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二
(日)喜多村直宽 撰
疟
《耆婆方》治瘴疟要方(《医心》)
蜀恒山(三两) 甘草(二两) 光明砂(一两)
三种捣筛,以蜜和丸如梧子。末发前服三丸,发时服二丸,发后服一丸,于后三日更一服,三日慎食。
《小品方》断疟恒山酒方
治痎疟先寒战动地,寒解壮热,日日发及间日发,并断方。(同上)
鳖甲(一两,炙) 淡竹叶(切,三升) 恒山(三两) 甘草(炙,三两) 久酒(三升)
凡五物,以酒渍,药刀置上覆头,安露地,明旦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末发前令尽当吐,吐极伤多,不必尽剂,但禁饮水粽。
《效验方》治卅年疟恒山散方(同上)
恒山(五分) 干漆(四分) 牡蛎(二分) 杏仁(二分)
凡四物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通玄》云温疟者吸吸发热而少寒,心闷面赤,发日于□方(同上)
石膏(研,帛裹) 知母(三两) 地骨皮(三两) 玄参(三两) 淡竹叶(一升) 猪苓(三两)
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六七里。
又云寒疟者涩涩而恶寒,毛竖,发则引温而少热方
朱砂(四分,研) 雄黄(一分,研) 人参(四分) 恒山(五分) 牡蛎(四分,熬)
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再,空腹服之,用粥饮之。
《龙门方》疗一切疟方(同上)
取恒山、甘草等分,捣末。和水服方寸匕,吐,即瘥。
《范汪方》治疟淡实不消恒山汤方(同上)
恒山(六分) 甘草(四分) 知母(三分) 麻黄(三分) 大黄(四分)
凡五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至发时令尽。
《广济》疗疟常山散方(《外台》)
常山(五分) 升麻(一分) 蜀漆(一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一服二钱匕,和井华水煮米半合。顿服,少间则吐,吐讫则瘥。
又疗疟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上一味切,以浆水三升浸,经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之,后微吐瘥止。
又疗疟丸神方
人参(三分) 铅丹(三分) 天雄(十分,熬)
上三味捣合,下筛,蜜和。初服二丸如梧子,临发服二丸,中当温热四肢淫淫痹为知。服药忌饱饭食,疟断后食如常,万不失一。
又疟结实积热,烦扰迷冒,寒热但多,绵惙困笃,常山大黄汤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三两,炙) 前胡(三两) 大黄(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下大黄煎取三升,分澄令冷。初服七合,中服八合,比欲发服九合。王文州大子因疟危困,服此皆愈。
崔氏疗疟,会稽赖公常山汤方(同上○按《千金》云治妊娠患疟汤方)
常山(三两) 石膏(八两,碎,绵裹) 甘竹叶(一把,切) 糯米(一百粒○按《千金》作粳米)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明旦欲服今晚渍于铜器中,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向明,取药于病人房门前,于铜器里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日欲出一服,临发又一服,若即定,不须后服。取药滓膏石裹置心上,余四分置左右手足心,甚验。(按《千金》云:余一服用以涂头额及胸前,药滓置头边,当一日勿近水及进饮食,过发后乃进粥食。)
《千金》疗心疟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多寒少热者,常山汤方(同上)
常山(四两) 淡竹(切,二升) 栀子仁(三七枚,擘) 石膏(五两,碎,绵裹) 乌梅(三七枚,擘) 鳖甲(四两,炙) 甘草(一两,炙) 香豉(一升,绵裹) 蜀漆(三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备急》竹叶常山汤
疗温疟壮热微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或单疟依时手足冷,少时便壮热,亦有手足烦热干呕者,痎疟先大寒后大热者并主之,神效。尤宜乳下小儿亦瘥方。(同上)
常山(三两,切) 淡竹叶(一握) 小麦(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温分三服。
《延年》疗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汤方(同上)
知母 鳖甲(炙) 地骨皮(各三两) 常山(二两) 竹叶(切,一升) 石膏(四两,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
《救急》敕赐长孙祥极效常山散方(同上)
常山(八分) 橘皮(六分) 牡蛎(四分,熬) 桂心(二分)
上四味捣筛为散,发日平旦,酒服一方寸匕,临发又一匕,后又一匕。二日不得洗手面,七日忌食杂物,唯药用酒得,余皆断,或吐或不吐,皆瘥。
《近效》主疟兼痢,无问赤白水谷鲜血瘴皆瘥,黄连犀角丸方(同上)
黄连 犀角(屑) 香豉(熬。各二两) 龙骨(四两) 牡蛎(二分,熬)
上五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梧子。米饮下三十丸,日三,有瘥止。
崔氏疗一切疟,大黄丸方(同上)
大黄(三两) 朴硝(二两) 巴豆(一两,去皮,熬令黑,研如泥)
