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议

作者:曾世荣
活幼口议

元代演山省翁所撰述。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今衡阳市)人,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幼习举业,及长,从世医刘思道学医,以幼科知名于时。书凡20卷,卷1至卷3记述儿科医论二十五篇;卷4、卷5议初生儿证候二十六篇;卷6、卷7论指纹脉和气色;卷8述病证疑难—十八篇;卷9议胎中受病诸证十五篇;卷10至卷20议各种儿科病证的辨治,计有惊风、发热、吐泻、疳积、肿胀、杂病、伤寒、疮疹等内容。该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色脉证治、胎中受病、惊风痰热等论述颇详,用药独到,尤其在产前调摄、产后鞠育及用药等方面,发挥前人之不足。

曾世荣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生活与命运

生活与命运

充满强烈反思意识的苏联长篇小说。瓦·谢·格罗斯曼著。小说完成于1960年。1980年在瑞士出版。英译本随后出版。苏联《十月》杂志1988年第1—4期连载。中译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本书是作者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两部曲的第2部。第1部《为了正义的事业》,发表于1952年。《生活和命运》接续两部曲第1部《为了正义的事业》中的历史事件,包括斯大林格勒前线苏军最困难时期、调动预备部队准备反攻时期,以及展开大反攻、德军保卢斯集团军投降,苏军胜利西进时期3个阶段。通过对前线和后方,德国法西斯集中营和苏联国内集中营、莫斯科卢比扬卡监狱的描绘,以及对农业集体化和1937年大清洗的回顾,展现出苏联军人、科学家、医生、党政领导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的广阔画面。小说在苏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苏维埃的《战争与和平》”。小说中充满对历史事实的反思,充满追求真理、寻根究底的哲理激情。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作品。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汪宗沂辑。一卷。汪氏从《水经注》《环宇记》《晋书》《文选》《通典》《北堂书钞》、杜牧《注孙子》《玉海》《御览》等史籍中辑录出关于诸葛亮八阵战法的资料,内容涉及八阵图遗迹,八阵布列及各部分的名称。后附《用阵杂谈》,是从有关史书上辑录运用阵法的资料,共十四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集》无《八阵兵法》。后人伪托诸葛亮之书甚多。汪宗沂所辑不一定都是属于诸葛亮的,汪氏亦未考证,但所辑资料肯定都是宋代以前的阵法。中国古代兵学中,“阵法”是一个重要门类,但文献大都散佚,很少有人研究。汪氏所辑《武侯八阵兵法辑略》,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此书现存有光绪己卯刻本。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敦煌本]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敦煌本]

简称《灵宝化胡经》。唐《化胡经》传本之一。S.2081。一卷。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三十八行。此经与十卷本《化胡经》不同之处,在于将讲说道法、教化胡人者,由老君改为天尊,行文用语亦接近道教灵宝系经典。《正统道藏》未收。

边城

边城

中篇小说,沈从文作,1935年6月生活书店出版。这部小说象是一幅优美的湘西山水风情画,又似一首委婉曲折的爱情之歌。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聪明、美丽,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着她,但翠翠的心上人只是傩送。兄弟俩用唱歌来让翠翠挑选,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为了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落水而死。弟弟闻讯后无心唱歌谈情,船总又要他娶王团总的女儿,于是他赌气驾舟下了桃源。不久老船夫也死去,翠翠怀着对外祖父的无穷思念,孤苦伶仃地守着渡口,翘首盼望着远走他乡的心上人突然归来。小说以富有诗情的笔触,塑造了翠翠这样一个纯朴、温柔、美丽的少女形象,展示了她水晶一般澄澈透明的心灵。《边城》中描绘了湘西山水的秀美,人情风俗的纯朴,但是作者更倾心的还是写出人物的情感美、性格美。天保、傩送以及那些不知名的过河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没有被金钱、门第等世俗观念所污染。作者描写了这些善良的人物,但同时又揭示了这些人物本身的悲剧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外祖父丢下翠翠溘然逝去,天保的急流送命,傩送的远走他乡,船总的失子之痛,以及翠翠的双重的悲哀,这些都使人感到悬在他们头上的命运的力量,小说力图写出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那种悲哀。《边城》的构思布局新颖独到,它不是着力构思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而是象一篇抒情散文,用精心描画的一幅幅人生、风俗、景色图画,用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场景,表现湘西地区的人情美和风俗美,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美学追求。《边城》的语言生动明快,自然轻盈,富有地方气息,不管是“龙舟竞渡”这样多采多姿的大场面,还是月下唱歌这种诗意的境界,都能描画得富有情致。《边城》描写的是一个未被近代文明沾染的边远山乡,它寄托了作者的返归自然的人生理想,但在烽火遍野的30年代,这种理想毕竟离现实远了一些。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三卷,唐不空译。佛在祇园,莎底苾刍为众破薪,被黑蛇螫,苦痛之极,阿难白佛求救。佛为说大孔雀咒,并诸神诸天诸佛菩萨名,及神咒,救之。与今流通本同。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佛教论书。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释论》,亦译《摩诃般若释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传说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