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侦探案

作者:吴趼人
中国侦探案

笔记小说集。清吴沃尧撰。沃尧(1866—1910),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因住佛山,自署“我佛山人”。20余岁寓居上海,一度客山东,游日本。著有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痛史》、《恨海》等,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此集凡34则。所写大多是诈骗案情、奸杀案情,取材于近人笔记或故老传闻,其中一些故事流布较广,如《断布》、《诬控和尚》、《浦五房一鸡案》、《打笆斗》、《晒银字》、《荆花毒》、《审树》。旧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广智书局本。今人卢叔度辑校的《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4)收有此集。

猜你喜欢的书

沧溟集

沧溟集

明代诗文别集。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著。初刻于隆庆间。凡30卷,其中诗14卷,文16卷。附录志传表诔之文为1卷。集前有隆庆六年(1572)张佳胤序,末有张履道后序。以后多次翻刻,有万历三年(1575)胡来贡刻本,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用光刻本,万历三十四年(1606)陈升刻本等,皆为30卷本。《四库全书》收录本也是30卷本。此外,还有32卷本、31卷本。万历二年(1574)徐中行刻本,凡32卷,明自新斋余泰垣刻本,与徐刻本卷帙相同。万历二十六年对隆庆刻本的重修本,题《沧溟先生集》,凡31卷,附录1卷,附录补遗1卷。其实,这30卷本、32卷本、31卷本内容大致相同,并无多少差异。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四库馆臣曾评其集说:“明代文章,自前后七子而大变。前七子以李梦阳为冠,何景明附翼之。后七子以攀龙为冠,王世贞应和之。后攀龙先逝,而世贞名位日昌,声气日广,著述日富,坛坫遂跻攀龙上。然尊北地,排长沙,续前七子之焰者,攀龙实首倡也。殷士儋作攀龙墓志,称文自西汉以来,诗自天宝以下,若为其毫素污者,辄不忍为。故所作一字一句,摹拟古人,骤然读之,斑驳陆离,如见秦汉间人,高华伟丽,如见开元、天宝间人也。至万历间,公安袁宏道兄弟始以赝古诋之。天启中,临川艾南英排之尤力。今观其集,古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龙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汰其肤廓,撷其英华,固亦豪杰之士。誉者过情,毁者亦太甚矣。”

金鳌退食笔记

金鳌退食笔记

宫苑志。清高士奇(1644—1703)撰。二卷。士奇有《扈从东巡日录》已著录。此书系作者供奉内廷,公余之暇偶访曩时旧闻,征信载记,康熙二十三年(1648)成书。约二万四千字。所著是书2卷,上卷介绍了太液池、瀛台、乐成殿、紫光阁、芭蕉园、玩芳亭、承光殿、琼华岛等处建筑,下卷介绍了大高玄殿、乾明门遗址、玄都胜境、藏舟浦、雪池、五龙亭、凝和殿、迎翠殿、西海神祠、乾佑阁、大西天经厂、左临海亭、右临海亭、聚景亭、宏仁寺、清馥殿、腾禧殿、櫺星门、果园厂、玉熙宫、大藏经厂、万寿宫等等。

瑟谱

瑟谱

六卷。元熊朋来(12546—1323)撰。朋来字与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书大旨以为在礼堂之上侑歌,唯瑟而已,他弦莫侑。自瑟教废而歌诗者莫为之谱,故作《瑟赋》二篇发明其理。复援据古义,参以新意,定为一编。首为《瑟弦律图》,次为《旋宫六十调图》,次为《雅律通俗谱例》,次为《指法》,次为《诗旧谱》(即赵彦肃所传《开元十二诗谱》),次为《诗新谱》(凡十七篇,皆朋来所补),次为《乐章谱》(为学宫释奠乐章),终以《瑟谱后录》(古来论瑟之语)。是书于乐理多有乖谬,然乐律一门,诸家著录琴谱为多,瑟谱廖廖。朋来于旧谱放佚之余为之考订搜罗,使尚存梗概,贡献颇大。史称其通晓乐律、尤善鼓瑟,则于儒者不通宫调而坐谈乐理者为高矣。是书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第四集、《墨海金壶》(嘉庆本、景嘉庆本)、《经苑》(大梁书院本、民国补刊本)、《粤雅堂从书初编》第八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色幻化不一,与芍药、牡丹相类,而变态尤多。故成大自序称东阳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将益访求他品为後谱也。今以此谱与史正志谱相核,其异同已十之五六,则菊之不能以谱尽,大概可睹。但各据耳目所及以记一时之名品,正不必以挂漏为嫌矣。至种植之法,《花史》特出芟蕊一条,使一枝之力尽归一蕊,则开花尤大。成大此谱,乃以一榦所出数千百朵婆娑团植为贵,几於俗所谓千头菊矣。是又古今赏鉴之不同,各随其时之风尚者也。又案谢采伯《密斋笔记》,称《菊谱》范石湖略,胡少瀹详。今考胡融谱尚载史铸《百菊集谱》中,其名目亦互有出入,盖各举所知,更无庸以详略分优劣耳。

易义古象通

易义古象通

明魏濬撰。八卷。《四库全书》本。魏氏撰述此书,颇采汉、魏以来《易》家言象之说以阐解《易》义,在明代万历以后学者中别具见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明象总论》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传象》,三曰《八卦正象》,四曰《六爻位》,五曰《卦爻画》,六曰《卦变》,七曰《互卦》,八曰《反对动爻》。大旨谓文、周之《易》即象著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又于汉、魏、晋、唐诸人所论象义,取其近正者,故名《古象通》。而冠以‘易义’,言即象以通义也。朱彝尊《经义考》改曰《周易古象通》,则与濬名书之意不合矣。明自万历以后经学弥荒。笃实者局于文句,无所发明;高明者骛于玄虚,流为恣肆。濬独能博考旧文,兼存古义,在尔时说《易》之家,譬以‘不食之硕果’,殆庶几焉。”按,南京图书馆今藏此书明刻本,末有清丁丙《跋》语,可备参考。

王国维文存

王国维文存

文集,王国维著。选录王国维教育、哲学、文学、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甲骨、金石、简牍、古史、西北史地和论学诸领域的代表文章。读者藉《王国维文存》,既可观王国维学术精华,又可明了其学术思想与治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