上三味,捣筛大黄、朴硝,然后内巴豆,以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两丸,日二服,不断,再服即瘥。
鲮鲤汤主疟疾,江南瘴疟方(《千金翼》)
鲮鲤甲(十四枚,炙) 鳖甲(一枚,炙) 乌贼鱼骨 附子(炮。各一两。去皮) 恒山(三两)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渍一宿。未发前稍稍啜之,勿绝吐之,并涂五心,一日断食,过时久乃食。
主疟疾方(《千金·月令》)
恒山 甘草(生用) 鳖甲(炙)
上各一大两,以水一升宿浸,发时平明煮取汁六合,顿服之,留少许,发时呷。
治疟久不瘥者,乌梅丸(同上)
乌梅 肉苁蓉 恒山 甘草(炙。各六分) 杏仁(熬,去皮尖) 桂心 知母 鳖甲(炙) 桃仁(四十九枚,熬,去皮尖)
上捣筛,蜜丸。空腹饮下二十五丸加至三十五丸,忌菘菜、人觅、生葱、油腻、热面等。
主疟百方不瘥者神验方(同上)
砒霜(一两) 大黄末(一两) 绿豆末(一两) 朱砂(少许,研)
上四味以生蜜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发日以井华水空腹服一丸,切不得吃暖物、热饭及茶饮等,并须冷。如心中热即吃少冷饭押下,更无禁忌。不瘥,更服一两丸。
治疟病方(《肘后百一》)
常山(捣,下筛成末,三两) 真丹(一两)
白蜜和捣百杵,丸如梧子。先发服三丸,中服三丸,临卧服三丸,无不断者,常用效。
《葛氏方》老疟久不断者方(《医心》)
末龙骨方寸匕,先发一时,以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热尽服,温覆取汗,立愈。
又方
炙鳖甲捣末,酒服方寸匕,至发时令三服,兼用火灸,无不断也。
疗疟方(《道兴治疾方》)
黄连捣末,发前三指撮和酒服验。
《子母秘录》治疟(《本草》)
百草霜 黄丹(等分)
上细研,每服二钱匕,于发日空心米饮调服,不过两服,愈。
《备急》疗瘴疟服药后灸法(《外台》)
灸大椎,三四十壮,无不断。若先寒者将欲寒,预前以炭火安床下,令背暖,并炙鳖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发时,令得三服被覆,过时无不断。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时但以火炙其背,亦乃即瘥者,从发亦轻,效验。
《千金翼》疗疟病医不能救者方(同上)
以绳量病人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则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则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神验,男左足女右足。
中风
耆婆方
治男女老小一切风病。病风之状,头重痛,眼暗,四肢沉重,不举不随,烦闷,心闷烦躁,手足疼痛,肿气,不能多食,嗔怒,忧思,健忘,多梦悟,惛惛只欲睡卧懒起,面目失色,房事转弱,渐自瘦不能劳动,劳动万病即发,万病并主之方。(《医心》)
人参 白鲜 防风 防己 芎 秦胶 独活(老小各一两,小壮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为六服。
一方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服之相去十里。分六服者,相去卅里。令了勘无相恶,宜久服之。《延年》益智聪慧汤服讫,散服方寸匕,酒服。酒三斗渍之一宿,少少饮之。煎服,少少服之。丸服,蜜和为丸如大豆,一服十四丸,并用酒服之。其分两一依前法,恒逐四时常合服,使人不生万病。
《小品方》小续命汤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同上)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按《外台》云,去节) 防风(一两半) 防己(一两) 黄芩(一两) 桂心(一两) 附子(一枚,大者,炮) 芎(一两) 芍药(一两) 生姜(五两)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疒/尔】家天阴节变辄合之,可以防喑癔也。(按《外台》引崔氏云:方出《小品》,而无防己,有杏仁。)
《样要方》疗偏风,服之三日内能起方(同上)
羌活(三两) 桂心(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二颗,炮)
上以水一升半煮取半大升,分二服。
《小品方》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作不随方(同上○按《外台》引《古今录验》名独活葛根汤,日产后中柔风,亦用此方。)
羌活(三两) 桂肉(三两) 生姜(六两) 干地黄(三两) 葛根(三两) 芍药(三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
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
《小品方》远志汤
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方。(同上)
远志(三两,去心) 茯苓(二两) 独活(四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当归(二两) 桂肉(三两) 麦门冬(三两半,去心) 生姜(五两) 人参(二两) 附子(一两) 黄芪(三两)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小品方》云:张仲景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烦,发作心乱,恶寒引日,不欲饮食秘方(同上)
