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作者:秦昌遇
内科著作。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四卷。景明名昌遇,上海人。因病学医,始以儿科著称,后又精通内科。撰有《脉法领球》、《痘疹折衷》、《幼科折衷》、《大方折衷》等书。本书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各科疾病以症寻因,参以脉象,定其治法,故名。成书于崇祯十四年(1641)。秦氏认为“前贤著书,往往于外感内伤,有余不足,混叙一篇”,“每每以治虚之法,施之实症之人;内伤之方,用之外感之症”。为使读者临证不惑,明辨寒热虚实,故卷首提出医论六篇。然后各卷依次叙列诸证。每证首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继之分述各病的症、因、脉、治四项,并附方药加减运用。内容较为丰富,理、法、方、药具备,条理清晰,通俗易晓,切于实用,可供临床参考。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知觉之门
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幻觉,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人类*终问题——“清除一切迷障, 知觉之门将开, 万物显出本相: 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初学记
唐朝官修的一部类书。共30卷。是唐玄宗为方便其子习作时引用典故、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张说、徐坚等编辑的。它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丰富的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主要是适应皇子们练习学问上的基本功的需要而编的一部小百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二十三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帝王、中宫、储宫、帝戚、职官、礼、乐、人、政理、文、武、道释、居处、器物、服馔、宝器(附花草)、果木、兽、鸟(附鳞介、虫)部,部下又分个子目。每个子目内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和其他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只把征集的材料按类逐条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此书的叙事部分,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等于对子目标题作了一番说明。这近似现代百科全书的做法,所以说它更富于知识性,因此《四库全书总目》对它评价较高。其主要精华就在叙事部分字数不多,但却把唐以前各种典章制度做了扼要的记录。《初学记》保存了不少古籍佚文。所引书除去隋以前的古籍外,也有初唐诗文。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材料,可供考证查检,也可利用它来校勘古籍或搜集佚文。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撰人不详。盖为唐代道士所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为洞渊天尊所说,用于消除瘟疫。内称下界生民遭遇瘟疫,皆因不敬三宝,呵天骂地,心行谄曲,为非造罪。又称五帝使者奉持天符文牒,行于诸般疾疫。患者应低声下气,礼谢辞遣。于家中建立道场,焚香诵经,即可消灾。
八段锦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全称《新镌小说八段锦》,醒世居士编辑、樵叟参订。醒世居士、樵叟,均不详其人。疑为明末或清初的创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初醒月楼刊本,无图、无序跋。第二段内有夹批三条,系指实书中人物,并无价值,亦不知为何人所评。全书分八段,即八个故事。目录中每个故事有题旨, 也有回目。题旨依次是: “惩贪色”、“戒惧内”、 “赌妻子”、 “对不如”、 “儆容娶”、 “悔嗜酒”、“戒浪嘴”、“蓄寡妇”。写的是八段故事八种劝戒
庶斋老学丛谈
元代文言琐谈小说。宋末元初时盛如梓撰。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千顷堂书目》入子部小说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传世。是书或作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全书虽分三卷,而第二卷又有一子卷,实为四卷。 《笔记小说大观》本作四卷。盛如梓是扬州人,号庶斋,大德年间为嘉定州学教授,迁衢州路学教授,以崇明州判官致仕,所以本书名为《庶斋老学丛谈》。主要考辨经史、评论诗文,也有关于朝野遗事的内容。上卷首记国故,后及经史;中卷、下卷多评论诗文,间及两宋轶事。
持诵准提真言法要
密教著述。清弘赞辑。一卷。属密教课诵忏行法类著述,说准提课诵忏仪法。全书包括前言、礼敬、忏悔、结印、持咒及其功用诸部分。附供斋仪和音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