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外史
作者:张恨水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4年4月 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5月出版单行本。收《后序》1篇。小说以“报人”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展示了军阀时代北京纷纭的人生画面。杨杏园旅居北京5年,仍孤身一人。后结识了妓女梨云,两人情投意合。当梨云病势沉重,被鸨母送往小屋时,杏园尽心服侍。在梨云去世后,杏园又将她当未婚妻殓葬。其后,杏园在朋友剑尘家又认识了女士冬青。从此,两人时有诗文酬作,感情日深。杏园意欲与冬青永结良缘,然冬青因身患暗疾,自知薄命,故不得不在手绢上血书“我不负君”,愿以兄妹相称,并决心促成杏园与她的女友史科莲的婚事。杏园倍感冬青的深情厚谊,良苦用心,但仍表示非冬青不娶。在杏园病危之际,冬青突然赶到,执手相对,难受万分。杏园口授七绝4首,字字血泪。他又挣扎着写了两副自挽联后,便投笔死去。冬青也哭得晕倒于地。作者在《后序》中说:“予书既成,凡予同世之人,得读予书而悦之,无论识与不识,皆引予为友,予已慰矣。”
章节列表
升序↑- 是野史(重版代序)
- 前序
- 后序
- 续序
- 第一回 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 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
- 第二回 佳话遍春城高谈婚变 啼声喧粉窟混战情魔
- 第三回 消息雨声中惊雷倚客 风光花落后煮茗劳僧
- 第四回 勤苦捉刀人遥期白首 娇羞知己语暗约黄昏
- 第五回 选色柳城疏狂容半夕 销魂花下遗恨已千秋
- 第六回 萍水约双栖非鸡非鹜 钗光惊一瞥疑雨疑云
- 第七回 寂静禅关奇逢讶姹女 萧条客馆重币感花卿
- 第八回 佛国谢知音寄诗当药 瓜棚迟晚唱咏月书怀
- 第九回 事出有因双妹通谜语 客来不速一笑蹴帘波
- 第十回 我见犹怜孤灯照断雁 谁能遣此深夜送飘茵
- 第十一回 窥影到朱门高堂小宴 听歌怜翠袖隔座分香
- 第十二回 出谷佩蛾眉藏珠自赎 分金快月老沽酒同倾
- 第十三回 设筵开场歌台真灿烂 典衣终曲舞袖太郎当
- 第十四回 绮语道温存闻香止步 晚妆悲薄价泣粉成痕
- 第十五回 沦落相逢沾泥同惜絮 缠绵示意解渴暗分柑
- 第十六回 欲壑空填花丛迷老吏 坠欢难拾宦境困英雌
- 第十七回 目送飞鸿名花原有主 人成逐客覆水不堪收
- 第十八回 私语腻闲人情何绵密 良宵留荡子乡本温柔
- 第十九回 垂泪还珠归程添怅惘 忍心碎柬好梦渐阑珊
- 第二十回 纸醉金迷华堂舞魅影 水流花谢情海咏归槎
- 第二十一回 斗室迎仙频来四海客 瓣香却病聊赠一枝梅
- 第二十二回 满面啼痕拥疽倚绣榻 载途风雪收骨葬荒邱
- 第二十三回 拈韵迎春诗情消小恙 放怀守岁旅感寄微醺
- 第二十四回 新句碧纱笼可怜往事 锦弦红袖拂如此良宵
- 第二十五回 破屋疏龛空名传胜迹 荒城古刹幸遇晤芳姿
- 第二十六回 奇句写情怀攫羊似虎 锦屏漏消息打鸭惊鸳
- 第二十七回 梦感前尘填词伤旧雨 书还故主铸错得新诗
- 第二十八回 惜王笑量珠舞衫扑朔 献花同染指捷径迷离
- 第二十九回 临水对残花低徊无限 倚松邻瘦竹寄托遥深
- 第三十回 不辨雌雄混战娘子队 都无伦次同结女儿盟
- 第三十一回 稚子无家依人侪郑婢 名殊雅集顾曲学周郎
- 第三十二回 顾影自怜漫吟金缕曲 拈花微笑醉看玉钩斜
- 第三十三回 猜得之子踪名藏字里 勘破美人计金尽床头
- 第三十四回 斗酒只鸡凄凉祭绿野 闲花野草惆怅语青衫
- 第三十五回 流盼属新知似曾相识 听歌怀故国无可奈何
- 第三十六回 金屋深藏银灯摇艳影 魔城自陷锦字惜华年
- 第三十七回 玉臂亲援艳诗疑槁木 珠帘不卷绮席落衣香
- 第三十八回 消恨上红毡人胡不醉 断恩盟白水郎太无情
- 第三十九回 深巷逐芳踪投书寄爱 华筵趁余兴击鼓催花
