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寡妇看瓜
作者:赵树理猜你喜欢的书
风沙星辰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自传,讲述只属于他的沙漠与狐狸 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这本书是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之外最有名的两部作品《风沙星辰 》和《夜间飞行》的合集。 《风沙星辰》是圣埃克苏佩里在为法国航空公司执行飞行任务中的旅行见闻和哲思,《夜间飞行》讲述的是一位飞行员与风暴的搏斗,充满无尽的勇气与哲理。 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乌云里寻找停靠站,在璀璨星空中追寻自己的星球生的喜悦。
小王子
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一生以驾机飞行为职业,1944年在一次执行空中侦察任务时失踪。1943年,他流亡在纽约时写成并出版了一部“文学水准很高,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透彻理解”的童话作品《小王子》。童话书的扉页这样写着:“我请求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即献给他的犹太朋友雷翁·威特尔的。他的这部作品迥异于过去他的所有作品,不再那么庄严、那么紧张,仿佛是一次恬静的憩息。圣—埃克絮佩里在童话中有意识地追求着一种超越人的生命的价值。他以为爱和友情是高于一切的。《小王子》艺术地也是明确地体现着这种追求。小王子从外星球来,他曾先后访问过六颗行星。第一颗行星上住着一个可笑的权欲迷,第二颗行星上住着一个虚荣迷,第三颗行星上住着一个酒鬼,第四颗行星上住着一个贪婪的商人,第五颗行星上住着只容得下一人的灯夫,第六颗行星上住着一个不知海洋、山脉为何物的地理学家。爱和友谊往哪里寻觅?童话尾段出现的狐狸透露了底蕴:“爱和友谊就应在你身边寻觅。珍惜一切美好事物,努力把好的变得更好,这样你就会感到幸福。如果你使别人的心感到亲热,那么你对周围的存在都不会感到空虚。”这部童话仍没离圣—埃克絮佩里的总体风格:形象新奇、丰富多采,语言纯净,格调明快,情操高尚,思绪富于激情和诗意。
颜鲁公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其中诗一卷。唐颜真卿撰。按鲁公行状,其佐吉州时有《庐陵集》,刺杭州时有《临川集》,刺湖州时有《吴兴集》。但这些集子,历经五代战乱,全部亡逸。北宋时,吴兴沈侯采掇遗逸,辑编为十五卷,刘敞为之序。此为最早的辑本。后宋敏求广加采录,重编为十五卷,目次已非沈氏之旧。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间,留元刚以其所得宋敏求残本十二卷,益以拾遗一卷,又撰《年谱》一卷,并附行状、碑传为一卷,仍合十五卷之数。以上诸本皆已不见。今所传通行本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锡山安国据吴郡都穆重编十五卷本重梓的《颜鲁公文集》十五卷。《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四部丛刊》亦据以影印。《四库全书》本又增安氏本未收的诗文作品增入《补遗》卷内。后来的不少版本即源自此本,如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刘思诚翻安氏本,万历二十四年颜胤祚重刻本等。其中颜胤祚本多脱漏舛误,尽失其旧。颜集遗佚颇多,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文忠集拾遗》四卷,专收其佚文。今搜集最备之本,当属清宣宗道光(1821—1850)间黄本骥刊《颜鲁公集》,总题三十卷,内多附有关鲁公的资料,道光二十五年(1845)黄氏三长物斋有刊本,后收入《三长物斋丛书》。此本包括《颜鲁公集》十二卷、《外集》八卷、《书评》十卷、《补遗》一卷。《四部备要》据以排印。
上清天心正法
北宋道士饶洞天传《天心正法》,《通志·艺文略》著录《上清天心正法》三卷。南宋邓有功重订为二卷,又加增补, 即今《道藏》七卷本。卷一、二当即原《天心正法》,大旨以符咒招神役鬼,驱邪治病。卷三至卷五载符箓咒诀数十种,其中以“正法三符”为天心正法之主要符箓,其余多取自上清、正一派道书,所谓《北帝符文》。末二卷载燃灯、除祟等道法及各种符咒。收入《道藏》第318、319册。
存神炼气铭
道教书名。唐道士孙思邈述。4篇同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云笈七签》收入于卷三十二,题为《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该书言形体与神气的依存关系,谓身为神气之宅,身之生死乃是神气之聚散。身安年永须炼气、安神、存身,使气海充盈,心静神定。把修炼的过程分于五时七候。五时为摄养心境的五种过程,旨在使心境由动入静以至纯静。由此而入七候,七候为修炼的七种境界。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抱一守中,名为得道;第二候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神人;第四候炼身成气,名曰真人;第五候炼气成神,名曰神人;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第七候身超物外,名曰究意。谓此乃胎息定观,留形驻形之道。为研究中国养生学的主要典籍。
十三日备尝记
清曹晟撰。一卷,附《事略附记》一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军队进犯上海,曹晟适在城中,以所存十三天日记,于同年九月整理成此编。其事有得自目击,亦有得自传闻。揭露英军焚掠暴行。有光绪间上海申报馆刊本。收入1935年上海通社辑《上海掌故丛书》第一集时,据曹氏书存目,题为《夷患备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