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周易本义
作者:朱熹
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清《四库全书》收录原本《周易本义》为十二卷,系南宋咸淳间吴革刊本。《四库全书》另收录四卷本《周易本义》,系董楷等割裂本义以附程传的经传参合本。在原本《周易本义》里,朱熹着重依据《周易》的经传体例来探究《易》的卜筮之义,同时也阐发义理,主张通过象数去讲义理。该书流传甚广,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李文公集
十八卷。唐李翱(772—841)撰。李翱谥号为文,后世称为 “李文公”。生平详见 《论语笔解》(辞目)。此书版本较多,据 《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载均为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有 “蜀本,分二十卷。”但均散佚不存。此集共十八卷。所录皆文,无诗。前有广西布政使何宜序。集中卷一为赋,卷二一五为文,卷六一八为书,卷九为表疏,卷十为奏议状,卷十一为行状实录,卷十二为碑传,卷十三为碑述,卷十四一十五为墓志,卷十六为祭文,卷十七一十八为杂著。李翱才学虽皆逊韩愈,不能熔铸百氏皆如己出,而立言具有根底。大都温厚和平,俯仰中度,不象李观、刘蜕等人有矜心作意之态。苏舜钦评为“其词不逮韩,而理过于柳。”另外,光绪初冯焌光刻《三唐人集》丛书本,为 《李文公集》十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首为提要,次为何宜序,黄景夔序,附录有史话、欧阳修读李文一则,卷末有邢让、赵汸、毛晋、全祖望、吴大廷、冯焌光等人跋语。还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三唐人文集》本行世。均为十八卷。
北溪大全集
诗文集。南宋陈淳撰。50卷。凡诗4卷,书问1卷,问目3卷,记序2卷,说3卷,题跋1卷,杂著3卷,讲义2卷,辩论2卷,书13卷,答问8卷,札子6卷,祝祭文2卷。又外集1卷,载有关陈淳的志铭祭文。集为其子榘编,淳祐八年(1248)薛季良刊行,岁久板毁。元至元元年(1335)、明弘治三年(1490)及万历十三年(1585)又迭经翻刻。《四库全书》据弘治本著录。清乾隆间陈文芳所刊《北溪先生全集》,除收入大全集各部分外,复增《字义》2卷,补遗1卷。陈本于光绪年间重刊。陈淳学宗朱熹且最能恪守师说。诗文质朴笃实,犹如语录。集中答问、辩论诸卷,探讨了理学诸命题;杂著中《道学体统》等四篇,及《似道》、《似学》二辩,力辟陆九渊学派;《答陈伯澡》一文则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道理”、“知行”观。故此集为研究南宋理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士类稿
徐一士撰。收文章二十四篇。内容以清末掌故为主,其中对肃顺、左宗棠、王闿运、梁启超、章太炎、柯劭忞、陈三立、段祺瑞、徐树铮、孙传芳等人轶事记述尤详。所记故事,或为亲身见闻,或为转录孤本,或杂录各种记载而予考证比较,可补充、校正正史之不足。
元代野史
元之先世,本号蒙古,其国在女真之北,以奇渥温三字为姓。有始祖母曰阿兰氏,寡居在极北沙漠。屡有光明耀腹,后一乳而生三子。季子曰孛端义儿,魁梧奇伟,沉毅寡言。其后子孙蕃盛,不相统属。传至九世孙,曰也速该,兴师攻塔塔儿部,大获全胜,擒其部长铁木真以归。也速该适生一子,遂以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铁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灭西夏四十余国,雄长一方,遂称帝于斡难河,号曰成吉思可汗,是为太祖。由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四传而至宪宗母弟,曰奇渥温忽必烈承位,是为世祖,改元至元。及至元八年,正宋度宗咸淳七年,始改蒙古,国号曰元。
牧牛图颂
牧牛图颂,一卷,明普明原辑,性音续集并跋,纳信序,袾宏序,超格序,乾隆四十九年了汇刻,与前书及卍续甲十八所载三本皆不同,依善本藏外增入。《牧牛图颂》也叫《十牛图和颂》,今所传本,皆是乾隆间所刻者,陶兰泉氏石印本亦是从乾隆本出,图凡十: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图之下方各附普明禅师颂一篇。末另附十颂,自寻牛至入尘,惟无图,写刻俱精,虽寥寥十许页,而意境无穷。《牧牛图颂》用牧牛和这种连环画形式来譬喻修佛所谓的“调心”过程,图文并茂,配以精辟清新的禅诗,很受时人欢迎,历来坊间翻刻不辍,流传的版本亦较多,但多为单行本行世,历代大藏经中只有刻于明末清初的《嘉兴藏》中将其收入。该藏的《续藏》第57函内即有是书,题签作《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前有“牧牛图序”,“为万历己酉如来诞日后学袜宏谨书”,此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集古今佛道论衡
凡四卷。唐代道宣(596~667)撰于龙朔元年(661)。又作集合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古今佛道论、古今佛道论衡、佛道论衡。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收录东汉至唐初佛、道两教论争之记事,为我国佛道关系史之重要资料。卷甲为东汉、前魏、北魏、宋、梁、北齐等时代之佛道对论事迹,附收魏陈思王曹植辩道论、晋孙盛老聃非大贤论、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等。卷乙为北周、隋两代佛道抗争事迹。卷丙为唐代佛道论争之经过。卷丁详述显庆年间佛道论争经过。大正藏所收本另附有补遗,题为‘卷丁续附’,系记述龙朔年间道士敦行真舍道归佛之事迹。继本书之后,唐代智升亦撰有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此外,有关刘宋南齐时代佛、道两教思想之异同优劣等论说,梁代僧祐所编之弘明集亦收录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