- 第四十回 等到酸心频吟梅子令 何堪寓目先苦女郎身
- 第四十一回 指点画中人神传阿堵 纷腾诗外事典出何家
- 第四十二回 彻夜搜枯肠文章有价 因时辟利薮名士无虚
- 第四十三回 促膝快谈灰心悲独活 临风品茗冷眼羡双修
- 第四十四回 对影三人夕阳无限好 依山一笛高处不胜寒
- 第四十五回 远道供山珍百朋相锡 下厨劳素手一饭堪留
- 第四十六回 卜宅近芳邻喜环碧树 迎秋有乐事约种黄花
- 第四十七回 学尚涂鸦短订空摘句 功成喝彩旦夕自寻香
- 第四十八回 鬻画分金割爱助膏火 读书补拙勉力答琼瑶
- 第一十九回 淑女多情泪珠换眷属 书生吐气文字结姻缘
- 第五十回 酒食情人掷金留笑去 脂粉地狱微服看花来
- 第五十一回 同谢解囊人还劳白发 笑看同命鸟惋惜青春
- 第五十二回 一柬结金兰缘订来世 四言留血泪誓守今生
- 第五十三回 永夜离怀心悲将满月 斜阳古道肠断独归人
- 第五十一回 纳礼典轻裘为花请命 论交关盛馔按日传餐
- 第五十五回 限刻夺诗魁风流前辈 连宵制菊选笔墨闲人
- 第五十六回 大典繁陈攫金胜竹叶 新章急就挥汗颂梅花
- 第五十七回 四壁鼓吹同欣加冕日 一堂椅案不是读书天
- 第五十八回 大好少年身转同脂粉 可怜旧舞地来阅沧桑
- 第五十九回 里巷荒芜蓬门惊枉驾 风尘落拓粉墨愧登场
- 第六十回 事不由人冲寒谋去路 饥来驱我坠涵误前程
- 第六十一回 拥絮听娇音惺忪温梦 煨炉消永夜婉转谈情
- 第六十二回 枕上托孤心难为妹妹 楼头拚命意终惜卿卿
- 第六十三回 气味别薰莸订交落落 形骸自水乳相惜惺惺
- 第六十四回 已尽黄金曲终人忽渺 莫夸白壁夜静客何来
- 第六十五回 空起押衙心终乖鹣鲽 不须京兆笔且访屠沽
- 第六十六回 成竹在胸有生皆皈佛 禅关拥雪僻地更逢僧
- 第六十七回 对席快清谈流连竟日 凭栏惊妙舞摇曳多姿
- 第六十八回 心隔蛮弦还留芳影在 目空螳臂起舞剑光寒
- 第六十九回 宽大见军威官如拾芥 风流关国运女漫倾城
- 第七十回 声色相传儿原跨灶物 锱铢计较翁是惜财人
- 第七十一回 妙手说贤郎囊成席卷 壮颜仗勇士狐假虎威
- 第七十二回 漂泊为聪明花嫌解语 繁华成幻梦诗托无题
- 第七十三回 慷慨结交游群花绕座 荒唐作夫妇一月倾家
- 第七十四回 描写情思填词嘲艳迹 牺牲色相劝学走风尘
- 第七十五回 辛苦补情天移星替月 殷勤余恨史拊掌焚琴
- 第七十六回 入户拾遗金终惭浙脸 开囊飞质券故泄春光
- 第七十七回 颊有遗芳半宵增酒渴 言无余隐三字失佳期
- 第七十八回 一局诗谜衙容骚客集 三椽老屋酒藉古人传
- 第七十九回 妙语如环人情同弱柳 此心匪石境地逊浮鸥
- 第八十回 满座酒兴豪锦标夺美 一场鸳梦断蜡泪迎人
- 第八十一回 药石难医积劳心上病 渊泉有自夙慧佛边缘
- 第八十二回 一榻禅心天花休近我 三更噩梦风雨正欺人
- 第八十三回 柳暗花明数言铸大错 天空地阔一别走飘蓬
- 第八十四回 爽气溢西山恰成美眷 罡风变夜色难返沉疴
- 第八十五回 落木警秋心吟诗绝命 抚棺伤薤露恸哭轻生
- 第八十六回 旧巷吊英灵不堪回首 寒林埋客恨何处招魂
- 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
猜你喜欢的书
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编古文总集。姚鼐字姬传,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兼方苞、刘大櫆之长,为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讲究“义法”,标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精蕴。此书的编辑正反映了桐城派散文的标准和观点。全书分75卷,选录上自战国下迄清代的古文辞赋约700余篇,依文体分为13类,即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哀祭,文体分类更趋合理。