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一序例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juj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juj中华典藏网

大医习业第一juj中华典藏网

大医精诚第二juj中华典藏网

治病略例第三juj中华典藏网

诊候第四juj中华典藏网

处方第五juj中华典藏网

用药第六juj中华典藏网

合和第七juj中华典藏网

服饵第八juj中华典藏网

药藏第九juj中华典藏网

大医习业第一juj中华典藏网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①《素问》《甲乙》②,《黄帝针经》,《明堂流注》③,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④《药对》⑤,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⑥、范东阳⑦、张苗⑧、靳邵⑨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①,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②。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③,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④,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⑤,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舎之德;不读《庄》《老》⑥,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旺⑦,七耀⑧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juj中华典藏网

① 谙(ān 安) 熟悉,熟记。《说文解字•言部》:“谙,悉也。”《广韵•覃韵》:“谙,记也,忆也。”juj中华典藏网

② 《甲乙》 即《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撰于公元259年前后。原为十卷,后改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灵枢经》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则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juj中华典藏网

③ 《明堂流注》 即《黄帝明堂经》,又称《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简称《明堂经》。原书已佚,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一部针灸学专著。作者不详,著作年代约在战国后期或秦代前后。juj中华典藏网

④ 《本草》 即《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该书除总括了药物总论的序例外,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上、中、下三品(类)。在药物理论方面,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功用主治等。juj中华典藏网

⑤ 《药对》 北齐医家徐之才撰,二卷。一般认为是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而成。《嘉祐本草》称此书“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其言治病用药最详。”juj中华典藏网

⑥ 阮河南 即晋代医家阮炳。参见本书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阮炳”条注释。juj中华典藏网

⑦ 范东阳 即晋代医家范汪。参见本书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范汪”条注释。juj中华典藏网

⑧ 张苗 晋代医家。精于脉诊,善于治疗疑难杂病。juj中华典藏网

⑨ 靳邵 晋代医家。对经方、本草造诣颇深,化裁施治,疗效显著。并曾沉迷于研究服食。juj中华典藏网

① 六壬 古代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方法之一。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叫六壬。其占法分六十四课,用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得出所值的干支及时辰的部位,以此判别吉凶。juj中华典藏网

② 颠殒(yǔn 允) 此谓因治疗失误而导致病人死亡。按“颠”,坠落。“殒”,死亡。juj中华典藏网

③ 五经 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juj中华典藏网

④ 三史 魏晋南北朝时称《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以范晔《后汉书》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juj中华典藏网

⑤ 诸子 谓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juj中华典藏网

⑥ 《庄》《老》 《庄子》、《老子》的简称。庄子,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著有《庄子》。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该著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书中包括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juj中华典藏网

⑦ 五行休旺 “旺”原作“王”,今改。按“王”,通“旺”。《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王,假借为旺。”“五行休旺”,指五行(木、火、土、金、水)生克制化规律。juj中华典藏网

⑧ 七耀 即七曜,指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juj中华典藏网

大医精诚第二juj中华典藏网

① 张湛 东晋学者,字处度,著有《养生要集》和《列子注》。juj中华典藏网

② 诊候 真本作“诊脉”。juj中华典藏网

张湛①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②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juj中华典藏网

凡大医③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④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①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②!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③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juj中华典藏网

③ 大医 “大”原作“太”,据孙本及本篇前后文改。按“太”,大。《广雅•释诂一》:“太,大也。”又,“大”与“太”通。《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大医”,谓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juj中华典藏网

④ 含灵 古时谓人为万物之灵,故称人为“含灵”。juj中华典藏网

① 功夫形迹 “功夫”同“工夫”,时间。《三国志•魏志•曹芳传》:“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此谓耽搁时间。“形迹”,行动迹象。《梁书•江革传》:“以革才堪经国,令参掌机务,诏诰文檄,皆委以具。革防杜形迹,外人不知。”此谓婉言推辞。juj中华典藏网

② 况于人乎 孙本“于人”作“圣人”。juj中华典藏网

③ 混沌 古人想像中的天地未分的状态,亦作“浑沌”。此谓鸡雏未成形前的状态。juj中华典藏网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④,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⑤,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⑥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juj中华典藏网

④ 内视 犹言内省,内心反省。《史记•商君传》:“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juj中华典藏网

⑤ 审谛覃(tán 谈)思 谓周密审察和深入思考。按“审”,周密,全面。《广韵•寝韵》:“审,详审也。”“谛”,审察。《说文解字•言部》:“谛,审也。”“覃”,深入。孔安国《古文尚书•序》:“研精覃思。”juj中华典藏网

⑥ 醽醁 美酒名。juj中华典藏网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①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②,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炫耀 自我矜。juj中华典藏网

② 貌 原作“皃”,今改。按“皃”,“貌”的古字。《说文解字•皃部》:“貌,籀文皃。”《汉书•王莽传下》颜师古注:“皃,古貌字也。”juj中华典藏网

老君③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④。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juj中华典藏网

③ 老君 孙本作“老子”。juj中华典藏网

④ 鬼神害之 真本“害”作“报”。juj中华典藏网

治病略例第三juj中华典藏网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⑤,人禀五常⑥,以为五脏;经络府腧⑦,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⑧,始终循旧①。省病②问疾,务在口给③,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④,握手不及足;人迎⑤趺阳⑥,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不可不谨以察之⑦而自防虑也。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令李醯所害,即其事也。一医处方,不得使别医和合,脱或私加毒药,令人增疾,渐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须慎之。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⑧,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juj中华典藏网

