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了的土地
作者:蒋光慈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蒋光慈著。1932年湖风书局出版单行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作品描写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阶级斗争,反映了党领导下早期农村革命运动的面貌,显示了中国农村革命斗争的伟大力量。作品描写了大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时,革命工人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回到了家乡,在农民中播撒了反抗的火种,土地开始咆哮了。他们组织了农会,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在这巨大的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农民们开始觉醒。不久“马日事变”发生,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觉醒的农民在张进德等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冲出包围,夺回了“金刚山”。作品着重塑造了两个革命者的形象。张进德是一个矿工。他沉着老练,耿直勇敢,阶级觉悟高,反抗性强,讲究斗争策略,善于联系群众,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是一位成熟的农民运动领导干部。李杰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者。他曾参加黄埔军官学校,卷入革命洪流中。他看到某些假革命的真面目,于是回到家乡做实际工作。他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与地主家庭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最后在战斗中牺牲。作品崭新的主题和人物在当时的进步文坛上具有开拓意义。小说既有浓郁的革命激情,又有细致的客观描绘,生活实感很强。《咆哮了的土地》是作者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收入《蒋光慈文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口义
道教经籍。南宋林希逸撰。4卷。作者认为前人注《老子》,各种分章及分为《道经》与《德经》都不对,只有苏辙之注最为接近。该书间用《易》理和禅义注解,如第一章诸家注多从天地万物起源、宇宙生成角度说,希逸认为更应从“心生万物”角度说,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潮已进入了对道经的注释。
平步青云
短篇小说。趼(吴趼人)著。载《月月小说》第五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出版。 本篇内容非常简单,写一个当官的李某人,把上司从外国带回来送给他的一个溺壶,装在紫檀龛子里,用红缎幔帐遮着,供在花厅正面桌子上,天天焚香供奉,在新年里还加点一对蜡烛,“每天起来,洗过了脸,便先到这里恭恭敬敬作三个揖,我见了他,就犹如见了上司一般了。” 用来撒尿的溺器,本是最下贱的东西,因为是上司所赐,便象菩萨祖宗一样地供了起来,这溺器真可谓“平步青云”了!旧时官场的无耻和可鄙,令人哭笑不得。作者抓住了一个典型的事例,使读者窥斑见豹,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比大量史料的铺陈更为深刻,这就是讽刺小说的作用。
蒙隐集
宋诗别集。2卷。陈棣著。陈棣生当南北宋之间,其父陈汝锡曾有诗为黄庭坚所赏识,而陈棣之诗却不同于江西诗派。其诗多写山林风物,风格清幽。《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棣诗乃于南渡之初,已先导宋季江湖之派,盖其足迹游历,不过数郡,无名山大川以豁荡心胸,所与唱和者,不过同官丞簿数十人,相与怨老嗟卑,又鲜耆宿硕儒以开拓学识,其诗边幅稍狭,比兴稍浅,固势使之然。然统各体而观之,虽乏鸿篇,实殊伪体。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风旨,较以生硬晦涩为奇伟,以鄙俚芜杂为真切者,其品固有间矣。”陈棣诗集原本久佚,亦不详其卷数。今本为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另有《宋人集》丙编本。
龙济山野猿听经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猿听经》。无名氏撰。四折一楔子,末本。剧演龙济山玄猿因慕修公禅师道行高深,生活恬淡,便化作“自幼习儒,争奈家业凋零,功名未遂”的樵夫试探听经。后又趁寺中无人之际,显出原形,进寺读经。被修公派遣的山神驱赶后,复又变为曾作端州巡官,而妻子俱死在“瘴乡恶土”的秀士前来问经。“一言大悟,坐化身亡”,被西天阿罗汉接引,得升天界,遂成正果。此剧虽演唐代故事,实则是表达出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平心情的作品。
政论
文集。东汉崔寔撰。一卷。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桓帝时拜为议郎,著作于东观。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官至尚书。因世乱,托病不理事,数目免归,建宁中(168—172)病卒。原有集二卷,已佚。严可均辑凡七篇,其畸零短段不成章者载于卷末。《后汉书· 崔寔列传》说此书作于桓帝初崔寔为郎之时,但后代学 者考证此说有误。据内容推测可能成书于寔为辽东太 守时。书中指出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淫靡,“躬耕者少,未作者多”;“高坟大寝”、“轜梓黄肠,多藏宝货”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
高丽国僧人守其等奉敕校勘。三十卷。是现存《高丽藏》再雕版的校勘记录。全书共收六十九部佛典的七十七篇校勘记。其中大乘经十九部(卷一至卷一一)、大乘论八部(卷一二至卷一四)、小乘经十六部(卷一五至卷二○前部分)、小乘律八部(卷二○后部分至卷二五)、小乘论七部(卷二六至卷二七前部分)、贤圣集传五部(卷二七后部分至卷二九前部分)、《开元录》后新入藏经典六部(卷二九后部分至卷三○)。所记校勘版本有“国本”(初雕《高丽藏》)、“宋本”(《开宝藏》)、“丹本”(《契丹藏》)。各校勘记先标千字文函号和经名(一经多译则另注译者),后据有关经录核对经文,作出判断,进行取舍。此书是了解已佚三种大藏经之异同和《高丽藏》特色的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仅《高丽藏》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