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一

(日)喜多村直宽  撰cDF中华典藏网

伤寒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黄芩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黄芩  桂心(各三两)  茯苓(四两)  前胡(八两)  半夏(半升,洗)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间食生姜粥,投取小便利为度。cDF中华典藏网

又石膏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是故名石膏汤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石膏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  香豉(一升,绵裹)  栀子(十枚,擘)  麻黄(三两,去节)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瘥,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cDF中华典藏网

《集验》疗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真丹砂(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之,取一升顿服之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烦闷,腹中有干粪,谵语,大柴胡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柴胡  半夏(汤洗。各八两)  生姜(四两)  知母  芍药  大黄  甘草(炙)  葳蕤(各二两)  一方加枳实(四枚)  黄芩(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大青(四两)  甘草(炙,二两)  阿胶(炙末,二两)  豉(一升,绵裹)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内豉煮三沸,去滓,乃内胶令烊,分温三服,欲尽更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cDF中华典藏网

崔氏小前胡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六七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前胡(八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枣(十二枚,擘)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前军督护刘车者,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若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解毒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三两)  黄芩  黄柏(各二两)  栀子(十四枚,擘)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进粥,于此渐瘥。余以疗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佳,传语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此汤疗五日中神效。cDF中华典藏网

又大前胡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坚满,身体疼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前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枳实(八片,炙)  芍药(四两)  黄芩(三两)  干枣(十二枚,擘)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凡少阴病寒多表无热,但苦烦愦,默默而极不欲见光,有时腹痛,其脉沉细,而不喜渴,经日不瘥,旧用四顺汤,余怪其热,不甚用也。若少阴病下利而体犹有热者,可服黄连龙骨汤。若十余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彻冷及无热候者,可服:cDF中华典藏网

增损四顺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龙骨(二两)  黄连  干姜(各一两)  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复作甚良。若下而腹痛,加当归二两;呕者,加橘皮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古今录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大枣(十二枚,擘)  桂心(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物㕮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楼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者,正阳旦主之,煎得二升,内胶饴半升,分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也。(按《千金》去生姜加干姜名阴旦汤)cDF中华典藏网

《千金》疗伤寒中风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烦,干呕,栝楼实汤主之。(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栝楼实(一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枚,擘破)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之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绞去滓,更煎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张文仲疗伤寒已四五日,头痛体痛,肉热如火,病入肠胃,宜利泻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  生地黄(切,一升)  知母(二两)  生姜(五两半)  芒硝(五两半)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内芒硝煎五沸,分五服,取利为度。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八九日不瘥,名为败伤寒,诸药不能消者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龟甲(炙)  蜀升麻  前胡  乌梅  枳实(炙)  犀角(屑)  黄芩(各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地黄(八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若十余日不大便者服承气丸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大黄  杏仁(去皮尖,破,熬。各二两) 枳实(一两,炙) 芒硝(一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捣,下筛,蜜和丸如弹子。以生姜汤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须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为度。cDF中华典藏网

《延年》疗伤寒骨节疼,头痛,眼睛疼,咳嗽,知母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知母(二两)  贝母(三两)  干葛(三两)  芍药(三两)  石膏(四两,碎裹)  黄芩(三两)  杏仁(一两,去皮、尖、及双仁)  栀子仁(三两,擘)cD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为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录验方》治伤寒八九日腹满,外内有热,心烦不安,柴胡汤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蝭母(二两)  生姜(三两)  葳蕤(三两)  柴胡(八两)  大黄(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一两,炙)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洗)  桑螵蛸(七枚)cDF中华典藏网

凡十物切,以水一斗煮得三升,温饮一升,日三。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黄芩人参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安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黄芩  人参  甘草  桂心  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五枚,擘破)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下后,除热止渴,五味麦门冬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人参  甘草(炙)  石膏(碎。各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捣筛,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尽服。cDF中华典藏网

《古今录验》黄龙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十余日不解,往来寒热,壮如温疟,渴,胸满,心腹痛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即小柴胡汤本方cDF中华典藏网