⑤ 以植万类 真本“植”作“殖”,《伤寒论•序》“植”作“运”。juj中华典藏网

⑥ 五常 即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孔颖达蔬:“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juj中华典藏网

⑦ 府腧 “府”原作“腑”,据真本、《伤寒论•序》改。按“府”,气府。“府腧”,即腧穴。juj中华典藏网

⑧ 各承家技 “技”原作“伎”,据《伤寒论•序》改。按“伎”,通“技”。《说文通训定声•解部》:“伎,假借为技。”juj中华典藏网

① 循旧 孙本、真本“循”并作“顺”。按“循”,依循,遵从。《淮南子•泛论》:“大人作而弟子循。”高诱注:“循,遵也。”“循旧”,谓遵从旧法。juj中华典藏网

② 省(xǐng 醒)病 察病。按“省”,察,诊察。《尔雅•释诂下》:“省,察也。”邢昺疏:“省谓视察。”juj中华典藏网

③ 口给(jǐ 己) 犹口辩。谓口才敏捷,善于答辩。《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juj中华典藏网

④ 尺 谓尺肤,即人手臂寸口后至尺泽的部分。《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杨上善注:“尺之皮肤者,从尺泽至关,此为尺分也。”juj中华典藏网

⑤ 人迎 诊脉部位之一,在颈部喉结两旁,动脉搏动应手处,属足阳明经。《灵枢经•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juj中华典藏网

⑥ 趺阳 真本作“跌阳”。juj中华典藏网

⑦ 病者不可不谨以察之 上“不”字原脱,据真本、孙本补。juj中华典藏网

⑧ 天真 人之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素问•上古天真论》高士宗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姚止庵注:“人生于地,气禀于天,惟人受之,是谓天真。”juj中华典藏网

夫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瘤瘿,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又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恚怵惕,又有产乳落胎,堕下瘀血,又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此皆病之根源,为患生诸枝叶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医说男女长幼之病,有半与病源相附会①者,便可服药也。男子者众阳所归,常居于燥,阳气游动,强力施泄,便成劳损损伤之病,亦以众矣,若比之女人,则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则有月事,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相协者,皆自说之,不尔,与治误相触动,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②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风湿,触犯禁忌,暴竭精液,虽得微疾,皆不可轻以利药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因滞著床,动经年月也。凡长宿病宜服利汤,不须尽剂,候利之足则止,病源未除者,于后更合耳,稍有气力,堪尽剂则不论也。病源须服利汤取除者,服利汤后,宜将丸散时时助之。juj中华典藏网

① 附会 依附。《晋书•卞壶传》:“杨骏执政,人多附会,而(卞)粹正直不阿。”此谓联系相关。juj中华典藏网

② 腠理 “理”原作”里”,据孙本、真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里”,通“理”。《说文通训定声•颐部》:“里,假借为理。”juj中华典藏网

凡病服利汤得瘥者,此后慎不中③服补汤也,若得补汤,病势还复成也,更重泻之,则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气力未甚平复者,但消息之。须服药者,当以平药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气力未衰,欲将补益,冷热随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汤,泻除胸腹中拥积④痰实,然后可服补药也。夫极虚劳应服补汤者,不过三剂即止。若治风病应服治风汤者,皆非三五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即服十数剂,乃至百余日可瘥也。故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juj中华典藏网

③ 不中 不宜。按“中”,宜于,适于。《广韵•东韵》:“中,宜也。”《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juj中华典藏网

④ 拥积 真本作“瘀积”,四库本作“壅积”。juj中华典藏网

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法律礼乐,莫不由人。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脑髓生,头圆法天,足方象地,眼目应日月,五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所以服食五谷,不能将节,冷热咸苦,更相触①,共为攻击,变成疾病。凡医诊候,固是不易。又,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②,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旁,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③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原由④,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更相(chéng 成)触 更相触犯。按“”,触犯,碰撞。《玉篇•手部》:“,触也。”又,真本作“更相当触”。juj中华典藏网

② 干惊 为病邪触犯而致惊悸。按“干”,触犯。《国语•晋语四》:“若干二命,以求杀余。”韦昭注:“干,犯也。”juj中华典藏网

③ 六识 佛教名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指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生的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又,真本作“六府”,孙本作“六腑”。juj中华典藏网

④ 原由 “原”原作“元”,今改。按“元”,与“原”同。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元由即原由。又,孙本、真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源由”。juj中华典藏网

诊候第四juj中华典藏网

夫欲理病⑤,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juj中华典藏网

⑤ 理病 真本“理”作“治”。按,改“治”为“理”,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juj中华典藏网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角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①,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合为九候。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②,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哀哉烝民③,枉死者半,可为世无良医④,为其解释。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燃①,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juj中华典藏网

① 中部地 “中”原作“下”,据孙本、真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juj中华典藏网

② 四时之经 四时的规律。按“经”,规律,法则。《玉篇•糸部》:“经,义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举挂时纲,动乱国经。”juj中华典藏网

③ 烝民 原作“蒸”,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蒸”,通“烝”。《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孟子•告子上》引“烝”作“蒸”。“烝民”,即众民。juj中华典藏网

