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校副官

作者:丘东平
中校副官

《中校副官》中的主人公中校副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战士,他有修养,真诚地尊重领导,他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激情也代表着当时广大官兵的心声。相反,军长的形象却是一个虚伪、强权、滥杀无辜的形象,虽然平时能给部下一个好形象,但关键时刻却暴露无遗,用所谓的“战略需求”来掩盖自己胆小怕死的想法,毫无民族责任感。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一颗心的沦亡

一颗心的沦亡

《一颗心的沦亡》茨威格的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尤其善于在激情的煎熬中洞察女性内心活动。本书收录二十余篇短篇名作,如《一个女人沦役的故事》《看不见的藏品》《一颗心的沦亡》等。

地之子

地之子

短篇小说集,台静农作,收入《地之子》 中的小说有14篇,正如鲁迅所说:“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作者从民间取材,以朴实而略带粗犷的笔触,描画出人间的酸辛和凄楚。《蚯蚓们》展现的是典卖亲人的尘世惨剧,《负伤者》 中反映的是富豪霸妻,自己也被陷入狱的人间不平,《烛焰》描画的是旧社会习见的所谓“冲喜”,揭露了那种封建婚姻的残酷面貌,《天二哥》里把那种以欺凌弱者为荣的天二哥的愚昧自负刻画得生动逼真,《新坟》里的四太太,女儿被大兵奸死,儿子被大兵打死,家产被吞没,她被折磨得发疯,而这一切,却成为茶客们取乐的谈资,茶客们冷酷和麻木的面貌,跃然纸上。《拜堂》描写了穷人汪二和自己寡嫂成婚,细腻地刻画了他们那种追求、羞愧、委屈的复杂心理,写出了下层人民暗淡的生活和顽强的生存意志。作为未名社的一员,台静农明显地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他执著地反映着现实人生,用他的心血描画着耳闻目睹的种种人间不幸,因而这些作品尽管主要还只是素描式的勾勒,它毕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

唐人绝句精华

唐人绝句精华

本书对浩瀚如海的唐人绝句细加抉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录编成《唐人绝句精华》一书。凡能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 神,同时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已选入;对所选诗篇作了必要的诠释,于阐明诗意、 分析艺术、评论诗风、辨证歧说诸方面颇见功力,有不少独到见解。《唐人绝句精华》对读者理解和欣赏绝句,能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书末辑录了宋代以来历代诗家有关绝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忽悠很好的帮助。

樵云独唱

樵云独唱

元诗别集。6卷。叶颙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本及《续金华丛书》本卷首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叶颙自序两篇,1篇作于重九前四日,另1篇作于十一月既望。两序阐发了所谓“独唱”的含意:“吟唐律五言七言若干首,杂诗若干首,虽不足以关世教之盛衰,亦足以叙幽情、写闲适之兴怀,名其帙曰《樵云独唱》,盖予知樵夫刍叟相与之娱而不知世俗之好,樵夫刍叟知从予之游,又不知予赋诗之趣。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听,得不谓之独唱呼?”卷1—2为古诗,卷3为五言绝句,卷4为五言律诗,卷5为六言、七言绝句,卷6为七言律诗。卷末有至正二十年(1360)叶颙自撰后序。叶颙的诗歌以七言古诗及七言绝句最有特色,七言古诗如《第一人间快活丸歌》、《樵云老人独唱歌》等,都是繁复流畅的长诗;七言绝句如《霜天晓角》、《冬景十绝》亦以韵味悠长见称。《樵云独唱》的主要版本,除上述《四库全书》本与《续金华丛书》本之外,还有明刊本,卷首有袁凯序。这3种版本均为6卷,但诗歌编排互有差异。

愚鼓词

愚鼓词

《愚鼓词》系王船山先生词集之一内分《前愚鼓乐》和《后愚鼓乐》两部分。《前愚鼓乐》为鹤鸽天词十首,《后愚鼓乐》为渔家傲词十六首,最后并附有和青原药地大师《十二时歌》一首。它是用道家乐歌形式阐述内丹丹法,借以抒怀之作金陵刻本卷首题“夕堂戏墨卷八”。《船山遗书》金陵刻本和太平洋书局排印本及邓显鹤《船山著述目录》均列入“子类”。中华书局《王船山先生诗文集》作为附录列在末后。

六家诗名物疏

六家诗名物疏

五十四卷。署名冯应京。应京字可大,号慕冈,盱眙(今属安徽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进士,为户部主事,官至湖广按察使佥事。是书沿袭宋蔡卞《诗名物疏》推衍而成。其引证颇为赅博。每条之末,间附考证。如《郑风·缁衣》、《集传》以为缁衣羔裘,大夫燕居之服;应京则据贾公彦《周礼疏》,以为卿士朝于天子,服皮弁服,其适治事之馆,改服缁衣,《郑笺》所谓据居私朝,即谓治事之馆。诸如此类,其议论皆有根柢。所称六家,即齐、鲁、毛、韩、郑笺、朱传。然则古无是目,乃应京臆创。其实毛、郑本属一家,无须再分。据崔富章先生考证,认为是书的作者为冯复京,其卷数五十五卷。《总目》引《江南通志》称其“少业《诗》,钩贯笺、疏,作《诗六家名物疏》云云,乃冯复京传中之语,非冯应京”。(详见《四库提要补正》)今阅《中国善本提要》,关于是书的作者正如崔说,卷数亦为五十五卷。可证崔氏之说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