麻黄(五分,去节) 独活(五分) 细辛(一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两服大汗出,即愈。
《深师》大续命汤
疗毒风贼风,身体不能自收,不知痛处,咽中卒不得语,若拘急腰痛,引颈目眩,不得见风,坐欲却倒,觉即反张,脊不着席,脉动不安,恍惚恐惧,欲啼上气,呕逆,面肿方(《外台》)
杏仁(三十枚,去仁、皮、尖,碎) 芎 石膏(碎,绵裹) 甘草(炙) 桂心 当归 麻黄(去节) 干姜 黄芩(各一两)
上九味切,以水六升,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为四服,取微汗,汗出粉之,勿见风。(按《千金》无黄芩,有荆沥一升。云:旧无荆沥,今增之,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
《千金》仓公当归汤
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身体强直方。(同上)
当归 细辛 防风(各六分) 独活(三分) 麻黄(十分,去节) 附子(四分,炮去皮)
上六味切,以清酒八升,水四升,合煮取四升。分为四服,口不开者,撬口下汤一服当苏,再服小汗,三四服大汗。
又附子散,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僻方(同上)
附子(炮) 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稍增之。
《广济》疗风失音不得语方(同上)
羌活(十分) 甘草(炙) 人参(二分) 大附子(一枚,炮,八破) 荆沥 竹沥 生地黄(汁,各二升)
上七味切,诸药内三汁中,煎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温一服。
《深师》疗风半身不随,口不能言,十物独活汤方(同上)
独活(四两) 桂心(五两) 生葛根(八两) 甘草(炙) 防风 当归(各二两) 生姜(十两) 芍药 附子(一两,炮) 半夏(一升,洗)
上药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大验。
《千金》疗卒暴风口面僻,半身不随不转,竹沥汤方(同上)
竹沥(三升) 防风 防己 升麻 桂心 芎劳 羚羊角(屑。各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三日服一剂。
又疗心虚寒风,半身不随,骨节离解,缓弱不用,便利无度,口面斜,姜附汤方(同上○今本《千金》名干姜附子汤)
干姜 附子(炮。各八两) 麻黄(去节) 芎 桂心(各四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日一剂。
《延年》急疗偏风,膈上风热经心脏恍惚神情,天阴心中惛惛,如醉不醉方(同上)
淡竹沥(三升,若热多用竹沥,冷多用荆沥) 羚羊角(二分,屑) 石膏(十分,碎,绵裹) 茯神(六分,切)
上四味以水一升合竹沥煮取一升五合,去滓,食后欲消,分为三服,常能服之,永不畏风。
张文仲疗一切风及偏风发四肢,口目,戾言,语蹇涩,其汤不虚人,胜于续命汤,故录传之,特宜老人用之方(同上)
生地黄(汁) 竹沥 荆沥(以上三味汁,各取一升五合) 羌活 防风(各二两) 蜀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八九破,重一两者有神)
上六味切,内前三沥汁中,宽火煎取一升五合,去滓,温分二服,服别相去八九里。风甚频,服五六剂验,不可论,特宜老小等。
又寒水石煮散方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白石脂 龙骨(各八两) 桂心 甘草(炙) 牡蛎(各三两。熬) 赤石脂 干姜 大黄(各四两) 犀角(一两,屑)
上十二味捣,以马尾罗筛之,将皮囊盛之,急系头挂着高凉处,欲服以水一升煮五六沸,内方寸一匕药煮七八沸,下火澄清,泻出,顿服服之,每日服亦得,百无所忌。小儿服之,即以意斟酌多少。
《近效》薏苡仁汤疗诸风方(同上)
薏苡仁(六合) 葳蕤 生姜 茯神(各二两) 生犀角末(二两) 乌梅(七枚) 麦门冬(去心) 竹沥(各三合) 白蜜(一合)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缓煮取二升七合,汁绞去滓,■竹沥、白蜜搅调,细细饮之,不须限以回数多少,亦不限食前食后,亦不限昼夜冷暖尽又合服,亦不限剂数多少,此饮但合服勿轻尤佳以防风候。忌食米、醋、油脂、陈败、难消等物。以前方疗暴风,手足瘫废,言语蹇涩,神情恍惚,游风散走,或出诸四肢?痹,有所不稳,似缘风候,即合服之,十日服一剂,甚佳。
《深师》十一物防风汤,疗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同上)
防风 当归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三分) 茯苓 天门冬(去心) 附子(炮) 干地黄 白术 山茱萸(二两) 黄芩(五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服七合,日三。大小便不利,内大黄、人参各二分,大枣三十枚擘,生姜三两。
白蔹薏苡汤治风拘挛不可屈伸方(《千金》)
白蔹 薏苡仁 芍药 桂心 牛膝 酸枣仁 干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三枚)
上九味㕮咀,以淳酒二斗渍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按《千金翼》有车前子)
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独活汤方(同上)
独活(四两) 桂心 芍药 栝楼根 生葛(各二两) 生姜(六两) 甘草(三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乌头汤,主八风五尸恶气游走胸心,流出四肢,来往不住,短气欲死方(同上)