④ 可为世无良医 孙本、真本并无“可为”二字,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可为”并作“可谓”。juj中华典藏网

① 炽燃 “燃”原作“然”,据孙本、真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然”,与“燃”同。《说文解字•火部》:“然,烧也。”徐铉注:“然,今俗别作燃。”juj中华典藏网

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juj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淫邪判衍②奈何。岐伯③对曰:正邪④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也。凡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问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对曰: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扬,下盛则梦堕坠。甚饱则梦与《巢源》云梦行,甚饥则梦取《巢源》云梦卧。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①奇物;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见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见游行;客于胃,则梦见饮食;客于大肠,则梦见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见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见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交接斗内;客于项,则梦见斩首;客于胯②,则梦见行走而不能前进,及池渠穽中居;客于股,则梦见礼节拜跪;客于胞,则梦见溲溺便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善诊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尽善尽美矣。juj中华典藏网

② 判衍 谓流散充溢。juj中华典藏网

③ 岐伯 原作“歧伯”,据真本、道藏本、四库本改。juj中华典藏网

④ 正邪 各种有碍身心健康的因素。《灵枢经•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张景岳注:“正邪者,非正风之谓,凡阴阳劳逸之感于外,声色嗜欲之动乎内,但有干身心者,皆谓之正邪,亦无非从外袭内者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金铁之器 《灵枢经•淫邪发梦》“之”下无“器”字,从下读。juj中华典藏网

② 胯 原作“跨”,今改。按“跨”,同“胯”。《集韵•莫韵》:“胯,《说文》:股也。一曰奎也。或从足。”juj中华典藏网

《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③,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juj中华典藏网

③ 腠理 “理”原作“里”,据孙本、真本改。juj中华典藏网

处方第五juj中华典藏网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风劳气冷各随其所宜。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其大纲略显其源流,自余睹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juj中华典藏网

《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只共采取,用以为药,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聊复审其冷热,记其增损之主耳。虚劳而苦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蕤;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归芎干姜;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肉苁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芩天门冬;虚而多忘,加茯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紫石英沙参小草,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冷不热无用之;虚而口干,加麦门冬知母;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小便赤,加黄芩;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芪;虚而冷,用陇西黄芪;虚而痰,复有气,加生姜半夏枳实;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肶胵;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虚而溺白,加厚朴。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叙增损之一隅,入处方者宜准此。juj中华典藏网

用药第六juj中华典藏网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每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①,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又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①,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视之②。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其相使相畏七情列之如左,处方之日宜善究之。juj中华典藏网

① 宣摄 谓宣散与收摄。按“宣”,宣散。《广韵•仙韵》:“宣,散也。”“摄”,收摄。《字汇•手部》:“摄,收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根茎花实 孙本“茎”作“叶”。juj中华典藏网

② 合和之时,用意视之 真本、《证类本草》卷一•序例上并作“合和视之”四字。juj中华典藏网

玉石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玉泉畏款冬花juj中华典藏网

玉屑恶鹿角juj中华典藏网

丹砂恶磁石,畏咸水juj中华典藏网

曾青畏菟丝子juj中华典藏网

石胆水英为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juj中华典藏网

云母泽泻为使,畏鮀甲及流水,恶徐长卿juj中华典藏网

钟乳蛇床子菟丝子为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juj中华典藏网

朴消畏麦句姜juj中华典藏网

消石火为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juj中华典藏网

芒消石韦为使,恶麦句姜juj中华典藏网

矾石甘草为使,恶牡蛎juj中华典藏网

滑石石韦为使,恶曾青juj中华典藏网

紫石英长石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鮀甲黄连麦句姜juj中华典藏网

白石英恶马目毒公juj中华典藏网

赤石脂恶大黄,畏芫花juj中华典藏网

黄石脂曾青为使,恶细辛,畏蜚蠊扁青附子juj中华典藏网

白石脂燕粪为使,恶松脂,畏黄芩juj中华典藏网

太一余粮杜仲为使,畏铁落昌蒲贝母juj中华典藏网

玉石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水银畏磁石juj中华典藏网

殷孽恶防己,畏术juj中华典藏网

孔公孽木兰为使,恶细辛juj中华典藏网

阳起石桑螵蛸为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皮,畏菟丝子juj中华典藏网

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juj中华典藏网

石膏鸡子为使,恶莽草毒公juj中华典藏网

磁石柴胡为使,畏黄石脂,恶牡丹莽草juj中华典藏网

玄石恶松脂柏子仁菌桂juj中华典藏网

理石滑石为使,畏麻黄juj中华典藏网

玉石下部juj中华典藏网

青琅玕得水银良,畏鸡骨,杀锡毒juj中华典藏网

礜石得火良,棘针为使,恶虎掌毒公鹜屎细辛,畏水juj中华典藏网

特生礜石得火良,畏水juj中华典藏网

方解石恶巴豆juj中华典藏网

代赭畏天雄juj中华典藏网

大盐漏芦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草药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六芝署预为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juj中华典藏网

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使,畏曾青juj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蘘juj中华典藏网

术防风地榆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女萎萎蕤畏卤咸juj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juj中华典藏网