又下气橘皮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春冬伤寒秋夏冷湿咳嗽,喉中鸣声,上气不得下,头痛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橘皮  紫菀  麻黄(去节)  杏仁(去双仁、尖、皮)  当归  桂枝  甘草(炙)  黄芩(各三分)cD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重合之。cDF中华典藏网

仲景《伤寒论》疗呕哕,心下悸,痞鞕不能食,小半夏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即本方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疗伤寒哕,甘竹茹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甘竹茹(四两)  生白米(一升)cD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之,取米熟汤成,去滓,分温徐徐服。疗风热气哕,甚验,神。诸哕亦佳。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大橘皮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橘皮(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四两)  人参(二两)  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千金》疗伤寒后呕哕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饮方(同上○按《千金》名芦根饮子)cDF中华典藏网

生芦根(切,一升)  青竹茹(一升)  粳米(三合)  生姜(二两,切)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双,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去滓,随意便饮。不瘥,重作。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贴喉膏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舌强喉痛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蜜(一升)  甘草(四两,切)  猪膏(半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微火煎甘草、猪膏令数沸,去滓,乃内蜜,温令销,相得如枣大,含化,稍稍咽之。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芍药地黄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衂吐血不尽内余瘀血而黄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同上○按《千金》名犀角地黄汤)cDF中华典藏网

芍药(三两)  生地黄(半斤)  牡丹皮(二两)  犀角(一两,屑)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依方服,不须黄芩也。cDF中华典藏网

崔氏疗衂鼻苦参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苦参(三分)  黄连(二两)  栀子(二七枚,擘)  大黄(一两)  地黄(一两,生干者)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吾其年已疗数十人,无不瘥者。都下地黄,难得,遇无使便阙亦瘥。cDF中华典藏网

《集验》生地黄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三斤)  大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擘)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虚羸少气,气逆若呕吐方cDF中华典藏网

即竹叶石膏汤有生姜(四两)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酸枣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及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眠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酸枣仁(四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  蝭母(二两,知母也)  茯苓  芎(二两)  干姜(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枣,取一斗去枣,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肘后》疗伤寒若下脓血,赤石脂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赤石脂(二两,碎)  干姜(二两,切)  附子(一两,炮,破)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后脐下痛者,加当归一两,芍药二两,用水六升煮。cDF中华典藏网

又主下痢不能食者,兼疗天行黄连丸方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一两)  乌梅(二十枚,炙燥)cD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捣末,腊如博棋子一枚,蜜一升于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三。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犀角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热毒下黄赤汁,及赤如腐烂血,及赤滞如鱼脑,腹痛,壮热,诸药无效方cDF中华典藏网

黄柏(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白头翁(一两)  黄连(二两)  当归(一两)  牡蛎(一两半,熬)  犀角(屑,半两)  艾叶(半两)  石榴皮(一两半)  桑寄生(一两)  甘草(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张文仲疗伤寒下痢,恶血不止,犀角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干姜(一两)  犀角(一两,末)  地榆(一两)  蜜(二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热毒蛊利。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疗伤寒及诸病之后,内有疮出,下部烦者,黄连犀角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一两,去毛)  乌梅(十四枚,擘)  犀角(三两,屑)  青木香(半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满芦连翘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赤痛生彰翳,悉主之方,兼疗天行。cDF中华典藏网

满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白蔹(二两)  升麻(二两)  甘草(二两 炙)  大黄(三两 切)  枳实(三两 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热盛者可加芒硝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张文仲秦皮汤cDF中华典藏网

主伤寒病热毒气入眼,生赤脉赤膜,白肤白翳者,及赤痛不得见光,痛毒烦恼者,神效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秦皮  升麻  黄连(各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切,以水洗去尘,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用三合,仰眼以绵绕箸头取汤以滴眼中如屋满状,尽三合止,须臾复用,日五六遍乃佳。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疗伤寒热病口疮,黄柏蜜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黄柏(削去上皮,取里好处,薄斜削)cDF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以崖蜜半斤极消者,以渍柏一宿,惟欲令浓含其汁,良久吐之,更复如前。若胸中热,有疮时,饮三五合尤良。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伤寒口疮烂者,升麻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升麻(一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切,五合)  麦门冬(三分,去心)  牡丹(一分)  干枣(二十枚,擘)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五服含,稍稍咽之为度。cDF中华典藏网

