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

作者:老舍
四世同堂

长篇小说。包括《惶惑》、 《偷生》、《饥荒》三部。老舍著。写于1944——1949年间。作品以抗战时期北平陷落后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历史背景,展开北京市民苦难生活与觉醒斗争的生活画卷。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全书共100万字,堪称抗战文艺的一部巨著。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1785年出版。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时期伦理学理论的首次探索,蕴含着《实践理性批判》中阐发的基本思想,是一部充满了独创性思想的著作。
全书包括三章。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探讨了道德的一般哲学基础,指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既不是受外力强制的行为,也不是单纯追求幸福的行为,而是在善良意志指导之下、完全出于责任的行为。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阐述了道德的形而上学前提,认为道德原则采取的是命令式,即“应该”如何如何。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命令我作合乎道德的行为。具体说来,道德原则可以概括为“只按照那种你同时也想望它变为普遍规律的准则而行动”。能够普遍化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考察了第一道德原则的源泉,指出自由是道德行为得以存在的条件。人不只属于现象世界,而且属于自在之物。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的个体才能按照善良意志的命令行事。自由体现在人类道德行为之中,但却不可认识、不可解释。

钟律通考

钟律通考

六卷。明倪复(生卒年不详)撰。复字汝新,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是书凡二十七章,始于《黄钟本原》,终于《风雅十二诗图谱》。其中或标卷目,或不标卷目,疑传写者有所佚脱,非其旧书。卷首有嘉靖丙戌(1526)张邦奇序,谓其本之《仪礼》经传,参之蔡氏之说,历考古今制度,辨正百家之得失,以求合乎声气之元。今考是书,大端不失古法。书中颇有杜撰无稽之处,然其中亦不乏可采者。如《左传》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蔡元定谓五声之后二变不容为调,朱熹谓蕤宾以下不可为宫,是书则谓朱熹之说与《礼记》所云似有未合,故从元定。是书于朱蔡异同之法能够并列,参互详审,颇为不苟。是书有《四库全书》本。

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

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

元始天尊劝斋戒修善,以报父母劬劳。本经当出自 《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之后。

人耶鬼耶

人耶鬼耶

民国推理小说,张天翼著,原载于1922年8月6日《星期》第23期,署名张无诤。

远山堂剧品

远山堂剧品

明祁彪佳撰。一卷。体例与《远山堂曲品》相类。主要著录明人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分六品: 妙品二十四种,雅品九十种,逸品二十八种,艳品九种,能品五十二种,具品三十九种。每剧各加短评。品评注重首创精神和创作个性,标举“境界妙,意致妙”,“不知其何以入妙”的自然真趣。审美效果一方面要“宛若逼真”,一方面还要“咀之味愈长”。同时重“情”,“情至之语,气贯其中,神行其际”,但要“情与景会,意与法合”。语言方面,推重本色,“淡淡说去”、“融炼无痕”、“设色在浓淡之际”,得“镜花水月之趣”。另有“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于歌笑中见哭泣”,“以冷眼写出热心”等美学观点。有明远山堂蓝格原稿本和明启元社黑格钞本;今有黄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转法轮经

转法轮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鹿野园树下,手抚飞轮,三说四谛之所法。