淙山读周易记

作者:方实孙
淙山读周易记

南宋方实孙撰。二十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取朱熹《卦变图》,发展而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之所不足;又立说不喜空谈,多据爻象以抒论。《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旧本但题曰《读周易》,案朱彝尊《经义考》作《淙山读周易记》,盖此本传写脱譌。《经义考》又引曹溶之言曰:《宋志》八卷,《淡生堂目》作十卷,《聚乐堂目》作十六卷;今世所行凡二本,一本不分卷,不知孰合之。此本凡上经八卷,下经八卷,《系辞》二卷,《序卦》、《说卦》、《杂卦》各一卷,又不知谁所分也。其书取朱子《卦变图》别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所未备。其说多主于爻象,不涉空谈。《自序》有曰:‘《易》者道也,象数也,言道则象数在其中矣。道果有耶?《系辞》曰:《易》无体。道果无耶?《系辞》曰:《易》有太极。是道自无而有也。’可以识其宗旨也。其据《随》上六爻‘王用亨于西山’,《升》六四爻‘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彖》‘文王以之’,《革·彖》“汤武革命”,证爻、彖非文王作,自为确义;其据《大有》九三爻‘公用亨于天子’,《解》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小过》六五爻‘公弋取彼在穴’,证爻辞非周公作,则必不然。说《易》者本不云‘公’周公也。然其大旨则较诸家为淳实也。”

方实孙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

亦译《世尊歌》、《神之歌》、《黑天歌》。指古代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第6篇《毗湿摩》。共18章,七百颂。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经典。记载了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Krsna)和战士阿周那(Arjuna)之间的对话,黑天以哲理说服阿周那把俱卢族和班度族争夺王位的战争进行到底。它是综合性的哲学诗,贯穿了数论、瑜伽和吠檀多三派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宣扬了业(行动)、智(认识)、信(信仰)的统一。认为“法”既是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秩序,也是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遵法、执法是社会成员的天职和责任,人只有认识了这种道理,在完成自己的职责中才能使个体灵魂“我”与宇宙灵魂“梵”相结合,从而使灵魂得到拯救。并认为虔诚信仰和崇拜大神毗湿奴和他的化身黑天,人才能从世俗的生活中得以解脱。后吠檀多派哲学家曾有多种注释,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欧亚各国。对印度近代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苏轼选集

苏轼选集

苏轼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本书精选诗240多首、词50多首、文近30篇,都按写作先后排列,涵盖各体代表作品,基本反映了苏轼文学成就的大致风貌,注释、评点均极精审,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寿世编

寿世编

中医著作。2卷。清·青浦诸君子辑。青浦诸君子,生平履历不详。本书含清·亟斋居士所编《达生篇》和毓兰居士所辑《保婴篇》。其中辑存了丰富的有关养生、保健、食疗、美容及种子等方面内容。所录阳春白雪糕,八仙藕粉、天仙面、观音茶等,可谓药膳佳品;保齿法、美容颜法,可资钻研美容时参考;所载延龄酒、二仙酒、地黄醴、三妙种子丸、补肾种子方、保真广嗣丹等方都具特色,参考价值较大。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玉麟堂本,清道光十七年(1837)贵州永安协镇赵炳惠爱日堂境补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珍本医籍丛刊本等。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

释七图。述阴阳陟降、四象、五行、八卦、九宫、七元等,论内丹之理。疑为房中术。与《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似为上下卷,盖亦不早于元。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创作于1943年至1944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金锁记》 葛薇龙,一个 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第一炉香》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倾城之恋》

荔镜记

荔镜记

明代传奇。作者不详。五十五出。《传奇汇考标目》增补本上尾有近人据“李氏《海澄楼书目》补得明人传奇目”,载有此剧目。今存本卷末刻有刊行者的告白题记,云:“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页。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据此,《荔镜记》是根据《荔枝记》改编而成。演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写南宋景炎间,泉州官宦子弟陈三(伯卿),奉父母之命送兄嫂赴广南任所,路经潮州,在元宵节之夜与黄五娘(碧琚)相遇,各生爱慕之情。西街林大,在元宵灯会见五娘貌美,上前纠缠。遭到五娘婢女益春的讥笑后,仍不死心,又遣媒到黄家提亲。五娘的父亲黄九郎见林大家资丰厚,应允婚事。下聘礼之日,五娘不从父母命,令家人打走媒婆,誓死不嫁林大。是年六月,陈三从广南返泉州途中,又经潮州。他骑马游街,从五娘楼下经过,时值五娘、益春倚楼赏夏,两人再次相逢。五娘投下荔枝、手帕,作为定情表记。陈三拾起后,乔装磨镜匠到黄家磨镜,并故意打碎宝镜,卖身黄家为奴以偿。五娘经过反复试探,始知陈三即荔枝投中的骑马官人。经益春从中周旋,二人终于结合。林家婚娶日期渐近,陈三、五娘相偕私奔,直往泉州。林大得知此信,登门逼婚,并到官府告状。陈三、五娘被官府捉获。公堂上,知州判黄九郎加倍赔偿林家聘礼,断绝了两家的婚事,陈三则因“奸拐”罪,被发往涯州为民。起解途中,遇见兄长陈伯延,讲明因由。此时,伯延已升“都堂御史”。他重新审理此案,题本奏闻皇上。圣旨传下,林大因贿赂知州,被发往涯州;知州因受贿被削职为民。陈三则奉旨与五娘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