金石凌cDF中华典藏网

主服金石热发,医所不制,服之立愈方。(《千金翼》)cDF中华典藏网

上朴硝(一斤)  上芒硝(一斤)  石膏(四两)  凝水石(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熟沸水五升渍朴硝令消,澄一宿,旦取澄硝,安铜器中,粗捣寒水石、石膏内其中,仍内金五两,微火煎之,频以箸头柱,看箸成凌云泻,置铜器中,留着水盆中凝一宿皆成凌,停三日以上皆干也。若热病及石发,皆以蜜水和服半鸡子大。cDF中华典藏网

伤寒若汗出不歇已五六日以上者(《肘后百一》)cDF中华典藏网

可多作青竹沥少煎令减为数数饮之,厚覆取汗。cDF中华典藏网

主一切伤寒方(《千金·月令》)cDF中华典藏网

甘草(如中指长,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细剉,取童子小便一升和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天行温病cDF中华典藏网

《广济》天行壮热,烦闷,发汗麻黄汤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五两,去节)  葛根(四两)  栀子(二七枚,擘)  葱(切,一升)  香豉(一升,绵裹)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黄、葛根三两沸,去沫,内诸药煎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为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进一服。不利,覆取汗,后以粉粉身。cDF中华典藏网

《肘后方》麻黄解肌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一两,去节)  升麻(一两)  甘草(一两,炙)  芍药(一两)  石膏(一两,碎,绵裹)  杏仁(三十枚,去尖双仁)   贝齿(三枚,末)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覆取汗,汗出则愈,便食豉粥补虚也。cDF中华典藏网

又方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二两)  黄芩  桂心(各一两)  生姜(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葛根解肌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葛根(四两)  芍药(三两)  麻黄(一两,去节)  大青(一两)  甘草(一两,炙)  黄芩(一两)  石膏(一两,碎)  大枣(四枚,擘)  桂心(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瘥。cDF中华典藏网

《删繁》疗天行三日外至七日不歇,肉热,令人更相染着,大青消毒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大青(四两)  香豉(八合,熬,绵裹)  干葛  栀子(各四两)  生干地黄(一斤,切)  芒硝(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诸药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硝,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崔氏疗时行数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吾思旧方多疗伤寒后下痢耳,未有尚在数日便兼除热止下者也,四顺汤热,白通苦温,故吾思作此汤以救数十人,兼主伤寒: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龙骨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三两,止利除热)  黄柏(三两,止利除热)  熟艾(如鸡子一枚,除热毒止利)  龙骨(二两,止利除热)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无不断者。cDF中华典藏网

又其年时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起高胸手不得近,不过二三日辄便死殁。诸医用泻心汤,余用大小陷胸汤并不得疗,重思此,或是下后虚逆,而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毒气相抟,结于胸中,纵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还冲上,复抟于气,气毒相激,故致此病,疗之当先理其气,次下诸疾,思与:cDF中华典藏网

增损理中丸方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二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六分,炮)  加栝楼根(二两)  枳实(四两)  茯苓(二两)  牡蛎(二两,熬)cD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以蜜和为丸,服如弹子一丸,熟水下,不歇复服。余时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折续复与之,不过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药之速未常见此。然渴者当加栝楼,不渴除之。下者当加牡蛎,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领军韩康伯,上卫毛仲祖,光禄王道豫,灵台郎顾君苗,著作商仲堪,诸人并悉用之,咸叹其应速于时,枳实乃为之贵。难者曰:伤寒热病,理中温药,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温,其可论乎?余应之曰:夫今诊时行,始于项疆敕色,次于失眠发热,中于烦躁思水,终于生疮下痢,大齐于此耳。cDF中华典藏网

张文仲疗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cDF中华典藏网

大黄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大黄(半两)  黄连(半两,去毛)  黄柏(半两)  栀子(半两,擘)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内豉一升,葱白七茎,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许推然方,神良。又疗伤寒已五六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取汗,并宜老小。cDF中华典藏网

