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黑睛疾患
〔自学时数〕4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的辨治。
2.掌握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黄液上冲、蟹睛证、轮际起泡、风轮赤豆、宿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治。
3.了解银呈独见与聚星障、凝脂翳的鉴别。
4.熟悉花翳白陷、凝脂液的局部治疗方法。
黑睛具有护卫涵养瞳神、发越神光的作用。因其暴露于外,直接与外界接触,其本身无脉络濡养,除易受外伤外,也易受外邪侵袭,还可受他轮病变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故黑睛疾患发生率较高。又因其营养供应较差,抵抗力较低,一旦发生病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痊愈。
黑睛疾患的特点,主要是发生星膜翳障。并出现畏光、流泪、疼痛和视力下降等。若失治误治,病情发展,则可引起水膜溃烂,甚至黄液上冲,或水膜溃破,变生蟹睛等恶候。愈后结成形状不一、厚薄不等的瘢痕翳障,从而使神光发越受阻,而产生视力障碍。
黑睛为五轮之风轮,在脏属肝,肝胆相表里,故黑睛疾患常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辨证时应予以注意。如翳障浮嫩,病情轻者,多为肝经风热;翳障色黄,溃陷深大者,多为肝胆实火;翳障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者,多为肝阴不足等。又肝肾二者相依,肝病常可影响于肾,故风轮发生病变,每多侵及瞳神。故需全面辨证,及时治疗,防止引起瞳神疾患。
黑睛疾患的主要治则是祛除邪气,消退翳障,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他症,并促使早期愈合,缩小和减薄瘢痕组织。常用治法有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清肝泻火,退翳明目等。他如点眼,滴眼、熏洗、热敷等亦可根据病情选用。总之,治疗黑睛诸疾,当明辨虚实,分清主次,审源堵流,防止黑睛疾患的发展和传变。
赤膜下垂 血翳包睛
赤膜下垂是指赤脉密布似膜,从白睛上方向下蔓延,渐蔽黑睛的疾患。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垂帘翳(《银海精微》)。若病情发展严重,赤膜从四周漫掩整个黑睛,则称为血翳包睛。见于《银海精微》。二者多为椒疮失治所致,后者多为前者发展而成,故而合并讨论。
赤膜下垂需与垂帘障相鉴别:《证治准绳•七窍门》载:“垂廉障证,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乃变证,非本病也。”可见鉴别二证的要点在翳膜颜色的红与白,赤脉的多与寡。
〔病因病机〕
1.内治:
(1)肺火侵肝:
证候:风轮与气轮交界处骤起小泡,与病变相应处白睛红赤,碜涩疼痛,羞明难睁,热泪如汤,烦躁口渴,脉或右寸数大。
治法:抑金泻肺。
方例:抑金散〔115〕。
(2)肝经热炽:
证候:泡疹溃破并向黑睛中央发展,上有赤脉缠布,状如赤豆,热泪如汤,疼痛羞明,或兼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热。
方例:洗肝煎〔153〕。
(3)脾虚挟痰:
证候:轮际起泡或黑睛赤豆反复发作,时隐时现,涩痛随之时作时止,颈侧可触及臖核成串,面色不华,四肢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或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方例:香贝养荣汤〔162〕。
(4)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证候:轮际起泡或黑睛赤豆反复发作,白睛红赤较轻,溃陷不易消退,口干多饮,或伴干咳,舌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例:养阴清肺汤〔154〕。
2.外治:
(1)外用朱砂煎〔96〕或涩化丹〔177〕点眼。
(2)根据证情,必要时滴用扩瞳剂,以防瞳神干缺。
(3)可视证情,选用热敷。
(四)临证权变
抑金散适用于以肺火壅盛为主之证型。若肺肝之热邪均盛,则可将抑金散与洗肝散合而加减。若赤豆丝脉粗大,色鲜红,又可用洗肝散合导赤散,并加丹皮、红花以凉血化瘀。若赤豆侵及黑睛中部,可加龙胆草以增泻肝清热之效。证属胆经湿热者,亦可选用龙胆泻肝汤〔58〕。溃陷久不平复,还可用补中益气汤〔103〕升举清阳,使目受温养而自愈。
〔调护〕
平素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减少复发。
〔文献摘录〕
《目科捷径•乌睛白睛之间起黑白泡》:“凡人乌睛白睛之间起黑泡白泡者,皆气血两虚故也。其泡或青、或黑、或白,大小不一,其疼无比。既已气血两亏,再服苦寒必败。……仍以十全大补汤调理。若失禁忌,必有残患之虞。”
