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文存
作者:陈独秀
陈独秀著。陈氏系安徽怀宁人。《新青年》的创办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独秀文存》收录陈独秀1915年到1922年之间的文章,共三卷,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独秀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的思想主张,而且几乎可以管窥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全貌。书中认为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风范和人格楷模,即进行“国民性质行为改善”,要独立自主而非奴性,要积极进取而非退隐保守,要科学实利而非想象虚文,要强健开放而非懦弱自守。与此新人格、新思想相呼应,陈独秀还努力提倡“文学革命”,倡导“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新文学,以反对专制的、玄虚的、陈旧的封建文学。书中还有一部分文章是对封建旧思想的申诉,对正统儒学、圣人孔子的批判,表现了作者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的坚决态度与勇敢精神。书中认为孔子学说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维护封建体制的,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不仅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更与民主共和国的精神背道而弛,不可调和。因此,只有彻底消除孔子学说,才能维护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对待西学与中学、批判与继承、吸收与扬弃等问题上,陈独秀的某些言论过于极端,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声。
章节列表
升序↑卷一 论文
- 敬告青年
-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 今日之教育方针
- 抵抗力
-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一九一六年
- 吾人最后之觉悟
- 新青年
-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 梅特尼廓甫
- 阿斯特瓦尔特
- 我之爱国主义
-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 宪法与孔教
-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袁世凯复活
- 论孔教问题
-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 近代西洋教育
- 复辟与尊孔
- 西文译音私议
- 人生真义
-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
-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 偶像破坏论
- 有鬼论质疑
- 附录一答陈独秀先生《有鬼论质疑》
- 附录二难易乙玄君
- 附录三诸子无鬼论
-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附录一中西文明之评判译日本杂志《东亚之光》
- 附录二功利主义与学术《东方》杂志十五卷六号
- 附录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第十五卷第四号
-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 附录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东方》十五卷十二号
- 克林德碑
-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 《新青年》宣言
- 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 实行民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两种小组织”
- 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
- 基督教与中国人
- 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 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职合会演说
-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 谈政治
- 国庆纪念底价值
- 新教育是什么?
- 《每周评论》发刊词
- 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
- 除三害
- 烧烟土
- 请问蒋观云先生
- 人种差别待遇问题
-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 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
- 为什么要南北分立?
- 贫民的哭声
- 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
- 孔教研究
- 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
- 山东问题与上海商会
- 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
-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 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 《伙友》发刊词
- 平民教育
- 基督教与基督教会
卷三 通信
- 答李大槐(佛教)
- 答张永言(文学——人口)
-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 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答常乃惠(古文与孔教)
- 答吴又陵(孔教)
- 答程演生(国学与国文)
- 答陈丹崖(新文学)
- 答钱玄同(小说)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答傅桂馨(孔教)
- 答佩剑青年(孔教)
- 答傅桂馨(孔教)
- 三答常乃悳(儒教与家庭)
- 答淮山逸民(道德)
-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 四答常乃悳(孔教)
- 答曾毅书(文学革命)
- 再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 答刘竞夫(孔教)
- 再答俞颂华(孔教)
- 再答钱玄同书(译音)
- 答李亨嘉(对德宣战)
- 答胡子承(思想革新)
- 答张护兰(文学革命与道德)
- 答《新青年》爱读者(孔教)
- 再答吴又陵(孔教)
- 答顾克刚(政治思想)
- 答陶孟和(世界语)
-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 答刘延陵(自由恋爱)
- 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答崇拜王敬轩者(讨论学理之自由权)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答张豂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 答张寿朋(文学改良与孔教)
- 答莫等(鬼相之研究)
- 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 答爱真(五毒)
- 答知耻(工人底时间工资问题)
- 答章积和(工人教育与工作时间)
- 答费哲民(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 答高铦(哲学思想与化学工业)
- 再答知耻(劳动问题)
- 答人社(男女同校问题)
- 答赵仁铸(大学教授问题)