《延年秘录》疗天行头痛,壮热一二日:cDF中华典藏网

水解散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四两,去节)  大黄(三两)  黄芩(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捣筛为散,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和服方寸匕,覆取汗,或利则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按《千金》无黄芩、芍药)cDF中华典藏网

又栀子汤cDF中华典藏网

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心中热者方。cDF中华典藏网

栀子(三两)  黄芩(三两)  豉(一升,熬,绵裹)  葱白(切,一升)  石膏(四两,碎,绵裹)  干葛(四两,切)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解肌汤cDF中华典藏网

主天行病二三日,头痛壮热者方。cDF中华典藏网

干葛(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心(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天行五日,头痛壮热,食则呕者,竹茹饮方cDF中华典藏网

竹茹(二两)  生姜(三两)  黄芩(二两)  栀子(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竹茹饮主痢,疗得天行头痛三四日,食即呕吐者方cDF中华典藏网

竹茹(二两)  橘皮(二两)  生姜(四两)  人参(二两)  芦根(切,一升)  粳米(一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五六服,中间任食。cDF中华典藏网

《广济》疗天行恶寒壮热,食则呕逆,前胡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前胡(一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竹茹(二两)  橘皮(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二两)  生地黄(四两,切)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cDF中华典藏网

文仲《近效》疗呕逆,麦门冬饮子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去心)  芦根  人参(各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五服,徐徐服,常用有验。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疗天行热盛口生疮,酥煎丸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酪酥(三合)  蜜(三合)  大青(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煎三沸,稍稍傅口,以瘥为度。cDF中华典藏网

《集验》疗天行病热口苦,下气除热,喉中鸣,石膏蜜煎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石膏(半斤,碎)  蜜(一升)cD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内蜜复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枣核许,尽更含。cDF中华典藏网

《广济》疗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胡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前胡  升麻(各八分)  贝母  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麦门冬(八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  竹叶(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瘥。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天行肺热咳嗽,喉有疮,地黄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切,一升)  升麻  玄参  芍药  柴胡  麦门冬(去心。各八分)  贝母(六分)  竹叶(切,一升)  白蜜(一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内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间不妨食,不利。cDF中华典藏网

《必效》疗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热拥,遂成咳不止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桑白皮(十二分)  桔梗(十分)  肥干枣(二十一枚,擘)  麻黄(六分,去节)  曹州葶苈子(十分,熬令紫色,令为膏汤成下)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苈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温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cDF中华典藏网

《古今录验》水解散,疗天行热气则生疱疮疼痛,解肌出汗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一两,去节)  黄芩(二分)  芍药(二分)  桂心(二分)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捣筛,暖水解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瘥者,减之。(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延年》疗天行壮热,病后发疮如豌豆遍身,大青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大青(三两)  栀子(二七枚,擘)  犀角(屑,一两)  豉(五合)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近效》主天行后两胁胀满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熬盐,熨之。如小便涩,亦用盐熨脐下。如水肿,以谷枝汁服,愈,大效。cDF中华典藏网

《甲乙方》疗天行痢脓血,下部生䘌,黄连丸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三两,末,生用)  腊(一两)  乌梅肉(三两,熬末)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镕腊和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再服加至四十丸瘥。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疗温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热,渴,芍药汤神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芍药(五分)  黄连(四分)  甘草(二分,炙)  黄芩(二两)  桂心(二两)  栝楼(二分)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cDF中华典藏网

《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痢,有虚热烦渴者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二两,去节)  知母(三两)  葛根(三两)  石膏(三两,碎,裹)  甘草(二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两则止。cDF中华典藏网

又黄连橘皮汤cDF中华典藏网

疗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文,而欬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已自得下痢,宜服此方:cDF中华典藏网

黄连(四两,去毛)  橘皮(二两)  杏仁(二两,去两仁、尖、皮)  枳实(二两,炙)  麻黄(二两,去节)  葛根(二两)  厚朴(一两,炙)  甘草(一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尽,且消息,下当先止。cDF中华典藏网