书前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书中有评点,阐发桐城派文学观点。选录重点为《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方苞、刘大櫆的古文,间选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等人的文章。魏晋六朝作品,在辞赋类中仅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仅选晋代袁宏的赞1篇。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嘉间皆以抄本流传,嘉庆末康绍庸始刻于广东,道光五年吴启昌复刊于金陵,光绪间李承渊重刻本为姚氏晚年定本。1988年岳麓书社出版标点本,以《四部备要》刻本为底本,并据通行各篇所出原书订正。此外,清末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收乾隆至咸丰诸家古文,以补姚编之阙,可称“续书”。黎庶昌也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扩编姚氏之书,堪称“广古文辞类纂”。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一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洞神部表奏类。辑于明。实际应是两种,即《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和《大明御制天尊词曲》。前者包括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和洪恩灵济真君乐章,后者只有玄天上帝词曲。一部分乐章有工尺谱,词曲无工尺谱。
大旗
短篇小说。杨朔作。北京作家出版社于1960年2月出版。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伊洛渊源录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左氏释
二卷。冯时可(生卒不详)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文学家、经学家。冯时可之父冯恩为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弟子。冯时可为隆庆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所至着治绩。其生平着述颇多,除此书外,还有《左氏讨》、《左氏论》、《上池杂识》《两航杂录》、《超然楼集》、《天池集》、《石湖集》、《皆可集》、《绣霞集》、《西征集》、《北征集》。此书是《左传》训诂之作,其间虽有臆断,但精核可采者颇多。如僖公四年“筮短龟长”,冯时可释曰:“筮矩龟长出于卜人,术家自神其说也。而杜以为物生后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龟象筮数,故象长数短。然象数非有先后,则筮龟曷有短长耶?”较杜说为是。又如昭公二十年“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杜注孔疏皆谓冶石为铁,用橐扇火谓之鼓,计会一鼓便足。冯氏则引王肃《家语》注云:三十斤为钩,四钧为石,四石为鼓,盖用四百八十斤铁以铸刑书,适给于用,亦较杜注孔疏为胜。其间亦有议论,随事而发,如庄公三十二年“圉人荦投盖稷门”,冯氏论之云:“此力臣也,善御之则为卫,不善御之则为仇,鲁庄不委政庄父而慎于择嗣,即百荦何为哉!”此书原与《左氏讨》、《左氏论》合编于《天池集》,《四库》编辑者单独录出。现存《元敏天池集》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