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
曾国藩致家人的书信总集。原《曾文正公全集》原以尊卑分家书、家训两部分。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邓云生整理的新本。新本据光绪本家书、家训及湖南省图书馆藏原件、抄件,又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湘乡曾氏文献》,较原版增补校正,收罗齐备。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他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其“家书”,是《全集》的一部分。该集收入从1840年至1870年间家书计1459封。内容涉及修养、交友、治学、论文、治家、治军、政见、外交等诸方面,尤以家风家教方面更突出,是研究曾国藩伦理思想及个人道德状况的重要材料。
章节列表
升序↑修身篇
-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 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
-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 致九弟季弟·服药不可大多
- 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
-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治家篇
-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
-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
-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
-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
-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理财篇
-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
-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
-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
-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
-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
-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
-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为政篇
-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
-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
-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 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轴
-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
-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 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猜你喜欢的书
禁治产
故事很简单,结尾却很令人意外和震撼。一切似乎在作者的笔下,在读者的眼里,善良正直的,一定会得到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作为法官的包比诺是一个清廉的法官,最后经过认真调查发现,交际花侯爵夫人告早已分居的其夫侯爵是疯子要求禁治产是一场骗局,被事实中高尚的侯爵感动了,并紧紧握着侯爵的手保证:绝对不会让侯爵禁治产的。没想到,在写好报告准备递交的时候,被法院院长叫到了办公室。
拾遗录
一卷。 明胡爌撰。此为杂考训诂之书。共分六类,一论语,二孝经,三孟子,四小学,五经说,六俪考。援引采辑,颇有根据。如其小学类中,据参同契证急就篇之老复丁。据诅楚文在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知小篆非韧自李斯。……其俪考类中,论文考古,亦多可采。原书刻于明季,分为十卷,后版毁于火,其书遂亡。其裔孙得残缺旧本,加以考订复印,只为一卷。
外科精要
外科医书。别称《外科宝鉴》。3卷。宋·陈自明(良父)撰。约刊于1263年,是宋代有代表性的一部外科专著。陈氏三世业医,在医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陈氏鉴于当时专攻疡科的医生,多只重视外症而忽视医理方脉,每遇痈疽之症,“无非对病阅方”,甚而“心中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迁延日久”,以致发生“轻者重,重者死”之不良后果,遂决心广辑古今医家之“得效方论”并结合其个人的经验编撰而成。《外科精要》一书较早见于明·《文渊阁书目》,传于后世者有明·熊宗立校本及薛己注本,熊本流传甚少,今广为流传者为薛己注本。薛氏在注释的同时,又增补个人治验及附录一卷,厘为四卷,畅发了原著的义理,提高了原著内容的学术水平,成为历代习外科者必读之书。本书在论述痈疽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内容的同时,强调按八纲辨症而选方,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 并对疡科用药次第作了恰如其分的归纳、整理,从而使后学在辨症治疗上有所遵循,对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全书有55论,选方70余首,虽属个人撰著,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水平,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阴符经解
一卷,又称《黄帝阴符经集注》,旧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注。《阴符经》又名《天机经》,经文仅四百三十多字,卷首有佚名序文一篇。一本不分章;一本分三章,曰: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经文出自何时,尚无定论。一说为先秦旧籍,即战国苏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战国策·秦策》)。《隋书·经籍志》著录:《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有《周书·阴符》九卷。《阴符经》或为其遗编。宋代则被著录于道家(见《崇文总录》和《新唐书·艺文志》)。由于唐以前流传情况不详,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云唐李筌“自嵩山虎口崖,得《黄帝阴符经》本经”。故后人又怀疑为李筌伪撰自注。当代有学者提出该书为北朝人所撰(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阴符经》自宋后极被推重,注家蜂起,或认为“虽六经之言无以加”。经文内容重在阐述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事必须顺天而行。所论诸如“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因“自然之道不可违”,便以“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来制之,亦称为“机”。而后对《阴符经》的认识亦分为道家和兵家两方面。李筌等旧注则多从兵家解释,如“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等等。现有《说郛》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版本。宋明以来其他注释本也传世较多。
柳湖侠隐
《柳湖侠隐》,为民国武侠小说名家还珠楼主所著的小说之一,6集13回36万字。剑侠小说。1946年10月由上海正气书局出版第一集,至1948年5月出版第六集。
金刚般若经疏
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1~597)讲述。又称金刚经疏、金刚般若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现存最古之金刚般若经疏。乃智顗根据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所讲述之注释书,然讲述于何时何处则不明。本书采用五重玄义之释义,并以序、正、流通等三分解释经文,然书中难以圆融之点甚多,而不见智顗特有之解释风格,故恐系后人假藉之作,或智顗初期所述,而由旁人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