《集验》疗天行病腹胀满,大小便不通,滑石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滑石(十四枚,研)  葶苈子(一合,纸上熬令紫色,捣)  大黄(二分,切)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顿服,兼捣葱敷小腹,干即易之,效。cDF中华典藏网

治百种天行方(《千金·月令》)cDF中华典藏网

柴胡  麻黄(去节,各三两)  干葛  黄芩  芍药  石膏(碎,以绵裹,悬之)  甘草(炙。以上各二两)  豉心(一升)  葱白(十五茎)cDF中华典藏网

上剉,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盖覆取汗,如颊赤,加升麻二两,犀角屑一两,得汗即止,不必尽药。cDF中华典藏网

刘禹锡《传信方》崔中丞炼盐黑丸方(《本草图经》)cDF中华典藏网

盐一升捣末,内粗瓷瓶中,实筑泥头讫,初以煻火烧,渐渐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彻盐如水汁即去火,其盐冷即凝,破瓶取之。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两和麸熬令熟,巴豆二大两去心膜,纸中熬令油出,须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损人。四物各用研捣成熟药,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时服,天行时气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药力。心痛,酒下,入口即止。血痢饮下,初变水痢,后便止。鬼疟茶饮下。骨热白蜜汤下。忌冷浆水合药,久则丸稍加令大。凡服药后吐痢勿怪。服药一日忌口,两日吐痢若多,即煎黄连汁服止之平,且服药至小食时已来不吐痢者,或遇杀药人即更服一两丸投之。其药冬中合,腊月尤佳,瓷合子中盛贮,以蜡纸封之,勿令泄气。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剂,可救百人。天行时气,卒急觅诸药不得,又恐过时,或在道途或在村落无诸药,可求但将此药一刀圭,即敌大黄、朴硝数两,曾试有效,宜行于闾里,问及所使辈,若小儿女子不可服多,被搅作耳。cDF中华典藏网

《救急》单验方》疗时患遍身疱初觉出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即服三黄汤令利疱即灭。cDF中华典藏网

《玉箱方》屠苏酒治恶气温疫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白术  桔梗  蜀椒  桂心  大黄  乌头  拔楔  防风(各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凡八物细切,绯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勿令至泥,正月朔旦出,药量三升温酒中,屠苏之向东户饮之各三合,从小儿起一人服之,一家无病,一家饮之,一里无恙。饮药三朝,还置井中,仍岁饮之,累代无患。cDF中华典藏网

霍乱cDF中华典藏网

《范汪方》治霍乱吐下不止,理中汤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水三升煮得一升半,分二服。(今按《小品方》药各三两,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又《医门方》,白术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二两,水七升煮取二升半。若胸满腹痛吐下者,加当归、厚朴各二两。若悸者、寒者、渴者并主之。)cDF中华典藏网

《样要方》疗霍乱心腹激痛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葛氏治烦呕腹胀厚朴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厚朴(四两)  桂(二两)  枳实(五枚)  生姜(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水以六升煮水二升,分三服。(《外台》引《经心录》无桂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医门方》疗霍乱心烦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香豉(七合,绵裹)  栀子仁(三两)  厚朴(三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重者不过再,必愈。cDF中华典藏网

《僧深方》治霍乱烦痛,呕吐不止,并转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生香葇(一把)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甚良。cDF中华典藏网

又霍乱呕吐,水药不下,茱萸汤法(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茱萸(一升)  黄连(二两)  附子(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方》治霍乱呕吐及暴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半夏(三两)  干姜(四两)  人参(三两)  桔梗(三两)  附子(四两)cDF中华典藏网

凡四物下筛,临病和之,若吐下不止者,以苦酒和之,饮服二丸如梧子大。cDF中华典藏网

《范汪方》治霍乱呕吐附子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大附子(一枚)  甘草(六铢)  蜀椒(二百粒)cDF中华典藏网

三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医门方》霍乱吐利不止,心烦四肢逆冷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厚朴  甘草  人参  白术(各二两)  生姜(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cDF中华典藏网