乌头 芍药 干姜 桂心 细辛 干地黄 当归 吴茱萸(各一两) 甘草(二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羌活汤,治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及产后中风方(同上)
羌活 桂心 芍药 葛根 麻黄 干地黄(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五两)
上八味㕮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服。
《千金翼》凡初得风,四肢不收,心神惛愦,眼不识人,言不出口,凡中风多由热起,服药当须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猪、鱼、鸡、牛、马、蒜乃可瘥,得患即服此:
竹沥汤方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医心方》引《样要方》大详)
又方
竹沥(二升) 防己(一两) 麻黄(三两,去节) 防风 升麻 桂心 芎 独活 羚羊角(各二两。屑)
上九味切,以水四升并沥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两日进一剂,进三剂。若手足冷,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
又凡患风,人多热,宜服荆沥方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温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当服。此荆沥常作此将息。
《僧深方》治风着人而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方(《医心》)
竹沥(一升) 独活(三两) 生地黄汁(一升)
凡三物合,煮取一升,顿服之。
《集验方》治中风口噼不正方(同上)
取空青如枣者,着口中含咽之即愈。(《千金方》云:如豆一枚,含之。)
《录验方》治舌强不能语言,舌下药,矾石散方(同上)
矾石(二两) 桂心(二两)
凡二物下筛,置舌下,便能言。
治中摊缓风,四肢不遂方(《千金·月令》)
生地黄汁(一升) 竹沥(一升) 独活(二两) 防风(一两) 附子(一颗)
上剉,合煮取半升,去滓,空腹顿服,忌生冷、猪肉、豉汁。
治中风白汗方(同上)
石膏 甘草(炙。等分,为末)
上以酒服一匕,日移一丈,一服。忌蒜。
四月葚方熟,可以饮葚酒,尤治风热之疾(同上)
葚汁(三斗) 白蜜(两合) 酥(一两) 生姜汁(一合)
上重汤煮葚汁,取三升入盐酥等,煮令得所,于不津器中贮之。每服一合,和酒调服,理百种风疾。
治中风言语蹇涩,手足不随,大肠拥滞,宜食薏苡仁粥方(《食医心鉴》)
薏苡仁(三合) 冬麻子(半升)
上以水三升研滤麻子取汁,用薏苡仁煮粥,空心食之。
《效验方》治风痉身强方(《医心》)
蒸大豆,熨之。(《千金方》同之)
《大素经》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施纵缓不胜,故噼。(《医心》)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柔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音抚摩,拊也。(按原出《灵枢·经筋篇》)
《样要方》疗风口面兼暴风半身不随,语不转方(同上)
以酒煮桂心,取汁温故布搨病上则止,左搨右,右搨左,秘不传,常用大效。
《肘后》疗卒不得语方(《外台》)
以苦酒煮芥子,薄颈一周,以衣苞之,一日一夕乃解即瘥。
《千金》疗大风半身不随方(同上)
蚕沙(两石)
上一味熟蒸,作直袋三枚,各受七斗,即热盛一袋着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数数换,百不禁,瘥。只须羊肚釀粳米、葱白、姜、豉、椒等烂煮熟吃,日食一枚,十日止,千金不传。(《医心》引《本草》稽疑云治风痉方,蒸蚕沙熨之。)
《梅师方》疗瘫缓风手足亸曳,口眼斜,语言蹇涩,履步不正,神验。(《本草》)
乌头(去皮脐了) 五灵脂(各五两)
上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服之,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治一人只三十丸,服得五七丸便觉抬得手移得步,十丸可以自梳头。
中风论御风邪以火艾为良
初得风之时,当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汤熟已觉眼明。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炷如苍耳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以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千金翼》)
《小品方》云:眼瞤动,口唇动,偏,皆风入脉故也。(《医心》)
灸吻边横文赤白际,逐左右风乘不收处,灸随年壮,日日报之,三报且息,三日不效,复三报之。
历节
《千金》防己汤,疗风发历节,四肢疼痛如捶锻,不可忍者方(《外台》)
防己 茯苓 白术 桂心 生姜(各四两) 人参(二两) 乌头(七枚,炮) 甘草(三两,炙)
上八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二夜一。当觉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合服,以觉乃止。(按《千金翼》不用苦酒。云;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无毒。)