- 三答知耻(工人教育问题)
- 答郑贤宗(国家、政治、法律)
- 答柯庆施(劳动专政)
- 答皆平(广东——科学思想)
- 答张崧年(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
- 答朱谦之(开明专制)
- 答何谦生(同善社)
-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猜你喜欢的书
虹
长篇小说。茅盾著。初载于1929年6至8月《小说月报》第20卷第6至8号。1930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小说原计划要“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茅盾《〈虹〉跋》),但只写到1925年的“五卅”为止。从已完成部分看来,也能自成一个整体。它在“五四”至“五卅”的时代背景上,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梅行素从封建统治下觉醒、反抗、走向新的生活的历程。梅行素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开始追求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她冲出了包办婚姻组成的家庭而独立走向社会。在黑暗险恶的生活中,她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征服环境和命运,同时用意志的利剑去斩断“过去”在情感上的纠缠。但现实生活里的一切都使她感到苦闷和彷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仅仅基于“自我价值的认识”和“生活意义的追求”而进行个人奋斗的知识青年的共同的苦闷。最后,她离开了固陋的四川来到更广阔的天地上海,认识了许多青年革命家,开始对社会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并奋不顾身地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本篇通过梅行素的生活和思想发展道路,典型地表现了二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推翻封建压迫和寻求光明前途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并为二十年代初中国壮阔的历史留下了鲜明印记。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象彩虹一样绚丽,昭示着光明和希望,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作者思想从苦闷转向振奋的新起点。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生动而有层次地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梅行素的发展道路是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的,她的道路是旧中国知识青年逐渐摆脱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道路。表现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进展。
云溪友议
唐代笔记小说集。范摅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崇文总目》同。《郡斋读书志》小说家类亦著录为3卷,云:“唐·范摅撰,记唐开元以后事。摅,五云溪人,故以名其书。”《直斋书录解题》却称“《唐志》三卷,今本十二卷。”现存各本卷数并不一致。主要有明刊本(《四部丛刊续编》即据此影印,附张元济校勘记1卷。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又据此排印)、《四库全书》本、《嘉业堂丛书》本(附刘承干校勘记3卷)等分上中下的3卷本,共65条,每条有3字标题。卷首有范摅自序,说明本书是他记朋友议论时的所闻而成。这种版本应较符合原本面目。《裨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为12卷本、缺范摅自序和每条的3字标题。其余《说郛》本、《唐人说荟》本等为1卷本。全书内容十之七八是诗话,属唐人记唐诗轶事,虽偶有误记,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可补《本事诗》的不足。其后成书的《才调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也从中取材不少。另外有些故事属传奇小说,如《玉箫化》写韦皋与玉箫的再世姻缘,《江都事》写李绅轶事等。范摅生卒年不详,仅知是唐僖宗时人。原籍吴(江苏吴县),后迁居越地五云溪(若耶溪的别名),在书中自称“云溪子”,本书亦名为《云溪友议》。
淮南王书
《淮南子》是汉高祖之孙准南王刘安与他门下的宾客们集体编写的一部大型哲学文综,其正式名称是《淮南鸿烈》,胡适则称之为“淮南王书”。胡适的《淮南王书》是他研究这部现在通称《淮南子》的书的哲学思想的一册学术著作。1923年3月胡适曾为北京大学的同事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写过一篇序言,缕述了从许慎、高诱、庄逵吉、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到刘文典诸人治《淮南子》的瑕瑜得失,他认为,“叔雅(文典)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刘氏此书毕竟只是一部校健考订、注释疏解的书,本意不在阐述发明《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胡适研究《淮南子》文字校释多依刘氏《集解》。《淮南王书》是胡适1930年写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七章中的第五章。《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从学术意图来说,一是为回北京大学授课编写讲义,二是为早已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写续编作准备。但作为第五章的《淮南王书》则受到了特殊处理.1931年就抽出来由上海新月书店排印出版,流行多年,后来纸版归了商务印书馆,故又有商务印书馆的重印本。直至1962年初胡适临终前夕还在撰写《淮南王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手稿本的序,写了几稿,均不满意,等撒手人寰时仍是残稿,但这已看出胡适对他的这册小书的重视与钟爱。
直道录
《直道录》一卷,和刻本,1668年版,我国莲宗第八祖,明代四高僧之一袾宏著,应属杂文集,内容多记逸闻逸事,地方风俗,杂论等,如含有《习俗》,《阎王会》,《风水》,《徐居士》,《岳王庙》,《舍宅为寺》,《降仙》,《假方误人》等
菩萨戒本(玄奘)
全一卷。唐玄奘译。书成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乃由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大乘菩萨戒律仪而成。为弥勒菩萨所说,世称瑜伽戒本。又称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之轻戒,相当于梵网经之四十八轻戒,系地持戒本之同本异译。其内容与地持戒本大同小异,然无归敬偈,共举出四十三轻戒,即将第二十六戒‘不习学佛’分为二戒,另于第八戒下,别加‘利益犯戒生功德’一戒,戒文之后又举出忏悔法。此外,有关本戒本之戒数,一般多依据瑜伽论记卷十下之说,计为四十三轻戒,若依据其他律疏,则因开合不同,而有四十二戒(即所谓四重四十二轻)、四十四戒、四十五戒等异说。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
观无量寿佛经疏
全一卷。隋代天台智顗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以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作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载自智顗之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代知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