《广济方》疗霍乱心腹痛,烦呕不止方(同上○按《外台》名厚朴人参汤)cDF中华典藏网

厚朴(四两)  橘皮(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藿香(一两)  高良姜(四两○《外台》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切,水以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生冷粘食。(《外台》有藿香一两)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霍乱吐痢扁豆汤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扁豆叶(切,一升)  香薷叶(切,一升)  木瓜(一枚,切)  干姜(一两,切)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并无所忌。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理中丸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八分)  白术(八分)  甘草(八分,炙)  干姜(六分)  高良姜(八分)  桂心(六分)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捣筛,蜜丸,空腹以饮下梧子大三十丸,日二服,渐加至四十丸,老小以意减之。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霍乱吐痢,心烦,乱发汤主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乱发(一握,烧焦)  人参(一两)  吴茱萸(一升)  甘草(一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二升,绞去滓,温服五合。cDF中华典藏网

又白丸疗霍乱呕吐及暴痢良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半夏(三两,洗)  附子(四两,炮)  干姜(四两,炮)  人参(三两)  桔梗(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作散,临病和之,若吐痢不止者,以苦酒和之,饮服二丸如梧子。不瘥,复服,耐药者加之,以意下者,以蜜和丸,亦得。cDF中华典藏网

崔氏理中丸cDF中华典藏网

疗三焦不通,呕吐不食,并霍乱吐逆,下痢及不得痢悉主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即本方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平旦取粥清服五丸,日再服。cDF中华典藏网

《必效》理中散cDF中华典藏网

主霍乱及转筋吐痢不止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青木香(六分)  桂心(八分,炙)  厚朴(八分,炙)  甘草(八分,炙)  白术(八分)  干姜(十分,炮)  附子(六分,炮)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捣筛为散,饮服两钱匕,如人行五六里不定,更服一钱匕,瘥止。cDF中华典藏网

仲景:霍乱脐上筑者,以吐多故也。若吐多者,理中汤主之。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cDF中华典藏网

附子粳米汤主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半夏(半升,洗完用)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温服一升,日三。cDF中华典藏网

《范汪》疗霍乱脐上筑而悸,茯苓理中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茯苓(二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一两,炮)  人参(三两)  木瓜(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分为四服。cDF中华典藏网

又理中加二味汤,疗霍乱胸腹痛吐下方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炙)  甘草(三两,炙)  白术(三两)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绞去滓,温服一升,日三,甚良。cDF中华典藏网

《千金》理中汤,疗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心腹痛方(同下)cDF中华典藏网

即本方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霍乱卒吐下不禁,脉暴数者,人参汤主之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葛根(二两)  橘皮(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甘草(二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绞去滓,温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删繁》疗霍乱洞泄不止,脐上筑筑,肾气虚,人参理中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茯苓(四两)  橘皮(四两)  桂心(三两)  黄芪(二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延年》增损理中丸,主霍乱下气,能食,止泄痢者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六分)  白术(六分)  厚朴(六分,炙)  茯苓(六分)  甘草(六分,炙)  姜屑(二分)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饮下,酒下亦得,加至十五二十丸。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扶老理中散cDF中华典藏网

并作丸长服,亦得疗羸老冷气,恶心,食饮不化腹虚满,拘急短气及霍乱呕逆,四肢厥冷,心烦气闷,流汗,悉主之方。(同上○按《医心方》作扶老理中汤)cDF中华典藏网

人参(五两)  干姜(六两)  白术(五两)  麦门冬(六两,去心)  附子(三两,炮)  茯苓(三两)  甘草(五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作散,临病煮取三合,白汤饮和方寸匕,一服不效又服。常将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cDF中华典藏网

《救急》疗霍乱无问干湿冷热等,木香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青木香(长三寸)  高良姜(二两)  豆蔻子(二枚)cD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则定。cDF中华典藏网

《必效》四神丸cDF中华典藏网

主霍乱冷实不除及淡饮百病,无所不主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干姜(一两)  桂心(一两)  附子(一两,炮)  巴豆(六十枚,制)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和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二丸,取快下。不下,又服一丸。cDF中华典藏网