又大枣汤疗历节疼痛方
大枣(十五枚,擘) 黄芪(四两) 附子(一枚,炮) 生姜(二两) 麻黄(五两去节) 甘草(一尺,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
《古今录验》防风汤
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按之皮急(一作陷),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方(同上)
防风 桂心 知母(各四两) 白术 生姜(各五两)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二枚,炮)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治湿风体痛欲折,肉如锥刀所刺方(《千金》)
附子 干姜 芍药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各三两) 白术(四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犀角汤,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同上)
犀角(二两) 羚羊角(一两) 前胡 栀子仁 黄芩 射干(各三两) 大黄 升麻(各四两) 豉(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逐风毒石膏汤方(同上)
石膏(鸡子大,三枚)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鸡子(二枚) 甘草(一尺,指许大)
上五味㕮咀,以水三升,破鸡子内水中,烊令相得,内药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烧石熨令汗出。
治风毒在骨节,疼痛不可忍,虎胫骨浸酒方(《食医心鉴》)
虎胫骨(二斤,炙令黄,剉) 牛膝(二两) 芍药(三两) 防风(四两) 桂(一两)
上并剉,以生绢袋盛,浸酒二斗,经三两宿,随性饮之。忌牛肉、生葱。
治风毒顽痹挛躄方(《千金·月令》)
乌雌鸡(一只,理如食法) 生附子(六两,削去皮尖)
上以附子末加鸡上,以火炙令黄焦,捣为散。空腹酒下一钱匕,日两服,渐加,止三服,以皮中痹【疒/習】为度。
《近效》疗风毒肿毒,一切恶肿,白虎病并瘥方(《外台》)
取三年酽醋五升,热煎三五沸,切葱白三二升煮一沸许,即爪篱漉出,布帛热裹当病上熨之,以瘥为度。
脚气
《千金》越婢汤,疗风痹脚弱方(《外台》)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碎) 白术(四两) 大附子(一枚,炮)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覆取汗。一方用附子二枚。
唐侍郎大续命汤
主手足挛急及不随,此方疗若脚气上,又中风四肢壮热如火,挛急或纵不随,气冲胸中方。(同上)
当归(二两) 芎(一两) 桂心(一两) 麻黄(二两,去节) 芍药(一两) 石膏(一两,碎,绵裹) 生姜(三两) 人参(一两) 防风(二两) 黄芩(一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 甘草(一两,炙)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又小续命汤
疗中毒风口不能言,咽中如塞,或缓或急,身体不自收,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一两,炙) 桂心(两) 石膏(二两,碎,绵裹) 芎(二两) 干姜(二分) 黄芩(一两) 当归(二分) 杏仁(二十枚,去尖、皮、双仁)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薄取汗,莫见风。不瘥,复作。并治久譬失声,上气呕逆,面目肿皆愈。
《千金》小风引汤,主中风腰脚疼痛弱者方(《外台》)
独活(二两) 防风(二两)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大豆(二升) 人参(三两)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生石斛(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服别如人行十里久。
《延年》茯苓饮,主脚气肿气急上气,心闷热烦,呕逆不下食方(同上)
茯苓(三两) 紫苏叶(三两) 杏仁(三两,去两仁、尖、皮,碎) 橘皮(三两) 升麻(三两) 柴胡(三两) 生姜(四两) 犀角(二两,屑) 槟榔(十二枚,并皮子碎)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里。
《广济》疗脚气急上冲,心闷欲死者方(同上)
槟榔仁(三颗,细末) 生姜汁(三合) 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须暖)
上三味搅,顿服,须臾即气退。若未全瘥,更服最佳。利三两行,无所忌。
又疗脚气心烦闷,气急,卧不安者方
半夏(一升,汤洗去滑) 生姜(八两) 桂心(三两) 槟榔仁(一两半,末)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减半,内槟榔仁末煎取二升八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五六里,进一服,微利为度。
又疗脚气攻心闷,腹胀气急欲死者方
吴茱萸(三升) 木瓜(切,二合) 槟榔(二十颗,碎) 竹叶(切,二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利即瘥。
