇》云: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又《四时刺逆从篇》云: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王冰注云:此三论皆岐伯之言,而不同者,传之误也。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必死。
刺趺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
刺面中流脉①,不幸为盲。
① 流脉 动脉。按“流”,移动,运行。《广雅•释诂一》:“流,行也。”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膝膑出液,为跛。
刺舌下中脉大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脊间中髓为伛②。
② 伛(yǔ 雨) 驼背。《说文解字•人部》:“伛,偻也。”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满。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目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神庭 禁不可刺。
上关 刺不可深。
缺盆 刺不可深。
颅息 刺不可多出血。
脐中 禁不可刺。
左角 刺不可久留。
云门 刺不可深。《经》云:云门刺不可深,今则都忌不刺,学者宜详悉之。
五里 禁不可刺。
伏兔 禁不可刺。按《甲乙》:足阳明经伏兔刺入五分,则不当禁。
三阳络 禁不可刺。
伏留 刺无多见血。
承筋 禁不可刺。
然谷 刺无多见血。
乳中 禁不可刺。
鸠尾 禁不可刺。
灸禁忌法
头维 禁不可灸。
承光 禁不可灸。
脑户 禁不可灸。
风府 禁不可灸。
喑门 禁不可灸。
阴市 禁不可灸。
下关 耳中有干适低,无灸。
耳门 耳中有脓及适低,无灸。
人迎 禁不可灸。
阳关 禁不可灸。
丝竹空 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泣 禁不可灸。
脊中 禁不可灸。
乳中 禁不可灸。
瘛脉 禁不可灸。
石门 女子禁不可灸。
白环俞 禁不可灸。
气冲 灸之不幸,不得息。
泉腋 灸之不平,生脓蚀。
天府 禁不可灸。
经渠 禁不可灸。
伏兔 禁不可灸。
地五会 禁不可灸。
鸠尾 禁不可灸。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在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为旁通,令学者少留意推寻,造次可见矣。
五脏:肾水一,心火二,肝木三,肺金四,脾土五。
六腑: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三焦。
五脏经: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手太阴,足太阴。
六腑经: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
五脏脉:沉濡,洪盛,弦长,浮短,缓大。
五脏斤两:一斤二两又云一斤一两,十二两三毛七孔,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三斤三两六叶两耳 二斤三两。
六腑斤两:九两二铢,二斤十四两,三两三铢,二斤十二两,二斤十四两。
六腑丈尺:纵广七寸又云九寸,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广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难经》作三合,一斗二升,三斗五升。
五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
五脏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脏募:京门,巨阙,期门,中府,章门。
六腑募:中极,关元,日月,天枢,中管,石门。
五脏脉出:涌泉,中冲此心胞络经,心经出少冲,大敦,少商,隐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劳宫心经流少府,行间,鱼际,大都。
注:太溪,大陵心经注神门,太冲①,大泉,太白。
① 太冲 经穴名,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癫痫等。
过:水泉,内关心经过通里,中封,列缺,公孙。
行:伏留,间使心经行灵道,中郄,经渠,商丘。
入:阴谷,曲泽心经入少海,曲泉,尺泽,阴陵泉。
六腑脉出:至阴,少泽,窍阴,商阳,厉兑,关冲此三焦经出入。
流:通谷,前谷,侠溪,二间,内庭,腋门。
注:束骨,后溪,临泣,三间,陷谷,中渚。
过:京骨,腕骨,丘墟,合谷,冲阳,阳池。
行:昆仑,阳谷,阳辅,阳溪,解溪②,支沟。
② 解溪 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等。
入:委中,小海,阳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窍:耳二阴,舌口,目,鼻,唇。
五养:骨精,血脉,筋,皮毛气,肉。
五液:唾,汗,泪,涕,涎。
五声:呻噫,言,呼,哭,歌。
六气:呬,吹,呼,呵,嘘,唏。
五神:志精,神性,又作脉神,血魂,气魄,意智,又作营意。
五有余病:胀满,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泾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忧一作悲,恐,息利少气,四肢不用。
六情:恶哀,怵虑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乐愚,贪狠,廉贞,阴贼,宽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爱,慈惠悲,气正,公私怨。
五常:智谋,礼哲,仁肃,义又,信圣。
五事:听聪,视明,貌恭,言从,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咏,肆呼,讽,唱,歌。
五声:羽四十八丝,徵五十四丝,角六十四丝,商七十二丝,宫八十一丝。
五色:黑,赤,青,白,黄。
五味:咸,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臊,腥,香。
五宜子来扶母:酸,甘,苦,咸,辛。
五恶味之恶:甘,咸,辛,苦,酸。
五恶气之恶:燥,热,风,寒,湿。
五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时: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台》云: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脏之象:曲,兑,直,方,圆。
五畜:豕《外台》云豕鼠,羊《外台》云蛇马,鸡《外台》云虎兔,犬《外台》云猴鸡,牛《外台》云龙羊犬牛。
五谷:大豆,麦,麻,稻黄黍,稷。
五果:栗,杏,李,桃,枣。
五菜:藿,薤,韭,葱,葵。
论曰:假令人肾、心、肝、肺、脾为脏,则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为腑。
足少阴为肾经,足太阳为膀胱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尔,触类长之,他皆仿此。《外台》续添二十三条,本非《千金》之旧,今更不附入。
用针略例第五