《肘后》疗苦呕不息,干姜茱萸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干姜(切)  茱萸(各二两。熬)cD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下不止,手足逆冷者,加椒百枚,附子一枚炮,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cDF中华典藏网

《删繁》疗霍乱后不欲食,胃弱呕吐不止,厚朴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厚朴(四两,炙)  干扁豆叶(二两)  茯苓(三两)  白术(五合)  人参(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cDF中华典藏网

许仁则云:此病有两种,一名干霍,一名湿霍。干霍死者多,湿霍死者少。俱出饮食不节,将息失宜。干霍之状,心腹胀满,搅刺疼痛,烦闷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痢不下,须臾不救,便有性命之虑。湿霍之状,心腹亦搅痛,诸候有与干同,但吐痢无限。此病始得,有与天行相似者,亦令头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四体发热。干霍大小便不通,烦冤欲死宜急与:cDF中华典藏网

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巴豆(一百枚,熬令熟,去心皮)  干姜(三两,崔氏以芒硝五两代,与《千金》同)  大黄(五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药先捣干姜、大黄为散,后别捣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捣,令调细细,下蜜,丸,以饮下,初服三丸,丸如梧子大。服讫,数挼肚合转动,速下利良久不觉,则以热饮投之。又良久不利,复服一丸,须臾当利。不利,好将息,食饮寒温以意取适。如渴者,煮浆水粥,少少啜之。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疗霍乱呕哕,气厥不得喘息,豉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豉(一升)  半夏(一两,洗)  生姜(二两)  人参(一两)  柴胡(一两)  甘草(一两,炙)cDF中华典藏网

上六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温服七合。cDF中华典藏网

《删繁》疗霍乱食不消,肠鸣腹痛,热不止,桔梗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桔梗(四两)  白术(五两)  干姜(三两)  茯苓(三两)  仓米(一升)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物切,以水八升煮仓米熟,去米,将汁煮药取二升,绞去滓,分服。cDF中华典藏网

《必效》疗霍乱水痢,腹中雷鸣,无不瘥,乌梅黄连散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乌梅肉(三两)  黄连(三两)  熟艾叶(三两)  赤石脂(二两)  当归(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二两,炮)  阿胶(三两,炒)cD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捣筛为散,有患者每服方寸匕,疑热则饮下,疑冷则酒下。cDF中华典藏网

治中汤,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心腹痛方(《千金》)cDF中华典藏网

即理中汤本方。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治妇人霍乱呕逆,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龙汤,涎沫止,次治其痞可服:cDF中华典藏网

甘草泻心汤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即本方。(无人参六味)cDF中华典藏网

治霍乱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扁豆(一升)  香薷(一升)cD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方》治心腹暴痛及宿食不消,或宿冷烦满成霍乱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作盐汤三升,使极咸,热饮一二升,刺吐令宿食尽。不吐,复服,吐讫,复饮,三吐乃佳,须静乃止,胜诸汤。(今按《广济方》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温服八合。)cDF中华典藏网

霍乱,蛊毒,宿食,心腹痛,冷气,鬼气方(《千金》)cDF中华典藏网

即前方。曰此法大胜诸药,俗人以为田舍浅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疾,即须先用之。cDF中华典藏网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cDF中华典藏网

治霍乱,盐汤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河南房伟传此汤入口即吐绝气,复通。(《本草图经》)cDF中华典藏网

用盐一大升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即愈。cDF中华典藏网

《必效》主霍乱及转筋吐利不止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若热霍乱则渴,心烦欲得冷水吃,则宜恣意饮冷水及土浆取足定止。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霍乱多寒,手足寒厥,脉绝,茱萸四逆汤主之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大枣,按《千金》云:旧方大枣二十五枚,今以霍乱法多痞,故除之。若除枣,入葛根二两,佳。)cDF中华典藏网