崔氏旋覆花汤
疗脚气冲心,欲死者服之救,病困急此方最先。(同上)
旋覆花(二两) 犀角(二两,屑) 紫苏茎(一握) 桂心(一两) 赤茯苓(三两) 橘皮(二两) 生姜(三两) 前胡(四两) 干枣(七枚,擘) 白前(一两) 香豉(七合,绵裹,文仲用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以下气小便利为度。
又治脚气?痹不仁,两脚缓弱,脚肿无力,重者少腹气满,胸中痞塞,见食即呕,或两手大拇指不遂,或两脚大拇趾不遂,或小便涩,第一疗气满呕逆不下食:
旋覆饮子方
旋覆花(二两) 橘皮(二两) 生姜(三两) 紫苏茎(一握) 茯苓(二两) 香豉(一升,绵裹) 大枣(十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四合,分三服,服别相去十里久,日一剂。凡服五剂,上气即下。小便涩者,加桑根白皮四两。
又大犀角汤,疗脚气毒冲心变成水,身体遍肿,闷绝死者方
犀角(二两,屑) 桑根白皮(四两) 白术(二两) 桂心(二两) 香豉(一升,无盐者) 防己(二两) 紫苏(一握) 前胡(四两) 橘皮(三两) 黄芩(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枚,擘) 生姜(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浸一宿,煮取二升七合,或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下气利小便为度。
文仲毒气攻心欲死者方(同上)
吴茱萸(四升) 竹叶(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五服。兼主上气肿满。苏恭云:大快,比加槟榔仁(四十枚,末之)更快于本方。徐王用寻常气满,日服一剂。
槟榔(七枚,合皮碎) 橘皮(一两) 厚朴(炙) 吴茱萸(各二两) 生姜(四两)
水三升,煮服一升二合,分二服。
又若毒气攻心,手足脉绝,此亦难济,不得已作此汤,十愈七八方(按《千金》名茱萸汤,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吴茱萸(六升) 木瓜(二枚,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或以吐汗便活。又云:加木香(三两), 犀角(二两,屑)。
又脚气冷毒闷,心下坚,背膊痛,上气欲死者方
吴茱萸(三升) 槟榔(四十枚,去皮,取碎) 青木香(二两) 犀角(三两,屑) 半夏(八两,汤洗) 生姜(六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效,破毒气尤良。
又疗脚气入心,闷绝欲死者
半夏(三两,洗,切) 生姜汁(二升半)
上二味,内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极效。
《近效》救脚气冲心,此方甚效(同上)
槟榔仁(六颗)
上一味捣筛,取童子小便半斤,微温和末,强半顿服。如一炊久不转动,更取半准前服,令尽得通即好,甚良。
又疗脚气冲心,肺气气急,及水气卧不得,立验方
曹州葶苈子(四分,好者,纸上熬令紫色,别捣如膏,纸裹两瓦子,合床脚下压去油) 杏仁(四分,去尖、皮、两仁,切碎,纸上熬令黄,捣如膏) 甘草(四分,炙) 海蛤(四分,别研如面) 郁李仁(四分,去皮,小如麻子大,别捣) 汉防己(五分) 吴茱萸(二分) 槟榔仁(六分) 大黄(七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合研令调和,取蒸饼中枣膏二分,去皮搅和,白蜜少许,更于臼中捣一千二百杵方止。空腹一服十五丸如梧子,渐渐加至下泄为度,服良久,待丸散后可食。
《千金》夫脚气之疾,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少腹不仁,或时冷时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先觉此证先与:
犀角旋覆花汤方(同上)
犀角(二两,屑) 旋覆花(二两) 橘皮(三两) 茯苓(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香鼓(一升,绵裹) 紫苏茎叶(一握) 生姜(三两)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度。
崔氏疗脚气遍身肿方(同上)
大豆(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豆) 桑根白皮(一握,切) 槟榔(二七枚,碎) 茯苓(二两,切)
上四味,将三物以前豆汁浸,经宿,煮取二升,绞去滓,漆酒二合内药中,随多少服之。
《救急》疗风水毒气遍身肿方(同上)
谷楮白皮(三两) 橘皮(二两) 桑根白皮(五两,东引者) 紫苏 生姜(各四两) 大豆(二小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绞去滓,分为四服。
唐侍中疗若脚气攻心,此方甚散肿气,极验(同上)
大槟榔(七枚,合子碎) 生姜(各二两) 橘皮 吴茱萸 紫苏 木瓜(各一两)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分再服。
苏恭防己汤,主通身体满,小便涩,上气,上下痰水,不能食,食则胀者方(同上)
桑白皮(五两,切) 大豆(五升,以水三斗并桑皮煮取一斗,去滓) 防己 橘皮 赤茯苓 麻黄(去节。各三两) 生姜(五两) 旋覆花(一两) 杏仁(八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紫苏茎叶(二两,切)
上十味切,以前件药汁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力弱者,分为五服,相去六七里久。微覆,当大汗,小便利,肿气消下。
