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街

作者:张恨水
丹凤街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重庆教育书店1943年12月初版。收《自序》1篇。作品曾以《负贩列传》为名,连载于1940年1月1日至1942年8月1日上海《旅行》杂志第14卷第1号至第16卷第8号。作品中的陈秀姐3岁死了父亲,跟着母亲与舅舅何德厚一起生活。何以卖菜为生,嗜酒和烟。秀姐18岁时,何逼迫她“嫁给赵处长做二房”,秀姐不从。这件事让丹凤街上童老五等知道了,大家都气愤何“昧了良心”,“卖人家骨肉”,他们觉得秀姐“娘儿俩现在到了为难的时候”,“要不卖一点力气来帮帮忙,那真是对不起”这母女俩。他们“重信义”的行动遭到警察局的干涉,童老五母子等不得不离城回乡。当秀姐被迫出嫁后,他们设法把她母亲送到乡下居住,然后准备伺机再搭救她。后来,事情败露,秀姐考虑到老母,更考虑到“这一班挽救自己的朋友,都是无钱无势的人,不能教他们受着连累”,违心同意赵处长带她“到上海去”。然后赵处长又要她谎称病死以断绝与丹凤街亲朋们来往。一年后的清明节,朋友们在秀姐的老屋祭奠她的“亡灵”。所不同的是,“这 一班丹凤街的英雄”已经参加“全城壮丁训练”,准备去“打日本”。作品写出了30年代江南某地丹凤街“肩挑负贩者之战前生活”,赞扬了他们“舍己救人,慷慨赴义”的品质《自序》。

猜你喜欢的书

备忘集

备忘集

又称《海忠介先生备忘集》。文集。明海瑞(1514—1587)撰。十卷。瑞字汝贤,一字国祥, 自号刚峰,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嘉靖举人。曾官南平教谕,应天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家境清贫,为官清廉。一生惩治贪污,平反许多冤案,人称“海青天”。曾因上疏触怒世宗,逮狱论死;亦因得罪权贵被罢官十六年。七十二岁又被起用,病卒于任。时市面停业,送葬哀悼之列百里不绝。卒谥忠介。有《元祐党人碑考》。是集乃康熙年间瑞六代孙廷芳重编,约十五万四千字。正文含奏疏一卷,序三卷,书、附录二卷,杂说一卷,附录三卷。瑞生平学问以刚为主,尤以奏疏直刺朝廷之弊称著。其中《治安疏》敢于批评皇上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改折禄米仓粮疏》、《开吴淞江疏》等,反映他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消除水患等功绩。《严师教戒》则提出他做人的标准。有康熙间刊本,《四库全书》本。

文章例话

文章例话

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我在后面说些话……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 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的确切一点周密一点儿罢了。 这本小书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晃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春雨杂述

春雨杂述

书学论著。明解缙撰。一卷。本书涉及书法的部分,有《学书法》、《草书评》、《评书》、《书法详说》、《书法传授》等。在《书学详说》中论及学习书法的过程:“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忽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尔。此余所以为书之详说也。”

名方广用

名方广用

系门纯德先生晚年课徒授医的录音整理,语言平实,案例生动,以漫谈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阐释了其独到的医学观点、成熟的学术理论及精妙的方药运用经验。

通玄秘术

通玄秘术

通玄秘术,唐人[[沈知言]撰。原本三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书前有作者所撰序文,自称于太和初年(827)遇道士马自然。授以秘诀及药方;咸通五年(864)春又于淮南遇故人荥阳郑公,授以「神丹诸家秘要」,遂编成此书。书中集录二十余种丸散丹药之方。包括郑氏三生丹、青花丹、太阳流珠丹、黄庭丹、华盖丹、紫金丹、黄英丹、阴伏紫金丹、太阳紫粉丹、胜金丹、绮金丹、下元走马丹、走马四神丹、阴伏下元丹、延生保命丹、抵圣固阳丹、下元补骨丹、御仙丹、羊肾丹、辟暑丹、辟寒丹、掷果丹、鹿茸散、冷饮子等。诸丹方皆备载用药份量、制作方法及服用功效。其中部分丹药用于制伏五金八石,点变造化,而多数用于治病养生。书中又有造花露粉、炼花粉、酿仙醴等仙方。据称服用仙醴可致颜如桃李、皓发变青,「一年神会通悟,二年可为地仙,三年云升可致也」。

眼镜会

眼镜会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讲到这眼镜会的缘起,委实可发一噱。最初有几个珠玉商人为联络同业的感情起见,择定每星期六举行聚餐会一次。与会的人依着次序轮流担任做东道。有一次,内中一个珠宝商在席间忽向同业夸口起来,他说无论什么珠宝钻石,一进了他的手,东西是真是假,不消用别的方法试验,只消靠他一双尖锐的眼珠,已是万无一失。他还自信说诸人的眼力决没有一个能够及得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