菖蒲秦艽秦皮为使,恶地胆麻黄juj中华典藏网

远志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蠊①藜芦齐蛤juj中华典藏网

① 蜚蠊 原作“蜚廉”,据孙本、道藏本、四库本改。又,真本作“飞廉”。juj中华典藏网

泽泻畏海蛤文蛤juj中华典藏网

署预紫芝为使,恶甘遂juj中华典藏网

菊花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juj中华典藏网

人参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石斛陆英为使,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juj中华典藏网

牛膝恶萤火①龟甲陆英,畏车前juj中华典藏网

① 萤火 原作“熒火”,据真本改。juj中华典藏网

细辛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独活蠡实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柴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菴子荆子薏苡仁为使,恶细辛干姜juj中华典藏网

菥蓂子得荆子细辛良,恶干姜苦参juj中华典藏网

龙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juj中华典藏网

菟丝子得酒良,署预松脂为使,恶雚菌juj中华典藏网

巴戟天覆盆子为使,恶朝生雷丸丹参juj中华典藏网

蒺藜子乌头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防风恶干姜藜芦白敛芫花,杀附子毒juj中华典藏网

络石杜仲牡丹为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juj中华典藏网

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juj中华典藏网

沙参恶防己,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丹参畏咸水,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天名精垣衣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决明子蓍实为使,恶大麻子juj中华典藏网

芎白芷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续断地黄为使,恶雷丸juj中华典藏网

黄芪恶龟甲juj中华典藏网

杜若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juj中华典藏网

蛇床子恶牡丹巴豆贝母juj中华典藏网

茜根畏鼠姑juj中华典藏网

飞廉得乌头良,恶麻黄juj中华典藏网

薇衔得秦皮良juj中华典藏网

五味子苁蓉为使,恶萎蕤,胜乌头juj中华典藏网

草药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当归恶茹,畏菖蒲海藻牡蒙juj中华典藏网

秦艽菖蒲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黄芩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芍药雷丸为使,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干姜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粪,杀半夏莨菪毒juj中华典藏网

藁本恶茹juj中华典藏网

麻黄厚朴为使,恶辛夷石韦juj中华典藏网

葛根杀野葛巴豆百药毒juj中华典藏网

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角,畏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贝母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乌头juj中华典藏网

栝楼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juj中华典藏网

玄参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苦参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石龙芮大戟为使,畏蛇蜕皮吴茱萸juj中华典藏网

石韦滑石杏仁为使,得昌蒲良juj中华典藏网

狗脊萆薢为使,恶败酱juj中华典藏网

萆薢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juj中华典藏网

瞿麦蘘草牡丹为使,恶桑螵蛸juj中华典藏网

白芷当归为使,恶旋复花juj中华典藏网

紫菀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juj中华典藏网

白鲜皮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juj中华典藏网

白薇恶黄芪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juj中华典藏网

紫参畏辛夷juj中华典藏网

仙灵脾署预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款冬花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消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黄芪青葙juj中华典藏网

牡丹畏菟丝子juj中华典藏网

防己殷孽为使,恶细辛,畏萆薢,杀雄黄毒juj中华典藏网

女菀畏卤咸juj中华典藏网

泽兰防己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地榆得发良,恶麦门冬juj中华典藏网

海藻反甘草juj中华典藏网

草药下部juj中华典藏网

大黄黄芩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桔梗节皮为使,畏白及龙胆龙眼juj中华典藏网

甘遂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juj中华典藏网

葶苈榆皮为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juj中华典藏网

芫花决明为使,反甘草juj中华典藏网

泽漆小豆为使,恶署预juj中华典藏网

大戟反甘草juj中华典藏网

钩吻半夏为使,恶黄芩juj中华典藏网

藜芦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juj中华典藏网

乌头乌喙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敛白及,恶藜芦juj中华典藏网

天雄远志为使,恶腐婢juj中华典藏网

附子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juj中华典藏网

贯众雚菌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半夏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juj中华典藏网

虎掌蜀漆为使,畏莽草juj中华典藏网

蜀漆栝楼为使,恶贯众juj中华典藏网

恒山畏玉札juj中华典藏网

狼牙芜荑为使,恶秦艽地榆juj中华典藏网

白敛代赭为使,反乌头juj中华典藏网

白及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juj中华典藏网

雚菌得酒良,畏鸡子juj中华典藏网

茹甘草为使,恶麦门冬juj中华典藏网

荩草畏鼠妇juj中华典藏网

夏枯草土瓜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狼毒大豆为使,恶麦句姜juj中华典藏网

鬼臼畏垣衣juj中华典藏网

木药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茯苓茯神马蕳为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juj中华典藏网

柏子仁牡蛎桂心瓜子为使,畏菊花羊蹄诸石面曲juj中华典藏网

杜仲恶蛇蜕玄参juj中华典藏网

干漆半夏为使,畏鸡子juj中华典藏网

蔓荆子恶乌头石膏juj中华典藏网

牡荆实防风为使,恶石膏juj中华典藏网

五加皮远志为使,畏蛇蜕玄参juj中华典藏网

黄檗恶干漆juj中华典藏网

辛夷芎为使,恶五石脂,畏昌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juj中华典藏网

酸枣仁恶防己juj中华典藏网

槐子天雄景天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木药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厚朴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juj中华典藏网