又肿满小便少者方
槟榔(三十枚,合子碎) 大豆(三升) 桑根白皮(二升) 生姜(一斤,合皮切)
上四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半,去滓,分为六七服,各相去十里久再服,小便当利,肿即消。瘦弱不能忍者,时复以少粥止之。
又紫苏汤方
紫苏茎(一两) 甘草(炙) 橘皮(各一两半) 生姜(三两) 槟榔(五枚,碎,合皮核,捣筛,待汤成下,别温和服之。一方皮擘,核碎,和煎,快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能长服之,永令气消下。
张文仲硇砂牛膝三物散,疗脚气上气方(同上)
硇砂 牛膝 细辛(各三两)
上药为散,酒和服方寸匕,日再,经四五服即效。此方敕赐慕客宝节将军,服者云神效。苏恭脚气方云,是婆罗门法。
唐风引汤,疗痹满上气遍身胀,膝疼并去风湿痛方(同上)
大豆(三升) 附子(三两,炮) 枳实(炙) 泽泻 橘皮(各四两) 甘草(炙) 茯苓 防风(各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酒二升,煮大豆取一斗,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三剂肿消。去大豆、泽泻,更服三剂瘥。
徐思恭疗气肿方(《医心》)
赤小豆(一大升)
上生研大麻子汁,煮前件小豆令烂,每服令尽,此一升甚疗肿,不限服数多少,以消为度。
苏敬疗大肿不能行动者方(同上)
以水煮杉木作汤,渍捋大神。
唐临疗手足肿满洪直者,大豆煎方(同上)
大豆(一升,净择) 谷树皮(一握) 橘皮(三两) 桑根白皮(二握) 紫苏茎(一握)
先以水四斗煮大豆,取二斗汁,去滓待清,别以清酒七升共豆汁令煮前件药,取七升,别为三服。如气力强者,日别两三服。力弱者,日一服。极验。消后,忌食大醋。
唐疗气肿上至腰,小便涩,诸药不效,宜服方(同上)
葶苈子(二两,研)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经心方》治脚肿满,步行不能,众恶毒水肿,牵牛子丸方
大黄(二两) 朴硝(三两,炼) 牵牛子(七两,熬) 桃仁(二两,去心,熬)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橘皮(一两半)
上七物捣下筛,以蜜和杵,舂万杵。服如梧子廿丸,以微利为度,愈肿即止。不瘥,尽剂。尽剂者,万毒万病,廿八种风邪悉愈,用甚验。禁冷水、诸肉等。
《样要方》疗脚气遍身肿方(同上)
大豆(三大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汁,去滓) 桑根白皮(一握,切) 槟榔(三七颗,擘) 茯苓(二两)
上以前豆汁浸,经一宿,煮取二升,去滓,添酒二合内药中,随多少服之,利多,量减服。
唐犀角汤
疗肿已消,犹遍身顽痹,毒气已入,冲心闷吐,逆不下食,或肿未消仍有此候者,先服此方大验。(同上)
犀角(二两) 大枣(七枚,碎) 香豉(一升,绵裹) 紫苏茎(一握) 生姜(二两)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相去十里,频服三剂,以气下为度。
《样要方》疗脚气攻心闷,腹胀气急欲死方(同上)
吴茱萸(三升) 木瓜(切,三合) 槟榔(廿颗,碎) 竹叶(切,二升)
以水二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得快利即瘥。慎生菜、熟面、荞麦、麻。
徐唐葶苈丸,疗小便涩少,腹胀满不下食饮方(同上)
葶苈子(五两,缓火熬令紫色) 杏仁(二两半,去皮尖,熬令紫色) 大枣(卅枚,去皮核,取肉)
先捣葶苈子一万杵,别取杏仁、枣肉和捣一千杵,然后取葶苈子总和捣一万杵,和为丸。平旦空腹服八九丸,晚间服五丸,二日后小便当利,三四日后平旦服五丸,晚间服五丸,丸如梧子,以白饮送。禁食咸腻之物。
紫苏子汤
治脚弱上气。昔宋湘东王在南州患脚气困笃,服此汤大得力方。(《千金》)
紫苏子(一升) 前胡 厚朴 甘草 当归(各一两) 半夏(一升) 橘皮(三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日三夜二。
治脚气,调中利筋骨,木瓜汤方(《食医心鉴》)
木瓜(一个,去皮,切) 蜜(三合) 生姜
上于银器中,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投蜜服之。
主脚气大便涩方(《千金·月令》)
大黄(五两) 大麻仁(三两,熟研)
上捣罗大黄为末,和麻仁以蜜为丸。酒下五丸,渐加至十五二十丸,微痢为度。气胀手脚肿,加槟榔一两,人参末一两。
主脚气心胸妨,四体不安方(同上)
茯苓 枳壳(去穰,炒。各三两) 犀角屑(一两)
上以水一大升半煮取四合,去滓,空腹顿服。气不散加白术三两,心虚加人参二两,热加甘草一两炙,要通泄加槟榔三颗剉捣碎。又取生姜一斤煎汤捋脚,令汗出即止,避风将息。
主脚气心虚恍恍方(同上)
人参 茯苓 生犀角屑(各八分)
上捣为散,取一钱匕,煎紫苏子汁下。
崔氏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生疮方(《外台》)
服紫雪。强人服如两枣大,弱者减之,和水服,当利热毒。若经服石发热毒闷者,服之如神,胜三黄汤十剂。
苏恭紫雪
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生疮,狂易叫走,及解诸石草热药毒发,邪热卒黄等,瘴疫毒疠,卒死温疟,五尸五注,心腹诸疾,绞刺切痛,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小儿惊痫,百病最良方。(同上)
黄金(百两,侧左) 寒水石(三升) 石膏(三斤) 磁石(三斤) 滑石(三斤) 玄参(一斤) 羚羊角(五两,屑) 犀角(五两,屑) 升麻(一升) 沉香(五两) 丁子香(一两) 青木香(五两) 甘草(八两,炙)
