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笔记
作者:杨渊杨渊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七星神咒经
太上七星神咒经,撰人不详。盖为宋元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黄老元帝与天老帝君相互问答,讨论如何解救下界黎民所遭天灾厄难。天老令念诵「七星神咒」。据称每日面向东方念七遍,「可以上消天灾,下散地祸」。该咒文为四言韵语,凡十八句。
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
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斋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所祭神与《正一指教斋仪》同,仪中包括读词、四方朝等。
太上三皇宝斋神仙上录经
经名:太上三皇宝齐神仙上录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载三皇斋仪及信物制作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黄帝述三皇斋法与醮仪。述三皇八帝、合上元香珠法、作香玄腴法、作云水之法等。
包身工
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夏衍作。刊于1936年6月《光明》第1卷1号,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6月出版,启明书局1945年11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再版,曾收入多种文选及课本中。本文是一篇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生活的报告文学。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有两千多名穿着破衣烂衫专门替别人制造衣料的、被老板们叫着“猪猡”的女工,她们的正式名字叫“包身工”,大部分是贫苦农民的女儿,年龄都在十七、八岁。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管理包身工的工头)的老板。每年,特别是遇到水旱灾害,“带工”们就到家乡或灾区,用能把一根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游说那些无力抚养、又不忍心饿死自己子女的农民,把他们的孩子骗进工厂。“包身契”规定:期限3年。期限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听天由命。进了工厂,包身工过的是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地狱般的悲惨生活。一间七尺宽的工房里挤住着十七、八个人,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每天的定食是两粥一饭。所谓的粥和饭,里面只有较少的秈米、锅焦、碎米,较多的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的渣粕。就是这样的粥每人每顿也只能分到稀稀的一碗。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老板的,她们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每天除了12小时的强体力劳动,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身体衰竭得不能走路,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子象弓一样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一二·八”以后,东洋纱厂大批的产业工人被解雇,而对包身工这种特殊的廉价劳动力的需要却突然增加起来。全上海30家东洋纱厂的48000多工人里面,包身工就占一半以上。这些厂里拆包、弹花、钢丝等工种,在本国都是男工做的。而在上海,他们竟毫无顾忌地把这些女性不能胜任的工作强加到包身工身上,而她们的工资还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这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报告文学,是在白色恐怖下写成的。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迫害中国工人的罪行,警告那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十二楼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全全名《觉世名言十二楼》或《觉世名言第一种十二楼》。十二卷三十八回,每卷演一故事,清李渔著。清初消闲居刻本,有图十二幅,图与卷应。书前有钟离濬水即杜濬序,各卷题下署“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内文每半页九行,行十九字。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宝宁堂、经元升藏板、文芸堂、广顺堂、文宝堂、会成堂刻本等。每篇均以“楼”名其目,如《合影楼》、《夺锦楼》等,均为先历磨难、最后成功或团圆的喜剧。有清顺治间原刊本和嘉庆五年会成堂重刊本。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阿阇世王之女,名无畏德,年十二,与舍利弗,目连等诸声闻论难,尽使屈服。与大宝积经无畏德菩萨会第三十二同本异译。摄于方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