《肘后》疗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生姜或干姜一小升cDF中华典藏网

上一味㕮咀,以水五升煮三沸,顿服。若不即愈,可更作。cDF中华典藏网

《备急》疗霍乱吐利,高良姜酒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高良姜火炙合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亦疗霍乱腹痛气恶。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霍乱转筋入腹,不可奈何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以苦酒煮青布搨脚膝,冷复易之。○《广济》云:取故绵,多取酽醋瓶中蒸,及热,用裹病人脚,冷更易,勿停,瘥止。(《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肘后》疗两臂、脚及胸胁转筋者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取盐一升半,水一斗煮令热,灼灼两渍手足。在胸胁者,汤洗之。转筋入腹中,倒担病人令头作下,腹中平乃止。若剧者,引阴阴缩必死,犹在,倒担之,可冀活耳。cDF中华典藏网

《小品方》云:霍乱吐下,汗出肉冷,转筋呕逆,烦闷欲得冷水者,方可为厚朴葛根饮。进沾喉中而已,慎勿与米饮及粥,但与此单行,饮以代米饮水浆也。(《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近效》疗脚转筋及浑身转筋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暖水稍热,于浴斛中坐浸,须臾便瘥,如汤沃雪。○《葛氏方》:可作的尔热汤着瓮中,渍足令至膝,并铜器若瓦器盛汤,以着腹上,衣藉之,冷复易。(《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葛氏云霍乱吐利不止,心烦,饮竹沥少少许(《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通玄方》治霍乱先腹痛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好验酢细细饮一盏许。cDF中华典藏网

《葛氏方》云转筋者,苦酒和粉涂痛上,不能语者,饮竹沥少少许(《医略抄》)cDF中华典藏网

《医门方》治霍乱转筋方(《医心》)cDF中华典藏网

取热煻灰以验醋和,令微温,炒令极热,以青布裹及热熨筋上,冷易之,随手消散也。cDF中华典藏网

《葛氏方》治霍乱若烦闷凑满者方cDF中华典藏网

灸心下三寸,七壮,名上管。cDF中华典藏网

又方cDF中华典藏网

以盐内脐中,灸上二七壮。cDF中华典藏网

《肘后》疗霍乱先腹痛者法(《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在心厌下四寸,更度之。(按《医心方》引葛氏,脐上下有一夫二字注,《千金》云:一夫者,以四指为一手夫,即当太仓穴。)cDF中华典藏网

灸脐边二寸,男左女右,十四壮,甚者至三十、四十壮,名大肠募也。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转筋者法(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灸脚心下,名涌泉。cDF中华典藏网

又灸当足大母指聚筋上,六七壮,神验。cDF中华典藏网

又灸足大指下约中,一壮。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若哕者法(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灸手腕第一约理中,七壮,名心主,当中指。cDF中华典藏网

又疗若绕脐痛急者法(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灸脐下三寸,三七壮,名关元,良。cDF中华典藏网

疗干呕者法(《千金》)cDF中华典藏网

灸间使穴,在手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灸七壮,不瘥,更灸如前数。cDF中华典藏网

风湿cDF中华典藏网

《深师》疗风湿百节疼痛,不可屈伸,痛时汗出方(《外台》)cDF中华典藏网

芍药(四两)  甘草(三两,炙)  芎(四两)  附子(三两,炮,四破)cD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相去十里顷。cDF中华典藏网

《古今录验》疗头风湿,面如针刺之状,身体有肿,恶风汗出,短气,不能饮食方(同上)cDF中华典藏网

麻黄(四两)  芎(一两)  莽草(一两)  当归(一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两仁)cD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糜粥将息佳。cDF中华典藏网

又七物独活汤方cDF中华典藏网

疗脚弱及中风湿缓纵不随。(出胡洽)cDF中华典藏网

独活(五两)  葛根(四两)  干姜(二两)  桂心(四两)  半夏(四两,洗)  甘草(二两,炙)  防风(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得少微汗出好。cDF中华典藏网

防己汤cDF中华典藏网

主风湿四肢疼痹挛急,浮肿方。(《千金翼》)cDF中华典藏网

木防己(三两)  茯苓(一两)  桑白皮(切,二升)  桂心(三两)  芎(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cD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减一升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潮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风冷。(一方茯苓四两,麻黄三两。)cDF中华典藏网

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一cDF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