山茱萸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juj中华典藏网

吴茱萸蓼实为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juj中华典藏网

秦皮大戟为使,恶吴茱萸juj中华典藏网

占斯解狼毒毒juj中华典藏网

栀子解踯躅毒juj中华典藏网

秦椒恶栝楼防葵,畏雌黄juj中华典藏网

桑根白皮续断桂心麻子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木药下部juj中华典藏网

黄环鸢尾为使,恶茯苓防己juj中华典藏网

石南五加皮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巴豆芫花为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杀斑猫毒juj中华典藏网

蜀椒杏仁为使,畏款冬juj中华典藏网

栾华①决明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① 栾华 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性味苦寒,主目痛泪出伤眦,消目肿。juj中华典藏网

雷丸荔实厚朴为使,恶葛根juj中华典藏网

溲疏漏芦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皂荚柏子为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juj中华典藏网

兽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龙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juj中华典藏网

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juj中华典藏网

牛黄人参为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juj中华典藏网

白胶得火良,畏大黄juj中华典藏网

阿胶得火良,畏大黄juj中华典藏网

兽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犀角松脂为使,恶雚菌雷丸juj中华典藏网

羖羊角菟丝子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鹿茸麻勃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鹿角杜仲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兽下部juj中华典藏网

麋脂畏大黄,恶甘草juj中华典藏网

虫鱼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蜜蜡恶芫花齐蛤juj中华典藏网

蜂子畏黄芩芍药牡蛎juj中华典藏网

牡蛎贝母为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吴茱萸辛夷juj中华典藏网

桑螵蛸畏旋复花juj中华典藏网

海蛤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juj中华典藏网

龟甲恶沙参蜚蠊juj中华典藏网

虫鱼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伏翼苋实云实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猬皮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juj中华典藏网

蜥蜴恶硫黄斑猫芜荑juj中华典藏网

露蜂房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juj中华典藏网

虫畏皂荚昌蒲juj中华典藏网

蛴螬蜚虫为使,恶附子juj中华典藏网

鳖甲恶矾石juj中华典藏网

鮀鱼甲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juj中华典藏网

乌贼鱼骨恶白敛白及juj中华典藏网

蟹杀莨菪毒漆毒juj中华典藏网

天鼠粪恶白敛白薇juj中华典藏网

虫鱼下部juj中华典藏网

蛇蜕畏磁石及酒juj中华典藏网

蜣螂畏羊角石膏juj中华典藏网

斑猫①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juj中华典藏网

① 斑猫 即斑蝥。juj中华典藏网

地胆恶甘草juj中华典藏网

马刀得水良juj中华典藏网

果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大枣杀乌头毒juj中华典藏网

果下部juj中华典藏网

杏仁得火良,恶黄芪黄芩葛根,解锡胡粉毒,畏莽草juj中华典藏网

菜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冬葵子黄芩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菜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葱实解藜芦毒juj中华典藏网

米上部juj中华典藏网

麻麻子畏牡蛎白薇,恶茯苓juj中华典藏网

米中部juj中华典藏网

大豆及黄卷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juj中华典藏网

大麦食蜜为使juj中华典藏网

酱杀药毒火毒juj中华典藏网

右一百九十七种有相制使,其余皆无,故不备录。juj中华典藏网

或曰:古人用药至少,分两亦轻,瘥病极多。观君处方,非不烦重,分两亦多,而瘥病不及古人者何也。答曰:古者日月长远,药在土中,自养经久,气味真实,百姓少欲,禀气中和,感病轻微,易为医疗;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人多巧诈,感病厚重,难以为医。病轻用药须少,疴重用药即多,此则医之一隅,何足怪也。又古之医有自将采取,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委①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一皆不悉②,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③由于此。夫处方者常须加意,重复用药,药乃有力,若学古人,徒自误耳,将④来学者须详熟之。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黄硫黄等,皆须光明映澈,色理鲜静⑤者为佳,不然,令人身体干燥,发热口干而死。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唯须精新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委 确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胡三省注:“委,悉也。”juj中华典藏网

② 一皆不悉 “一”字原脱,据孙本、真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补。juj中华典藏网

③ 实 原作“寔”,今改。按“寔,通“实”。《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寔,假借为实。”juj中华典藏网

④ 将(qiāng 枪) 愿,希望。《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juj中华典藏网

⑤ 鲜静 真本、道藏本、四库本“静”并作“净”。按“静”,洁净。《增韵•静韵》:“静,澄也。”“鲜静”,谓鲜明洁净。juj中华典藏网

合和第七juj中华典藏网

问曰:凡和合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数,消杀之法则云何?答曰:凡草有根茎枝叶皮骨花实,诸虫有毛翅皮甲头足尾骨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之者殃。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茎,或须花实,依方炼治,极令净洁,然后升合秤两,勿令参差。药有相生相杀,气力有强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若不广通诸经,则不知有好有恶。或医自以意加减,不依方分,使诸草石强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加斗争,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若调和得所,虽未能治病,犹得安利五脏,于病无所增剧。例曰: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药,治择熬炮讫,然后秤之以充用,不得生秤。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石药及玉,皆碎如米粒,绵裹纳汤酒中。juj中华典藏网

凡钟乳等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炼,务令极细。juj中华典藏网

凡银屑,以水银和成泥。juj中华典藏网

凡礜石,赤泥团之,入火半日乃熟可用,仍不得过之。不炼生入药,使人破心肝。juj中华典藏网

凡朴消矾石,烧令汁尽,巧入丸散。芒消朴消皆绞汤讫,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juj中华典藏网