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种金石药得四斗,去滓后,内八物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取硝石四升,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投汁中,微炭上煎,柳木箄搅勿住手,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内成研朱砂(三两),细研麝香当门子(五分)内中搅调,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强壮者,一服二分,当利热毒。老弱人或热毒微者,一服一分,以意节之。合得一剂,支十年许用,大神妙。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脚气,夜半痞绝,胁有块大如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号哭。荥阳郑洵美传杉木汤服半食顷,大下三下,气通块散。(《本草图经》)
杉木节(一大升) 橘叶(切,一大升,北地无叶可以皮代之) 大腹槟榔(七枚,合子碎之)
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两服。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后服。以前三死真死矣,会有教者皆得不死,恐佗人不幸有类余病,故传焉。
《葛氏方》云: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知处,今只疏要者,必先从上始。若直灸脚气上,不泄则危矣。(《医心》)
大椎一穴(灸百壮)
肩井二穴(各灸百壮)
膻中一穴(灸五十壮)
巨阙一穴(灸百壮)
凡灸此上部五穴,亦足以泄其气。若能灸百会、风府、胃脘及五脏俞亦佳,视病之宽急耳。
次风市二穴(灸百壮)
三里二穴(灸二百壮)
上廉二穴(灸百壮)
下廉二穴(灸百壮)
绝骨二穴(灸二百壮)
凡此一部十穴并至要,犹余伏兔、犊鼻耳,凡灸此,壮数不必顿毕,三日中报之令竟。
苏恭灸脚气穴名(《外台》)
阳陵泉(二穴在膝外侧骨下,宛宛陷中是也。)
绝骨(二穴在足外踝止骨绝头陷中,又云一夫是也。)
风市(二穴平立垂手,当中指头髀两筋间是也。)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是也。)
阳辅(二穴在绝骨前半寸少下是也。徐云明堂无绝骨,名有阳辅二穴,在膝益下外侧三寸旁廉骨,当小指两筋间是也。《黄帝三部针灸经·丙卷》阳辅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前三分,与此不同。)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是也。)
条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已也。)
下廉(二穴在条口下一寸是也。)
太冲(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是,或云一寸半。)
犊鼻(二穴在膝盖上外角宛宛中是也。一云膝下。《黄帝三部针灸经·丙卷》犊鼻二穴在膝髌下骭上侠解大筋上。)
膝目(二穴在膝盖下两边宛宛中是也。)
三里(二穴在膝盖骨头侧下骨外三寸下宛宛。○按此一则依《医心》补。)
曲泉(二穴在膝内屈文头是。又云从三里上度一寸五分又横向胫二寸当脉中是也。《黄帝三部针灸经·丙卷》曲泉二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
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宛宛中是。)
中都(二穴在阴陵泉、三阴交中间是。《黄帝三部针灸经》中郄一名中都,在内踝上七寸?骨中央。)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是。)
复溜(二穴在内踝二寸是。)
少阳维(二穴在内踝一寸动筋中是。)
太阴(二穴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
太阴跷(二穴在内踝下向宛宛中是。)
委中(二穴在膝后屈中央是。)
承筋(二穴在踹当中陷中是。)
承山(二穴在膝后下分肉陷中是。)
涌泉(二穴在脚心中是。)
上件穴并要不总能灸,其最要者有:三里、绝骨、承筋、太冲、昆仑、涌泉,患者不可不灸。(《医心》同)
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千金》)
初灸风市 次灸伏兔 次灸犊鼻 次灸膝两眼 次灸三里 次灸上廉 次灸下廉 次灸绝骨
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任人。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免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横膝上,夫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夫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动脚以手按之得屈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以四指为一夫也。旧法多会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救者悉须灸之。
晋唐名医方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