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敷濡①,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
① 敷濡 “敷”原作“付”,今改。按“付”,同“敷”。《类说•纪异记》:“瓶中有药如膏,曰:以此付之即瘥。”“敷濡”,谓敷布濡润。
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络。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
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
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
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为五乱,因针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忧也。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谓愚人妄针必死,不能起生人也。
又须审候,与死人同状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虽圣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国也。故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凡愚人贪利,不晓于治乱存亡,危身灭族,彼此俱丧,亡国破家,亦医之道也。
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①。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欲补从卯南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欲写从酉北天门在干。针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针出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气以调荣卫,用以将息之,是曰随身宝。
① 不相干 不相干扰。按“干”,干扰,冒犯。《说文解字•干部》:“干,犯也。”
凡用锋针针者,除疾速也。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而将息之。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浅纳而久留之。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诸小弱者,勿用大针。然气不足,宜调以百药。余三针者,正中破痈坚瘤结瘜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隔日一报,三报之后,当脓水大出为佳。
巨阙、太仓、上下脘,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大癥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
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勿怪之。
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①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① 仔细 “仔”原作“子”,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小品》诸方,亦皆有此,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②。
② 胶柱守株 即胶柱鼓瑟,守株待兔。形容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凡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著。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气在腰,老妪四十以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③。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
③ 撙而节之 即“撙节”。谓约束,克制。《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①。气血精明②,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令阴魄再卒。是以灸头正得满百。
① 人神之所注 “注”原作“法”,据《金匮玉函经》卷一改。
② 气血精明 “血”原作“口”,据《金匮玉函经》卷一改。
脊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脏之所系著,太阳之会合,阴阳动发,冷热成疾。灸太过熟,大害人也。
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系于五脏六腑,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于诸经。其地狭浅,故灸宜少。灸过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否滞不仁,即臂不举。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脏之内为性,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然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窌可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壮;三里太溪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下脘中脘太仓关元可至百壮。若病重者皆当三报之,乃愈病耳。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报之。若治诸邪风鬼注,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表针内药,随时用之,消息将之,与天同心,百年永安,终无横病。此要略说之,非贤勿传,秘之。
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已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其温病随所著而灸之,可百壮余,少至九十壮。大杼胃脘可五十壮,手心主手足太阳可五十壮,三里曲池太冲可百壮,皆三报之,乃可愈耳。风劳沉重,九部尽病,及毒气为疾者,不过五十壮,亦宜三报之,若攻脏腑成心腹疹者①。亦宜百壮。若卒暴百病,鬼魅所著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阴阳濡风口㖞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若卒暴催迫,则流行细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缓火。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当灸腹背,宜多而不可过百壮。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若王相者可得无他②,不尔,渐久后皆难愈,深宜知此一条。凡人吴蜀地游宦③,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④也。
