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集
作者:董熿董熿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颜神镇志
清叶先登修,张联翼纂,清顺治十八年(1661)修, 康熙九年(1670)刻本。五卷。卷一星野舆图,山川古迹;卷二城市关梁、风俗物产;卷三建置祠祀、灾祥兵燹;卷四职官升代、地方人才;卷五纶言褒锡、著咏遗文。颜神镇,明及清初属益都县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颜神镇为博山县。该书编次简明条理,记叙详略得体。卷二部分,记该地矿产开采、陶瓷制造、风俗习尚及城乡物品交流等内容尤具地方特色。
诗说解颐
四十卷,明季本著。包括总论二卷,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征引该洽,不肯剽袭前人,多自申其说。其改定前人旧说,必反复援引根据,著明所以然。其解《南山》篇“必告父母”句,以为是鲁桓公告父母之庙;《九罭》篇“公归不复”,以鸿北向,则不复与兴为解;《下泉》篇“郇伯”,以为指郇之继封者而言,“皇父卿士”章,谓以宠任为先后,故崇卑不嫌杂陈;《頍弁》篇的“无几相见”句,为兄弟甥舅自相谓。如此之类,都可备解《诗》的一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虽间伤穿凿,而语率有征。尚非王学末流以狂禅解经者比也。存此一编,使知姚江(王阳明为姚江人)立教之初,其高足弟子研求经传,考究训诂乃如此。亦何尝执‘六经注我’之说,不立言语文字哉。”今存《四库全书》。
正蒙初义
十七卷。清王植撰。王植有《四书参注》已着录。《正蒙》是张载的重要着作,原只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着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特性的范畴,在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个进步。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这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元气,这种气是无形的(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气的聚合、分解(散)都是暂时的现象(客形)。太虚就是气,不是在气之外还有一个太虚。《正蒙》注释很多。是书,诠释《正蒙》。冉祖、李光地、张伯行之注,列于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相参证,而又各以己见参订于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朱多不满此书“太虚”二字。然晰其旨,殊涂同归,正不必执程朱诸论以毁谤。又谓《诗笺》、《书序》、《礼疏》、《旧说》张子所用颇多。今人习见习闻,皆程朱遗泽,遂咤而怪之。当时能破门户之见的,其谓张子自注。又谓十七篇为苏昺所传,张子所,李光地本多割裂,其辨析皆为不苟,称张伯行注出于他人之假名,非所自着,云云,亦足资考证。有明刘玑《正蒙会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刊续编咸丰八年(1858)刊《惜阴轩丛书》本。清王植《正蒙初义》十七卷,清乾隆三十年《四库全书》抄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平洋书局《船山遗书》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本,1975年中华书局本。
佛教教规礼仪
《佛教教规礼仪》共十二篇,堪称佛教小百科,修行资粮篇,禅净加行篇,寺院巡礼篇,人生礼仪篇,应用礼仪篇,丧葬礼仪篇,生活礼仪篇,佛化家庭篇,社会团体篇,佛教育乐篇,佛门用语篇,问题答问篇。
大乘经纂要义
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事师法五十颂
全一卷。马鸣菩萨集,宋代僧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卷由五十颂组成,记述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师阿阇黎,因此可得种种功德利益;反之,若对师轻慢诽谤,则得种种苦报灾厄。文中并详述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劳务等。此外,本颂中所出现之仪轨、灌顶、真言、护摩等名相,显系密教用语,故作者是否确为马鸣菩萨,尚待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