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科心得集

作者:高秉钧
疡科心得集

外科著作。清高秉钧撰。四卷。秉钧字锦庭,江苏无锡人。工内、外科,为江浙名医。此为辑录多年外科临床经验心得而成,刊于嘉庆十年(1805)。前三卷为 《疡科临证心得集》,首列病证总论等三篇医论,后列辨痈疽、疮疡、瘰疬、癣疥等百零一论,凡百零四论。编次诸证,依人身上、中、下为序,对各种外科病证阐述较详,并有所发挥。后一卷为秉钧与吴辰灿、姚志仁合编之《景岳新方歌》,系据张介宾 《新方八阵》 各方,编以七言歌诀而成。书中有论有方,特别重视辨证,适于外科临床参考。有嘉庆十四年尽心斋刻本,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无锡日升山房重刻本。

高秉钧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尔雅注

尔雅注

训诂学著作。三卷,宋郑樵著。约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专门诠释《尔雅》的训诂书。郑樵认为,经文散失,然后才有《尔雅》的疏和注;而疏注又往往以数十言为义,言理不明;兼以解释《诗》义,又多昧于事物的情状,故尤须加以辨证。书中坚执作《尔雅》的是江南人,对郭璞所说河语、蜀中语悉加辩驳,虽未免太过,但驳正旧文,多极精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樵“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今存《四库全书》本。

瑶华传

瑶华传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十一卷四十二回。题“吴下香城丁秉仁编著”, “茂苑尤夙真阆仙评”,首有尤夙真,冯翰等序,作者自序,作者丁秉仁,书叙明末福王女瑶华,乃南山雄狐转世,自幼好道,拜剑仙无碍子为师,修文习武。时福王因出师不利,奏明崇祯帝,由瑶华带兵入川,生擒敌首奢崇明,班师回京,被封“宣文耀武一等坤德侯”。后与周君佐结婚。瑶华因嫌君佐粗俗,常令婢女梅影代己,己则随师无碍子云游天下。无碍子嘱其一戒骄贵,二戒沉湎,三戒浮躁。后至峨眉山空空洞,脱却凡胎,修成剑仙。本书虽叙明末事,但不依史实,多言灵怪,号称劝世戒淫,而独于淫秽描写为多,格调低下。有涛音书屋刊本,约刊于嘉庆间,有嘉庆八年(1803)自序。另有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及道光二十五年慎修堂刊本。

白狼王歌

白狼王歌

汉代少数民族用古代藏缅语族语言创作的诗歌。又名《远夷慕德歌》。原歌载《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后汉明帝永平(58-75)年间,益州刺史朱辅大力宣扬汉朝功德,在附近少数民族中造成颇大影响。当时,“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歌颂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大功大德。诗歌由一个名叫田恭的官员记音并“译其辞语”后送到京都洛阳。全歌共3章44行176个字,通篇是汉文意译与白狼语汉字记音并排对照,两者句数、字数完全相同。这首歌,除了歌颂汉王朝的功德,还反映了普米族族源、原生活区域以及逐渐从甘南迁到青海,又从青海南迁到川西北、川西南,直至南迁到滇西北地区的迁徙历史和路线,反映了普米族先民“食肉衣皮,不见盐谷”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普米族与汉族之间和睦团结、长期共处的友好关系,这些,是这一古歌历史价值所在。关于这首歌的研究,明清时期主要侧重于校字和对白狼部落居地的考证,20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运用现代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这首歌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究其族属。所得结果,众说不一。1985年,彝族学者刘尧汉和陈久金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历史文献、自然地理、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称谓、生活习俗等方面入手,对《白狼王歌》的族属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白狼王歌》是现代普米(巴苴、西番)族人祖先的诗作(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昙花记

昙花记

戏曲。传奇剧本。明·屠隆作。叙述木清泰遍游地狱、天堂的故事。唐宝兴王木清泰郊游时得到仙佛的指点,弃家访道。十年中,他经受了各种考验和磨难,遍游了地狱、天堂、蓬来和西方乐土。回家后不久,在昙花盛开的时节被引渡到西方乐土,他的妻子在家修炼,后来也得到超升。

白石道人歌曲

白石道人歌曲

一名《白石道人词集》、《白石词》。词集。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作。大都作四卷,别集一卷。集中《越九歌》十首,旁注律吕字谱;琴曲《古怨》用减字谱;令、慢、自制曲中,有十七首附宋俗字谱。近人朱孝臧《疆春丛书》本分六卷,附有清代张文虎的《舒艺室余笔·校白石歌曲》。集中收作者谱写的祀神曲《越九歌》十首,旁注律吕字谱,自度曲令、慢、近、犯十七首,旁注工尺谱;琴曲《古怨》一首,旁注减字谱。现存本均与《白石道人诗集》合印,有清乾隆八年陆钟辉据元代陶宗仪手钞刻印本

禅外说禅

禅外说禅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禅外说禅》,顾名思义,是“身立门外”,“体会到不懂禅的人是怎么不懂的”,目的是“要使不懂的人去懂”。作者是把禅当作文化史中的一个分支来讲述的,是置身史外来讲史,因而可以不偏不倚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讲述各时代佛教的发展,禅宗史略,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以及禅宗对中土哲学思想、诗词的影响等等,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本书理精辟而言浅易,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而且可以揭开禅的神秘面纱,变恍兮惚兮的禅理为明晰易解的科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