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者: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

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写于1923年,初载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小说以贫民窟里的知识分子与烟厂女工的生活为对照,写出了他们共同的不幸命运。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正直的青年,对劳苦大众怀有同情。他有才学,通晓多国文字,也能创作。但在旧中国的畸形都市中,他却穷极潦倒,蜷缩在贫民窟中,依靠翻译卖文为生。由于生活的煎熬,他染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失去了世间的一切温暖,甚至失却了白天,只有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才能孤独苦闷地在街头徘徊。与他同楼而居的陈二妹是一位有着美好心灵的青年女工。苦难的生活在她的心中深深地播下了爱与恨的种子。她爱那些与她同命运的人们,恨那些骑在人们头上的压迫者。两个邻居互相信任以后,开始表现了异常的关怀和同情。当她对他的夜游及“来历不明”的挂号信(实为译文稿费)的来源生出误解后,便善意而诚恳地规劝他莫走“邪路”。一旦误会冰释,她便坦率地承认错误。作者通过细致而传神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青年女工善良美好的心灵,突出了她在苦难中的坚韧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的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因此,作者自己也认为,它是“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作品(《达夫自选集·序》)。在艺术上,布局严谨,格式规范,结构也较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南轩集

南轩集

诗文别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张栻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四十八卷,恐皆非朱熹论定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及此集编纂过程言:“栻没之后,其弟枸裒其故稿四巨编,属朱子论定。朱子又访得四方学者所传数十篇,益以平日往还书疏,编次缮写,未及蒇事,而已有刻其别本流传者。朱子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论,而未年谈经论事、发明道要之语,反多佚遗,乃取前所蒐辑,参互相校,断以栻晚岁之学,定为四十四卷,并详述所以改编之故,弁于书首,即今所传淳熙甲辰本也。”据此可知宋代著录张集卷数不同之故。朱熹编定本注重中晚年论定之作,早年作品多有删削、遗佚。张栻早年写于永州之诗,如《题城南》、《马上口占》、《方广寺睡觉》等,诗皆佳而集中未收。此集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年)原刊本尚存于世,另有宋度宗时所刻残本、元刊本、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刻本、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谬辅之刻本以及清圣祖康熙(1662—1722)年间剑光阁刊本、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陈锺祥刻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緜邑洗墨池本与清文宗咸丰四年甲寅(1854年)緜邑邑人重校本。

周易观彖

周易观彖

清李光地撰。十二卷。《李文贞公全集》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本,大旨在阐述《易》理,兼参《易》象。《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在前也。其《语录》及《榕村全集》所载,颇申明先天诸图;而是编则惟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然亦不竟其说。余皆发明《易》理,兼证以《易》象,而数则略焉。盖亦谓邵子之学为《易》外别传也。他的语录和《榕村全集》所载,偏重于申明先天诸图。而此书则只是说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亦未竟其说。其余均是发明易理,兼证易象,于数学则略而不谈。

赛红丝

赛红丝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全名《新镌批评绣像赛红丝小说》。16回。无名氏撰。卷首有题“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的序。今大连图书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81年12月出版了吴庆先的校点本。作品讲的是宋、裴两家的结亲故事。山东东昌府武城县秀才宋石(字古玉)生一子宋采,一女宋萝。因与妻弟皮象交恶,被诬入狱,幸遇新任蔺知府清明,辨明冤狱,但宋古玉家产却已荡尽,只得举家投奔姐夫贺秉正。贺秉正收养了亡友的一对儿女裴松、裴芝,请宋古玉为教书先生。不久,贺夫人为媒,把宋萝许配给裴松,裴芝许配给宋采。订婚之日,4人各题《咏红丝》诗,交换为聘礼信物。此后,贺秉正迁居,宋古玉也进京应试。歹人见有机可乘,造谣说裴家毁约,造成两家隔阂。后贺秉正进京,见到已中进士的宋古玉,始知宋裴两家婚约未践,便查明真相,惩罚恶人,使两对青年终成佳偶。《赛红丝》的基本情节和《两交婚》一样,都写两姓交婚。但它实际上已经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窠臼,作者的用力处不在男女爱情的刻划,而多在世间人情冷暖的描写上。

十朝诗乘

十朝诗乘

诗话著作。近人郭则沄撰。郭则沄,字啸麓,号蛰园,别号龙顾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龙顾山人集》。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专事著述,历二十馀载,成《十朝诗乘》二十四卷。“十朝”者,指顺治至宣统十帝。此书本以诗证史之旨,因感于有清一代信史之未备,而欲以诗补之。盖清代士大夫慑于文网荼密,于时政得失,不敢有所掇述,而往往发之于诗。郭则沄曾遍睹翰林秘籍,熟悉有清历朝掌故;又尝参与选诗之役,涉目有清诗人之作泰半,故颇能胜任是书之辑撰。全编体例,大抵以事为干,而以诗证之。其事之系于治乱兴亡之大者,则反复褒讥讽谕,如康熙亲征、乾隆南巡、三藩之叛、林则徐督粤等大事,皆广泛征诗,多方发掘。时誉谓是编乃“集众诗而以为史”者,与杨钟羲《雪桥诗话》同为汇辑清代掌故之最丰者。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月栩楼刊本。

问学谏往录

问学谏往录

本书是现代政治学家萧公权的回忆录。在书中,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教学生涯做了详尽的回顾和总结,涵盖家庭婚姻、治学门径、政治理念、民族情感和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学者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全书内容,无论是抒发人生感悟,还是阐述民主宪政,都言之凿凿,情致绵绵,充分体现了一代学人的思想情怀。

妙法莲华经白话文

妙法莲华经白话文

简称《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中国、日本等大乘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它有3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隋代阇那崛多等改编的《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泛。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时期,站在大乘立场上,力图调和大小乘矛盾,用大乘融合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所说法包括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但均是对机说法,方便权巧,只有佛乘最究竟,从而主张“三乘归一”。经中分别用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以七宝大车喻佛乘。经中宣扬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深得人心。经中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单行称《观音经》)宣讲观音菩萨有无数化身,寻声救苦,只要诵其名号即可得救,开始了观世音菩萨信仰及千手千眼观世音等佛教艺术的产生。主张诵奉抄写该经有无量功德,推动本经广泛流行。中国古代僧人视本经是“经中之王”,天台宗将它作为主要经典。后世,诸如现在日本日莲宗等专诵本经或只诵本经“南无妙法莲华经”作为真言咒语。佛教造像艺术中,多有依据本经故事内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