凡汤中用丹砂雄黄者,熟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子蕤核决明子之类是也。细花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麦豆辈,亦完用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橘皮吴茱萸椒等,入汤不咀①。juj中华典藏网

① (fǔ 府)咀(jǔ 举) 碎成小块。《灵枢经•寿夭刚柔》张景岳注:“咀,古人以口嚼药,碎如豆粒而用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诸果实仁皆去尖及双仁者,汤柔,挞去皮②,仍切之。用栀子者去皮,用蒲黄者汤成下。juj中华典藏网

② 汤柔,挞(dà 达)去皮 用汤浸泡使之柔软,拍打去皮。按“柔”,使软,使弱。孟郊《古离别》:“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肢。”“挞”,拂击,拍打。李贺《上之回》:“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juj中华典藏网

凡麦门冬生姜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滓下之,煮五六沸,依如升数,不可共药煮之。一法薄切用。juj中华典藏网

凡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juj中华典藏网

凡麻黄,去节,先别煮两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寸斩之,小草瞿麦五分斩之,细辛白前三分斩之,膏中细剉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牛膝石斛等入汤酒,拍碎用之,石斛入丸散者,先以砧槌①极打令碎,乃入臼,不尔捣不熟,入酒亦然。juj中华典藏网

① 砧(zhēn 针)槌 石槌。juj中华典藏网

凡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茯苓猪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菀洗去土,曝干乃秤之。薤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茵芋泽兰,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毛,石韦辛夷拭去毛,辛夷又去心,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用大枣乌梅,皆去核。用鬼箭,削取羽皮。juj中华典藏网

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惟赤者。juj中华典藏网

凡菟丝子,暖汤淘汰去沙土,干漉,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曝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南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而枳实去穰,藜芦去头,皂荚去皮子。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椒实,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juj中华典藏网

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煻灰炮令微坼②,削去黑皮,乃秤之,唯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juj中华典藏网

② 坼(chè 彻) 裂开,绽开。juj中华典藏网

凡半夏,热汤洗去上滑,一云十洗四破,乃秤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巴豆,去皮心膜,熬令紫色。桃仁杏仁葶苈胡麻诸有脂膏药,皆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视泯泯③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绢筛①之须尽,又纳臼中,依法捣数百杵也。汤膏中虽有生用者,并捣破。juj中华典藏网

③ 泯(mǐn 皿)泯 紊乱貌。《尚书•吕刑》:“民与胥渐,泯泯棼棼。”孔安国传:“泯泯为乱。”juj中华典藏网

① 筛 原作“簁”,据道藏本、四库本及本节下文“令细散不可筛者”改。按“簁”,将物置于筛内摇动,使粗细分离。《齐民要术•大小麦》:“细磨,下绢簁,作饼,亦滑美。”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麦蘖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用乌梅入丸散者熬之,用熟艾者先炒细擘,合诸药捣令细散,不可筛者,纳散中和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诸毛羽齿牙蹄甲,龟鳖鲮鲤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蛇蜕皮微炙。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斑猫等诸虫,皆去足翅,微熬。用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蛎熬令黄色,僵蚕蜂房微炒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须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丸散用胶,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令烊。juj中华典藏网

凡用蜜,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遂至大稠,于丸弥佳。juj中华典藏网

凡丸中用蜡,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juj中华典藏网

凡汤中用饴糖,皆汤成下,诸汤用酒者,皆临熟下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其不宜汤酒者,列之如左:juj中华典藏网

朱砂熟入汤 雌黄 云母 阳起石入酒 矾石入酒 硫黄入酒 钟乳入酒 孔公孽入酒 礜石入酒 银屑 白垩 铜镜鼻 胡粉 铅丹② 卤咸入酒 石灰入酒 藜灰juj中华典藏网

② 铅丹 又名黄丹、广丹、东丹、丹粉。为纯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铅粉末。按“铅”,原作“鈆”,今改。《干禄字书•平声》:“鈆、铅并同”juj中华典藏网

上石类一十七种juj中华典藏网

野葛 狼毒 毒公 鬼臼 莽草 蒴藋入酒 巴豆 踯躅入酒 皂荚入酒 雚菌 藜芦茹① 贯众入酒 芜荑 雷丸 狼牙 鸢尾 蒺藜入酒 女菀 葈耳 紫葳入酒 薇衔入酒 白及 牡蒙 飞廉 蛇衔 占斯 辛夷 石南入酒 楝实 虎杖入酒单渍 虎掌 蓄根 羊桃入酒 麻勃 苦瓠 瓜蒂 陟厘 狼跋子入酒 云实  槐子入酒 地肤子 蛇床子入酒 青葙子 茺蔚子 王不留行 菥蓂子 菟丝子入酒juj中华典藏网

①茹 药名,毒草类。性味辛寒,有小毒。《神农本草经》谓其:“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寐。”《名医别录》谓其:“去热痹,破癥瘕,除恶肉。”juj中华典藏网

上草木之类四十八种juj中华典藏网

蜂子 蜜蜡 白马茎 狗阴 雀卵 鸡子 雄鹊 伏翼 鼠妇 樗鸡 萤火 蠮螉 僵蚕 蜈蚣 蜥蜴 斑猫 芫青 亭长 蛇胆 虻虫 蜚蠊 蝼蛄 马刀 赭魁 蛤蟆 猬皮 生鼠 生龟入酒 蜗牛 诸鸟兽入酒 虫鱼膏骨髓胆血屎溺juj中华典藏网

