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 姓名:施耐庵
- 别名:名子安,后改彦端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元末明初扬州兴化人
- 出生日期:约1296
- 逝世日期:约1370
- 民族族群: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名子安,后改彦端,字耐庵,以字行。元末明初扬州兴化人。
少颖异,性至孝,雅爱读书,手不释卷。经史子集无所不窥,歌诗词曲无所不能,而于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皆有心得。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延祐元年(1314),中秀才。至治三年(1323),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与刘基同榜登进士第,为官钱塘(杭州)二载,常出入瓦舍茶馆,尽悉宋元话本并水浒之戏。耐庵为官清正,每为穷人辨冤雪枉,当途者深忌之,遂辞官归里,读书自娱,酝酿《水浒》创作。至正十三年(1353),盐民张士诚于兴化白驹起义,耐庵应邀入幕,参与谋议。士诚攻占平江(苏州),自号吴王,遂日渐骄纵,亲佞远贤。耐庵数切谏,不纳,含愤作《秋江送别》套曲一首,与同僚鲁渊、刘亮等先后离去。从此浪迹江湖,行医济人。一度隐于江阴竹塘,为徐麒家塾师,且与门人罗贯中就《水浒》写作相切磋。及张士诚败亡,为避祸计,耐庵还归故里,潜心著述。晚年避朝廷征召,乃客居淮安,《水浒》于此竣稿,旋染病卒。
耐庵殁后数十年,长孙文昱起其柩,归葬于兴化施家桥。其后历数百年,墓园荒芜莫辨。抗战期间,县长孙蔚民访得之,民主政府乃予修葺,继任县长蔡公杰为作《碑志》。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作《重修施耐庵墓记》,《记》云:“施耐庵墓始建于明初,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于一九四三年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墓列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爰书以志。”
耐庵所作之《水浒传》,据北宋宋江起义演绎成书。封建官吏“官逼民反”,梁山好汉杏旗高举,“替天行道”,以除暴安民扬声水泊,后因接受招安,终致溃灭。全书取一百八人而传之,分之,而人各为一人,人人独具面目;合之,而事则为一事,事事皆为传奇。无论写景与状物,抑或叙事与对白,莫不惟妙惟肖、倍极传神。就其思想与艺术言,“宜其书之足以传世而行远也”。自是之后,以《水浒》垂范在先,《三国演义》并《金瓶梅》、《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鸿篇巨制皆应世出,而明清小说终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清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论之曰:“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也。施耐庵者,世界小说家之鼻祖也。”台湾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先生则以之与《红楼梦》相较,就传世时间、续书情况、社会影响、人物塑造诸端论其高下,谓“《水浒传》比《红楼梦》影响更为深远,应非妄言”。谨录斯语,期能有助于“《水浒》学”研究之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的书
古希腊罗马哲学
商务印书馆1961年5月出版,古希腊罗马哲学,指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哲学。古希腊哲学是随着希腊奴隶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被罗马征服,在希腊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古罗马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城邦奴隶制形成时期的希腊哲学。主要哲学派别有: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他们都肯定处于永不停息流动变化中的宇宙万物同出于统一的物质本原。奠定了古代素朴的自发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基础。(2)公元前5-4世纪城邦奴隶制繁荣时期的哲学。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念论唯心主义两派哲学的对立。在柏拉图之后,出现了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它对后来的西欧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公元前3世纪—后5世纪城邦奴隶制没落时期的希腊哲学和罗马哲学。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哲学思想也呈现繁杂局面。出现了琉善的无神论和伊壁鸠鲁与卢克莱修的哲学。和期多葛主义(分早期、中期、晚期的尚有某些唯物主义思想)西塞罗的折中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等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在罗马后期,还出现了为基督教服务的“教父哲学”。
