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演义

作者:吴趼人
两晋演义

章回小说。近代吴沃尧著。二十三回。书叙晋武帝统一三国后,自以为海内一统,天下太平,乃恣意淫佚,取吴宫美女,以充后宫。武帝死,惠帝继位,皇后贾氏弄权。贾氏与辅政杨骏争权,杀杨骏,逼死太后,重用小人,淫乱宫廷。引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后又使楚王玮杀亮,旋又杀玮。赵王伦起兵杀贾后,谋废惠帝自立,齐王冏等又杀伦,并互相火并,史称八王之乱。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毒杀惠帝,立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晋由是元气大伤,内乱外患不止。本书原拟写百回,完整演述两晋史事,后仅完成二十三回,至怀帝立为止。小说大部分敷衍正史,通俗可读,却不免平铺直叙。初连载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三十三年的《月月小说》。宣统二年(1910)上海群学社出单行本。近有1988年花城出版社排印本,收入《我佛山人作品选本》。

猜你喜欢的书

通关文

通关文

《通关文》是清代道教的著作。刘一明著。关为关口、关卡之意,言人生有如许 “要命关口,阻路大魔”,须关关打通,方可精进于大道,故名 “通关”。收入 《道书十二种》。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后人称之悟元老人。山西曲沃 (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为全真龙门派第11代道士,一生主要在甘肃榆中栖云山、兴隆山著述传教。著述甚丰,在世时即已陆续刊印传世。

梅村诗话

梅村诗话

诗论,一卷,清吴伟业撰。全书共十三条,以人为条。多记与作者相识之诗人之有关诗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一些是在民族战争中殉节的烈士如瞿式耜、陈子龙、宋玟等。特别详细记录瞿被俘后与被俘督臣张同敞互相唱和的情景,择录了他们一些气壮山河的诗句。如:“二祖江山人尽掷,四年精血我偏伤。"“愿作须臾阶下鬼,何妨慷慨殿中狂!”“了却人间生死业,黄冠莫拟故乡游。""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也记述了其作品《浩气吟》出版情况和对江浙一带文人的影响。书中还描写了陈子龙的风貌,言其“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登临赠答,淋漓慷慨”。记录了他必死于国事的决心。从这些记录中可见吴氏的思想倾向。书中还记录了两位才女的诗作和她们的轶事。其中黄媛介为浙江嘉兴人,儒家女,能诗善画,其夫杨某贫不能娶,其后黄氏流落吴门,不肯为人作妾,与钱谦益之姬柳如是交游,并与当时名士唱和。还描写了女道士卞玉京(原为秦淮妓女)说她富于才气、诗画俱佳,并记卞与文坛名流往来酬唱情况。这些反映当时江浙(主要是浙西)一带妇女对掌握文化的热情和她们独立意识的增长,在其他地区这是不可能的。此书中所涉及的明末清初文坛状况对于文学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清诗话》本。

岳飞传

岳飞传

岳飞的传记性专著。邓广铭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1983年出增订本,改写内容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邓广铭,山东临邑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本书34万多字,正文分21章,阐明了南宋初年的政治、军事形势,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岳飞的一生,并作了公正的评价,认为抗金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岳飞是南宋的一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认为岳飞镇压杨么等起义军虽有罪咎,但不是他毕生事业的主要方面。在附录和后记中,还对有关岳飞生平史实的各种资料进行了辨析考正。把岳飞及有关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研究岳飞的一本代表性著作。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太祖一生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驮碑的赑屃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碑上主要详述六部分内容。第一讲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第二他为民请愿,发迹定远;第三,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其四,废除旧制,选贤唯能;其五,分封诸侯平定天下;其六铭刻朱氏贵族百人。

八种粗重犯堕

八种粗重犯堕

《八种粗重犯堕》,印度佛教密教典籍。作者不详,托名为「马鸣菩萨造」。译者不详。一卷。 本典籍所述为密教戒律,共计八条,故名。本典籍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着录,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藏於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编号为Ф221,被视为敦煌遗书。但从种种迹象分析,该典籍并非敦煌遗书,应为在西夏故地黑城出土的西夏文献。本文献对研究西夏佛教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整理者1991年在圣彼得堡考察时曾据原卷录文。整理本据上述录文及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四册)发表的照片录文。无校本。

仁王般若实相论

仁王般若实相论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当为二卷。日本中村不折藏本,首残尾全。尾题:“《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比丘显秀写,流通后代,化化(代代)不绝。”所疏释为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之《散花品第六》(首残)至《嘱累品第八》。在《嘱累品》品名下有“释秀许”三字。因卷一缺,此疏科分不详。大体是逐句疏释经文。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