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
曾国藩致家人的书信总集。原《曾文正公全集》原以尊卑分家书、家训两部分。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邓云生整理的新本。新本据光绪本家书、家训及湖南省图书馆藏原件、抄件,又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湘乡曾氏文献》,较原版增补校正,收罗齐备。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他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其“家书”,是《全集》的一部分。该集收入从1840年至1870年间家书计1459封。内容涉及修养、交友、治学、论文、治家、治军、政见、外交等诸方面,尤以家风家教方面更突出,是研究曾国藩伦理思想及个人道德状况的重要材料。
章节列表
升序↑修身篇
-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 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
-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 致九弟季弟·服药不可大多
- 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
-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治家篇
-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
-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
-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
-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
-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理财篇
-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
-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
-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
-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
-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
-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
-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为政篇
-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
-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
-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 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轴
-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
-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 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猜你喜欢的书
动物寓言集
1947年左右,科塔萨尔创作了短篇小说《被占的宅子》,由博尔赫斯推荐刊登在杂志《布宜诺斯艾利斯编年史》上。1951年,该小说与其他几篇作品结集出版,标题为《动物寓言集》。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1984),阿根廷作家,拉美“文学爆炸”主将之一,短篇小说大师。在这些早年的小说里,复杂性停留在病理学的层次上。作品所描写的是畸变,是脱离常规的特例。这些短篇中的奇幻轶事远离正常的生活环境,只会发生在百万分之一的人身上。小说中展现了各种离奇的野兽。《剧烈头痛》中的“芒库斯皮阿”仿佛是病痛本身的化身、《奸诈的女人》中黛莉娅对动物女巫般的支配力量令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动物寓言集》中影射人性的虎、以及《给巴黎一位小姐的信》中,令“我”最终崩溃的兔子……在这些故事中,既有真正的动物,也有像人的动物,仿佛一场荒诞离奇的梦境,其中动物执行着既定的使命,它们都是象征。
和靖集
宋代诗文别集。尹焞撰。尹焞由宋高宗赐号为“和靖处士”,因以名集。此集有8卷、10卷、4卷、3卷等不同版本。《四库全书》所著录为江西进呈的8卷本:卷1、2为奏札,卷3为诗、杂文、书,卷4为壁帖,卷5至7为师说,卷8为年谱。其中卷4之末附有朱熹、张栻跋,而其《师说》3卷则为其门人王时敏编辑。据《朱子语录》说,尹焞文字中有关朝廷者,多为门人代作。此集中诗仅6首,5首为七言绝句,另1首为墓铭诗。其中只有《自秦入蜀道中绝句三首》之一尚有意趣:“绿阴深处竹篱遮,也有红花映白花。却忆故乡卿相第,不及张三李四家。”尹焞是宋代颇有影响的理学家,其集较受历代学者重视,版本也较多。本集的10卷本较常见,今存有明嘉靖九年(1530)洪珠刻本(即《四库全书》底本)、明天启年间刻本(刘宗周辑)、清刻本等;3卷本有明隆庆三年(1569)蔡国熙刻本(有附集1卷);4卷本有明刻本(王明敏辑);8卷本主要是清抄本,当为《四库全书》编成后才抄成的。
景祐六壬神定经
北宋杨惟德等撰。2卷。景祐为宋仁宗年号。六壬为古代术数之一。五行(水、火、木、金、土)以水为首,十个天干中,壬、癸皆属水,而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弃阴择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占六个,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名“六壬”。明清以来,以六壬占人事吉凶,亦蔚为风尚。该书原为10卷,现残存2卷,已难见全貌。书前有仁宗御序一篇,认为六壬之术“以天地日月之本源,五行四时之动转,协于五音之气,关诸六精之正,定以昼夜之分,揆其晷影之度,按所直之神将,定可验之灾祥”。
霉疠新书
《霉疠新书》,2册,日本片仓元周撰于日本天明七年(1787)。该书原分乾坤二册:一为理疠,一为理霉。作者遵古法而增新意,故名《霉疠新书》。元周氏究心疠、霉二症,博取精研,时越二十余载,甚有心得,复获老医秘传,并取其父经验,详辨轻重深浅,发挥蕴奥,颇有见地。乾卷首举疠风(今删),坤卷首述霉疠论证,次及治法、方剂,洵属治疗梅毒之金针。
英华之歌
长篇小说。杨沫著。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是作者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青春之歌》的续篇。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为背景,描写主人公林道静的战斗生涯以及她与卢嘉川、江华的爱情纠葛与政治分歧,真实地反映了敌我斗争与党内斗争的交织,特别是党内清查托派中“左”倾路线与反“左”倾路线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小说着力刻画了林道静正直、善良、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历经政治磨难后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在爱情生活中的高尚品格。全书情节曲折生动,文笔细腻,激情洋溢,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比《青春之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叙述天台山中一老师的奇事,谓写此经则可免于灾祸,至心读诵者得成佛道。本经在历代经录内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不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