宿翳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或外伤后,遗留之瘢痕翳障。见于《目经大成》。历代眼科文献,根据其翳的形态、厚薄、范围、程度、色泽等情况命名,名目繁多。宿翳治疗较为困难,一般来说,翳薄而治疗得当,可望减轻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药多难以奏效。
〔病因病机〕
系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障、混睛障等黑睛疾患或外伤痊愈后遗留的瘢痕翳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患者黑睛上有翳障,形状不一,厚薄不等,部位不定,色泽不同,但表面光滑,边缘清楚,眼无赤痛。位于黑睛周边而未遮瞳神者,视力影响较小;位于黑睛中央遮蔽瞳神者,可严重影响视力。古代因宿翳形色厚薄的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聚星障形成的宿翳称“连珠外翳”;隐约可见,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者称“冰瑕翳”;色白如水晶,高厚满珠者称“水晶障”或“玉翳浮瞒”;蟹睛回收结疤于风轮,黄仁与疤痕相粘着,其色白中带黑,瞳神欹侧不圆者,称"斑脂翳”;按宿翳形态兮,尚有许多名称,这里不再赘述。
宿翳的辨证,首先应分辨新久。新患日浅者,耐心调治,可望收效,年深日久者,多属不治。
(二)论治要点
本证属新患日浅者,耐心调治,可望收效,治宜内外结合,用药总以补虚泻实,退翳明目为原则。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证候: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红退痛止,留有形状不一,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视物昏矇,眼内干涩,可无全身症状。
治法:退翳明目。
方例:消翳汤〔176〕。
2.外治:以磨障消翳为主,用涩化丹〔177〕、八宝眼药〔12〕点眼。
3.针灸疗法:采用眼周围远端循经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健明为主穴,太阳、合谷、翳明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轮取。
(四)临证权变
若有阴津亏损者,可重用生地,酌加玄参、麦冬以养阴生津;若余热未尽,仍有轻微红赤者,可加黄芩;若赤脉伸入翳中,气血瘀滞者,加红花、赤芍;气阴不足者,加用太子参;血虚者,合用四物汤〔64〕;肾阴不足者,合杞菊地黄丸〔126〕。总之,辨证需根据患者证情,灵活用药。
〔应用例案〕
黄XX,女,33岁,初诊于1961年8月12日。云因铁屑入目,继发感染绿脓杆菌,引起角膜溃疡,经治溃疡痊愈,结成斑疤,惟翳膜在于当瞳,视力仅为眼前手动,舌红苔白,脉细弦而数。症由外伤,肉膜不固,故而风邪乘隙而入。目下炎症虽退,但病根未除,治当追本溯源,除风益损主之。除风益损汤(生地、白芍、当归、川茸、防风、藁本、前胡)加黄芩、蝉衣,7剂(以后又续服一月)。五诊:黑睛属肝,肝藏血,为风木之脏,物击络损,阴血不足,肝木失荣,故而右目为邪中而起翳膜。前予除风益损之剂,白翳已淡,再宗原意,四物退翳汤(生地、赤芍、当归、川芎、蝉衣、木贼草、谷精草、密蒙花),7剂(以后又继服一月)。十诊:白翳继续变薄,视力已达0.3,总以病根较深,虽久治难以退尽,拨云退翳丸(木贼草、羌活、川连、青龙衣、花粉、花椒、川芎、炒荆芥、薄荷、地骨皮、炒枳实、蝉衣、密蒙花、当归、蔓荆子、白蒺藜、菊花、甘草)。(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纂要》:“至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祛风清热之药为主,略加退翳之药;若风热稍减,则以退翳之药为主,略加祛风药、清热药。若一味清热,以致热气全无,则翳不冰即凝则燥,虽有神药,不能去矣。夫翳自热生,疔由毒发,发必在乌轮,乌轮属肝,则凡清肝、平肝、行肝气之药,如柴胡、芍药、青皮之类,皆退翳药也。浅学者流不识此理,惟执定蒙花、木贼、谷精、虫蜕青葙、决明为退翳之药,又不辨寒热,信于摭拈,糊涂乱用,非徒取识者笑诸,而且害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赤膜下垂与血翳包睛的辨证论治。
2.简述聚星障的临床表现。
3.试述聚星障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4.银星独见与聚星障、凝脂翳初起有何不同?
5.试述花翳白陷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局部治疗。
6.简述凝脂翳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7.对凝脂翳应如何辨证论治和局部治疗?
8.黄液上冲之病因病机和诊断依据是什么?怎样治疗?
9.试述蟹睛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10.试述轮际起泡和风轮赤豆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
11.试述宿翳的病因及治疗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