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东巡记

东巡记

台州临海县章安祥符寺,法堂有高庙御坐。寺僧师颜年八十余矣,能言东巡事,云:时年方十四,事悟讲主。建炎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曰,民间欢言天子航海东来,泊金鳌山下。

黄楼赋并叙

黄楼赋并叙

辞赋名篇。北宋苏辙作。《宋文鉴》、《栾城集》见载。文章以序言交代作意:描写其兄苏轼守徐州时遭遇特大水灾的情景,以及苏轼身先士卒、帅全城官民共御洪水的功绩和水退后主宾登黄楼之所见风光。正文内容分为四层:首先写水退后苏轼与宾客共登黄楼,以客人话语,回顾历史,称道天意,侧面写出水患之大,治水业绩之盛。其次写主人笑答,以东坡之口揭示出题旨:“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然后知之”。然后着力铺写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色,突出徐州一带地理形胜和大好风光。结尾历数英雄豪杰逐鹿中原的龙争虎斗,和歌舞宴乐的情景,而终归尘土,抒发了沧海桑田的深沉历史感慨。这篇赋,借登黄楼远望,发怀古之幽思,立意高迈。唯篇制结构追效班固《两都赋》,描写亦不及秦观同名之作练达。

饮冰室评词

饮冰室评词

梁启超撰。由“乙卷”、“丙卷”、“丁卷”、“附录”四部分构成。历评两宋及清代词人近三十家。梁氏评词首重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尤推崇辛弃疾、蒋万里等抒发爱国情感的激楚悲壮之作。其对历代名家词抒情艺术的评点和论析,时见精彩,表现出评论者对词学的精深造诣。是书未单独刊行。唐圭璋由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刘逸生校点本)辑出,收入新版《词话丛编》第五册。其后,陈少松增编为《梁启超词评辑要》(见南京师大《文教资料简报》1988年第一期)。所据资料除《艺蘅馆词选》外,还自梁氏《饮冰室诗话》、《王荆公》、《清代学术概论》、《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辛稼轩先生年谱》等论著及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中择要辑录,故最为丰富。

金刚经鎞

金刚经鎞

金刚经[鎞-囟+(奂-大)],二卷,明广伸述,洪瞻祖序。

论事

论事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本论采用了问答体形式,并未有标明是哪一家的观点,阅读时须借助觉音的注疏。研究者认为本论约成于佛灭四百年,亦即出自南方六论之后。南传佛经《弥兰陀王所问经》中曾有不少教义分析,谈到五百正见、五百异见等问题,表明该经与本论有很大的关系。近代译本不少。1915年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等将其译成英文本《争论之要点》(Point of Controversyof Subjects of Discourse),由巴利圣典会出版。日译本载《南传大藏经》卷五七、五八。另有日本学者佐藤密雄和佐藤良智共译的单行本(包括觉音注),由大东出版社于昭和八年出版。俄国学者米纳耶夫(Minayeff)也刊行过部分原文。

阿育王经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