上虫兽之类二十九种juj中华典藏网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则神农之称也。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为定。方家凡云等分者,皆是丸散,随病轻重所须,多少无定铢两,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凡丸散云若干分两者,是品诸药宜多宜少之分两,非必止于若干之分两也。假令日服三方寸匕,须瘥止,是三五两药耳。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两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纳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耳。今人分药,不复用此。凡丸药有云如细麻大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尔。如黍粟者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麻子者,即今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以蜜和得如梧桐子十丸为定。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桐子准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穰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云干姜一累者,以半两为正《本草》云:一两为正。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juj中华典藏网

凡方云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重三两为正。一把者,重二两为正。juj中华典藏网

凡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一升二合。juj中华典藏网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凡云末之者,谓捣筛如法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丸散先细切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天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干。独捣令偏碎①,更出细擘,曝干。若值阴雨,可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乃曝之。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juj中华典藏网

① 偏碎 特别碎。按“偏”,副词,表示程度。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二:“偏,畸重之辞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即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筛,令如丸药者。juj中华典藏网

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juj中华典藏网

凡煮汤当取井华水①,极令静洁②,升斗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调和,候火用心,一如炼法。juj中华典藏网

① 井华水 一名井花水,即清晨最先汲取的井泉水。性甘寒无毒,能镇心安神,清热助阴。juj中华典藏网

② 静洁 元本“静”作“净”。按“静”,清洁。《增韵•静韵》:“静,澄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率。皆绞去滓,而后酌量也。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者,为病须快利,所以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者,为病须补益,是以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汤熟,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垽浊③。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覆令密,勿令泄气。欲服,以铜器于热汤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气。juj中华典藏网

③ 垽(yìn 印)浊 沉淀物,即渣滓。按“垽”,渣淀。《尔雅•释器》:“淀谓之垽。”郭璞注:“滓淀也。今江东呼垽。”juj中华典藏网

凡渍药酒,皆须切细,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juj中华典藏网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此用,皆应先曝令燥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合膏,先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晬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取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为度。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面,须绞膏毕乃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juj中华典藏网

凡捣药法,烧香洒扫净洁,不得杂语喧呼,当使童子捣之,务令细熟。杵数可至千万杵,过多为佳。juj中华典藏网

凡合肾气署预及诸大补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时煎时,并勿令妇人小儿产母丧孝痼疾六根①不具足人及鸡犬六畜等见之。大忌,切宜慎之。其续命汤麻黄等诸小汤,不在禁忌之限。比来田野下里家,因市得药,随便市上雇人捣合,非止诸不如法,至于石斛菟丝子等难捣之药,费人功力,赁作捣者②隐主悉盗弃之。又为尘埃秽气入药中,罗筛粗恶,随风飘扬,众口尝之,众鼻嗅之,药之精气,一切都尽,与朽木不殊。又复服饵不能尽如法,服尽之後,反加虚损,遂谤医者处方不效。夫如此者,非医之咎,自缘发意甚误,宜熟思之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六根 根是“能生”的意思,佛教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具有能取相应之六境(色、声、香、味、能、法),产生相应之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六种功能,故名。juj中华典藏网

② 赁作捣者 雇用来捣药的人。按“赁”,佣,雇用。《说文解字•贝部》:“赁,庸也。”《玉篇•贝部》:“赁,借佣也。”juj中华典藏网

服饵第八juj中华典藏网

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饮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利汤,欲得侵早③。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则吐呕不下,若太热即破人咽喉,务在用意。汤必须澄清,若浊,令人心闷不解。中间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数,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仍问病者腹中药消散,乃可进服。juj中华典藏网

③ 侵早 凌晨,拂晓。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赠崔十三评事公辅》:“天子朝侵早,云台仗数移。”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汤法,大约皆分为三服,取三升,然后乘病人谷气强进。一服最须多,次一服渐少,后一服最须少,如此即甚安稳。所以病人于后气力渐微,故汤须渐少。凡服补汤,欲得服三升半,昼三夜一,中间间食,则汤气溉灌百脉,易得药力。凡服汤,不得太缓太急也。又须左右仰覆卧各一食顷,即汤势遍行腹中。又于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许,一日勿出外即大益。凡服汤,三日常忌酒,缘汤忌酒故也。凡服治风汤,第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须薄覆,勿令大汗。中间亦须间食,不尔令人无力,更益虚羸。juj中华典藏网

凡丸药皆如梧桐子,补者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不过四十丸,过亦损人。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时不阙,药气渐渍,熏蒸五脏,积久为佳。不必顿服,早尽为善,徒弃名药,获益甚少。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泻药,不甚须服补药,必若有所损,不在此限。四十以上则不可服泻药,须服补药。五十以上,四时勿阙补药。如此乃可延年,得养生之术耳。其方备在第二十七卷中。《素问》曰:实即泻之,虚即补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其大略也。凡有脏腑积聚,无问少长,须泻则泻;凡有虚损,无问少长,须补即补,以意量度而用之。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痔漏疳等药,皆慎猪鸡鱼油等至瘥①。juj中华典藏网