① 心腹疹者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疹”并作“疼”。按“疹”,病。《集韵•屑韵》:“疹,疾也。”
② 无他 “他”原作“佗”,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改。按“佗”,通“他”。《正字通》:“佗,与他、它通。”
③ 游宦 “宦”原作“官”,据明本、道藏本改。“游宦”,指异乡为官,迁转不定。
④ 阿是穴 出本书。“阿”,原是对痛感的惊叫声。阿是穴系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穴位治病。此法与《灵枢经•经筋》“以痛为腧”及后人所称的“天应穴”同义。
大医针灸宜忌第七
论曰: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今具如下。
木命人行年在木,则不宜针及服青药;火命人行年在火,则不宜汗及服赤药;土命人行年在土,则不宜吐及服黄药;金命人行年在金,则不宜灸及服白药;水命人行年在水,则不宜下及服黑药。凡医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年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推天医血忌等月忌及日忌旁通法:
上天医上呼师避病吉,若刑害上凶。
推行年医法:
年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医 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丑、申。
求岁天医法:
常以传送加太岁太一①下为天医。
① 太一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太乙”。按“太乙”即“太一”,此处为星名。在紫微宫门外天一星南。
求月天医法:
阳月以大吉,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为鬼道,传送下为天医。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为天医,可于此避病。
推治病法:
以月将加时天医加病人年,治之瘥。
唤师法:
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唤师凶。
推行年人神法:
上九部行神岁移一部,周而复始,不可针灸。
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
上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针灸及损伤,慎之。
日辰忌:
一日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四日腰,五日口舌咽悬痈,六日足小指《外台》云手小指,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九日尻,十日背腰,十一日鼻柱《千金翼》云及眉,十二日发际,十三日牙齿,十四日胃脘,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气冲《千金翼》云及胁,十八日腹内,十九日足趺,二十日膝下,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伏兔,二十三日肝俞,二十四日手阳明两胁,二十五日足阳明,二十六日手足,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阴,二十九日膝胫颞颥,三十日关元下至足心《外台》云足趺上。
十干十二支人神忌日:
甲日头,乙日项,丙日肩臂,丁日胸胁,戊日腹,己日背,庚日肺,辛日脚,壬日肾,癸日足
又云甲乙日忌寅时头,丙丁日忌辰时耳,戊己日忌午时发,庚辛日忌申时缺文,壬癸日忌酉时足。
子日目,丑日耳,寅日口《外台》云胸面,卯日鼻《外台》云在脾,辰日腰,巳日手《外台》云头口,午日心,未日足《外台》云两足心,申日头《外台》云在肩,酉日背《外台》云胫,戌日项《外台》云咽喉,亥日顶《外台》云臂胫。
建日申时头《外台》云足,除日酉时膝《外台》云眼,满日戌时腹,平日亥时腰背,定日子时心,执日丑时手,破日寅时口,危日卯时鼻,成日辰时唇,收日巳时足《外台》云头,开日午时耳,闭日未时目。
上件时不得犯其处,杀人。
十二时忌:
子时踝,丑时头,寅时目,卯时面耳《外台》云在项,辰时项口《外台》云在面,巳时肩《外台》云在乳,午时胸胁未时腹,申时心,酉时背胛《外台》云在膝,戌时腰阴,亥时股。
又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肾。以上并不得医治,凶。
凡五脏主时①不得治及忌针灸其经络,凶。
① 五脏主时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主”并作“旺”。
又正月丑,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丑,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丑,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春左胁,秋右胁,夏在脐,冬在腰,皆凶。
又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尽日疗病,令人长病。
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刺出血,服药针灸皆凶。《千金翼》云:不出月凶。
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此日针灸凶。
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此日男忌针灸。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此日女人特忌针灸。
甲子、壬子、甲午、丙辰、丁巳、辛卯、癸卯、乙亥,此日忌针灸。《外台》云:甲子日天子会,壬子日百王会,甲午日太子会,丁巳日三公会,丙辰日诸侯会,辛卯日大夫会,癸卯日大人会,乙亥日以上都会。
又男避除①,女避破②,男忌戊,女忌巳。
① 男避除 男子避卯时。按“除”,十二辰中“卯”的代号。《淮南子•天文》:“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
② 女避破 女子避申时。按“破”,十二辰中“申”的代号。《淮南子•天文》:“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
凡五辰、五酉、五未及八节先后各一日,皆凶。
论曰:此等法并在诸部③,不可寻究,故集之一处,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讨也。
③ 并在诸部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并作“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