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折中
作者:李光地李光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苑洛集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 (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 (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奇性情刚直,尚气节,又嗜学,诸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学,无不精悉,著有《苑洛集》、《易学启蒙意见》、《见闻考随录》等。此集初刻于嘉靖末年,共二十二卷;其中序二卷,记一卷,志铭三卷,表一卷,传一卷,策问一卷,诗二卷,词一卷,奏议五卷,见闻考随录五卷;集前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孔天胤序,集后有同年张文龙跋。韩邦奇虽不着意于诗词,但作品能反映现实。如《富阳谣》是其任浙江佥事时所作,用 “富阳江之鱼,富阳江之茶,鱼肥卖我子,茶晋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的诗句,切中时弊,颇有自己的特色。有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扬州府图说
《扬州府图说》是明代以地方行政区作范围而绘制的全景式设色地图,传本极罕。著撰人不详,共收编有12幅画,分别描绘了扬州全府以及江都、瓜州、仪征、秦兴、高邮、兴化、宝应、钦州、如皋、通州和海门等11个都的风貌。每幅画均附有一篇文章,介绍所绘各都的历史。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紧邻长江,自唐朝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贸易港口。这部作品提供了显示其历史地位的本文及视觉证据,也记载了从现存历史记录无法得知的事件。如《通州图说》记录了发生在嘉靖33年(1554年)的倭寇事件。根据此文所记的年月,以及写本字体,此画册可追溯至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图片参阅pdf版】
辨证录
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十四卷。士铎字敬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览医书,辨证精细,施治灵活,治病多奇中。著述较多,除本书外,尚有《石室秘录》、《内经素问新编》、《灵枢新编》、《本草新编》、《六气新编》等。本书约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全书四十七万余字。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之证治,分一百二十六门,七百六十余证。每证详列症状、病因、立法、处方,理、法、方、药密切配合,颇有创见。每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还附有备用方,以资互参。内容着重辨证,以“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为特点,故称《辨证录》。全书虽以《内经》、仲景之说为理论根据,但师古而不泥古,随证用药较为灵活,并注意症状的鉴别,故可供临证借鉴。有雍正间刊本,咸丰元年(1851)延陵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大鼻子的故事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5月27日,最初发表于同年7月1日《文学》7卷1号“儿童文学”专号上(预告题目为《流浪儿》),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与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特写式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塑造了流浪儿的典型形象。通过他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他的卑贱与纯真,特别是自发的是非观念:好人帮好人。他悄悄送回游行者遗失的钱袋,并和他们一块游行喊口号——他开始觉醒了。作品通过这一典型人物塑造反映了大动荡时代气息: “一二·九”运动带来的变化。
书仪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着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大乘五蕴论
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五蕴论。印度世亲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科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法相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安慧有大乘广五蕴论(日照译),即广此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