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数钩隐图

作者:刘牧
易数钩隐图

经学注释。宋刘牧著。三卷。曾经注《周易》十一卷,今已佚。只有此书三卷及《遗论九事》一卷尚存。取“河图”、“洛书”参以道教思想。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以下,至于复卦,共五十五位,点之成图,图下阐释其义,是宋儒易学讲述“象”“数”较早的著作。《宋史·艺文志》载刘牧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图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则作图三卷,《新注周易》不存。今存唯《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刘牧之学出于种放,种放又出于陈抟,与邵雍之学同源,但刘牧早于邵雍倡言图书之学。其说与后来邵雍不同,以九为河图,以十为洛书。当时,黄黎献曾作《略例隐诀》、吴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发明刘牧之学。

刘牧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青崖集

青崖集

元代诗文别集。5卷。魏初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魏初撰有《青崖集》10卷,但今已不存。现存5卷本《青崖集》,是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集卷首无序。卷1为五、七言古诗及五、七言律诗,卷2为六言诗、七言绝句、赋,卷3为词、序、记,卷4为书、表,卷5为铭、神道碑,志铭等各体文章。他的诗格律坚苍,不失先民轨范。他的诗文多有可以补充元史缺失之处,如卷4所收奏议,所论都是当时要务。魏初之文叙事明白清楚,有诸元史所未涉及的史实。他的诗如《杭州大雪》,记至元二十年(1283)十二月七日钱塘罕遇的大雪;《观象诗》记至元十八年(1281)亲见大象的经过;《油井》言及石油的开采利用。都是可以证史之作,也说明魏初兴趣所在不止于应和酬答而已,这是他较突出的特点。当然,他的集中也不乏应酬之作,如挽诗较多,但总的来说他的确不属于“徒以文章贵”的应景文人。

橐籥子

橐籥子

橐籥子,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着录「橐笞子金石真宰通微论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附《阴丹内篇》。本书言内丹法诀,分作五章:第一〈三道明真反本〉,宣称人若能以金玉填补骨髓枯竭,则可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第二〈五行建位泉石〉,谓金丹之道不离元气、五才,元气即水银、五才即五金,五金即黑铅。又称制伏众石乃作道之本,为丹之源。 第三〈八卦系象指明〉,以日时、月象、八卦、五行、五味、五色、雌雄等相配成图,以明金丹之道。 第四〈四序刚柔成岁〉,以四时之气运行成岁比喻炼丹火候,指示阴阳升降。 第五〈九一道备无为〉,宣称「金丹九转,必备五常,实由阴阳之所生,乃悉天地以奉之」。全篇词旨隐晦,大略以外丹术语论述内丹药物、火候。内容主要为讲天道、阴阳、五行、八卦、消息之理,以証金丹之道。认为八卦之精,系象于月,此道至大,并以月象结合卦象作六图,寓长生之道于其中。所附《阴丹内篇》以易理说解丹道。认为阳亦有阴,故坎卦内阳外阴;阴亦有阳,故离卦外阳内阴。阴丹之诀,唯采阳炼阴,销去群阴,而为纯阳之人。此书实为借易学讲解内丹之道,可作研究道教内丹学的参考材料。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主要讲述修诵《上清大洞真经》之法,经文分三篇。其一为《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内载「百神名」诗一首,谓修道者「行回元五通八间十二愿之事既毕,读百神名一过,以续行事之后也」。五通八间十二愿是诵读《大洞真经》之道法,以诵经思神为行道要诀。第二篇为《太上说智慧消魔唱》。内载「消魔唱」诗一首,谓修道者「读《大洞真经》十过,辄当读此消魔唱诗一过,以辟九天之毒气,禳北帝大魔王之来试也」。第三篇为《大洞玉经食玄根之气法》。内称修道者思咽「三五七九日子玄根之气」,念咒摩面,可使身清神明,面有玉泽,眼生神光,齿含紫气,坚肠华脏,长生久视。全书道法以诵经存神,念咒服气为主。

人间词话讲疏

人间词话讲疏

民国许文雨著,初版于 1937 年 2 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对《人间词话》91 则的讲解,每则都进行了适当的注解,对王国维论词之意多有发明。例如,在讲解 “境界说” 时,会深入剖析王国维对于 “境界” 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诗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等。同时,书中附录了《人间词话补遗》《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以及《王国维年表》,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王国维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及其《人间词话》的创作背景等,增进对《人间词话》的理解与体认。

日闻录

日闻录

一卷。元末明初李翀撰。书中记有元顺帝至正甲辰 (1364)及至正丙午 (1366) 年间事,距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仅一二年,可知其人已入明。又据书中皆称元为国朝,可知其人为元代遗老,入明以后不仕。书中主要杂记历代故事,间及元代朝野轶闻,于典章制度,颇多考据,末篇极辨佛氏之欺诞,尤为可取。书中亦有疏舛之处,如谓典命以九为节、以七为节、以五为节,即掌节之节,当属臆断;又谓唐以后有司给门旗二、龙虎旗一之类,乃变节为旗。不知《周礼》司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县鄙建旐,已各以旗常为表识,不能说自唐以后始变节为旗。再如,所记真德秀题三教图之类,也属传闻附会。然大致引据详核,足与史志相互拾遗补缺,可供治史者参考。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刊行,后散佚,仅《永乐大典》按韵保存部分资料。《千顷堂书目》载有此书,但题作者为凌翀。《永乐大典》所题,亦有一条作凌翀,其余皆作李翀。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抄出,重新归类排比,编为一卷,以所题撰人多者定为作者,虽属残帙,于原书仍可见一斑,足资参考。今传本还有《函海》、《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

仪礼白话文

仪礼白话文

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