杀子报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扉页书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一名《清廉访案》、《杀子报全传》。六卷二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20年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敬文堂刊本。书叙通州如皋寡妇徐氏与天齐庙和尚纳云私通,为九岁的儿子官保察觉,斥责纳云并将其赶出家门。徐氏嫌官保碍事,欲加杀害。女儿金定知母阴谋,告其弟。官保害怕,告知塾师钱正林。钱不信,亲送官保回家。徐氏当面虚与委蛇,晚上便将官保杀害,且碎其尸,逼金定将碎尸藏入油坛。翌日,钱正林不见官保上学,晚上又梦见官保哭求伸冤,并经金定证实其事,告于官;但因缺乏证据,反被知县诬以讹财不遂,押在监中。官保前去托梦,告以死尸所在,钱又嘱其妻复告。知县遂乔装私访,从王家长工老王等口中得知真情, 终将王徐氏、那云逮捕转解,判处死刑,并释钱出狱。
平台纪事本末
不分卷,未著撰作人姓名。该书的断限为: 自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台湾林爽文发动反清起义起,至乾隆五十三年五月镇压起义的清军撤离台湾止。书的作者在追述了林爽文的身世和以天地会组织群众的情况后,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林爽文起义从酝酿、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林爽文起义爆发后,起义军一路上势不可挡,接连攻陷了彰化、诸罗二县,直逼台湾府城。虽然该城未被攻下,但闽浙总督常青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一筹莫展,只得浚沟濠、修城栅,进行消极防御;而台湾总兵柴大纪“每战小衄,皆以捷闻,有识者为之寒心”。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只得撤了常青、柴大纪的职,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征调各路清军十余万人、战船数千只,经过几个月的激战,才俘获了林爽文,镇压了这次起义。该书最后还记载了乾隆为“嘉平台湾之功”所采取的几个措施:命在台湾嘉义县为福康安等人建立生祠,又在紫光阁为镇压起义出力的清军将领绘画图像,乾隆亲制“赞词”。该书成书时只有钞本。后来,《台湾文献丛刊》 (第十六种) 有标点本问世。
四书章句集注 [标点本]
简称《四书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四书》之名始由此定。朱熹称其“集注”乃多年研究成果,“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而且“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中庸序》)。选取前人注解并附己意,多从义理上发挥。在《论语集注》中以《学而》篇用力最深,认为“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学而》案语)。对解释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谓:“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孝悌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以“爱之理,心之德”的概括解释孔子的“仁”。颇具道学家义理之学的特色。明清时期御定为读注本。版本甚多,卷数略异,以《四部备要》本为佳(有195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另有明嘉靖年间广东崇正堂刊本、南康府六老堂刊本等。
四不可得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略称四不得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四位梵志兄弟为避免无常之逼迫,遂于预知命终之期后,一人踊身空中,一人隐入市中闹处,一人遁入大海,一人走避山中,然皆无法免除无常之来袭,终究不免命终。佛于祇树给孤独园,以天眼目睹此一事缘,乃对诸比丘宣说此欲求经常年少、长年健康无病、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等四不可得之理。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148~170)所译之同名经,然今已轶失。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大树紧那罗王经、大树紧那罗经、说不可思议品、紧那罗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叙述王舍城耆阇崛山大众集会席上,天冠菩萨就诸佛菩萨之种种法门,提出二十八问请问佛陀,佛陀以四法答之。其时大树紧那罗王自香山中率诸眷属来诣佛所,自调琴瑟,出微妙音声,说法席上之大众,除不退转之菩萨外,余如大迦叶等皆悉起舞,无法自制。此段叙述,旨在说明虽了见四圣谛、证得八解脱之圣者,亦须起无上正真道心,方能达于泰然不动之不退转境地。其下又记载紧那罗王提出‘宝住三昧’之问题,佛遂以‘八十种法’答之。其后,佛应王之请,与诸佛菩萨共往香山,接受七夜之供养,其间并为大众解说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十二法,及助长菩提、女身转男身等法。其终,佛并为紧那罗王记别,谓其未来当为功德王光明如来。本经于佛教史上之地位甚为重要,系以般若空之思想,说明大乘菩萨之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