① 至瘥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瘥”并作“老”。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诸恶疮,瘥后皆百日慎口②,不尔即疮发也。juj中华典藏网

② 慎口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慎口味”三字。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药,皆断生冷醋滑,猪犬鸡鱼油面蒜及果实等。其大补丸散,切忌陈臭宿滞之物,有空青忌食生血物,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桃李及雀肉葫荽③大蒜青鱼鲊等物,地黄忌芜荑,甘草忌菘菜海藻,细辛忌生菜,菟丝子忌兔肉①,牛膝忌牛肉,黄连桔梗忌猪肉,牡丹忌葫荽,黎芦忌狸肉,半夏菖蒲忌饴糖及羊肉,恒山桂心忌生葱生菜,商陆忌犬肉,茯苓忌醋物,柏子仁忌湿面,巴豆忌芦笋羹及猪肉,鳖甲忌苋菜。juj中华典藏网

③ 葫荽 即“芫荽”。《食疗本草》作“胡荽”。juj中华典藏网

① 兔肉 原作“菟肉”,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菟”,通“兔”。《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洪兴祖补注:“菟,与兔同。”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药,忌见死尸及产妇秽污触之,兼及忿怒忧劳。juj中华典藏网

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仍须少食菜及硬物,于药为佳。亦少进盐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房室喜怒。是以治病用药力,唯在食治将息得力太半,于药有益。所以病者务在将息节慎,节慎之至,可以长生,岂惟愈病而已。juj中华典藏网

凡服泻汤及诸丸散酒等,至食时须食者,皆先与一口冷醋饭,须臾乃进食为佳。juj中华典藏网

凡人忽遇风发,身心顿恶,或不能言,有如此者,当服大小续命汤及西州续命排风越婢等汤,于无风处密室之中,日夜四五服,勿计剂数多少,亦勿虑虚,常使头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绝为佳。服汤之时,汤消即食粥,粥消即服汤,亦少与羊肉臛②将补。若风大重者,相续五日五夜服汤不绝,即经二日停汤,以羹臛自补,将息四体。若小瘥,即当停药,渐渐将息;如其不瘥,当更服汤攻之,以瘥为度。juj中华典藏网

② 羊肉臛(hùo 霍) 羊肉作成的肉羹。按“臛”,肉羹。《广韵•沃韵》:“臛,羹臛。”《楚辞•招魂》王逸注:“有菜曰羹,无菜曰臛。”juj中华典藏网

凡患风服汤,非得大汗,其风不去。所以诸风方中,皆有麻黄。至如西州续命即用八两,越婢六两,大小续命或用一两三两四两,故知非汗不瘥。所以治风非密室不得辄服汤药,徒自误耳,惟更加增,未见损减矣。juj中华典藏网

凡人五十以上大虚者,服三石更生,慎勿用五石也。四时常以平旦服一二升,暖饮,终身勿绝,及一时勿食蒜油猪鸡鱼鹅鸭牛马等肉,即无病矣。juj中华典藏网

药藏第九juj中华典藏网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救民之瘼①,恤民之隐,贤人之用心。所以神农鸠集②百药,黄帝纂录《针经》,皆备预之常道也。且人疴瘵多起仓卒,不与人期,一朝婴已,岂遑知救③。想诸好事者,可贮药藏用,以备不虞。所谓起心虽微,所救惟广。见诸世禄之家,有善养马者,尚贮马药数十斤,不见养身者有蓄人药一锱铢,以此类之,极可愧矣。贵畜而贱身,诚可羞矣。伤人乎,不问马,此言安用哉!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迈边隅,地既不毛,药物焉出,忽逢瘴疠,素不资贮,无以救疗,遂拱手待毙,以致夭殁者,斯为自致,岂是枉横。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卫,一朝至此,何叹惜之晚哉!故置药藏法,以防危殆云尔。juj中华典藏网

① 救民之瘼 “救”原作“求”,据真本改。按“瘼”,病。《尔雅•释诂下》:“瘼,病也。”“救民之瘼”,谓即解救民众的疾苦。juj中华典藏网

② 鸠(jiū 纠)集 汇集。按“鸠”,聚集。《尔雅•释诂下》:“鸠,聚也。”juj中华典藏网

③ 岂遑知救 “遑”原作“逞”,据真本、元本改。juj中华典藏网

石药、灰土药、水药、根药、茎药、叶药、花药、皮药、子药、五谷、五果、五菜、诸兽齿牙骨角蹄甲皮毛尿屎等药,酥髓乳酪、醍醐、石蜜、沙糖、饴糖,酒醋胶曲蘖豉等药。juj中华典藏网

上件药依时收采以贮藏之,虫豸④之药不收采也。juj中华典藏网

④ 虫豸(zhì 治) 泛指虫类小动物。《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注:“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juj中华典藏网

秤斗升合,铁臼木臼,绢罗纱罗马尾罗,刀砧玉槌瓷钵,大小铜铫铛釜,铜铁匙等。juj中华典藏网

上合药所须,极当预贮。juj中华典藏网

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①,宜熟知之。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曝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②,勿令泄气,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juj中华典藏网

① 薄歇 减损耗尽。按“薄”,减轻,减损。《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税敛。”“歇”,竭,尽。《尔雅•释诂下》:“歇,竭也。”又真本“薄歇”后有“无用”二字。juj中华典藏网

② 密蜡封之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密”并作“蜜”。juj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