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

作者:张恨水
金粉世家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北平《世界日报》。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出版单行本。书前有《自序》。作品以北伐战争前夜为背景,描写了内阁总理金铨一家悲欢离合的盛衰史。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其父早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日,国务总理兼某银行董事长金铨的四公子金燕西,偶遇清秋,即被她清新、素雅的气质和超群的姿色所吸引,于是软硬兼施,使清秋终于和他结婚。由于金过去的情人白秀珠的嫉妒,引起金的二嫂王玉芬的不满,在妯娌之间谗毁清秋,并在经济上左右金,挑拨他们的夫妻关系。而金也因占有欲已得到满足,便将清秋当成一个负担,甚至大加挞伐。清秋悔恨交加,一气病倒。金对她的病却毫不关心,为解决自己的出国问题,想借助白氏哥哥在军界的势力,复又醉心于追求王玉芬的表妹白秀珠了。冷清秋忍受不了受歧视与侮辱的生活,终于逃离金家,隐姓埋名,自谋生路。而金家在金铨死后,便陷入一片混乱。后更遭一场大火,家产烧毁大半,从此金府衰落、崩溃。而依仗白兄势力出国的金燕西仍旧习不改,学业未成,使白秀珠离开了他,最后成为一个流落异国、无人过问的浪子。全书通过金燕西和冷清秋恋爱、结婚、反目、离散的线索,真实地写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但人物描写有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所描写的官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宗子相集

宗子相集

十五卷。明宗臣撰。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吏部文选司、福建参政。官至提学副使。著有《宗子相集》。宗臣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后七子”之一。其诗跌宕俊逸,颇能取法青莲,而意境未深,间伤浅俗。其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日官场丑态有所揭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集初刻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由门人林聘中、黄中等人校刊。凡八卷。其中,诗四卷,文四卷。前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樊献科序。是为闽本。是集乃万历年间,由林聘中、黄中等人重新编辑、校刻,凡十五卷,篇目有所增益。此本前有欧大任撰《宗子相传》,王世贞撰《子相墓志》和《宗子相祠碑》及王世懋、张养性等人祭文。《宗子相集》尚有十二卷本,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书林郑氏云竹斋、万历四十年(1612年)范济宇均按十二卷本翻刻。此外,《宗子相集》还有明天华阁刊刻的二十五卷本存世。

习学记言

习学记言

学术评论集。南宋叶适著。内容系对历代学术的评论汇辑。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是评论历代学术的专著,其中卷十三论述《论语》,集中阐发孔子思想,经部其他各卷也常常论及孔子。该书对以往学术的评判,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对传统之见多有突破。是一部评论历代学术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对儒家的评论从孔子至宋代理学都有论及,除对孔子思想进行肯定性的评说外,对孟子以至宋代理学都有所批评。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其书“自孔子以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咸有遗论,无得免者。”

地理啖蔗录

地理啖蔗录

《地理啖蔗录》是由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风水学大师袁守定编撰。书中广录博辑,旁征博引,用各种例证,从阴阳五行与龙脉的关系、龙脉各穴的形状及其扦葬后的吉凶等方面论述了堪舆风水原理,是堪舆“形派”中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集大成之作。“啖蔗”就是“吃甘蔗”,作者认为,研习地理堪舆之术,就如同吃甘蔗一样,虽然开始吃的时候可能有些艰难,但是越嚼越甜,越学越有味。《地理啖蔗录》图文并茂,简明实用,是学习风水堪舆的入门必读教材。

白话南齐书

白话南齐书

《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萧子显撰。五十九卷。原本六十卷,今本佚《序录》一卷。分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记事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99),迄和帝中兴二年(502)。此为《南齐书》白话文。

此木轩四书说

此木轩四书说

清焦袁熹撰。共九卷。其中《大学》《中庸》一卷,《论语》六卷,《孟子》二卷。系作者读四书的随录笔记。《凡例》言: 该书的十分之六是焦袁熹手定,十分之四,由其子以敬、以恕等掇拾残稿补缀而成。作者先有《此木轩经说》之作,因此该书内容与《经说》偶有重复。自明以来,讲四书者多为时文而设,该书则独能深求于学问,疏理较简明,引据亦较准确。大旨以程朱是奉。推崇孔子,在《孟子以予观于夫子》一节中认为:“尧舜可一时而二,孔子不可一时而二也,所谓贤于尧舜远者,即此可以观之矣。”孔子不特春秋之世不容有二而已,从是已后,更数千岁,六经、四子书苟未澌灭,亦不得生如孔子其人,盍犹一刹不容有二佛也。”书中尚有强解古义之处。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刊本、乾隆九年(1744年)刊本、书三味斋丛书本等。

所行藏经

所行藏经

巴利名Cariya^-pit!aka 。又译作若用藏。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叙述现在劫的释尊之所行(cariya^),即释尊之本生故事。分为七波罗蜜,收集三十五个本生故事。(一)施波罗蜜,计有大善见王(Maha^sudassana)、大典尊(Maha^govinda)、尼弥王(Nimi)等十本生。(二)戒波罗蜜,计有瞻箄耶龙(Campeyyana^ga)、摩登伽(Ma^tan%nga)、法天子(Dhamma-devaputta)等十本生。(三)出离波罗蜜,计有优怛阇耶王子(Yudhan~jaya)、受马那沙王子(Somanassa)等五本生。(四)决定波罗蜜,仅有铁密雅(Temiya)本生。(五)真实波罗蜜,计有鱼王(Maccha-ra^ja)、普明王(Sutasoma)等六本生。(六)慈悲波罗蜜,计有舒凡那沙马(Suvan!n!a-sa^ma)、耶卡拉惹王(Ekara^ja)等二本生。(七)舍波罗蜜,仅有摩诃洛马汗撒(Maha^loma-ham!sa)本生。又本书之注释收于达磨波罗所著之真谛灯(Paramattha-di^pani^)中。本书所列七波罗蜜,与巴利所传之十波罗蜜相较,则未列出相当于智慧、精进、忍辱等三波罗蜜之本生。所收三十五本生中,除大典尊、法天子二种外,余者在巴利文本生经(Ja^taka)约五百五十种本生中皆有相同之故事;与圣勇(梵A^ryas/u^ra )之梵文本生鬘所收三十四种本生相较,内容一致者有十二种。此外,本书各本生之叙述较之本生经之叙述,略嫌简略,或谓系自本生经摘录者。然本书之用语朴实,类似巴利文法句经之用语,而现存之本生经则显示曾受本书影响之痕迹。故两书中何者为根源,诸学者尚无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