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水部
李时珍曰:水者,坎之象也。其文横则为 ,纵则为 ,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辩 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
雨水
咸,平。无毒。
立春雨水
虞抟 《医学正传》云:立春节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
液雨水
立冬后十日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得雨谓之液雨,亦曰药雨。百虫饮此皆伏蛰,至来春雷鸣起蛰乃出也。
露水
甘,平。无毒。主治: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 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
百草头上秋露
未晞 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悦泽 。别有化云母作粉服法。
百花上露
令人好颜色。
冬霜
甘,寒。无毒。主治:食之解酒热,伤寒鼻塞,酒后诸热面赤者。
附方
寒热疟疾:秋后霜一钱半,热酒服之。
腊雪
冬至后第三戌 为腊。腊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用水浸五谷种,则耐旱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岂非除虫蝗之验乎。
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疸,仍小温服之。洗目,退赤。煎茶煮粥,解热止渴。
神水
《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甘,寒。无毒。主治:饮之,清热化痰,定惊安神。
流水
千里水,东流水,甘烂水 一名劳水 。
甘,平。无毒。
千里水、东流水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禁咒神鬼。潢汙行潦 ,尚可荐之王公 ,况其灵长 者哉。
劳水
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烂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扬之千万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虞抟《医学正传》云:甘烂水甘温而性柔,故烹伤寒阴证等药用之。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大小便之药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昔有患小便 者,众工不能治,令取长川急流之水煎前药,一饮立溲,则水可不择 乎?
干生姜
主治:治嗽温中,治胀满,霍乱不止,腹痛冷痢,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之。肺经气分之药,能益肺。姜屑,和酒服,治偏风。
姜皮
辛,凉。无毒。主治: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
姜叶
辛,温。无毒。主治:食鲙 成癥,捣汁饮,即消。
干姜
一名白姜。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数村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颂 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以汉、温、池州者为良。陶说乃汉州干姜法也。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元素曰:干姜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 ,四也。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辛,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寒冷腹痛,中恶霍乱 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 ,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保昇曰:久服干姜令人目暗,余同生姜。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附方
脾胃虚冷,不下食,积 久羸弱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浆水煮透,取出焙干捣末,陈廪米煮粥饮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其效如神。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用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后,橘皮汤下三十丸 。
心气卒痛:干姜末,米饮服一钱。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
寒痢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
血痢不止,干姜烧黑存性,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神妙。
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 丸噙。
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良。
经年气嗽:橘皮、神曲、生姜焙干等分,为末,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夜卧各一服。有人患此服之,兼旧患膀胱气皆愈也。
化食消痰,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熬,为末。水煎代茶,细呷。
大肠 塞:陈皮连白,酒煮焙研末,每温酒服二钱。
小儿疳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用陈橘皮一两,黄连以米泔水浸一日,一两半,研末,入麝三分,用 猪胆盛药,以浆水煮取出,用粟米饭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
箘桂
音窘。筒桂,又名小桂。恭曰:箘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用筒桂也。筒似 箘字,后人误书为箘,习而成俗,亦复因循也。时珍曰:今本 草又作从草之菌,愈误矣。牡桂为大桂,故此称小桂。
皮,三月、七月采。
主治:阳虚痿弱,小便频数,劳损诸虚。用鹿茸、山药浸酒服。
羊羔酒
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浆,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末,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十日熟,亟 甘滑。
又法,用羊肉五斤蒸烂,酒浸一宿,入消梨七个,同捣取汁,和曲、米酿酒饮之。
烧酒
一名火酒,又名阿剌吉酒。此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硝。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扬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
辛、甘,大热。有大毒。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主治: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效,或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入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 也。
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杀人顷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善摄生者宜戒之。
附方
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即止。
阴毒腹痛:烧酒温饮,汗出即止。
呕逆不止:真火酒一杯,新汲水一杯,和服甚妙。
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取效。
寒湿泄泻,小便清者:以头烧酒饮之,即止。
耳中有核,如枣核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即可箝 出。
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