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侠踪
作者:郑证因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回 访异人荒山逢奇险
- 第二回 走风尘双侠护孤雏
- 第三回 踏月遇凶徒只身探匪窟
- 第四回 武功惊盗首豪客竟归心
- 第五回 破奸谋云子扬负伤脱大难
- 第六回 焚庄院皮三虎误闯阴风崖
- 第七回 天理昭彰云子扬巧歼巨盗
- 第八回 灯昏月暗宁安府恶吏逞凶
- 第九回 惩奸除害挥利刃地覆天翻
- 第十回 风尘困顿叶三娘仗剑寻仇
- 第十一回 拒捕脱重围九环湾英雄避祸
- 第十二回 任侠傅血柬沈勇飞骑邀援
- 第十三回 矢志残淫徒群侠怒闯白狼堡
- 第十四回 群丑飞骑侦侠踪荒郊围六骑
- 第十五回 整队鸣炮刽子手接迎拜山客
- 第十六回 枫树林纸弹示警群雄拒饮酒
- 第十七回 群雄献绝技韩大侠初显身手
- 第十八回 徒手呈绝技杨龙云弟兄归心
- 第十九回 月夜现黑影鬼见愁惊接怪信
- 第二十回 冷月照山空铁面佛故炫奇技
- 第二十一回 凄风撼野草老拳师微露圭棱
- 第二十二回 望月感喟群雄践约奔虎陀峰
- 第二十三回 莽僧庇徒逞凶双侠显身手
- 第二十四回 虎陀峰草上飞行铁掌惩凶僧
- 第二十五回 兵困喀兰寨
- 第二十六回 赵元龙铁枪拒敌
- 第二十七回 几遭覆灭绝处逢生
- 第二十八回 大力神单力退群丑
- 第二十九回 兰姑被劫
- 第三十回 猎户共存亡迁寨阴风岭
- 第三十一回 赵元龙白狼堡报警
- 第三十二回 群雄共议救兰儿
- 第三十三回 风尘三杰夜闯宁安
- 第三十四回 入虎穴闯重伏败奸谋破诡计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郑康成注
易学著作。宋王应麟辑东汉郑玄《周易注》佚书。一卷。魏晋以后,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成为当时的显学。二者并驾齐驱,王注在南朝盛行,郑注则独霸北朝。郑注《周易》是一本集两汉《易》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由于隋唐时,人们认为老、庄、《周易》都是南方之学,视南学为正宗,而视北学为末流。尤其是唐初孔颖达奉诏统一天下学风,编撰《周易正义》时只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定王注为天下一尊,于是郑注《周易》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王应麟根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宋代《崇文总目》所保存郑注的《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又搜集各种《易》书所引残章断句,条分缕析,将它整理成书。本书体例是,将所搜集残断之句与经文相应的,就分附经文之下,并保存经文异字;对那些不能确定为诠释哪条经文的,则附在书后,又将郑玄《易赞》、《左传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正义》中论述互卦的部分共八条,也附录在书后。由于本书所搜集的佚文并不是很全面,因而后世又有多人对它加以补正。主要版本有《玉海》附刊本、《秘册汇函》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灰衣人
我深信故老们流传下来的俗谚,有好多都是有着强固的心理根据的。譬如酒人们所颂赞的那“酒逢知己干杯少”一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霍桑和我都是不会饮酒的。有一次他因着多喝了几杯,竟至闹出一件笑话,我曾记过一篇《失败史的一页》;因此,霍桑平日更难得饮酒。可是也有例外。那天晚上,霍桑因着好几天没有见我,说得高兴,他竟会和我一同上万丰酒楼去小酌。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
简称《四分律含注戒本》、《含注戒本》。律学著述。唐贞观八年(634)道宣撰。初撰为一卷,永徽二年(651)重修后作二卷,今本作三卷。系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道宣自序称,《四分戒本》卷首偈文为“广”“略”二教之通序,其后为二教大宗,又各分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广教正宗分”指八篇,共二百五十戒之文;“略教正宗分”指过去七佛所说之戒文。注释书有:道宣自撰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宋道言的《释四分戒本序》一卷。本书及《戒本疏》后由唐鉴真传至日本。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阿弥陀经疏
全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初述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其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复次解释本文,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心为正行,而以一至七日执持名号为助行,由此乃得往生。
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饮水。此岂文殊弥勒之过。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谓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虚空安得独冷。谓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时。虚空何尝烂坏。故知得其语脉者。合则双美。失其宗趣者。离则两伤。观大佛顶经第四卷云。
信心铭
禅宗著述。隋僧璨著。一卷。是一篇四言体韵文,计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内容为歌颂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强调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之妄念,平等自在。作者提倡一即一切、相互融通的华严思想。本篇与傅大士的《心王铭》、牛头宗法融的《心铭》的主旨相近。此文是禅宗的早期文献,对研究中国禅宗史有史料价值。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三○。敦煌遗书中也发现有此文的唐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